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亲军锦衣卫-第1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这一次坐班的,就不要再去各个衙门了,那会无端的增加我们和官员集团的矛盾,同时根本也不可能抓到任何一点的证据,那就是一种费力不讨好。”

    赵兴的这个决断,正打在了锦衣卫和各个衙门之间的痛点上。不管是任何一个衙门,都自认为自己有君子操守的,即便不这么认为,老是被人明目张胆次果果的用不信任的眼睛盯着,也不舒服。他们要想隐瞒你,你做班的锦衣卫根本就得不到任何消息,反倒平白的弄一肚子闲气,招到那个衙门的官员一顿的里出外进冷嘲热讽。与其做着表面上的功夫,还不如背后悄悄的下手呢。

    “我们现在就拨一部分人马,开始进驻各个商铺。当然咱们也别白去坐着,收集市井民间的情报,这是第一,还有就是向那些商铺收取税收,对了,国朝是不许向商人收取赋税的,咱们也不能违背国策,但是在这天下有难的时候,向那些爱国的商人们收取一份子钱。”

    大家闻听,不由得一起得意的大笑。

    还是那句话,锦衣卫和官员是天生的敌人,而官员努力的争取到了免除商人的赋税。还不是那些商铺,几乎都和他们有关系?只要能给官员添堵,锦衣卫是乐于执行的。同时,这将是一笔巨大的收入来源。

    赵兴之所以如此做,也是有他的目的的。于是得意的向属下们解释:“收份子钱,这个名字不好啊,这是让人明明白白的知道,是我们锦衣卫刻苦商民,我们自己送把柄臭名声,让官员们攻击我们。这是恶政,我们这届必须革除。”

    大家愕然,刚刚你不还说要收份子钱吗,这怎么转眼就变卦啦。出尔反尔,不是为官之道啊。

    赵兴得意一笑:“份子钱,让我们在官员和百姓间,坏了名声,必须废止,但你官员不是坚决的阻止国库对商人收税吗?那好,我锦衣卫收捐。嗯,你们各个官员嘴巴上不是老挂着忠君爱国吗?那好,咱们就将这个捐,取名就叫爱国捐,我给你们一个堂堂正正实实在在的爱国表现。”

    大家闻听,无不拍手叫好:“对,就叫这个响亮的名字,堵死那群混蛋的嘴。想一想那群混蛋吃瘪的样子,属下们就开心的拍手啊。”

    “此捐通过我们锦衣卫,名正言顺的向全国商贾开增,如此,我们锦衣卫又兼任了一个全国税务司的担子,很沉重的噢。”

    大家一起勇于任事的大声表态:“担子再重,我们也坚决完成。”

    对于属下对收钱这事如此不怕困难,勇于担当,赵兴表示非常满意。

    向商贾收捐,是这些的擦边球。这个办法推行下去,全国的商税就上来了,虽然赵兴准备将这笔巨大的收入交给内帑,但现在是,国凡有事,户部就盯上内帑,也就变相的为国了。

    只要内帑宽裕,崇祯大方,那么,大家或许就不再将填补国库窟窿的主意打在已经被敲骨吸髓的百姓身上了,那么,未来开征的三饷,或许就能不施行了,到时候,逼迫百姓揭竿而起的原因之一就消弭了。整个大明的局势就会好一点吧。

    “不过这次我们和以往不一样,原先收取份子钱,完全取决于坐班的锦衣卫兄弟的心情。如此一来,我们的总收入会少,而可能肥了那些坐班的兄弟,最终损害的是大家的利益。这次我改变一个决定,其目的就是维护大家的利益。”

    对于这一点,在座的所有人没有任何一个反对的,因为那些商铺上交的份子钱,的确是随着坐班锦衣卫的喜好,自己口袋咯得多了,上缴的也就少了。最终损失的是整个集团的利益,因为在座的诸位毕竟不可能,亲自跑过去收份子钱吧。

    “所以我规定,咱们锦衣卫过去,就按照各个商家每月的营业收入,收取固定的爱国捐。”然后顿了下,“但是严格的规定,每个月营业收入低于十两银子的小商小贩,坚决给予免除。十两银子以上,按照4哩的原则,也就是4,收取爱国捐。只要商人在一地缴纳了爱国捐,拿着我们的凭证,只要没有再次交易之前,走到全国任何地方,全部不需再缴纳。”

