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权驭大明-第6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宏宇领着朝中二品以上的官员先行进入天启皇帝的歇息的寝殿,天启皇帝双目紧闭躺在床榻上,神色安详犹如睡着了一般。

    张嫣有些失魂落魄地坐在床边握着天启皇帝的手,泪眼婆娑,绝美的容颜上显露出数不尽的哀伤,令人为之颇为感慨。

    “皇上!”李宏宇来到床前双腿一曲就跪了下去,身后的文武官员纷纷跟着下跪,屋子里顿时哭声一片。

    反正现场的大臣们在八年不到的时间已经送走了三位皇帝,故而这哭丧的已算是熟能生巧了,一个比一个撕心裂肺,一个比一个伤心欲绝。

    李宏宇只是在那里流着泪而已,既没有嚎啕大哭也没有捶胸顿足,但与别人比起来他的泪水更加真挚,因为他与天启皇帝的感情最为深厚的亲密。

    “诸位大人,皇上已经宾天,诸位节哀,朝中的事务还要诸位做主。”

    等众人痛哭了一阵后,张嫣擦拭了一下眼角的泪痕开口说道,“皇上临终前已经留下遗诏,诸位大人接旨吧。”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说着,张嫣挥了一下手,立在一旁手里捧着一道圣旨的宦官就打开,抑扬顿挫地宣读了起来。

    由于信王年少,故而天启皇帝自然要给他留下一批辅臣大臣,就像当年泰昌皇帝给他留下的一样,这些辅臣将成为信王执掌朝政的助力,同时也是对那些辅臣的拉拢。

    在遗诏中,天启皇帝一共给信王留下了十三名辅政大臣,其中文官七人勋贵六人,辅臣以左春坊大学士李宏宇为。

    七名文官中,东林党的官员有两个,分别是前内阁辅韩爌以及原礼部尚书孙慎行,中间派官员一人,原吏部尚书崔景荣,由此可见天启皇帝希望朝堂上的派系势力均衡,不希望东林党在他死后遭遇灭顶之灾。

    为了使得李宏宇在官阶上能力压其余辅臣一头,天启皇帝晋升李宏宇为少师,可谓荣耀无限。

    实际上,天启皇帝这一晋升已经把李宏宇推到了“太保”的位子上,按照定制信王登基后肯定会给天启皇帝为他所选的十三名辅臣大臣加官进爵以示恩宠,如此一来李宏宇就将荣升为三公之一的太保。

    “唉!”等那名宦官宣读完遗诏,李宏宇心中不由得暗自叹了一口气。

    他自然清楚天启皇帝设下辅臣的用意,是想要保持朝堂各派系势力的均势,可惜崇祯皇帝的耳根子太软,又没有天启皇帝的心智和魄力。

    “少傅,去向众臣宣布皇上的继位遗诏吧!”张嫣环视了一眼跪在那里的李宏宇等人,神色哀伤地说道,她现在只想跟天启皇帝多待一会儿。

    “臣遵旨。”李宏宇向张嫣磕了一个头,领着顾秉谦和张惟贤人退了出去。

    “信王殿下,请随本官到院中接旨。”朱由检正在外面的大厅里安慰哭得梨花带雨的朱徽媞,李宏宇走上前沉声说道。

    那些三品官都在院落中等待,李宏宇宣读天启皇帝的继位遗诏自然要当着众臣的面儿,广而告之。

    朱由检闻言微微颔,他已经猜到了天启皇帝要传位于他,因此擦了擦眼角的泪水跟着李宏宇去了院中。

    福王见状神色顿时就是一黯,眼神复杂地望着朱由检的背影,朱由检此时接的肯定是继位的圣旨,他离皇位是渐行渐远。

    八月,丁巳日,信王朱由检的登基大典在京城盛大举行,改元“崇祯”,成为了历史上有名的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继位后,所下的第一道圣旨自然是大赦天下,减免税赋,这是所有新帝登基后都会做的事情,与民同乐。

    至于第二道圣旨,通常都是重要的人事任命,先天启皇帝所选的十三名辅政大臣悉数得以晋升官阶,李宏宇从少师一跃成为太保,以彰显崇祯皇帝的恩宠。

    与此同时,李宏宇正式交出了天启皇帝给他的军政大权,重大事务由辅臣商议后上报,由崇祯皇帝决断。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朝堂上的职位变动外,崇祯皇帝还下令召回在南京守皇陵的宦官曹化淳,与身边的随侍王承恩一起晋升为司礼监秉笔太监。

    曹化淳是原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安的人,据传诗文书画无一不精,很早就服侍泰昌皇帝,王承恩是其手下。

    王安死后曹化淳受到牵连,被配到了南京守皇陵,就连他自己都想不到自己还有咸鱼翻身的一天,在崇祯皇帝登基后得以重返京城。

    这使得魏忠贤对此是忐忑不安,曹化淳之所以要到南京守皇陵正是出自他的授意,其目的自然是打击王安的势力。

    可如今曹化淳竟然借着崇祯皇帝登基这股东风又“杀”回了京城,这使得魏忠贤如何能安心?

