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崔文卿正容言道:“国债军债发行虽则不错,然始终还是有着一定限制,一是利用人们爱国爱军之心,只可惜随着时间的推移,百姓们的感情会逐渐淡化,对国债军债的拥护也会逐渐下降,此乃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二是国债军债发行群体规模太小,何也?因为能够购买国债军债的主体,是有一定购买能力的百姓,这样的群体在大齐千千万万的百姓中来说,还非常之少,有更多的百姓根本就没有购买国债的机会,这些均是国债的不足。”
说到这里,崔文卿顿了顿,继续侃侃而论道:“所以大齐银行目前最为重要的,并非是继续发行国债,而是另辟蹊径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呃,这经济增长点就是另辟财源的意思,时才我已经与富大人作了初步商讨,将来大齐银行的重点当在调控经济平衡上面,但我们是人,也需要吃饭养家,因而大齐银行还是需要赚钱的业务,而将来我们着重推出的就是资金储蓄以及制造银票的职能。”
听到这里,众人面面相觑,即便是富弼,也有些呆滞了,不明白崔文卿话中之意。
章惇想了想,开口言道:“听闻前段时间河东银行大肆发行银票,并在河东路一带进行推行,也不知道效果究竟如何?”
其实也难怪章惇会有这样的疑问,因为对于很多朝廷官员来讲,银票都是只听说却未见过的东西,而很多流传在民间的谣言,也不足以让大家取信,故而章惇才有此问。
对于银票,崔文卿可谓是最具有发言权的人,此际微笑开口道:“目前银票发行的情况可以说是非常的好,甚至好到出乎我们最起初的意料,从银票发行规模来看,河东银行已经发行纸质银票一千万两上下,也就是说,共有一千万两的纸质货币在市面上流通交易,从银票发行地域来看,整个河东路都已经完全覆盖,即便是最为偏远的乡间,也因衙门宣传到位,知道了银票为何物,而现在许多大商,也都习惯于使用银票进行交易,他们强烈希望朝廷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银票发行,从而让他们做生意更是便捷,所以大齐银行首先第一步,就是做好银票发行事务。”
听到此话,大齐银行官员们振奋莫名。
发行银票?呵,那可是直接造钱啊,相当于一个铸钱署了,这是多么惊人的权力!也是一个多么令人艳羡的美差!
大齐银行若能够揽上此事,当真是前途无量啊!
第九零四章 储蓄制度
富弼略微思忖了一下,首先提出了自己的顾忌:“可是文卿,银票发行乃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即便你在河东路取得成功,所代表的成绩也只是片面的,朝廷能允许吗?官家会同意吗?”
崔文卿自信满满的笑道:“就在昨天,我曾与恩师恳谈了足足一上午,其后又专程进宫觐见官家,对于大齐银行官家只提出了两个字的要求。”说罢,伸出两根指头,加重语气言道:“那就是赚钱!”
“赚钱?”众官惊诧。
“对。”崔文卿肯定点头,目光环视一周,娓娓而论道,“从大齐周边形势看来,可谓是强敌环伺不得安宁,而在内更有诸多制衡,使得大齐举国进入了一个矛盾突发期,社会弊端日益凸显,贵胄世家与黔首百姓的对立加剧,当此之时,必须要谈变法,必须要进行变法,方能扫平民间矛盾,将之转换为国家内在动力,呃,我这么说是不是太过晦涩难懂了?”
富弼听得正入神,摇手言道:“无妨,大概能够明白,你继续说。”
崔文卿点头道:“现在,朝廷最需要的是什么,并非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货真价实的银子,有了银子我们才能变法,有了银子我们才能强国强军,有了银子我们才能富民惠民,所以银子才是最为基本的保障,而从大齐目前情况来看,还是国穷民富之状,所以我们必须依赖银行这个吸金石,将攥在百姓手中的钱吸引过来流入货币市场,从而发展经济繁荣经济,才是根本。”
章惇还是生平头一次听到这样标榜立新之言,好在他领悟了极好,已经大概懂得了崔文卿的意思,语气少了几分最初的倨傲,变得有些尊敬起来:“那崔大人的意思,莫非是想以储蓄和银票,来吸收百姓手中之钱?”
