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东汉末年枭雄志-第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中生养儿子是最重要的一点,只要能生养儿子,其他的问题都无伤大雅。
    此一时期,女子改嫁非常普遍。
    嫁过人有过生育的寡妇或者离了婚的妇女想要再嫁并不困难,比如汉相陈平的妻子就先后嫁给了五任丈夫,陈平是她的第六任丈夫。
    汉朝历代皇帝的皇后也多有寡妇再嫁者,曹操的夫人里就有很多寡妇,刘备入川之后的皇后也是寡妇,寡妇再嫁毫无社会压力。
    曹操同志还因此得了一个『曹人妻』的雅号。
    而这其中,是有深刻的社会因素的。
    一者,是程朱理学尚未出现,尚未成为官方指导思想,民间风气整体宽松开放。
    二者,是出于延续后代的必要性,古人视香火传承为天命,对其极为重视。
    而当时生育条件很差,婴幼儿的成活率极低,上到皇帝下到黎庶,都无法保证自己的孩子可以健健康康安全长大。
    而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嫁过人的尤其是生养过子女的妇女对于未嫁过人的少女的优势就特别明显。
    她们有生育的经验,对于生育并不陌生,被养育孩子也不陌生,也不害怕,生育成功和养育成功的几率高于少女,后代的存活率也相对更高。
    在这样的情况下,出于延续后代的考虑,寡妇,尤其是生养过的寡妇再嫁就一点也不稀奇了,甚至还会被争相求娶。
    蔡邕疼爱女儿,愿意给女儿良好的教育,对她们而言也是好的。
    养育子女的母亲懂文化知识有才情,对孩子从小的教育就很有好处。
    两人站稳之后,蔡邕开口道:“郭府君与为父是旧相识了,阔别十年,才得相见,为父喜不自胜,你们且合奏一曲,为重逢之乐庆贺,如何?”
    “是。”
    蔡琰和蔡琬一起点头,然后坐到了一旁,自有仆人将琴取来交给她们,两姐妹互相对视了一眼,点了点头,便开始演奏。
    郭鹏依然是那个不懂琴的郭鹏,十二年前不懂琴,十年后还是不懂琴,落入耳中的琴声能分辩出好听还是不好听,更多的就没有了。
    可是伴着淡淡的熏香,听着悦耳的琴声,也属于这个时代难得的奢华的享受了。
    哪里还能追求更多呢?
    一曲奏完,郭鹏礼节性的夸赞,对蔡邕悉心教导女儿的行为表示认可和赞同,说自己也会认真教育辅导自己的儿子。
    “子凤还是不懂琴吧?”
    蔡邕哈哈大笑:“十二年前你我初见,你不懂琴,十二年后的如今,你还是不懂琴,哈哈哈哈!”
    “蔡公何须如此。”
    郭鹏苦笑:“学生于琴艺上实在是无甚天赋,比不得二位女公子,更比不得蔡公天赋异柄。”
    “哈哈哈,天赋异柄……”
    蔡邕笑着摇了摇头,脸上的笑容中透露着一些自嘲:“子凤,我倒是希望我能和你一般,有用兵牧民的天赋啊!”
    蔡邕说着指了指自己的两个女儿。
    “你一早就对我说过,琴棋书画,于国而言,是小道,这些年来,我越发感觉如此,遇到反贼作乱,难道能用琴棋书画让他们知错吗?遇到灾荒之年,难道能用琴棋书画让百姓吃饱肚子吗?遇到外敌入侵,难道能用琴棋书画击退他们吗?”
    蔡邕深深地叹息。
    “我是多希望我所擅长的和子干擅长的一样,那样的话,我也能为国征战沙场,平定叛乱,青史留名了,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我才没有儿子,只得了两个女儿吧!”
    蔡邕这话说的让蔡琰和蔡琬都低下头不言不语,看起来似乎有些沮丧。
    郭鹏还能怎么说呢?
    难道要说妇女能顶半边天吗?
