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成了自己人。
不坏自己人的事,这是规矩。何况还是利国利民呢。
方正化当然明白这其中的种种关联,于是心情激动的对王承恩保证:“干爹放心,孩儿一定将事情办妥,绝对不会给您的脸上抹黑。”
第249章 臣伏法
赵兴大年初一没有休息,而是坐在锦衣卫指挥使衙门,忙碌的安排着事情。城外的敌情汇报有如雪片,城内的烂事,堆满了案头,现在的赵兴恨不得一下子长出仨脑袋来。
现在是非常时期,别的方面自己管不着,但自己负责的这一块事物,自己必须要管,而且一定要管好,不能出现任何纰漏。
正在他忙的脚不沾地的时候,一个小太监急匆匆地跑了进来,见到赵兴之后,可再也不敢端着原先传旨的架势,赶紧给赵兴打谦儿施礼:“指挥使大人,皇上让您赶紧进宫,有要事相商。”
皇上召见,当然不敢怠慢,收拾了自己认为最应该准备的文档,急匆匆的跟着这个小太监进了皇宫。
在赵兴认为,这一次皇上召见自己,不过就是外面战争的问题,其实那一场大战的胜利,改变了崇祯那压抑的心情,让他看到了取胜的希望,但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崇祯的思想,这是好事。
但性格操切的崇祯,在这一场小小的胜利之后,按照后世的话来说,从原先的悲观主义,转进到了冒险主义,就在29那一日,就已经表露出来,他想继续大干一场的心情。
“怎么样从冒进主义,再将它转变成稳扎稳打主义,这是自己这次应该做的,估计会有难度。不过为了整个大局,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自己必须把这种冒险主义,打压下去。”
正低头急匆匆的走着,小太监却叫住了他:“赵大人,赵大人,你走错了方向,我们是去文华殿。”
赵兴当时就愣在了当场。
自己虽然身为三品大员,但自己的职务,是锦衣卫指挥使,都是直接面对皇上。有事情,去集英殿的东暖阁,机密的大事,去御书房。
而文华殿是常朝的地方,自己不愿意去,大臣们也不愿意他去。按照大臣们的话说,他们羞与这种小人为武。所以,赵兴不同骆养性总想和大臣们靠拢,有事儿没事儿的,总上文华殿去混个脸熟。
因为是战时,所以没有按照惯例休沐到正月十六,但让自己直接参与常朝,也是不该啊。
但皇上下令了,他就得去。
刚一进殿,赵兴拜见了崇祯,就听崇祯冷冷的道:“赵爱卿,你自辩吧。”
赵兴当时蒙圈了,我刚来,什么我就自辩啊,干什么我就自辩啊。
一个四品的官员,见到赵兴立刻计算的指着他的鼻子大声吼叫:“你个幸进小人,开始把持朝政,不再将满朝的文物大人放在眼里,你就是汪直,你就是魏忠贤。”
赵兴直接打住:“打住打住,你谁呀?”
“说的就是你。”
“我咋啦。”
“你把持朝政。”
“我啊。”
“对。”
“我咋啦。”
“你蔑视同僚。”
“我啊。”
“对。”
“我咋啦。”
“你是汪直,你是魏忠贤。”
“我啊。”
魏国公,郑国公等一起不由自主的回答:“咋啦。”接着就是满堂的哄堂大笑,几个实在笑的太过兴奋,都笑岔了气儿。
而对面那些大臣,一个个已经憋得脸色铁青了,时不时的有噗嗤声响起,也不知道是上面还是下面。
纠察御史赶紧跑出来,整顿朝堂秩序,对着赵兴严肃的道:“端正你的态度,招出你的罪状。”
赵兴就很无辜:“我怎么就把持朝政啦,我连朝都不上,我还汪直,我还魏忠贤了。我不是太监,我是堂堂正正的七尺男儿。”然后对着群臣冷冷的道:“外面炮火连天,建奴兵临城下,在这个国朝的生死关头,讨论一下军事,应对面前的危局才是当务之急,才是正事。你们不要做那尸位素餐的无能之辈。”然后不理他们,冲着上面的皇上施礼:“臣——”
“赵兴。”那个老头不依不饶,直接打断了赵兴想要说正事的话题;“城外战火,都是癣芥,整肃朝纲,培养正气,这才是国本。只要朝堂上,正气盈天,建奴畏惧自然撤兵。”
