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妻为大都督-第3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聊起童擎,崔文卿颇觉无奈,苦笑道:“童大公子此番乃是有目的而来,见到我家娘子,立即屁颠屁颠的跟去了,我也有好几个月未见他的踪影,童相公若要寻他,只怕要找我家娘子才行。”
  “呵!这个逆子!”童州摇头失笑,也忍不住调笑了崔文卿几句,“崔郎居然一点也不着急,难道你就不担心我那逆子能够获得折大都督的芳心么?”
  崔文卿笑叹道:“童相公啊,我家娘子如此的美丽优秀,又贵为振武军大都督,喜欢她的人可以从洛阳排到长安去,我若纠结于她每一个追求者,岂不是烦不胜烦?总而言之,我相信我家娘子的人品,更相信自己的才貌实力,在绝对的颜值面前,一切情敌都是纸老虎而已!”
  一番话听得童州目瞪口呆,望着他勉强称得上俊朗的脸膛,哈哈大笑道:“崔郎啊,就你这相貌,还自称绝对的颜值,真是大言不惭呐!哈哈哈哈……”
  简单几句交谈,现场气氛大好。
  吕惠卿因地适宜的笑着插言道:“崔行长,其实属下这此前来,还为你带来一个好消息。”
  “哦?什么好消息?”崔文卿连忙询问。
  吕惠卿故作神秘的轻笑了几下,方才言道:“不瞒崔行长,前段时间你请朝廷迁移的黎族人,已经全部请到了,目前也跟随我们同路来到了府谷。”


第七六五章 黎族来人

  听闻此事,崔文卿顿时露出了惊喜之色,拊掌大笑道:“哈哈,老师为政果然雷厉风行,有这些黎族人襄助,北地四州棉花种植大业便可开始了!”
  童州微笑解释道:“其实说起来,这次朝廷迁移黎族人之举乃有侥幸成分在里面,何也?盖因黎族人全都居住在崖州之地,风俗文化与中原迥然而异,且其族定居崖州,轻易不会外出,故而迁移他们前来北地四州,无异于痴人说梦话,然幸运的是,恰逢黎族族长骤然病逝,几个儿子争权夺利闹得不可开支,致使黎族内部产生动乱,那病故的老族长三子德伦巴郎在争位中失利,心灰意冷之下就带着效忠于他的族人遵从朝廷迁徙,前来了北地四州。”
  闻言,崔文卿露出了一个原来如此的表情,关切询问:“那不知这次前来的黎族人,共有多少呢?”
  童州和吕惠卿对视了一眼,都是笑了。
  还是童州开口言道:“非常之多,总共有三千来户,足足两万人。”
  “两万人?!”惊讶之下,崔文卿的嗓音几乎都高拔得失声了。
  其实也难怪乎崔文卿会这样惊讶。
  在他的记忆当中,黎族身为少数民族,一是人口较少,二是习惯于崖州水土,故而极难有人会愿意前来北地四州。
  当初他虽言及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然也是抱着能够迁移千人左右就以足够。
  没想到的是,这次王安石居然给了他这么大的一个惊喜。
  足足迁移了两万黎族人前来,实乃令崔文卿又惊又喜。
  “那不知现在这些黎族人所在何处?”冷静下来之后,崔文卿沉声询问。
  童州笑道:“迁徙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之事,目前最先一批一千黎族人已抵达府谷,正在城外安营扎寨,剩下之人还在路途之上,相信在三个月之内,会全部抵达北方四州。”
  崔文卿点点头示意明白,却听童州继续言道:“不过那德伦巴郎业已随第一批抵达,崔郎若想见他一面,倒是可以。”
  崔文卿高兴得连银票发行之事都暂且不想谈了,点头言道:“好,我这就出城,去见一见这个德伦巴郎。”
  ※※※
  在黎族当中,“德伦”乃是最大的姓氏,也为族长之姓。
  就目前崖州的黎族而言,虽然分散于崖州各地,然却拥有着一个共同的族长。
  举族一系列大小的事务,都是由族长进行裁决。
  然可惜的是,因为老族长的突然病逝,使得这两年来黎族内部争权夺利不休。
  而德伦巴郎正是因为在与兄弟之间夺权失败,带着几分失意者的怅然,相应朝廷征召前来的府州。
  府谷县外的军营内,德伦巴郎正站在营门口望着远方的府谷县城楼,一种难以言说的滋味悄悄弥漫在心头。
  他今年刚过二十五岁,正值年轻鼎盛的年纪。
  头上缠着一方淡黄色的头巾,头巾顶端插着一根五彩雉翎,身着一件暗蓝色对襟无扣半臂,半臂下摆在肚脐出打了一个结,露出了白皙的胸膛,下身则是穿着一条略紧的长裤,整个人干瘦而又挺拔,让人一见就生出了难忘之感。
