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回到中军大帐之后,乐磊对着秦恺和卢吭道:“秦将军、卢将军,刚才内侍说的话,你们也听到了,既然大王决意要东狩辽东,那么我们就要尽可能满足大王所需的一切。”
虽然心中对于燕王舍弃蓟城,前往辽东避难的做法很不满,但是作为燕国的臣子,就得听从燕王的诏令,更何况,东狩是得到满朝文武的支持的,就更加不可能反对了。
“一切听从将军吩咐!”秦恺和卢吭道。
乐磊点了点头,道:“本将仔细盘算过了,可以抽出五万兵马随大王东狩辽东,不过光有兵马可不行,还需要有一个统兵大将,本将属意卢吭将军。”
“乐将军,如果抽调了五万兵马,那么将军麾下就只剩下十五万人了,对阵四十万赵军,是不是太危险了?”秦恺道,对于乐磊派卢吭随燕王去辽东,而让自己留下,秦恺并没有什么不满,反而更加庆幸呢,毕竟现在看来,去辽东就好像临阵退缩一样,不光彩,现在的秦恺反而担心的是,原本赵军人数就是燕军的两倍,现在还要抽调五万人跟燕王去辽东,剩下的十五万人能不能挡住四十万赵军。
乐磊笑了笑,道:“秦将军不必担心,大王离开之时,会将城内大部分的百姓带走,到时候我们直接退入城中,蓟城乃是我大燕王都,城墙坚固,据城死守的话,赵信奈何不了我们的。”
蓟城作为燕国两百多年的王都,坚固程度不比赵国的晋阳、汉国的长安、魏国的濮阳、楚国的彭城这些的大城差,比之邓国的宛城还要强上几分,十五万大军驻守,不说赵军只有四十万,就算再来四十万也不是那么容易攻破的。
三日之后,蓟城东门,一大早就聚集了大批的百姓和公卿,人数足足有近二十万人,其中除了十几万的百姓以外,还有数万公卿及其家眷。
燕王车驾在卢吭的保护下,走出蓟城,停在了城门处。
侍中王秉上前道:“大王,所有人都准备好了,随时都可以启程,但是郭相还是不愿意离开。”
“既然他不愿意离开,那边遂他意吧。”对于郭侩,燕王表示很无奈,他已经不止一次派人劝说郭侩随自己一起离开,还是都被郭侩拒绝了,甚至好几次将劝说的人给骂了出去,燕王也想明白,既然郭侩愿意和蓟城共存亡便遂他心意吧。
燕王看了一眼蓟城,满心的悲哀,他不知道这一走,还有没有机会再回来,但是他知道,如果不走,自己有可能永远都无法离开蓟城了,今日的离开,是为了将来能够再回来。
燕王目光盯着蓟城,双目湿润,喃喃道:“乐磊,寡人将一切都留给你了,你一定不要让寡人失望啊,蓟城,寡人还会回来了。”
说罢,燕王用手擦了擦眼角的泪水,对王秉道:“时间不早了,出发吧!”
“喏!”王秉得到燕王的命令之后,便对大部队道:“大王有令,马上出发,前往辽东!”
“轰!”秦恺率领大军在前开道,后面跟着的是燕王车驾和一众后宫嫔妃、王子和公卿大臣,再后面的是也是公卿大臣的家眷,之后就是百姓,百姓之后有着秦恺派出的一支兵马断后,公卿加上百姓和军队,浩浩荡荡二十几万人往辽东而去?
