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亲军锦衣卫-第3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流星冲天而起,然后在高高的湛蓝的天空下,绽放出一朵绚丽的烟花。烟花灿烂,久久散去,就好像这一个个倒下去的兄弟,逝去的生命一样,短暂,但却绚丽。

 第600章 人口争夺战

    东江镇明字营的四大队,他们的任务,就是截击一只偷偷越过防线,掳走了500多百姓的满清八旗。

    这只满清八旗队只有三百人,是一个牛录。

    这已经是一个相当大规模的了。之所以他们敢这样的过来,因为他们花重金收买了内应,在东江镇的防线中一个漏洞,穿越了过来对边境线上一个村庄进行了打劫。

    点燃的烽火让东江镇的将士立刻行动起来,派出了整整一个大队一千人马,进行截击。

    这一次的满清八旗,没有劫掠物资,仅仅抢掠了人口,所以速度很快。

    还好,紧赶慢赶的,总算是在这里堵住了他们。

    双方相遇,立刻展开了战斗。

    然而战斗一开始,就让这个大队长感觉到了棘手。

    因为残忍的满清八旗,将他们掳掠过来的500人口,当做了冲锋的肉盾。

    面对自己的百姓,是绝对不能开枪的,这是铁的纪律。

    而满清八旗子弟,也跳下了目标明显的战马,躲在了这些百姓之中,挥舞着战刀,驱赶着百姓们冲阵。

    双方的距离越来越近了,躲在百姓群中的满清八旗子弟,已经展开了他们弓箭的射击。

    尤其是那些白甲兵红甲兵,虽然数量不多,但是他们是满清中精锐中的精锐,不但武艺高强万人敌,而且他们的射术,真的是天下无双。

    即便东江镇的将士,有着精良的铠甲保护,但只要他们每发出一箭,就会有一个将士被射中面门,立刻倒地死去。

    但这个大队长你就咬着牙,大声的严令:“不许射击,以免误伤百姓。”

    双方已经相当接近了,那些百姓将这样的命令听得清清楚楚。一个老人大声的呼喊:“将军,不要管我们,命令将士们射击,消灭满清达子。”

    其他的百姓也跟着纷纷呼喊。

    然而这个大队长依旧不断的重复着自己的命令:“不许射击。全体都有,上刺刀。”

    东江镇在敌人单方面的射击下,不断的有战士扑倒在地。

    突然,在百姓的人群中,有一个女子尖利的呼喊:“我们不能让将将士们白白的牺牲,是个爷们儿的,杀奴啊。”

    随着这一声呼喊,这个女子扭身扑向了隐藏在自己身后的建奴。

    就在他扑出去的刹那间,一把满清的钢刀,穿透了她的胸膛,她就那样瞪着血红的眼睛,不甘的扑倒在了地上。

    这样英勇的行为,起到了榜样的作用,那些逆来顺受的百姓,立刻焕发了东北人彪悍的血性。

    一个老人,挥舞起手中的拐杖,砸向了他身边的敌人。

    然而一把钢刀,电光石火之间,割开了他的咽喉。

    一个孩子,猛的抱住了一个满清八旗的大腿,就这一把钢刀穿到他弱小身体的时候,他狠狠的咬了下去,咬下了敌人的一块肉。

    而就在这个敌人想要抽出钢刀的时候,他的身上已经扑上了几个百姓。

    大队长立刻举起了自己的指挥刀:“东江镇的将士,挺起刺刀,杀奴啊。”

    无论在哪里,只要响起杀奴的口号,那就是东江镇的男儿血战到底的宣言。

    800多东江镇将士,呐喊着,冲进了百姓的群中,冲向了隐藏在百姓中的敌人。

    短兵相接,双方战斗在了一起。

    大队长一边战斗,一边大呼:“乡亲们快跑,快跑啊。”

    一部分百姓立刻向四周逃散而去。而那些青壮的百姓,却没有逃跑,而是和东江镇的将士们一起,并肩战斗。

    失去战马的满清八旗,战斗力大打折扣,面对东江镇悍不畏死的勇士,面对人数远远高于他们的将士百姓,满清八旗明显的落了下风。

    战斗足足进行了一个时辰,残余的满清八旗一见事情已经不可为,最终一个个纷纷跳上战马,落荒而去。

    两个汉人,追赶着他们的背影,哭泣着大呼小叫:“主子,老爷,不要丢下我们啊。”

