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惠子称呼一声道清即可。”
灵青微微以俯身以示尊重,随即备上茶果请两人享用,然后说道。
“纣王无道,方有武王伐纣,周公治国,还有三监之乱。
自幽王以降,礼崩乐坏,中原之地更是无时无刻不处在战乱征伐之中。
惠子以为这天下百姓,又有何时不曾受难?”
“唉,原本虽然战乱纷飞,但到底多为大国博弈。
只要能够消弭各家君王征伐之念,各国腹地百姓尚能安居乐业。
而如今全天下正以城池为界,不住的厮杀,无人可以逃脱。
这难道不是因灵公而起?”
惠子端起一杯茶,轻声叹息道。
惠子乃是宋国人,但却一直仕于魏国。
无论是徐州相王还是齐楚弭兵,都是为了能够消弭战争。
如今见得天下纷争大起,不知何时方能休止,心中自然忍不住叹息。
“惠子多虑了,天下大势如同阴阳轮转,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您又岂知这不是黎明前的黑暗呢?”
灵青自顾自的端起一杯茶水,饮了一口道。
“原本中原大地就像是一个久病缠身的巨人,身上长满了毒疮。
以前诸子圣贤不是想要使巨人的身体重新恢复健康,就是想着如何平衡毒疮和巨人之间的平衡。
甚至是让一个毒疮化为良性,代替这个巨人。
而现在贫道只不过是将这些个毒疮挑破,加速这个过程罢了。
接下来,要么是巨人一一将这些毒疮消弭,要么就是有一个新的巨人在其身上重生。”
“灵公说的那么轻巧,但可又知有多少人因你一念而身死?”
这时又有一名老者出现在室内,面容严肃的看着灵青道。
“吾本以为灵公乃是仁慈之君,如今一见,原来不过是利己小人罢了。”
同时一股天地厌恶的感觉,如潮水般的向灵青涌来,似是要将其唾弃到无底深渊一般。
正当他要抵抗时,身前又出现一道身影,将所有的压力尽数拦下。
“孟子言重了,灵公为君,孟子为臣。
今孟子以臣责君,又岂合乎礼法耶?
况乎君令一下,自有圣贤为之奔走,事不成乃是群贤无能之故,于君何干?
如今灵公定下大治之道,孟子不思如何施为,反在这里诘问灵公,又是何意?”
“巧言令色,欺惑众愚!”
以气势压迫灵青者,正是之前在魏国时的夫子,也即是孟子。
此时他看着拦在灵青面前之人,厉色道。
“慎道,任你如何掩饰邪说,都改不了当今天下乃是因灵公之故,而纷争四起的事实。
民者乃国之本,如今民怨四起,沸腾如火。
如今你不思正本清源,反在这里摇脣鼓舌、粉过饰非。
岂不知大道远矣?
届时引火烧身,悔之晚矣!”
拦在灵青面前的正是提出法家之“势”的慎道。
不过他虽是法家创始人之一,但却是实实在在的道家出身。
此时听到孟子的话,也是怒火陡起,一甩大袖厉声道。
“孟轲,我与你好言相说,你竟然口出恶言,真当我怕你不成?
任是你如何口说仁义,又于这纷乱之世有甚作为?
自己无能,反在这里责怪别人施为,不过狺狺之徒,也敢在这里狂吠?”
“饶舌之辈……”
孟子登时大怒,正要骂将回去,却突然感觉一股强大的力量将他肉身禁锢住了。
他转头看去,只见庄子正徐徐的啜了一口茶水说道。
“且住吧,诸位如此行径,未免让小辈瞧了笑话。”
显然是他出手,阻止了两人继续争执下去。
然后转而看向灵青,只是一眼,就将其看了个通彻。
“你此举是善是恶?”
这就如同,一辆失控的火车正在不断的行驶。
前方有两个岔路口,一条轨道上绑着五个人,一条轨道上绑着一个人。
而此时你手中有一个拉杆,能够控制火车行驶的方向。
问:你会作何选择?你认为自己的选择是善是恶?
