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崇祯想了下,点点头认可了赵兴的说法:“是啊,爱卿你还需要到各地为朕救火。就比如,西北的内乱,孙传廷和杨嗣昌一直办不好,实在不行,还得你去。”
赵兴就张嘴想要推辞,这事,自己办着也不一定如何呢。再说了,自己想要保证自己的身后安全,也不能总是往外跑啊。
崇祯不等他说话,就继续自言自语:“你一走,朕就又感觉自己是孤家寡人了。什么正事也做不了,只能穷于应付那些大臣间的勾心斗角,烦不胜烦。所以,你说的对,我们需要一个专门和群臣勾心斗角的人,把朕的精力解脱出来,干点朕该干的事啊。”
“对,专业的事,还得专业人士干啊,外行干不来内行的事啊。”
这样一说,突然把崇祯和赵兴自己都逗乐了。
“其实,奸臣也好,佞臣也罢,他们也都是有才华的,否则也到不了这样的位置。而他们之所以走到今日,只是一味的内斗,其实是外部没有压力。一旦外部给他们施加点压力,他们就会感觉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就要抽空,做点政绩出来。否则就不能获得皇上您的好评,就不会被皇上您重用。”
崇祯不置可否。
赵兴就用通俗的话解释:“就好比农家,大多都在家里养两条狗。”
“有这事?”从小长在深宫,对百姓人家的事几乎没有接触的崇祯来了兴趣。
和赵兴之间的问对就是这点好,不像和那些大臣一样,刻板沉闷,而是轻松的很,这就是崇祯愿意和赵兴问对的原因。
赵兴点点头:“之所以农家大多养两条狗,就是因为,一条狗,就会恃宠而骄,最终不好好看家护院。但养两条狗呢,虽然两条狗经常掐架,弄的满嘴狗毛。但他们更明白,要想战胜对方,就必须首先获得主人的支持。要获得主人的一块骨头,就必须表现出自己对主人都用。所以,他们会全力的维护主人的安全,努力的看家护院,表现的要比另一只狗强,否则就可能被主人下锅了。”
第616章 提拔阮大钺的原因
赵兴这种深入浅出的柴狗论,让崇祯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崇祯点点头:“爱卿说的有道理啊。但是,就像现在,为什么钱谦益和温体仁斗的凶,却不愿意帮着朕,取得朕的信任呢?还一味道和朕对着干呢?”
赵兴就给他分析:“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是因为这两个人,根本上,依旧是一个党派,是存在着一个根本利益,都是为士绅阶层服务的。所谓的斗争,也不过是在他们党派的内部。而一旦有触及他们党派的利益事,比如我们的新政,他们就会立刻停下内部的撕咬而一致对我们了。其实他们不管怎么斗,最终的本质,他们还是一条狗。只要您这个主人不和了他们的意,他们就会反噬您的这个主人。”
崇祯听到这样的分析,不由得拍手叫好:“爱卿说的对啊。当初皇兄就养了真正的两条狗,阉党和东林。最终,阉党为了讨好哥哥,获得哥哥的支持,就竭力为大明搞好财政。而东林为了获取哥哥的支持,也竭力推行他们的教化,才让哥哥左右平衡。虽然爱做木匠,不大勤政,却依旧没有被架空,没有失去皇权地位,没有失去对大明的掌控。”
“对,阉党和东林两条狗,是站在真正的利益对立面上的,他们是不可调和的,不能妥协的。”
“但如果我们再培养出一条狗,结果又出现阉党和东林那样的事,可怎么办呢?”
赵兴就一指自己的鼻子:“那就用保皇党,来打击任何敢于冒头的,做到三狗平衡。”
崇祯点点头,突然指着赵兴,狂笑了起来。
赵兴一愣,然后恍然大悟,感情自己把自己给绕进去了。于是就只能尴尬的摸着自己的鼻子傻笑了。
“既然保皇党不能牵扯精力和他们斗,也不能把皇帝再牵扯进党争中,那我们找谁和他们斗呢?”
赵兴就信心满满的道:“这方面,臣倒是有一个人选。”
“谁?”