    这两个人就是被收买的内应。

    满清八旗已经逃跑的无影无踪了,东江镇的战士和百姓,将这两个败类紧紧的包围了,就在他们跪地哀求的时候,无数双大脚,转眼间就将他们踩成了肉酱。

    大队长清点了一下损失,东江镇的将是损失四百,绝大部分都是在敌人的弓箭射杀之下伤亡的。

    这一批百姓死伤了二百,他们都是在奋不顾身的混战中,付出了生命。

    三百满清八旗,被留下了200。

    这样的战损比,对于东江镇来说,是损失惨重的。

    “收敛起将士和百姓们的遗骸,好好的安葬。不要悲伤,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因为我们解救下了这一批百姓。”

    面对兄弟们的死亡,东江镇的将士们没有悲伤,而是充满了骄傲。

    就在将士们打扫战场收敛同胞遗骸的时候,远处的天空,突然间绽放出一朵绚丽的烟火。

    那是最近兄弟部队求援的信号。

    副手紧张的询问:“我们救不救?”

    这个大队长毫不犹豫的下令:“将打扫战场和掩埋兄弟们尸骸的任务,交给百姓们负责。全军整队,我们救援兄弟部队去。”

    五百多将士,带着刚刚战争结束的疲惫,带着满身累累的伤痕,毫不犹豫的整队,向着那烟花飞起的方向飞奔而去。

    冲到了王东的战场,王东已经战死了,锦衣卫的将士也仅仅剩下了二三十人,但他们依旧在苦苦的支撑,坚决不退一步。

    这个大队赶到了,但在他们准备挺起刺刀,和敌人进行白刃格斗的时候。

    混战在一起的几位兄弟大声的呼喊:“不要顾忌,我们都是战士,为国杀敌牺牲,理所当然,开枪,快开枪。”

    经过这么长距离的奔袭,所有的东江镇将士,都已经疲惫不堪,都快脱力了。

    如果这时候和敌人展开肉搏,损失将是无比巨大的。

    于是这个大队长眼含热泪,立刻大声的下令:“全体都有,开枪。”

    随着他的一声令下,五百多杆火枪,喷发出了怒火的子弹。

    而就在第1轮枪声过后,就在那个小山之上,又冒出来密密麻麻的东江镇的将士,还有锦衣卫的校尉力士。他们也毫不犹豫的站在山顶,向

    硝烟过后,战场上一片死寂,只有几匹侥幸没被射中要害的战马,站在累累的尸体中间,不断的悲鸣。

    这样为争夺人口的战斗,几乎每一天都在发生,规模虽然不大,但其惨烈程度,绝不亚于正式的战争。

    人口,双方都在为争夺对方的人口而死战。这样的战斗还会继续。并且依旧会这样的惨烈。但双方谁也不会放弃松手

 第601章 京师出了大事了

    争夺人口的战争,就这样无休无止的惨烈进行着。但双方也都尽量的小心翼翼,控制着规模,避免发生大的冲突。

    于是皇太极不想在近期内再收复辽南了,而赵兴也没有能力对皇太极,发动决定性的进攻了。这条战线,就稳定在了这里。

    暂时不能发动进攻,不等于放弃对辽东的收复,现在就要趁着这段机会,养精蓄锐,增强实力。准备和洪承畴的辽西关宁稳定住战线。

    洪承畴的能力是无可厚非的,按照前一段赵兴的安排,洪承畴被后金俘虏的事件,几乎也不可能再发生,这样洪承畴叛变的可能,也就几乎没有了。

    只要辽西有洪承畴坐镇,稳定住局面是没有问题的。等大家都喘息过来,西南对进,灭了皇太极收复辽东,也就指日可待了。

    基于这种考虑,赵兴决定,将东江镇里的基业,搬迁到大陆上来。通过这一战,皮岛根基的缺陷就暴露无遗了。皮岛地区太狭小了,没有闪展腾挪的余地,同时,在劳力和人口上,也相当局促。

    这个年代的人的思想,还是有局限的,拥有自己的土地之后,就不愿意再离开。让他们到皮岛上去做工,比杀了他们都难。

    好吧,既然山不就人,那就人来就山吧。为了自己的工业,得到长足的发展,赵兴决定将自己的钢铁厂,和军工厂搬迁到辽东半岛上了。

    旅顺,是最好的工业基地选址。他有常年不冻的海港,便于自己的原材料运输,和产品的输出。同时,一旦有什么危险,只要卡住南关这个关键的节点,在陆地上就安全了。而因为有良好的港口,还能得到登莱水师的协助。可以保证可进可退,万无一失。