第三百八十五章 诸圣辨道心
在灵青看来,无论作何选择,只要心中无愧即为善。
因此他向庄子揖手一礼道:“弟子虽私心深重,但自认无恶念。
是否为善暂且不说,至少无错。”
火车理论看似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杀一人救五人,一个是杀五人救一人。
实际上不止如此,还可以选择不作为,或是想办法将火车停下来。
或是在火车停不下来时,选择将火车毁灭。
甚至是设法将六人和火车全部毁灭等等。
实际上若是将这个选项明着摆出来的话,相信会有不少人直接选择不做为。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既然无法做出选择,那就干脆不选,任由命运来抉择。
灵青先前也是如此。
在面对纷争的战国时代,他本就是本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想法,闷起头来发展灵国。
只是简单的想着先强大灵国,然后再借助其优势,来吸引更多的百家理念来丰富自身的底蕴。
并没有要发心结束战乱的局面,还世间一个太平的想法。
然则,当他想要尽快的凝聚三百六十五枚神敕,合玄坛证人仙之时。
他就不可避免的做出选择,无法做到不作为。
选择不同,其结果自然也是不同。
他选择与周国,与姬扁合作,分封天下诸侯,从而化解各大战国的实力。
依照火车理论来说,显然是放弃了那五人的性命,而选择了单独的一人。
不过灵青并不觉得自己的选择是错误的。
修长生者乃是天地间第一自私之人。
当作为比不作为能够为他带来更大的好处,使他尽快的修行有成时。
他自然毫不犹豫的参与其中。
凡人如尘埃,在天地间轮回不休。
而修者想要跳出这个轮回,必然是要逆天而行,扰乱天地间的秩序。
因此修长生者乃是天地间第一自私之人。
然而却又是天地间第一无私之人。
修行之人想要修行有成,必然要顺天应时方能有所成。
天行有常,无善无恶,这善恶之分自然只是人心之别。
天道至私以至于无私,修行亦然。
修行者为善去恶,为的是遵循天理、察道明德之善。
去的是意气所动、天理不分之恶。
灵青行此事虽私心深重,但却无恶念,所以他说自己无错。
至于具体是善是恶,自然看其是否合乎天理。
“己无恶心便是善,天心不惩便不为恶。”
庄子点了点头道:“你之错不在己心,不在天心,而在于人心。
他人之心!”
他顿了顿又说道:“你以己心体天心,知善恶在彼。
我以己心体天心,知善恶在此。
那这善恶是在此,还是在彼呢?
此非是善恶之辨,而是人心之辨!
道之辨!”
灵青闻言看向其他人,只见慎子面色平静,惠子苦笑,孟子面皮微一抽动,却都不曾反驳。
显然庄子所言乃是正理,然这矛盾仍在,仍需辨过。
“无论是来的几位,还是没来的,烦请诸位倾听。”
灵青蓦的起身,在室内转了一圈说道。
“贫道不过初窥道途,天道尚远,大道更甚。
虽大道天心不能尽识,但所思所行皆为我道。
如今所作所为不过是为了奠定自身道基。
就像是慎子所言,贫道今日为君,既然定下了这道。
那便请诸位走上一走吧!”
一言落罢,他便催动灵国主的权柄,将众人移到灵明堂中。
自身端坐主位云床之上,而庄子、惠子、孟子、慎子、许行等五人分列左右。
哪怕他有灵国主权柄,能够挪动几人,也是因为几人无意抗拒的原因。
与此同时,灵国上空的灵明法域显出一股强烈的波动,将他的意念传于四面八方。
一道道身影在感受到这股意念之后,身形一闪来到灵明堂内。
有道家的尹文子、詹子;阴阳家公梼生;墨家三派矩子;纵横家公孙衍、苏秦;兵家孙膑、尉缭等等。
不仅如此,灵国境内。
正在钻研机关兽的张扬,一旁默默修炼剑术的常妙玉,仍旧在积功累德灵机、文君,钻研功德灵符的颜玉,思量该如何彰显自己的田文……等等等等。
纷纷抬起头来,放下手中的事务转身向灵明学宫而来。
灵明殿内,看着汇聚越来越多的诸子圣贤,灵青将星河图一抛,在殿中显现出一片星河。
然后看着诸子道:“诸位便以此来论证一番。
这道该不该走,走当如何走,不走又当如何走!”