崔文卿颔首笑道:“你的领悟了不错,发行银票的目的,是让举国可以不依赖铜矿银矿,便可以发行货币,而进行储蓄,则是将百姓手中的闲钱回收银行,进行资金再分配。银票的功效相信不少同僚都已经明白,我在此不多做阐述,咱们下来再作讨论便可,今天主要说的是储蓄。”
“什么是储蓄?这是一个基本名词,也是银行业最为基本的概念,相信大家平日里家中都有存钱存粮的习惯,咱们存钱干什么?是通过有计划的储存,积累钱币应付不时之需以及重大开支,但是存钱于家有许多麻烦,一是怕遭盗贼,二是怕铜锈腐损,更有甚者将之埋入地下,说不定那天不小心就忘了所埋何处……”
说到这里,崔文卿大感啼笑皆非。
犹记在前世不少新闻当中,均报道修路修房时挖出古代铜罐陶罐,打开一看全都是密密麻麻的铜币,如此新闻实在屡见不鲜。
当时崔文卿还嘲笑这些古人傻得天真,居然将铜币藏入地下。
然当他来到大齐时,才发现将存钱藏入地下乃是民间习俗,就连振武军的钱币,除了部分由钱库储存之外,也有少量埋入地底,拿折昭的话来解释,那就是此乃国人存钱之习俗。
令纳兰冰以及折昭念念不忘的陆公宝藏,不也是地底藏钱以备后人不时之需么?
所以今日,崔文卿准备提出一个新的理念,也是一个全新的存钱方式,那就是储蓄。
“诸位同僚,相信刚才大家都已经听得很清楚了,银行必须将百姓手中多余的闲钱吸引而至,从而促进货币流通,繁荣经济,而储蓄便是最为妥当的办法。”
说到这里,崔文卿加重语气言道:“前番所推出的国债,只能说针对的是大齐的精英阶层,通俗来讲就是有钱之家,因为也只有他们,才能有大量闲钱来购买咱们发行的国债,还有万千百姓,他们根本无力购买国债,章大人,你先不要开口打岔,我且问你,百姓买一两银子的国债银行会出售吗?明摆着银行不可能干这么麻烦的事情,根据河东银行后期改进,国债最低十两银子起卖。”
“十两银子对于在座各位来说或许都是九牛一毛,然对于许多穷苦的老百姓来说,却是天文般的数字,这就导致了能够购买国债的百姓乃是少数,而即将要推行的储蓄制度,便是针对咱们大齐所有人而生。”
听到这里,富弼有些振奋了,插言道:“文卿啊,快说说你口中的储蓄乃是何也?莫非与钱庄差不多?”
崔文卿摇头失笑道:“钱庄存钱必须讲究存钱数量,且均是单独经营无法全国通存通取,而且钱庄还有一个最大的不足乃私人开办而非朝廷所为,所以在信誉上面,根本就谈不上可靠。”
“而储蓄制度,乃是以朝廷信誉为依托,以遍布全国的银行为平台,鼓励百姓来银行存钱,不管你是一文钱,还是一百两,只要是钱,咱们银行都能够存取,并按照储存年份,给予一定利息,同时银行也继续提供贷款业务,就如以前那般可为个人发放贷款,如此一来,原本被百姓存起来的死钱全都经银行之手进行流通,被更多需要用钱之人所使用,如此一来,便极大的繁荣了经济,百姓们更加有钱,而朝廷的赋税收入也会节节攀升。”
听罢这一席话,不单单是富弼,就连章惇等大齐银行官员,也被崔文卿所描述的储蓄制度所震撼了。
倘若说以前发行国债乃是取河川一瓢饮之,那么现在的这储蓄制度,便是想要长鲸吞川啊!
不分贫穷富贵,不分王公庶民,只要是你有钱,都可以拿到银行来储存。
这不仅仅是安全可靠的问题,将钱存在银行更能提供全国各地通存通取的业务,且还能赚取一定的利息,实在何乐而不为!
而且更令富弼等人震撼的,是崔文卿在言语中已经明确储蓄制度将是由大齐银行负全责,那就意味着大齐银行已经铸就了一个聚宝盆,将来还怕没钱吗?