    指挥同知李必成拍手叫好:“这么少的份子钱,既不给商家增加负担,让他们心甘情愿的拿给我,同时,聚少成多,我们又有源源不断的收入。”

    另一个同知也欣慰的道:“而这么少的比例,又会让那些背靠的大山们,感觉和我们争争计较不值当的,所以双方会出现皆大欢喜的局面,大人真的是拿捏的准啊。”

    赵兴得意道:“这也是我在底层坐班的时候,仔细研究过的。咱们在全国推行这个方法之后,所得收入,我们就留下5成,作为咱们诸位的廉政福利,和锦衣卫开销,最终我们锦衣卫的所有费用,都不必再从内帑出,为皇上分忧。”

    这样一来,就等于每年给内帑减少五六百万啊,这让大家有点担心,赵兴这么做,最终苦了锦衣卫兄弟。

    赵兴打气道:“留下我们的,剩下的上交给皇上做为内帑的收入。大家不要担心自己分的少,我怕你们将来会拿到手软,拿到不好意思。而同时,我们又向皇上上交了费用,不但为皇上解难,而且还会被皇上更看重咱们。到未来,谁要是再敢跳出来,要裁撤咱们,我估摸着,不用咱们操心,那位——”然后就端起小肩膀笑的嘎嘎的。

    在座所有的官员就互相看了一眼,就一起跟着端着小肩膀,笑的嘎嘎的。

    “好了,天已经黑了,咱们开始连夜的办正事。我命令,在京的指挥使和北镇抚司合计10个千户,立刻全体出动,上街,抓流言散布者,抓趁火打劫者,抓滋扰百姓的流民。但是大家记住,拿出奸细,就地正法。抓到地痞流氓,立刻送过来,我要在京城内,成立赎罪营,将他们送到城上去。能够立功的,赦免他们的罪过;依旧顽劣不改的,就地杀头。毕竟京城上百万的百姓,这样的人没有7万也有6万,老天有好生之德,我们锦衣卫,再也不能以好杀出名了。”

    李必成点头:“指挥使大人果然能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这些滋扰地方的泼皮破落户,往年抓了,只能是一关了之,徒费粮食,或者是打顿板子,一方了之,反倒更增加了他们的嚣张气焰。这次好了,让他们上城为国,正好补充城上守卫力量,真的是一举多得啊。”

    所有的官员立刻兴奋地站了起来,底气十足的大声接令执行。

    这一次,是从锦衣卫建立以来,唯一的一次,大家心甘情愿的执行任务。

    锦衣卫的性质,从现在才真正开始了改变。

 第216章 回家的喜报

    赵兴的娘正在给左邻右舍求借粮食的人分发着米粮,对着一个饿得上气不接下气的邻居安慰道:“不要紧的,我家还有点,大家省着点吃,总能挨过去的。”

    这个邻人拿出了一包银子:“这是今日这袋子米的钱,请老嫂子收下吧。”

    娘看了下这包银子,足足有十两,这可是这一家原先一年的开销啊。但今日却仅仅能买上半袋子米。

    世面上的米价在顺天府锦衣卫北镇抚司的三重打压下,并没有涨价,还是精米一两,粳米八钱,而杂粮只有五钱。

    价格没涨,但是各个米店已经彻底的断了货源。有一部分是奸商囤积居奇,但更多的粮店是没米可进。

    也正是从这一点上可看出,当初大明将都城放在北京是多么的错误。

    第一,北京太靠北了,虽然有天子守国门的豪迈,但北方敌人铁骑一日就可兵临城下,大明各路勤王的军队鞭长莫及,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抵达。

    第二,北京的百姓要想出奔逃难的话,根本无处可逃。往北,是敌人的老巢,而从北京往南,千里平原,哪都躲不了。

    还有就是粮食。中国主要产粮区是江南,于是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首都越靠北,距离产粮区越远。明朝运输粮食都是靠漕运,总量跟北宋差不多,但运输里程要增加一倍,毕竟从江南到北京的距离是到开封距离的两倍。又因为地势的关系,维持北运河的成本远高于南运河,水源不足,要多设闸门以提升水位。冬天还结冰,造成京城存粮不足。而更要命的是,一旦敌军兵临城下,就等于掐断了运河,粒米不入,一场饥荒转眼就成。