赵兴就一字一句的说出了自己心中合适的人选:“阮大钺。”
一提阮大钺,崇祯就一皱眉:“反复小人,人品龌鹾。”
赵兴一笑:“我们找的,就是小人,就是人品龌鹾之辈。所谓的君子,就要靠这样的小人磨吗。对付那些伪君子,就得这样的小人来,反正我们也不是要他做治国理政的事,那些事,由您的金花保皇党做,就足够了。等有一天,阮大钺把站在朝堂里的伪君子们斗干净了,我们的保皇党也就真正壮大了,能臣站在高位,为国出力了。”
然后郑重道:“我们要的就是这些奸臣们,给我们保皇党壮大留出一点时间啊。”
若论阮大钺,也算是个奇葩。
他出身是根红苗正的东林士子,为高攀龙弟子。同乡左光斗是东林在宪司的领袖人物,也是大铖倚以自重的朋友。他在打倒方从哲引入的非东林阁老史继偕等人的“斗争”中立下头功,因此名列东林骨干,在阉党编撰的《东林点将录》中绰号“没遮拦”。
但最终为什么又反出东林而加入了阉党,成为阉党打击东林党急先锋呢?
原来事出天启四年,当时吏科都给事中出缺,左光斗通知阮大铖来京递补。
然而善于内斗的赵南星、高攀龙、杨涟等一伙人,因为与左光斗发生内讧,因此“以察典近,大铖不可用”,而准备改用高攀龙的另一名弟子——同为东林闯将的魏大中。等到阮大铖至北京时,赵南星一伙人使之补工科。
吏居第一,而工居最末。本来按资历递补应该轮到吏科的阮大铖,但这样的结局,不但对阮大钺不公,更是对他的羞辱。
就是吗,在家的庆功宴都摆好了,连鸡都炖了,结果这事黄了,阮大钺回家怎么和亲朋交代?
此时魏忠贤出现了,他让阮大铖遂得偿心愿。但是,阮大铖的官没能做多久,东林的可怕压力,就让他上任未及一月便弃官逃回老家。从此大铖与东林决裂。
然而魏党事败,他又书指出东林与阉党都“党附宦官”,应该一起罢去的奏章。但是,这个家伙是个十足的投机客,当时他写了两本内容截然相反的奏折。一个是攻击阉党,证明自己说东林党;一本是攻击东林,证明自己是阉党的,堵风向。
将这两本奏折一起送至北京的朋友杨维垣处。
但杨维垣因为正和东林敌对,因此没有按照他的嘱托“见机行事”,而专门上了第二本。然后杨维桓得以凭借阮大钺的奏折上京任了光禄卿,结果阮大钺白忙活一场,弄了个替人作嫁衣裳。
这算是被朋友踩了一脚。结果他名列逆案被罢官,避居安庆、南京,招纳游侠,谈兵说剑,结成文社。
中途他想与复社和东林讲和,因此在复社领袖张溥,为其师周延儒鸣冤而奔走活动时,慷慨解囊相助,表示愿意重归东林。东林反对复社报答他,结果他的目的没有达到。
但也正因为此,他开始坚定的反对东林了。
“人品是差了点。”赵兴点头。
崇祯惊讶?“还差了点?差大发了。朕就没有看过这样厚颜无耻的小人。”然后苦笑:“你这个人啊,有时候将人看到过好了。历朝文人中不缺小人,历代文臣中不缺奸臣,唐有宋之问,宋有蔡京,前朝有严嵩,但将这小人做得这样彻底,文采如此出众者鲜。我们只能感叹上天是如何将这劣性和才情,统一在阮大铖一人之身了。”
赵兴淡淡一笑:“我们要他也不是为了治国,用他的目的,就是为了和东林复社撕咬,这活就不是人品方正的人能干的。还就得这种极品小人才能行。”然后语重心长的劝崇祯:“我们要因才任用,不能埋没任何人的优点啊。小人,也是优点啊。”
崇祯一口茶水,伴着一口老血喷出。
最终还是赵兴说服了崇祯,同意恢复他官职,让他挂职礼部侍郎,御史,协管詹士府事。也就是说,给他这个小人怼人,以充分的方便。
第617章 金花钱一派
走出了皇宫,赵兴还是安步当车,先走回自己锦衣卫衙门,看看有没有事之后,再骑马回家。
赵兴一直不愿做轿子,被人抬着,总感觉不自在。
正走着呢,身后传来了一阵悦耳叮当声。
赵兴就笑着站住了脚步,主动转身,迎上了这个声音发出的人。
这一定是带着金花钱对自己的门生。