这星河所显现的并不是日月群星。
而是以灵明神君为首,青神、武神、稷神、礼神、社神为辅,共三百六十五尊灵神本体的天星宝珠为星辰所显化的。
这正是引起此番争辩的源头所在。
“自上古以来,先民生于天地间为求生存法效天地,而得天地之威。”
尹文子看着诸多星神,率先开口道。
“大道无形,天地无名,正形为其名曰:巫。
巫者,事于无形者也,神于天圣于地。
因此又名为神圣。
三皇治世,五帝定伦,始有华夏。
然自颛顼帝绝地天通以来,世间便少有神圣者。
所遗不过天下共主与诸侯,能承神圣之能治世。
也因天地隔绝失了天地之威,只能以人心祈念借得天地间先圣之能。”
“正因人心成就神圣,方才应轻君心而重民意,何以能立这伪神悬于万民之上?”
他刚一说完,孟子就忍不住说道。
“先前诸侯王尚有人心祈念约束,若能行仁王之道,当能民心归一。
若是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亡。
如今灵公立这伪神,使诸侯脱了民心枷锁。
以此伪神圣于君,圣于民,日后万民岂非如猪狗般,任其宰割?
此时不毁了它,再行正本清源更待何时?”
“孟子也说人心成就神圣,如何这神圣就能宰割万民呢?”
慎子因恼怒孟子方才恶言,抓住其中漏洞立即反驳道。
“神圣者,天地之势也,与大道合,为天地之法。
公卿万民只需依法而行,自然能善者得其善,恶者得其恶。
此不正是礼之所在、法之所行、仁之所体、义之所见?
孟子空言礼法、仁义,如今却见而不识,真可谓视而不见,心不在焉。”
礼记有云: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既指心意不正有所偏颇,也指正心以致心无分别。
慎子此时说出来,便是指责孟子口是心非、表里不一,只知空谈却毫无作为。
“慎子此言大谬……”
“……”
第三百八十六章 灵神御天地
随着尹文子、孟子和慎子的开场,诸圣贤纷纷下场,各自阐述自家学派的思想和己身的想法。
每一人的思想都展现着世界的一面。
诸如孟子的“民贵君轻,仁之所在、义之所往。”
尹文子的“名以检形,形以定名。名以定事,事以检名。”形名论。
许行经过修改的“君民并耕”和“市贾不二”之说等等。
很多想法乍听之下,感觉有很多的漏洞。
但仔细一想,却又蕴含着真实的大道灵韵。
灵青以“灵国主”权柄,将这场论道的范围限制在了灵神的存在与否和与优劣上。
因此明堂之中天星宝珠组成的星河,随着诸子或是赞成、或是反对的思想或显或隐,或生或灭。
他全副身心的将注意力凝聚在这一片星河之上。
按照诸子的思想或是修正偏颇的权柄,或是衍生出新的权柄,或是黜落一部分不合时宜的权柄。
一时之间,星河沉沉浮浮,生生灭灭,不住的变化。
诸子之间受世界限制,实力相差不大,哪怕是专修兵家征战杀伐之术的贤者,与医家治病救人的贤者之间,也无甚明显的差别。
而唯一能够击败对方的,就唯有双方所悟大道之高下。
因此这番辩论,大家都没有动用蛮力的意思。
均是想要用自身之道压对方一筹,同时也不断的在论道途中,吸收一些与自家大道相合的想法。
然而哪怕是如此,随着辩论越来越激烈,诸子圣贤身上的道韵显化也实实在在的影响了现实世界。
先是孟子身上显化一股大仁大义的浩然之气,充沛整座明堂,继而直冲天际照耀四方。
天星星河就如同身陷汪洋的小舟一般,摇摇欲坠。
尹文子见状,一振大袖,身上散发出一股“大道无形,因名正形”的意韵。
为三百六十五枚天星宝珠一一正名定形,使其犹如灯塔一般。
任是浩然之气如何狂风大作、暴雨倾盆却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