城头上的郭侩看着远去的燕王,痛哭流涕,瘫倒在地道:“大王啊,你可知道你这一走,恐怕就再也回不来了,日后你又如何去见大燕的列祖列宗啊。”
郭侩深知,燕王这一走,燕国恐怕就真的只能躲在辽东苟延残喘了,他阻止不了,只能留在蓟城助乐磊一臂之力,只要守住蓟城,待中原有变,那么燕国就还有希望。
第118章燕王东迁的影响
第一百一十八章:燕王东迁的影响
燕王一走,乐磊直接带着兵马退入了蓟城,不过为了防止赵信派兵追杀燕王,乐磊还是在城外留下五万兵马,负责看住赵军。
乐磊突然退入蓟城的举动让赵信感到很奇怪,不过很快就有斥候回报说,燕王带着蓟城全城大部分的百姓东逃了,赵信这才明白,为什么乐磊会将大军退入蓟城,敢情现在蓟城已经没人了。
赵信也想过派出兵马追杀燕王的,燕王的队伍里有着大量的百姓和公卿家眷,速度肯定不会很快,要追杀上去简直不要太容易了,不过看到乐磊摆了几万兵马在城外,赵信就没有了追杀的心思了。
诚然,赵军想要突破数万燕军的封锁,追杀燕王很容易,但是并不划算,首先,燕军战力并不弱,开战以来,赵军之所以能够接连大胜,完全是因为燕国漏洞太多了,再加上自己在范阳城拖住了大部分的燕军主力,这才使得赵军在各处战场取得胜利,严格来说,赵信除了在北新城灭了五万燕军骑兵之外,并没有其他的斩获。
想要突破数万燕军的封锁,赵军起码要投入十万到十五万的兵力,而且就算突破过去了,兵马起码会折损三成甚至更多,而且就算追上燕王的队伍,也很难留下燕王,据斥候回报,保护燕王的兵马不下五万人,而且都是燕国精锐,除非赵信将四十万赵军全部拿来追杀燕王,不然肯定留不下燕王的。
既然乐磊退入了蓟城,赵信便在蓟城下囤兵,和乐磊耗着,赵信知道燕军的粮草已经快见底了,而赵军呢,赵军自从拿下了燕国南方四郡之后,赵王便迁徙了大量的赵国百姓前往南方四郡耕种,就这样,曾经是燕国命脉的南方四郡,便成为了赵军围困蓟城的粮仓了。
燕王的出逃让诸国傻眼了,不管燕王出于什么目的要离开蓟城,但是燕王离开蓟城的这一个举动,无疑是给了燕军士气一个沉重的打击,原本虽然蓟城之战,燕军打得有些吃力,但是蓟城作为燕国王都,燕王所在,燕军为了保护都城定会爆发出超乎常人的战斗力,让这场大战增加更多的悬念的。
可现在,燕王这一走,让燕军将士保卫都城的心都凉了一半了,君主都不在了,这都城还保个屁啊,本来就快断粮的燕军,士气还遭到这么大的打击,蓟城之战,能赢才怪呢。
蓟城,郭侩来到乐磊的中军大帐,见到心力交瘁的乐磊,道:“乐将军,将士们是不是对大王离开蓟城很不满?”
“唉……”乐磊叹了口气,道:“可不是嘛,不少的将士都觉得大王抛弃了他们,军中的流言蜚语此起彼伏的,虽然本将和秦恺将军多次向将士们解释,说大王的离开,是为了节省下粮食以供给大军,可是还是有很多人不买账啊,接下来的战事,本将真的很担心。”
郭侩紧皱着眉头,他没想到燕王的离开,会造成这么大的影响,如果当时知道,他就是拼了这条命也会把燕王留下来,可是现在后悔也没有用了。
“乐将军,那依你之见,这蓟城能守住吗?”既然影响已经造成了,郭侩最担心的是蓟城能不能守住,如果蓟城没了,燕国就真的要龟缩在辽东四郡苟延残喘了。
乐磊道:“大王离开以后,留下不少的粮食,如今蓟城内的粮食起码能够支撑四个月,还有两个月就是隆冬了,到那时候,赵军定会退兵的,今年守住蓟城是没有可题的,但是明年开春之后,就不好说了,最起码粮食上面就会出很大的可题。”
郭侩听后,一脸愁容,燕国最大的可题就是粮食,只要有足够的粮食,就算乐磊正面干不过赵信,但是凭借蓟城的城防和手里的十五万兵马,和赵信耗上几年不是可题,到那时候,国内精锐尽出的赵国,一定会被南方诸国重点关注的。
可是没了南方四郡的燕国,直接就没了半条命了,更别说现在涿郡、上谷也丢了,辽东四郡的存粮,能够养活燕王一行人就不错了,想要支援蓟城,简直痴人说梦,至于右北平、渔阳,想要靠这两个郡是不可能支撑十五万大军的,也就是说,蓟城最多也就能够撑到明年了。
郭侩道:“乐将军,粮食的可题就由本官来想办法,至于军中之事就拜托你了,蓟城之战关乎我大燕的未来,一定不容有失的。”
乐磊点了点头,郭侩做了这么多年的燕国丞相,在这方面肯定比他这个武夫更加在行的,而且现在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了。
北疆发生的事,邓昇也是通过明镜得到消息,但是他并没有特别的关注,第一,北疆离邓国太远,打得再凶也和他没有关系,更何况现在邓昇也是快焦头烂额了。
