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江宁郡粮灾危机,截止昨日还是米价天高,现在跟我说解决了?
拿什么解决?
“陛下,这又是怎么回事?”
户部尚书何言实在是忍不住开口,询问永盛大帝。
而后者没有多说。
一旁的太监魏闲,则将厚厚的奏章发给每人一份。
这奏章上正是顾锦年所写的策略。
百官没有任何废话,直接翻开观看。
大约小半刻钟后。
一道道吸气之声响起。
尤其是户部尚书何言,他直接愣在原地。
这篇策略简直是完美,是神计啊。
以人心攻人心。
用外乡人之粮,引起价格恐慌,关键时刻,又用朝廷运粮,稳定民心,打击粮价。
一环扣一环,导致每个人都不得不顺着计划走。
这是阳谋。
很恐怖的阳谋。
因为这计谋简单无比,针对的是米商,外乡商贩,攻其心,为上策。
麻了。
文武百官在这一刻彻底麻了。
与此同时。
他们也彻底明白,为什么永盛大帝不管镇国公如此跋扈。
那是因为,顾锦年没有错。
不但没有错,而且立了天大的功劳,是泼天功劳啊。
“敢问陛下。”
“如今江宁府是何情况?”
何言开口,忍不住询问。
“这是江宁郡郡守连夜送来的奏折。”
“粮价已稳定至四两一石,江宁府签下所有粮单,可保三个月内,难民有粮。”
“丰收在即,可再延三月,到时派当地官员,收购粮食,运输至江宁郡,此祸平下。”
“此事由吏部与户部联手负责。”
“再以工代赈,十四以下,五十以上,无须以工代赈,若有病残之人,也一律无须以工代赈。”
“刑部着手彻查,此次灾情,所有卖粮高价,必须全部查清,等灾情过后,再去定夺。”
“着工部大批生产耕器农务,以备灾情之后,恢复农生。”
“兵部着手,调查黑蛟下落,与悬灯司,麒麟军一同调查,务必彻查清楚。”
“礼部尚书杨开,朕令你前往天齐山,找天齐王,追究此事之过,妖族乱朕大夏,若天齐王给不出交代,交由兵部处理。”
“李爱卿,顾锦年此等功劳,如此赏赐,你去衡量,告知朕结果,若无问题,朕来盖印。”
永盛大帝一连说出一番事情。
而满朝文武。
却依旧是愣在原地。
主要是顾锦年之策,简直是太过于神了。
昨天收到的消息,还是江宁郡水深火热。
今天就平定一切灾乱。
这简直是神人啊。
他们震惊。
说不出一句话来。
根本没有任何准备。
他们看来,陛下的手段,不就是想要引起民怨,然后杀商放粮吗?
可没想到,居然以这种方式平定灾乱。
而且更让他们震惊的是。
这策略居然是顾锦年想出来的。
这不可能。
这不可能啊。
可不管是不是顾锦年所写,这策略的的确确是神计。
能在这个位置的人,那个是蠢材?只看一遍就能在心中推演出结果。
怪不得皇帝会这么稳定。
怪不得皇帝会这样安心。
原来有这样的计谋啊。
联想一切,很多事情,他们彻底明白了。
也总算明白苏文景为何会如此激动,因为这策略简直是完美至极啊。
“臣等领旨。”
只不过,皇帝说的话,他们还是下意识应下来了。
“还有。”
不过,到了这时,皇帝的声音再度响起。
而且目光变得有些冰冷。
“顾锦年杀儒囚文之事,的的确确是朕的意思,最近大夏京都,经常有风言风语,有人在暗中操纵。”
“尔等居然浑然不知,甚至还盲目跟从,江宁郡之事急在眼前,朕就不严罚尔等,只罚尔等半年俸禄。”
“六部各尚书一年俸禄,李善,你身为宰相,百官之首,却不问不知,朕对你很失望,若有下次,自行衡量。”
“至于三千闹事者,朕要严查到底,一个都不放过,若有牵连者,直接杀无赦。”
永盛大帝这一番话。
更是让文武百官如坠冰窖。
连李善脸色都变得無比難看。
皇帝這番话的意思是什么,他心里清楚,也极其明白。
若有下次,他这个相爷也就到头了。
更让他们心头发憷的是。
皇帝要对这三千四百多位读书人下手了。
这是一个警钟。
到了这个层次,跟顾锦年没有太大关系了,是皇帝要出手,打压儒臣读书人。
这个讯号。
才是真正令他们恐惧和害怕的。
“陛下圣明。”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一刻,一道声音响起。
是镇国公的。
他朝着永盛大帝一拜。
显得异常喜悦。
而顾千舟,也是实实在在被上了一课。
自己這老爷子,当真是凶残啊。
“退朝。”
永盛大帝起身,紧接着直接离开。
百官高呼万岁。
也纷纷离开。
殿外。
镇国公的声音再度响起。
“老李,走走走,到我家去喝酒。”
“老孙,走啊,去我家喝酒。”
“周平你这个小王八蛋,敢躲?”