一时之间,所有人都忍不住激动了起来。
第九零五章 《大齐银行发展建言事》
一番谈话结束,大齐银行不少官员都对崔文卿的能力起了几分信心,当然,怀疑者仍有,但相对而言却是无关紧要了。
午膳结束,富弼告辞离去。
对于他这个名誉上的银行行长来说,现在呆在银行内也只会妨碍崔文卿正常事务的开展,故而他连一句叮嘱的话都没有,径直将大齐银行的所有事务交给崔文卿处理。
整个下午,崔文卿都呆在大齐银行足不出门,听诸位官员禀告相关情况。
他听国债司司长章惇禀告目前大齐银行发行国债的相关情况。
又听贷款司司长范吕兵禀告目前大齐银行发行贷款的相关情况。
细细听来,还诚如他们刚才所言,的确是一穷二白,情况堪忧。
针对这些情况,崔文卿作出了一下决定:
第一,在银行内部新设立储蓄司,由章惇检校储蓄司司长,负责推行储蓄制度相关事务。
第二,在银行内部新设立银票司,由范吕兵检校银票司司长,负责推行银票发行。
这两职之所以是检校,因为新设立两司尚未得到朝廷的认可,故而也没有多余的郎中担任主官职位,所以也只能由这两位郎中临时检校。
而第三,则是成立了改革司,由大齐银行副行长崔文卿检校司长,下一步银行的重心,当是以改革为关键。
黄昏时刻,众人告辞放衙回去,整个银行正堂就只剩下了崔文卿一人。
此时此刻崔文卿并没有着急回家,毕竟对于他来说,府中反正只有他一人,也没有任何的牵挂,回不回家都是无关紧要了。
来到自己的公事房内,崔文卿来回踱步几近一个时辰,终于理顺自己的思路,落座研磨,提笔而书,九个龙飞凤舞的大字很快就写在了宣纸最右端——《大齐银行发展建言事》。
写下题目后,崔文卿没有半点犹豫,继续奋笔疾书,落字如飞。
然越写到后面,他越写越慢,越想越久,最后每写一段话,都要思忖有倾。
不知不觉中,到了繁星满天的三更时刻,打更的梆子在坊内敲响。
又是不知不觉中,到了月隐星稀的五更时刻,雄鸡的长啼在坊内响起。
终于待一丝鱼肚色的光芒出现在东方天际时,崔文卿终于长吁一声放下了毛笔,望着足足写了七张文字的宣纸,疲惫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意。
将《大齐银行发展建言事》放入专门用来呈送重要文书的铜匣内,崔文卿起身站在门边唤道:“来人。”
话音刚落,便有一个当值的黑衣吏员快步而至,行至崔文卿身前抱拳一拱:“大人。”
崔文卿颔首言道:“速将此文书送至政事堂,请诸位相公过目。”
“诺。”黑衣吏员双手接过铜匣,本想就这么转身离去,但还是忍不住开口询问:“崔大人,不先送给户部诸位大人过目么?”
此话并非是黑衣吏员多此一举,乃是因大齐银行是为户部下属,按照呈送公文的规矩,都应该先送给户部尚书以及两位侍郎过目后方能呈送政事堂。
崔文卿正容言道:“此文书涉及重要机密,眼下越少人知道越好,故先送政事堂,富大人那里本官自然知道向他汇报。”
黑衣吏员领命,转身而去。
见到他的身影消失在了漆黑深长的甬道,崔文卿不由沉沉吐了一口浊气,这才返回案前吹灭了油灯,倒在了里面专供值夜休息的床榻上,没过多久便沉沉睡去。
在崔文卿呼呼大睡的时候,《大齐银行发展建言事》经黑衣吏员之手,送至了政事堂内。
辰时二刻,秉笔宰相王安石下朝而归,当先就看到了这封《大齐银行发展建言事》摆在自己公事房的案头。
不容多想,他打开将《大齐银行发展建言事》飞快浏览一篇,深觉事关重大,非自己一人就能决断,故立即召集群相商议。
辰时三刻,秉笔宰相尚书令王安石、中书令司马光、门下侍中蔡道贵、枢密使杨文广、枢密副使谢君豪、三司使韩琦这六位宰相齐聚政事堂,针对崔文卿所言的《大齐银行发展建言事》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对此建言事持肯定态度的只有王安石、杨文广二人。
而持反对意见的足足有司马光、蔡道贵、谢君豪、韩琦四人之多。
按照政事堂群相议事的规矩,对一项事务只要有丞相提出反对意见,便可上报官家进行处理。
于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