    摇头笑了笑,想了想说辞,郭鹏便缓缓开口。
    “学生曾经听闻孟子早年丧父,孟子之母为了让孟子有更好的生活环境,三次迁移家庭的住处,第一次迁移到了墓葬之所旁,孟子耳濡目染,便学会了下葬,哭泣之事。
    孟母说,这不是能让孩子居住的地方,之后孟母又把住址迁移到了市井旁边,孟子耳濡目染,学会了街边卖货,讨价还价之事,孟母觉得这也不是能让孩子居住的地方。
    第三次,孟母舍弃了市井,选择了屠户家旁定居,孟子又装作要屠宰牲畜的样子,孟母还是觉得不能住在这里,又选择了第四次。
    这一次,孟母选择了学宫旁定居,之后孟母看到孟子耳濡目染学习礼仪,这才觉得是可以居住的地方,是能让孩子正确成长的地方,之后才有孟子成为亚圣之事。
    其中固然有孟子天资聪颖之故,但若不是如此有见识的母亲从小注意对孟子的教诲,不去迁移住处,那说不定孟子会变成商贩,变成屠户,而不是亚圣。”
    郭鹏顿了顿,又开口道:“对子女的教育也是如此,孩子出生后都是母亲所养,若是没有聪明睿智有才情的母亲,如何能言传身教让孩子成为懂礼仪知恩义的人呢?”
    说着,郭鹏又指了指蔡琰和蔡琬,开口道:“二位女公子有才情,懂礼仪,将来为人母,也会让自己的孩子有才情,懂礼仪,培养出于国有用的人才,这如何又不是蔡公和二位女公子的功劳呢?”
    蔡琰听了,眼睛发亮,心情不复方才的沮丧,偷偷打量着郭鹏。
    蔡琬听了,有些迷迷糊糊,不过心情比刚才好了一些。
    蔡邕听了,沉默了一会儿,叹了口气,笑了。
    “子凤所言,确实有道理。”
    说罢,蔡邕让蔡琰和蔡琬站起来站到他的面前来。
    “郭府君的话,你们都记住了吗?”
    “记住了。”
    蔡琰和蔡琬齐声应道,蔡邕点了点头,让她们下去了。
    当晚的宴席,蔡邕还叫蔡琰和蔡琬一起给郭鹏斟酒,向他感谢之前的救命之恩。

一百四十八 我得元叹,不胜欣喜
    第二天,蔡邕把自己最得意的弟子顾雍喊到了自己的府上,将他引荐给了郭鹏。
    对顾雍,郭鹏的记忆并不深刻,也就是一个吴国丞相的印象。
    其他关于顾雍具体的事情并不清楚,不过能被蔡邕单独引荐给自己,可见蔡邕对这个弟子确实很满意。
    “顾雍见过郭府君。”
    顾雍的礼节很到位,一板一眼非常规矩,估计是不想让身为中原名士的郭鹏看轻了他。
    “元叹请起。”
    郭鹏伸手虚扶了顾雍,开口道:“蔡公避难江东十年,多亏江东士人的照顾,我要感谢你们。”
    郭鹏站起身子向顾雍鞠了一躬,顾雍忙回礼,称不敢。
    而后两人落座,蔡邕介绍了一下顾雍的才学和学业状态,有意无意的说出顾雍已经成年,正在谋求出仕的事情。
    郭鹏心里觉得奇怪。
    江东士人出仕肯定是首先选择江东,这里有他们的势力和关系你家辟召我家子弟,我家辟召你家子弟,互相来,将江东的官位全部瓜分掉,维持江东人的江东这样一个情况。
    江东本土士族甚少有去北方仕官的,顾陆朱张四大家族,好像也就朱儁出了名,名气很大,在中原站稳了脚跟,不过即使如此,江东人也很少去北方仕官。
    这里面有比较深刻的地域歧视因素,而且这个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一定会存在的。
    化昌盛的早,而南方早年还是蛮荒之地,未经开发,文化经济都不如北方,自然被歧视,甚至被称作南蛮子。
    东汉政府的中央权力基本上被关东士人掌握,也就是中原数州,他们占据交通便利的优势。
    偏远州郡在中央仕官的人很少,而且很容易受到抱团的关东士人排挤,不好生存。
    久而久之,边远地区的士人也就在地方抱团,我们不去中央,你们也休想来抢占我们的地盘,以此形成了这样的隔阂。
    但是作为士族歧视链的底端,问他们想不想去雒阳去文化昌盛的地方做官,他们肯定是愿意的,哪怕做一个雒飘也好啊。
    这样的事情,不少人都经历过。
    比如贾诩,作为关西士人,没有关系,站不住脚,只能灰溜溜的回到关西老家,雒飘失败。
    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来到偏远小乡村,那肯定也是满满的优越感,哪怕是来逃难的,只要有点本事,还怕没有人送钱?