  然可惜的是,在长达两年的争权夺利中,德伦巴郎见多了尔虞我诈的卑劣之举,见多了兄弟们为了争夺父亲的权力而反目成仇之景,原本英气飞扬的他也渐渐变得沉默寡言,特别是在夺权失礼,有可能被兄长杀死的情况下,他心内悲愤到了极点。
  好在,朝廷突如其来的迁移安置拯救了他。
  当得知他要率领效忠的部族前去北方四州的时候,已经成为新族长的兄长爽快的答应了他,而非继续置他于死地。
  不过在前来北方四州的路上,德伦巴郎整个人是迷茫的。
  既有对未知前途的忐忑不安,也有对离开家乡的依依不舍。
  只可惜运载着他们的船只依旧没日没夜的缓缓前进。
  从鱼米之乡的南国再到锦绣灿烂的中原,从锦绣灿烂的中原再到大漠狼烟的北疆,行过了千山万水,行过了漫漫征程,足足行了两个月,他终于抵达了此行的目的地——府州府谷县。
  据统治知北地四州的,乃是一位年轻的女都督。
  而请朝廷迁移黎族人前来北地四州的,正是这位女都督之夫崔文卿。
  据说这个崔文卿对于黎族的纺织技术非常有兴趣,想请黎族人教导北方之民种植棉花以及纺织。
  对此,德伦巴郎是有些嗤之以鼻的。
  先不论崔文卿是否真的对黎族纺织技术感兴趣,他若有心求取纺织技术,直接派人过来学习便是,何须这样大费周章的迁移黎族人前来?
  不用问,迁移之举也是另有所图的,说不定正是因为北地四州缺少人口,使得崔文卿从全国四处骗人前来充实势力。
  可惜自己这次所带来的两万族人,只怕将来都必须为府州折氏卖命了。
  想打破这里,德伦巴郎心里更是苦涩。
  便在此时,一名族人匆匆来报:“少族长,隩州安抚使崔文卿大人与河东路经略使童州大人一道前来营内,说是要见你!”
  闻言,德伦巴郎不能置信的瞪大了双目,惊讶道:“你说什么?崔文卿和童州大人都来了?”
  也难怪乎德伦巴郎会这么惊讶。
  作为自小到大见过最大的汉官便为县令的德伦巴郎来说,安抚使和经略使在他的眼中无异于是汉人朝廷高不可攀的显赫官职。
  特别是经略使,那可是主管数州军政的大官,比崖州刺史都还官大数级。
  这次前来北地四州,他见过最大的汉官也不过是那河东银行行长吕惠卿,据说这个河东银行还非是朝廷正式官职。
  没想到今日刚到府谷,河东路经略使和隩州安抚使居然联袂而来拜访,而非是令人唤他入城,如此作派,如何不令德伦巴郎诚惶诚恐?
  回过神来之后,德伦巴郎连忙问道:“不知两位大人现在何处?”
  族人回答道:“已经抵达营门。”
  德伦巴郎心知不能拖延,连忙正了正自己的衣帽,疾步匆匆前去了。


第七六六章 德伦巴郎

  营门之外,双方得以在此见面。
  吕惠卿满面春风的替双方介绍道:“德伦族长,这一位乃河东路经略使童州相公,这一位乃检校隩州安抚使崔文卿大人,两位大人,这一位便是德伦族长。”
  未等崔文卿和童州开口,德伦巴郎已是激动不已的抱拳拱手,行得一个汉人礼节,亢声言道:“末下黎族族长三子德伦巴郎,有劳两位大人亲自前来,实在惶恐。”
  崔文卿微笑着虚手相扶,言道:“德伦族长这次率领两万族人前来北地四州,吾等实在感激感激不已,亲自前来拜访也是常理,何须惶恐。”
  崔文卿如沐春风的笑容和平易近人的言语,顿让德伦巴郎心头一热,也让他生出了几分好感。
  昔日他所见的那些汉官,几乎个个都是满口官腔,架子不少,哪会像现在这个崔文卿一般,平易近人。
  心念及此,德伦巴郎惶恐的心情稍安,欠身相请道:“此地酷热,非是说话之地,还请三位大人移步营中,咱们再慢慢进行详谈。”
  望着头顶火辣太阳,崔文卿点点头,跟随德伦巴郎一道进营而去。
  这片营地乃是今天临时搭建而成,居住的便是率先抵达的一千黎族人。
  待到崔文卿一行走进营中的时候,可见身穿花色衣衫的黎族男女正好奇的打量着他们,彼此之间更是窃窃私语不断,更有几个胆大的小孩靠上前来想要看清楚来人,却被大人喝止住了。
  崔文卿目光在那些男女身上巡睃了一圈,果然发现他们所穿之衣教汉人不同。
  非是更为漂亮华丽,而是这些异族人所穿之衣在质地上有着很大的区别。
  然崔文卿不太懂得纺织技术,只能压下心头好奇,准备待会再向德伦巴郎仔细询问。
  来到主帐分宾主落座,德伦巴郎吩咐族人捧来了消暑果汁,满脸笑意的言道:“几位大人不妨品尝一下崖州特产水果。”
  崔文卿、童州、吕惠卿三人闻言,连忙端起了陶碗细细品尝,只觉这种果汁味道甘甜美味,喝下去顿让人暑意大消,实乃畅快。
  喝完之后,童州大是惊讶,忍不住询问道:“德伦族长,不知此乃何种水果?为何本官从未品尝过?”