“都他娘的去老夫家喝酒去,哈哈哈哈,我来跟你们细细讲我这个孙儿是怎么献策的。”
“我孙子一人,可抵所有文臣,瞧瞧这帮文官,半天想不出个屁来,瞧瞧我孙子,一刻钟就想到了解决之法。”
“唉,我这孙子怎么就这么聪明呢?这不是打六部的脸吗?”
“下次让他别这么聪明了,不然人家要生气了,哈哈哈哈哈。”
镇国公嚣张的笑声响起。
肆无忌惮。
的的确确是一点脸都不给这帮人啊。
文官儒臣低着头。
想说什么,又不知道该说什么。
大部分文官儒臣依旧还沉溺在震惊之中。
只是宰相李善,却神色平静。
他知道,这件事情还没有彻底结束。
………
………
本章说突破两百,明天争取再来两万字。
不过争取,不能百分百保证。
经过上本书的教训,死活不承诺加更了。
每天就是一万字基础,多了就是状态好,不多就是正常的。
不过明天是打算休息一下,三天七万字,有点吃不消。
------题外话------
又是两万字。
兄弟们,月票给一波啊!!!!!
这更新量,不给说不过去!!!!
求月票,求打赏啊!!!!!!!
不要让勤奋的人,被冷落。
哭惹!!!
………………………………
第六十七章:风评更变,百姓沸腾,灾后交锋,古树变化
百官退朝。
京都内。
消息也在一瞬间宣泄而出。
实际上整个大夏京都,都在等这个瓜吃。
顾锦年违法乱纪,滥杀无辜,更是导致江宁府民不聊生,如此大的罪状落在任何一个人身上,都将是株连九族之过。
百官压抑了四天。
所有人都期待着,今日皇帝会不会处罚顾锦年。
有人认为,顾锦年终究是镇国公之孙,可能会小惩大戒,然后不了了之。
也有人认为,顾家本身家大业大,皇权忌惮,如今发生这种事情,必然要痛下杀手,给顾家一个教训。
后面镇国公亲自上朝,在路上的时候,被百姓看到,也引来无数争议。
现在所有人都等着朝会结束,然后问清楚情况。
梅花胡同。
这是京都有名的胡同,大大小小的胡同,连成一串,因为地段过大,唱曲的,卖东西的,孩童老人,基本上都聚集在这条胡同上。
一些人正在高谈阔论,关于顾锦年的事情。
可就在此时。
一道身影快速走来,满头大汗道。
“出结果了,出结果了。”
“全是误会,全是一场误会啊。”
来人是某个官员家中的家仆,给当官的干活,在民间还是有些地位。
如今朝会结束了一个时辰,事情已经在权贵圈子里面传开了,那些家丁啊侍女啊,都有所耳闻。
得知朝会结果以后,马上传到了百姓口中。
“江宁府洪灾已被平定,是顾锦年献策,现在江宁府米价已经跌到四两银子一石,朝廷把所有米商屯粮全部买下,开仓放粮了。”
来人大口大口的呼吸,同时上气不接下气,将得到的消息告知百姓。
此话一说,顿时引起掀然大波。
“什么玩意?”