    现在,这几个弊端就快速的显现了。

    建奴入寇,城外无处可逃的百姓,全部挤进京城避难,让整个北京成的人口暴涨。运河又被掐断,京城不多的存粮转眼就告罄了。现在满街的难民托着金银也买不到粮食,一两银子一个饼子,一个女孩一斗杂粮已经是比比皆是了,每日饿死的人,以百千计。

    而最让许多粮商后悔跺脚的是,就在九月入秋,本来因为大旱而水浅的运河,更因为入秋干脆出现了断流,粮食的运量就小的多的多。结果,京师里几十家由山西开设的粮店,开设抬高价格收购,普通的商贩认为有钱可赚,当时都争先恐后的卖给了他们。结果十月北京戒严,再也没有粮食进入了,这更加增加了饥荒的爆发。

    朝廷的备荒仓库开始还拿出一点救急,但看到战争不知道多久能结束,就不得不将不多的粮食,全力供应京营和各地赶来的勤王军。要不然,饿散了他们,大家一起完蛋。

    想一想没有头的日子,娘再看了下眼前这个邻居的银子,轻轻的推了回去:“这是你们未来一年的嚼过,你还是拿回去吧。我也不是奸商,都是邻里,这是借,等敌人退了,到时候还我吧。”

    这个邻居就感动的落泪,一面擦泪一面哀叹:“可这封城什么时候结束啊,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娘就立刻语气肯定的道:“快啦,就快啦。”

    大家就充满希望的看着老太太。

    娘就坚定的告诉大家:“因为我儿在外面,他会回来的,他会带着大军回来解救我们的。”

    对于老太太的坚信,大家有些失望,这北京城已经成了苦难之地,大家逃还来不及呢,怎么会有傻子回来跳这个火坑?

    小丫站出来,骄傲而坚定的解释:“我哥哥一定会带兵回来的,一定会解救北京城的,因为。”将小胸脯再次挺了挺:“因为城内,有我娘,有我,有小奶狗。”

    正说着呢,人群后面一阵骚动,大家转头,看到赵兴的两位夫人并肩而立在巷子口。

    翠艳和秀芬走到娘的面前盈盈下拜:“婆婆,儿媳回来了。”

    就这一句话,到是让娘面色大变,嘴唇哆嗦着好半天,才颤抖着询问:“我儿,我儿他怎么没有回来?”

    秀芬知道婆婆误会了,赶紧解释:“婆婆不要担心,夫君已经进城了,只是皇上召见的紧,没有时间回来,估计皇上召见完毕了,就能回来拜见娘了。”

    听到这话,娘才缓过劲来,拉着俩个儿媳妇的手上下端详打量,最终落泪喃喃:“黑了,瘦了,你们姐妹受苦啦。”

    小丫也跑过来,拉住俩个嫂子的手连连问好。小奶狗也过来,直接抱住了秀芬的大腿,让他的裙子乌黑一片。

    它可不敢抱翠艳的大腿,那家伙打人,不,是打狗,狠着呢。

    娘对两姐妹询问:“回家看看没有?”

    两姐妹道:“先回来给娘请安,请娘不要惦记。”

    翠艳双眼落泪:“爹没了,弟弟在城上,我没有家了。”

    娘就将翠艳揽在怀里,轻轻拍打:“不哭,不哭,这不还有娘呢吗。”

    家里这一番温馨,都被乡邻看在眼里,一个个真的相信赵兴回来了。

    虽然赵兴回来没有带着大队人马,其实也不一定能在京师保卫战中起到什么作用,但大家的心还是有了点希望。毕竟,赵兴在这一片是朝廷最大的官,他回来,说明他对京城保卫战有信心。这就是希望。

    正在大家充满希望的问长问短的时候,一个锦衣卫急匆匆的跑了过来,见到老太太给她跪倒磕头:“老夫人,我家大人让我给您,还有各位乡邻送个信:让您安心,他办完了皇上的差遣,晚上就回来给老夫人请安,让乡邻赶紧的各回各家,带上银钱和口袋,准备到街上粮店买粮。”

    “什么?粮店卖粮啦?”几个乡邻立刻围上来,紧张的询问。

    这个锦衣卫点头:“我家大人是这么说的。”然后骄傲的对围在自己身边的乡邻大声的道:“我家大人说粮店卖粮,就一定能卖,大家准备吧。”

    那个借了半袋子赵兴家粮食的乡邻就再次确认:“那粮食是多少钱一石啊。”

    这个锦衣卫就回答:“我家大人说了,限定粮食价格是一两一一石,绝不许高。”

    大家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