  未等德伦巴郎出言,崔文卿已是笑着解释道:“童相公,此物名为椰子,乃是崖州特产,中原可不常有,即便是大内皇宫,相信也只能靠崖州刺史府进贡方能尝到。”
  德伦巴郎没料到崔文卿居然识得此等水果,不由暗惊,讶然道:“崔大人说得不错,然椰子之名乃是崖州当地惯常的叫法,其实你们汉人几乎都将之唤为越王头。”
  吕惠卿不解询问道:“好好的椰子,为何要唤成越王头这么难听的名字了,多不吉利。”
  崔文卿继承了故去崔秀才的知识,倒也听说过越王头,微笑解释道:“相传林邑王与越王有怨,使刺客乘其醉,取其首悬于树,化为椰子,其核犹有两眼,故俗谓之越王头。不过这些都是神神叨叨的传说,自然不足为信,以在下来看,还是椰子亦或是椰果之名好听些。”
  童州捋须笑言道:“原来如此,文卿贤侄的建议倒是不错,那咱们就叫它椰果吧。”
  话音落点,四人皆是一阵大笑,气氛也是一片轻松。
  稍事沉吟,崔文卿收敛笑容正容问道:“德伦族长,闲话我也不多说了,其实这次迁移黎族人前来北地四州,乃是为了推广棉花种植,从而带动北方四州的棉花产量,不知道德伦族长对此有何高见?”
  德伦巴郎轻轻一叹,却没有回答崔文卿的问题,反问道:“崔大人,在下有一言如鲠在喉,实在不吐不快。”
  “好,有何问题但说便是。”崔文卿抬手示意。
  德伦巴郎正容言道:“是这样的,倘若崔大人你有心学习鄙族的棉花种植技术,直接令几个善于耕种的农人以及擅长纺织的妇女,前来崖州学习便是,何须这样大费周章的迁移黎族百姓前来北地四州呢?末下实在委实不解。”
  面对如此问题,崔文卿却是一笑,言道:“其实关于这一点,我也曾有过考虑,的确,最简单的办法便是在下直接派人前来黎族学习,然可惜的是,此法推广却太过缓慢,很难在极短时间将棉花种植形成规模,也很难在极短时间推广运用新式的纺织技术,所以,我才直接考虑从黎族中迁移百姓过来,一带十,十带百,有着两万黎族百姓,相信棉花种植和防治技术就能够很快推广下去。”
  崔文卿此番考虑其实非常有道理。
  在他前世宋朝之时,黄道婆前往黎族学习纺织技术,足足过了一百年的时间,新式纺织技术才在江南一带推广开来。
  可以说并非是新式纺织技术不行,而是因消息闭塞,宣传不力,故此才会推广缓慢。
  眼下崔文卿为了避免重蹈前世覆辙,选择了直接迁移黎族人前来之法。
  一是这些黎族人有着非常成熟的棉花种植经验,二来是因为他们拥有者较为完善的纺织工具和成熟的纺织技术,这些经验是任何人都不可能在短期内学会的,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总结提炼,才有可能得出。
  故此,崔文卿才做出这样的决定。
  听完如此回答,德伦巴郎心内稍且安心,然却产生了一个新的疑问,言道:“以崔大人的意思,莫非是想让吾等两万黎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