原因是,进入八月以来,南方降雨大幅度增加,多出江河的水位都快到临界点,可是这降雨就是不见停,眼看一场洪灾就要来临了,邓昇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的。
乾阳宫中,邓昇一直和三省六部的重臣在这里商议对策。
“大王,江夏、南郡各县都纷纷上书尚书省,说今年的雨水比往年起码增加了三倍,虽然各县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也只是暂缓而已,如今各地江川河流的水位已经到了临界点,其中以长江水位最为严重,估计不用三日,南方两郡便会爆发洪灾,两郡太守已经将低洼处的百姓迁徙了。”尚书令蒋琬将这几日尚书省受到的折子和邓昇说了一遍。
邓昇听后,紧皱着眉头,长江不比黄河,长江支流很多,又有许多的湖泊分润,一般只要不是遇到百年一遇的暴雨,很难发生洪灾的,可是一旦爆发,那就是要命的了。
“户部的钱粮可还充足?”邓昇向户部尚书胡惟庸可道,洪灾已经是无法避免了,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准备好救灾,而粮食物资方面更加是必不可少的。
胡惟庸回道:“回大王,这些年全国各地粮食产出都还算可人,就连上庸也难得的大丰收,只要明年大王不再发动战事,凭借国内得存粮,救灾之后,撑到明天秋收不是可题。”
这几年,邓国除了打过一次汉国之外,并没有什么大的地方消耗粮食比较多的,至于中原之战,消耗得都是楚国的粮食,取了颍川之后,又得到韩国积攒多年的粮食,只要不发动战事,邓国的粮食还是很充足的。
俗话说得好,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听到胡惟庸的话后,邓昇总算松了一口气,既然粮食足够,救灾就不是可题了。
邓昇道:“传令各地,尽快将百姓迁徙至高地,好生安置百姓,出了任何的纰漏,寡人要他们的命!”
“喏!”
第119章抗洪救灾
第一百一十九章:抗洪救灾
南郡,夷道县,一座濒临长江的小县城,南郡太守包拯冒着大雨站在城头上,身边跟着夷道县县令顾伦。
看着城外波涛汹涌的长江,包拯的心情很沉重,这是他出任南郡太守以来,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在昨日,宛城方面来了命令,一定要保障百姓的身家性命安全,不过幸好的是,夷道县周围的百姓都已经迁入城内,而远处的百姓大部分也迁徙到了高地。
“顾县令,百姓都安顿好了吗?”包拯向顾伦问道。
顾伦点了点头,道:“回大人,城内的百姓都已经安顿好了,而城外高地的百姓,也有常遇春将军派来的兵马保护着,问题也不大,不过现在最重要的是,城内的存粮不多了,如果没有支援恐怕撑不了多久。”
自从发现有大洪灾的可能之后,包拯就上书尚书省,希望能够得到军方的支持,而尚书省经过深思熟虑以及得到了邓昇的许可之后,便下令各地驻军,全力配合各地救灾。
命令一到之后,常遇春所部的南郡驻军便倾巢而出,赶赴南郡各地,同理,江夏的杨延昭所部也亦然。
不过粮食却是个大问题,当初为了囤积粮食应对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的战事,邓昇便下令,将各郡的存粮都集中在治所,各县留下日常所需的粮食便可,这就导致各地的粮食严重不足。
而现在外面暴雨连连,江陵的粮食无法安全快速的运到各县。
包拯点了点头,道:“粮食方面不用担心,江陵还有很多的存粮,会尽快运来的,而且大王已经下令,紧急调集各地的粮食,全力支援我们,现在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尽力保障百姓的安全。”
“下官明白!”顾伦回道,这不用包拯提醒顾伦也会注意的,宛城已经下了死命令了,洪灾之后,有些正常的伤亡是无法避免,但是如果因为地方官出现纰漏而导致百姓伤亡,那可是直接人头落地的。
三日之后,酝酿已久的长江终于是憋不住了,冲破江堤,涌向陆地,瞬间淹没大片良田,可怜南郡百姓,辛苦大半年的成果瞬间化为乌有。
大水肆虐数日,随着暴雨的停止,终于是退下去了,但是却留下了一片狼藉。
洪水退后,各地都在进行善后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