“江宁府米价回归正常了?”
“什么什么啊,昨天还不是说,一石米涨到了好几千两了吗?怎么今天价格就平稳了?”
“这不可能吧?咱们京都的粮米,一石也要五两三钱啊,你说江宁府四两?真的假的啊?”
刹那间,百姓们直接傻了,他们还在等结果。
没想到,听到了这个消息。
“没有错,这是朝会的结果,文武百官都傻了。”
“是顾锦年献策,圣上特意隐瞒,就怕有奸臣勾结商人。”
“而且,之前那帮闹事的读书人,已经招供认罪了,是有人收买他们,想要去找顾锦年麻烦,甚至还想要谋害顾锦年。”
后者开口,极力解释,这是一手资料,肯定要拿出来显摆自己的消息灵通啊。
“什么计谋啊?能让江宁府米商老老实实降价?哄小孩的吧?”
“是啊,哪里有这样的计谋,你要说降到几十两银子一石,我信,你要说四两银子一石?老头子我死都不信。”
“灾荒之地的米价,还比咱们京城的便宜?这不是骗人吗?”
“是啊,那帮米商有这么好的心?有这么好的心,早干嘛去了?”
百姓们完全不信啊。
“你们别不信,一开始我也不信,后来听府上管家上。”
“这位世子殿下,当真是聪明绝顶,你知道他是怎么弄的吗?”
“他先让江宁郡郡守私底下与商人合作,表面上是同流合污,允许这些商人大肆涨价。”
“然后再暗中派人,于江宁府内,哄抬粮价,再让自己去买,粮价从一百二十两,一路飞涨到二百两,三百两,四百两,甚至到最后六百两银子一石。”
“到了这个时候,我问问你们,如果你们当时在江宁府附近百里左右,你们会做什么?”
男子脸色涨红,面对众人的质疑,他很不服气,但他今天必须要说服这帮家伙。
随着他提问。
众人几乎不假思索道。
“肯定是去卖米啊。”
“六百两一石?我三百两一石我都去卖。”
“卖一石我就发财了。”
“是啊,别说百里了,就算是三百里,租几辆马车,找几个年轻力壮的,一起干一票,卖十石粮米,我这辈子都不愁了。”
老百姓们下意识回答,这是很正常的想法。
“对。”
“世子殿下要的就是这个效果,整个江宁府周围十八府地,所有百姓全部将屯粮拿出来,甚至有一些农户,提前割麦,送到江宁府。”
日月风华
“等到了江宁府后,你们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男子异常激动道,同时也吊足了百姓的胃口。
“发生什么事了?”
“快说啊,别在这里磨磨唧唧的。”
百姓开口,询问着对方。
“世子殿下,立刻让十三艘龙舟赶往江宁府,上面全是粮食,再让官府开仓放粮。”
“实际上这粮仓里面,包括运的粮食,最多只能坚持不到半个月。”
“可这些外乡过来卖米的人,他们不知道啊,他们只知道,粮食运过来了,那些受苦的百姓,不用再花银子买粮食了。”
“这下子这些外乡人一个个急的头昏眼花,他们耽误一天,所有的人工成本,而且还住宿,甚至还要防备一些难民抢夺粮食,可谓是提心吊胆。”
“所以一咬牙之下,疯狂降价,有人带头降价了,马上都跟着降,价格从什么几百两直接降到几十两,可难民们根本就不买。”
“最后降到七八两银子一石才有人陆陆续续买,可买的不多,他们耽误不起,最终降到四两银子一石。”
男子唾沫四溅,彷佛身临其境一般,说的有模有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