    他们只会觉得人傻钱多速来。
    江东士人肯定也是想去中原地区做官的,但是地域歧视因素的情况下,他们很少可以得到这样的机会,不是说没有,而是很少。
    反倒是大量的中原士人到他们的地盘做高官做领导,江东人自然积累了不少不满。
    所以郭鹏寻思着,觉得蔡邕单独把顾雍引荐给自己,好像是别有用意的样子。
    这样一想,郭鹏感觉自己对于江东士人来说,的确是有很大的吸引力的。
    自己在雒阳有关系,父亲在沛国做沛国相,本人又在幽州做太守,的确是很有优势。
    当然最后一个应该只能算作投资点,而真正有吸引力的是自己在雒阳做尚书令的老师卢植和在沛国做沛相的父亲。
    于是郭鹏便和顾雍进行了一番谈话,谈话之中,郭鹏发现顾雍学了不少治理地方的牧民知识,掌握的也不错。
    想来他未来能做丞相,显然也不仅仅是因为家世门第的原因,他本身也有很高的才学。
    稍加历练,就是干吏,多家历练,就能做县令,郡守,乃至于州刺史,进而依靠家世门第,就能进入中央,年岁稍长,就能主导国政。
    此时江东人并不知道真正的混乱很快就要降临了,依然觉得走出去做官是很了不起的,留在本地是没什么大不了的。
    作为江东顶层士族的子弟,顾雍显然也是想要放眼全大汉的。
    虽然无论现在还是未来,郭鹏的计划里都没有江东什么事情,江东不能成为他的基本盘,不会为他效力,开发也不完全,多蛮荒之地,所以他对江东并不重视。
    可是若是能与江东大士族搭上关系,未来未必不会遇到有用的时候,比如让江东士人变成自己的故吏,说不定就是很不错的先手。
    与顾雍谈论了一段时间,了解了他的才学,郭鹏仔细的思考了一番,考虑到未来不确定的状况,更兼要给蔡邕面子,所以郭鹏对顾雍提出了邀请。
    江东士人应该有所了解,想要去中原做官并不容易,一蹴而就的事情很是艰难,不经过一定的考察怎么能被简单的推荐到繁华的地区做官呢?
    所以郭鹏对顾雍提出的邀请是自己的麾下。
    “元叹的才学,我是明白了,难怪人皆言江东有英才,不知元叹有如此才华,可有仕官?”
    顾雍立刻打起了精神。
    “方才学成,不敢贸然仕官,不敢耽误国家大事,否则纵使身死也难辞其咎。”
    顾雍客气了一下。
    “元叹勿要自轻,以元叹的才学,应当能造福黎庶,又怎么会耽误大事呢?”
    郭鹏笑了笑,然后话锋一转:“不瞒元叹,之前,我被陛下任命为上谷郡太守,上谷郡是边郡,人少地广,缺少人才,我被任命以来,还是有很多麾下属吏没有合适的人选。
    我想辟召本郡人士,办不到,想辟召本州人士,却也需要很多时间,但是郡务却必须要办起来,元叹有才学,我甚是欣喜,现我麾下有主簿一职空缺,不知元叹是否愿屈就?”
    郡太守的主簿和功曹督邮一样,都属于右曹,是太守身边的亲信之职。
    从东汉初年到东汉末年,主簿的职权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当然最关键的是主簿跟随在太守身边,这一点最重要。
    顾雍闻言欣喜不已,立刻站起身子来到了郭鹏身前深深一礼。
    “雍才疏学浅,蒙明公不弃,愿随明公一同建功立业。”
    “好!哈哈哈!我得元叹,不胜欣喜!今日,当与元叹共饮一千杯!”
    郭鹏哈哈大笑。
    当天晚上,郭鹏和顾雍就在蔡邕府里饮酒,蔡邕叫来下人奏乐起舞,三人一起喝的十分痛快。
    酒过三巡,郭鹏腹中鼓胀,出去解手,顾雍见郭鹏暂时离开,便起身走到了蔡邕身前,向蔡邕行了一礼。
    “多谢老师提携之恩。”

一百四十九 名士郭子凤
    顾雍很清楚蔡邕不告诉别人郭鹏来了的消息,就把他一个人提前喊来,这意味着什么。
    当然,蔡邕更清楚。
    “这是你自己努力进学争取来的机会,我只是为你引荐给子凤,你不用谢我。”
    “没有老师的引荐,学生又哪里能结识郭府君,被他辟召呢?”
    顾雍开口道:“老师的恩情,学生永不敢忘。”
    蔡邕笑了笑,并不太把这次引荐当回事。
    蔡邕和顾雍都知道,郭鹏本身的职位并不足以吸引顾雍从江东大老远北上幽州去受那种风吹日晒的苦楚,但是郭鹏不仅仅只是他自己。
    首先郭鹏是士族出身,尽管是二流士族颍川郭氏,但也是士族,是玩游戏的那群人的自己人。
    然后他还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