对于这样的理论,赵兴简直惊讶得掉了下巴,但他实在不知道,今天朝堂上的这个邪火,是怎么爆发的,为什么冲上了自己?于是就将目光求助一般看向了崇祯。你总得告诉我为什么吧。
赵兴当然不够资格让皇上给他解释,于是就冲身边的太监点下头。
已经有资格站在御阶之上,代替王承恩陪伴皇上的方正化,朗声对着赵兴道:“昨夜城中百姓高呼皇恩浩荡的原因,已经被诸位大臣们所知,因此上,今日早朝,群臣就弹劾你乱改国策,祸乱朝纲,参你是大明的祸人。”
赵兴噢了一声:“感情是这个事儿啊。”
赵兴明白了,感情自己向流民许诺的承包土地政策,动了这些准备伸手捡便宜官员们的钱袋子,这是给自己找茬来了。
这样的结果,赵兴心中早有准备。他之所以那么说那么做,就是要给他们来一个先声夺人,用滞留在城内的二三十万流民百姓,向这些官员们施压,用民意来裹挟这些官员。等战争结束了,这些滞留城内的流民和难民散去,他也就没有了裹挟的资本了。
但他实在没想到,官员集团的反击这么快。好吧,既然说这事,那咱们就战吧,决定出个胜负,然后咱们办正事。
转过身,赵兴冷冷的看了眼这个老倌:“你是哪个衙门的大佬?”
这个老头就神气活现的对赵兴道:“礼部左侍郎。”然后直接闭嘴,因为他认为告诉赵兴自己的名字,是对自己的羞辱。
赵兴义正辞严的道:“城外战火,都是癣芥,整肃朝纲,培养正气,这才是国本。只要朝堂上,正气盈天,建奴畏惧自然撤兵是吗?”
这个老头理直气壮道:“正是,只要你这个小人伏法,朝堂风气足了,建奴畏惧,自然退去。”
赵兴上前一步:“那我请问,你是不是满身正气?”
这个侍郎立刻义正词严的道:“我从小读圣贤之书,当然充满了正气。”
赵兴闻听,道了声好,然后缓缓的跪倒,给崇祯磕头。
崇祯莫名奇妙:“爱卿,有什么话起来说。”
赵兴磕头:“臣伏法,请皇上秋后问斩。”
第250章 辞官要挟
赵兴自请伏法之言一出,满堂大哗。实在没想到,赵兴会突然间来这一出,所有的人都伸长了脖子,等待着赵兴的后续。因为所有的人都心中知道,“你个小子坏的很,心中一定憋着什么坏水呢。”
崇祯也纳闷,就问道:“赵爱卿,你有什么罪?为什么伏法?”
赵兴凄苦的道:“皇上,就如这位老大人所说,只要我伏法,我这邪气一去,他就能凭着满身的正气让城外的建奴畏惧退兵。这位老大人说臣有什么罪,臣就有什么罪。臣为国为民,甘愿伏法,等10个月后,秋后问斩。”
就在滿殿错愕间,话锋一转:“但既然我这邪气已去,这位大人正气勃发,罪臣请皇上立刻下旨,请这位老大人马上赶到建奴营前,用正气逼建奴出关,最好让正气令皇太极甘心自刎,那才最好,如此解京畿危机,解百姓倒悬。”然后一脸忧国忧民:“城中十万流民,10多万难民,不能老在这严冬长街之上过夜呀。让他们早早的回家收拾家园。春天就要来了,不能耽搁了今年的生产啊。”
赵兴的话说完了,满殿落针可闻。
这个礼部侍郎当时是木雕泥塑,冷汗淋漓。
用正气退敌,不过是拿来说说。可是前两日,赵兴他们刚刚砍了1万多女真人的脑袋,而且还筑成了京观羞辱皇太极,估计这时候皇太极还在咬牙切齿。真要是他去了阵前,估计连皇太极的面都见不到,就是一阵乱箭穿心。
不说秋后问斩,赵兴死了死不了,最少他能多活10个月,而自己转眼就死得凉透了。
“万万万岁,臣——”
赵兴冷冷的道:“若是大人不能前去阵前用正义退敌,一个对敌畏缩,至国难于不顾的死罪,你是跑不掉了。对了,还有一个欺君之罪,构陷大臣,这也是明明白白摆这里的,你真的死定了。”
看着张口结舌,瘫倒在地的礼部侍郎,赵兴还诚恳的,真诚的对他道:“留在这里你死定了,去吧去吧,上皇太极的面前试一试,万一能退了敌人捏?那你就是大明最大的英雄啦,而若是被皇太极宰了,你就是正气不足,邪气缠身,你就是妖人无疑,去吧去吧,抓紧时间,去证明你是正人还是妖人。”
越是这么催,这个侍郎就越是恐惧。
这时候,郑国公煽风点火:“如果你不去用正义退敌,就是欺君之罪,如果你说你身上没有正气,那就是邪气满身。咱们这堂堂的大明朝堂,怎么能容许你邪气满身的人站在这里?”