    地址选好之后,轰轰烈烈的大搬迁运动就开始了,旅顺立刻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地,一时间人头攒动,干的是热火朝天。

    但就在这个时候,崇祯皇帝给赵兴下来了一道明旨一道密旨,命令他立刻赶回京城,因为京城里出了大事了,急需要赵兴这个锦衣卫干点正事。

    拿着这份圣旨,赵兴也感觉到自己这些年来,真的有些不务正业。总是带着人四处打架,把自己的老本行给忘了。

    这样看来,自己是严重的不着调了。

    掐指算来,从去年秋天开始,来到东江镇,到现在已经是6月份了,整整半年的时间,自己已经没有回到北京城了。

    就在这半年的时间里,京城的宵小就不安分了,开始跳出来搞事情。

    这一届一年一度的科举考试,崇祯依旧是名义上的主考,但是真正的主考,不是赵兴,而是钱谦益。

    虽然赵兴依旧拿出金子,打造了金花钱,颁发给那些新进的进士,但他们却不再称呼自己为老师,这有点让赵兴有一种大权旁落的感觉。

    最明显的表现就在于,这一届的进士,明显的富贵人家比贫寒学子要多。

    这倒并不是赵兴认为孟圣说的肉食者鄙,而是赵兴怕这一次的科举中再有人拿钱舞弊。

    还由于一点,由于这次的进士,绝大多数都出身在富豪人家,根本不愿意到边远地区去做官,受那份罪吃那份苦。于是都想尽办法留在北京,宁可做一个翰林,或者是在哪个部里面做个行走,拿一份他们根本可以可有可无的俸禄,做一个闲差,为自己的家族,在朝堂里拉些人脉。

    这是赵兴最不想看到的。本来他还指望着这一届的进士,挑选一二百个人选,将他们调到辽南来,填补辽南这巨大的官员缺口。

    一个县从县令到。

    但结果这一次他却失望了,在吏部派差的时候,竟然没有一个人愿意来辽南。即便强硬的派了,要么就告假,要么就称病,而大家不惜金钱大走后门,结果一个来的都没有。

    而钱谦益这些时日真的门庭若市,和这些学生们,往来走动的极其亲密。形成了他自己的势力,

    这样后果相当明显,那就是他和温体仁的争斗,越来越激烈了。

    这样的结果就表现在郑鄤一案上,这也就是这一次崇祯密旨要求赵兴紧急回去的原因。

    其实,郑鄤一案,就是从一个笑话开始的,结果却造成了历史上崇祯朝两个被剐的人之一。

    按照历史上后来来看,郑鄤被处以极刑,是一场巨大的冤案。而这个案子造成的恶劣后果,要远远大于袁崇焕。对朝局的影响也是相当严重的。

    郑鄤,天启壬戌科进士,任庶吉士。

    郑鄤和文震孟、黄道周三人是莫逆之交,政治上的同道。他们敏锐地察觉到太监魏忠贤和天启帝的奶妈客氏权势膨胀,干预朝政,排斥正直的大臣。而朝廷的政事逐渐混乱,两条军事战线的情况越来越槽。于是三人相约“建言报国”,由状元文震孟首发,如果出了危险,黄道周和郑鄤再相继跟进,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前赴后继。这时郑鄤二十九岁,黄道周年近不惑,文震孟则到了半百。

    文震孟的奏章递上去以后,被留中不发。内廷传出消息,文震孟将受到廷杖。所谓“廷杖”,就是大臣光着屁股挨板子,既失去脸面,又有生命的危险。掌刑的人下手狠一点,可以当场把人打死。

    在这样的情况下,郑鄤的《谏留中疏》递进了宫中。他在奏章里慷慨激昂地说:奏章没有经过皇帝御览就留中,必有“伏戎援奥之奸”,这样的留中以前是因“权珰之炀灶”和“奸辅之藉丛”,十分明显影射魏忠贤。这两句在京官员广为传诵,人人称快,一时成了名言。

    这事把魏忠贤气的差点吐血,但魏忠贤还真是一个厚道人,只是将,文震孟、陈仁锡和郑鄤三人革职除名、永不叙用的处分。这事就过去了。旦却让郑鄤成了天下名人。

    崇祯元年,郑鄤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