现在的天子和赵兴的门生,都带着赵兴颁发的金花钱以显示荣耀。
而为了让人注意,这些人还特意的在金花钱的后面,配上一个小小的风磨铜片,行走起来,两片相碰,就会发出悦耳的叮当声。那真是低调的嘚瑟。
这已经成为时尚,但没有其他人敢于模仿。
这个官员看胸前的铺子,已经是四品的大员了。
五十多岁的年纪,见到赵兴站住,赶紧上前规规矩矩的给赵兴施礼,口称恩师。
这个年代,十几岁中举的,那真的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是启蒙到童生,就已经十几岁了。
童生一级还好过一些,越往上越难,十年寒窗苦,大部分都冻死在了科举的路上了。
有那没冻死的,参加殿试考试的,七老八十大有人在,三四十岁的是常态。
所以,天子和赵兴的门生,四五十岁尊称赵兴这个不到三十的人为老师,不足为奇。
赵兴笑着虚扶:“免礼。你是哪位,我一时眼拙,却是想不起来了。”
五届科举,每次四五百人,一场谢师宴之后,就星散各地,几乎再也难以见面,也不怪赵兴记不住这么多面孔。
这个官员就笑着自报家门:“学生是崇祯五年正科进士,二甲二十三名赵亮举。主动要求分配去了贵州任职历练。按照恩师当初的政策,在地方小有成就,所以提前晋升四品回京。”
能够提前晋升回京任职的,在地方上就不是小有成就的了,那一定是在新政上有所建树。
在官场上,五品是道几乎难以逾越的坎,因为五品,就可上朝站在辉煌公卿之间参政。只要跨过他,便标志着未来就可飞黄腾达了。
为此,赵兴感觉非常欣慰。
“那就恭喜你了,好好的干,秉承我们保皇党忠君爱国的本色,帮衬着皇上,未来出将入相指日可待啊。”
结果这个赵亮举却苦笑:“今日我见皇上又找恩师问对,所以特意在午门外等候。”
赵兴笑着问:“有什么事情要我帮忙吗?”
赵亮举就再次施礼:“学生被分配在内阁行走历练。但半年来,学生实在是看不惯那些人整日夸夸其谈坐而论道,更看不惯他们整日勾心斗角。所以,学生想走动下老师,将我外调,还是到地方上干些实际的事情,心里踏实。”
呦呵,天下还真有不爱做京官,升迁迅速的,愿意去地方受苦的。对于自己门生这样的请求,赵兴十分高兴,这很天子门生。
现在在大明,当初出现了一个官僚的断层,为了填补几次大批杀官的空缺,这次密集度开了五次恩科主科后,崇祯和赵兴大力的将这些门生放到地方上去,干实事。
所以就出现了,朝堂因为资历的问题,由天启老臣把持,而地方由实干的当今天子门生占据。
这样一来,就出现,朝堂和地方的截然不同的办事风气。
这就出现了,上面鄙视
要想改变这种断层的风气,最少还得十年以上,等这些实干者,真正有资历占据朝堂的那一天了。
“下到地方?你有什么目标吗?”
一听有门,赵亮举立刻期待道:“我听说老师收复辽南,极度缺乏官员治理,学生愿意去。哪怕做个知县也乐意,总比在这里呆着憋屈强。”
赵兴来了兴趣,当时道:“让四品做知县?这到新鲜了。但辽南可不比其他地方,那里兵凶战险,说不定建奴反攻,就丢了性命。你敢去?”
赵亮举立刻毫不犹豫的回答:“我们是天子和您的门生,就应该为国,为恩师肝脑涂地。哪里危险,哪里最需要我们,我们就应该去哪里。老师,说吧,只要您一字调令,学生立刻赴任。”然后还加了一句:“带着家属一起赴任。”
这才是赵兴最需要的门生,最需要的干才。
于是略微思考了一下:“既然如此,我将委任你为东江(不是东江镇)巡抚,管辖东江,镇江,和皮岛,适当的参与一下朝鲜新义州铁山的事务,你可敢当?”
一听这样的重任,赵亮举直接跪倒:“谢谢老师栽培,我明日就收拾行囊,带着家小上任。”然后舒了口气:“总算是离开这不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