这就是往死里怼。
崇祯皇帝看着过瘾,感觉到痛快,因为他从一早刚刚上堂,这群官员就一拥而上,将自己的好心情一下子弄没了。再加上他们平时的夸夸其谈,国难当头的时候,却一个个束手无策,更让崇祯厌恶透顶。
不过感觉开心归开心,毕竟是一朝大员,真给送到皇太极面前一刀咔嚓了,或者是以欺君之罪和构陷大臣之罪,午门问斩了,也不是那个事儿。教训一下他就算了。
于是就看向了周庭儒。
周庭儒是阁臣,也是东林领袖,最能辩论,让他出面化解一下,还是有必要的。
周庭儒看到皇上看向自己,立刻受领这个天大的人情,于是站出来:“皇上,黄老侍郎年纪大了,一时间基于义愤口不择言,只是糊涂昏话,当不得真的,还请万岁原谅。”
赵兴一听,当时咬牙切齿:“周庭儒,我不招惹你,你倒是做好人来啦,休想。这个老家伙我必须整倒。不打开这第一拳,必将有人蹬鼻子上脸,这都什么时候啦?火烧眉毛的时候,自己哪里有闲心整天和他们胡搅蛮缠?”
赵兴上前一步,不理周庭儒:“万岁,如果欺君之罪不治,构陷大臣之罪不惩,那还有王法吗?”然后跺脚,直接摘下了自己的官帽,解下了腰牌放到了地上:“皇上可以容忍他欺君之罪,让所有的官员,可以随便欺瞒皇上,臣作为您的亲军,实在不忍目睹。而作为臣,随随便便就可以被诬陷,让我整日活在战战兢兢毫无安全感之中,这个官儿做的也憋屈,臣现在辞官。”说完,还不等崇祯反应过来,直接甩袖子走人。
当时崇祯大急:“你去哪里?”
赵兴头都不回的答道:“建奴已经兵临城下,这整个大明天下百姓,即将变成皇太极的奴才啦,好在草民还有一分骨气正气,就带着一家老小泛舟海外,饿死不食金粟,死绝不做奴才。”
这时候,赵兴已经走到了大殿的门口,殿内很昏暗,殿外阳光明媚。迈步出去,自己就可以脱离这个昏暗的世界,真的泛舟海外,不再管这世界的纷乱繁杂。
穿越两年,随波逐流的做一个无所事事的小旗,是因为娘不肯离开老屋。但这一次建奴兵临城下,也让娘明白了,这个京城不安全,就算是为了小妹和小狗的安全,就会让娘改变主意,真的跟自己走。
同时,在这一段时间,自己已经积攒出了足够的盘缠,不再为生计担忧。
去他的大明,去他的苦难深重的百姓:“我还是不适合这个朝代,但我必须要活下去,为了娘,为了小妹,为了那小狗。”站在台阶上,赵兴突然间感觉到浑身轻松,然后潇洒的向着上天举了一下中指,又是一个酣畅淋漓的切,将还夹在嘎吱窝下的文书,轻松的丢在了地上,然后大步而去。
“回来,拦住他。”沉默了好久之后,大殿里传来了一声急切的声音,这是崇祯的声音。
崇祯皇帝实在是没想到,赵兴丢弃了这荣华富贵高官厚禄,真的是说走就走。
但是,赵兴现在真的走不得,不说西北处事的果断,刚刚进京,就为自己安定了人心惶惶的局面,就为自己寻找到了丰富的钱粮,稳定了军心民心,就为自己组织了一场反击战,取得了真正的胜利。这是满朝的文武没有一个人能做到的。
而后续,建奴依旧在城外肆虐,京城依旧岌岌可危。钱粮依旧需要筹措,地方依旧需要他来稳定,灾民和流民依旧需要他来安抚,后续各个部门的联络沟通,少他绝对不能。这些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