    虽然魏忠贤是天启皇帝特意留给崇祯皇帝的一把用来对付朝臣、巩固皇权的利刃,可俗话说的好,一朝天子一朝臣,崇祯皇帝肯定更相信自己身边的人,要启用自己的班底。

    内廷三大职位中,魏忠贤的司礼监席秉笔太监的职务最为危险,因为曹化淳在崇祯皇帝身边的作用跟魏忠贤类似,故而崇祯皇帝需要曹化淳来执掌东厂和锦衣卫。

    尤为重要的是,曹化淳跟魏忠贤之间因为王安有私人恩怨,如果曹化淳故意找魏忠贤麻烦的话,那么魏忠贤的日子将非常难过。

    因此,在曹化淳抵达京城的第二天,张嫣将其和魏忠贤召到寝殿,亲自出面化解两人的恩怨,希望两人能以大局为重,齐心协力辅佐崇祯皇帝。

    虽然张嫣已经不是皇后,但她这个皇嫂在崇祯皇帝心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此敬畏有加,在紫禁城里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

    曹化淳是个聪明人,自然清楚张嫣的用意,故而一口就答应了下来,表示将一笑泯恩仇,毕竟现在他占据了上风肯定要表现得大度。

    实际上,曹化淳也不是那种睚眦必报的人,恰恰相反,对魏忠贤对付文官集团的手腕非常钦佩,想要让魏忠贤协助其来对付朝堂上的文官集团。

    从广义上来说,曹化淳和魏忠贤都是内廷的人,他们的对头是朝堂上的官员,现在魏忠贤已经失势,无法再翻起什么大的风浪,故而在曹化淳看来最好的选择就是将其收为已用。

    李宏宇已经没有兴趣再理会京城的事务,在崇祯皇帝登基的第二个月正式上疏,请求南返处理海关司的事务,毕竟他的本职是海关司的司关同知。

    不仅如此,李宏宇还以海关司事务繁忙为由请求调右春坊大学士赵欣前往海关司任职,反正詹事府现在也没什么要紧的事情。

    李宏宇的这道上疏立刻惊动了京城的官场,谁也没有想到位高权重、被崇祯皇帝所倚重的他竟会急流勇退离开京城。

    崇祯皇帝自然是不想让李宏宇离开,他现在正是依仗李宏宇巩固根基的时候,不过李宏宇心意已决,不仅向崇祯皇帝言明海关司事务的重要,而且京城有十二个辅臣辅佐已经足够。

    或许是被李宏宇说动,又或者是见李宏宇下定了决心,故而崇祯皇帝最终御准了李宏宇的上奏,让他和赵欣前去江南经营海关司。

    毕竟李宏宇与大明其他官员不同,是一个能独挡一方的帅才,与其将他留在京城不如外放到地方上任职,开创出一片新的天地。

    (本章完)


………………………………

第八百三十六章 权宦陨落

?    九月下旬,赵欣登上了南下的座船启程离开了京城,李宏宇到码头相送,与之约定三年后京城述职时相见。

    李宏宇之所以没有与赵欣一同回海关司,并且约定三年后相见,是因为他要前去一趟北疆看望满桂的西征大军。

    随着北疆战事的进展,现在西征大军有许许多多事务等着李宏宇前去处置,不仅有军务上的事情还有政务上的麻烦,纷繁的矛盾已经到了他不得不解决的地步。

    这也是李宏宇向崇祯皇帝请辞的一个重要理由,西征一事是万历皇帝定下的国策,事关大明边疆的安危,因此崇祯皇帝自然要支持,如果能一举击溃盘踞在西北的瓦剌人那么大明的西北将高枕无忧。

    赵欣离开的第三天,李宏宇拜别了崇祯皇帝后踏上了西行的道路,为了确保他的安全崇祯皇帝特意调了千余禁军骑兵护送。

    这些骑兵都是在关外跟后金打过仗的老兵,作战经验丰富,足以在路途上保护李宏宇的安全。

    驶出京城后,李宏宇特意扭头望了一眼身后雄伟壮观的北京城,心中有着颇多感慨:大明现在正是需要稳定的时候,而登基的崇祯皇帝则是一名阅历不足的少年天子,恐怕大明的乱世即将拉开帷幕。

    李宏宇现在无心再理会京城官场里的是是非非,一旦陷进去的话就会被缠住,他可不想每天忙于应付官场上的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那样的话哪里有时间去处理繁多的事务。

    在李宏宇看来,如果崇祯皇帝能用好魏忠贤这把天启皇帝留给他的利刃,那么朝局不会有太大的变动,朝中的文官们有忌惮之人。

    等过几年崇祯皇帝成熟起来后就能掌控朝局,避免朝廷出现动荡,现在大明需要可是安稳,京城一乱那么地方上的事务更是成为了一团乱麻。

    可惜,天启皇帝小瞧了他的这位宝贝皇弟,崇祯皇帝虽然年少但自从天启皇帝登基后耳濡目染,对官场的险恶多多少少知道了一些,有着一定的主见。

    或许是性格使然,又或许跟其所受的教育有关,崇祯皇帝与天启皇帝有些不一样,认为宦官不应该过多地干涉朝政,朝政应该由文武官员来经营运作。

    由于市面上有很多关于魏忠贤的不堪传言,再加上平常教授他学识的东林党出身的老师没少说魏忠贤的不是。

    因此,在崇祯皇帝眼里魏忠贤的人品并不好,行事飞扬跋扈,对权势非常迷恋,有着“九千九百岁”的头衔。

    说到底,崇祯皇帝只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少年,如何能知道市面上的那些尔虞我诈,更无法区分事情的真假,有着比较简单直白的喜厌。

    虽然崇祯皇帝对魏忠贤有着比较大的成见,但魏忠贤毕竟是天启皇帝特意留给他并且亲口嘱咐可以信赖的人,故而崇祯皇帝并不想动他,只是有意无意地开始疏远魏忠贤。

    魏忠贤宦海沉浮数十年,自然能感觉到崇祯皇帝对他的冷淡,这使得原本摩拳擦掌准备为崇祯皇帝效命的他犹如被迎头泼了一盆冷水,满腔的热情刹那间就得以冷却。

    所谓管中窥豹,一叶知秋,魏忠贤知道崇祯皇帝心里厌恶他,与其留在京城惹得崇祯皇帝不开心,倒不如主动避开为好,这样一来双方皆大欢喜。

    故而,在李宏宇离开京城后没几天,魏忠贤上书崇祯皇帝,以年事已高为由希望能辞去身上的职务告老还乡,颐养天年。

    对于魏忠贤的这道上书崇祯皇帝感到非常意外,虽然他不喜欢魏忠贤但并没有赶走魏忠贤的意思。

    再怎么说魏忠贤也是天启皇帝特意叮嘱过需要照顾的人,他刚继位就清除天启皇帝的人,会让外界如何看待他。

    所以,崇祯皇帝想也不想地就拒绝了魏忠贤,让其继续留在京城为皇家效命,为了安抚魏忠贤给了其不少赏赐。

    崇祯皇帝的本意是想逐渐解除魏忠贤的权力,这样的话也好向死去的天启皇帝交待,可令他万万想不到的是,东林党的官员们从魏忠贤请辞一事上敏锐地意识到了崇祯皇帝并不像天启皇帝那样宠信魏忠贤。

    于是,东林党的官员们群起而攻之,纷纷上书弹劾魏忠贤,说其徇私舞弊、贪赃枉法乃至意欲谋反。

    那些弹劾魏忠贤的奏章一个个慷慨激扬,说的有鼻子有眼,好像他们亲眼看见了魏忠贤犯法一样。

    见此情形,朝堂上那些原齐楚浙等派系的官员也跟着上奏章给魏忠贤辩解,指出魏忠贤尽忠守法,东林党人的弹劾是污蔑之词。

    围绕着魏忠贤的忠奸问题,两派人是唇枪舌剑,吵得不可开交,自从东林六君子事件后东林党处于了下风,故而京城的官场上还从没有如此激烈的争论。

    面对这次突如其来爆发的党争,年轻的崇祯皇帝一时间不知道如何是好,毕竟他从未经历过这种阵势,以前也没有学过平衡党争的权术。

    就在崇祯皇帝犹豫不决的时候,一道奏章激怒了他,使得他的心里最终做出了取舍。

    国子监司业朱之俊上疏弹劾监生陆万龄和曹代,两人在半年前曾经向国子监另外一名司业林迁请求在国子监给魏忠贤立生祠,与孔圣人并尊。

    林迁觉得荒唐,就把两人请求立生祠的请求信用笔墨给涂了,当时魏忠贤权势正盛,随后挂官离职回老家去了。

    陆万龄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