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医宋-第10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耶律夫妇自然知道其中的问题,但他们也不可能去没事找事地点破,自己的孩子他们了解得很,执拗得令人头痛,真要纠缠不清起来,只怕对这次辽宋结盟都会有不利影响。由于担心孩子留在这里听大家讲话,知道赵旉的身份和来意后,会发现其许诺中的漏洞,萧塔不烟很快就对依旧赖在“飞雪”身上的小孩喝斥道,“普速完,还不赶快去洗个澡换下衣服?明明是女孩子家,却整天穿着男孩子的衣服到处乱跑(注1),还弄得脏兮兮的,成何体统!”

    见母亲真的有些生气了,那个被叫作“普速完”的小女孩只能依依不舍地从马背上跳了下来,还忍不住吐了吐舌头,显得份外俏皮。赵旉这才知道那个小孩居然是女的,实在是令他大跌眼镜。但赵旉也不得不承认,即使身上脸上都不太干净,耶律普速完依然是一个相当可爱的孩子,而且兼具男孩子的调皮与女孩子的乖巧,也难怪即使她那青史留名的父母都对其溺爱有加了。

    “等等耶律普速完好像印象很深似的耶律大石的女儿,耶律普速完”,赵旉突然心中一动,将小女孩的全名在脑中默念几遍,他的额头突然沁出了冷汗,因为赵旉突然想起历史上这位小女孩长大后干出的“光辉事迹”了

    耶律普速完在历史上可谓是一个极有争议的人物,但她对西辽作出的卓越贡献却是不能轻易抹杀的。西辽的奠基人是耶律大石,萧塔不烟保证了西辽在丈夫死后依然走在正确的轨道上,其子耶律夷列在成年后接过大权,以“萧规曹随”的方式令西辽的国力继续增强。

    但历史上西辽却是在耶律夷列死后,由他的妹妹,也就是那个现在的小女孩耶律普速完将其推到了国力的巅峰,其称制统治西辽的十余年间,西辽无论是版图还是人口,在西辽的历史上都堪称空前绝后,她就是史书上所记载的西辽“承天太后”。

    身为皇帝的姑姑却成为太后的,历史上少有类似的例子,光凭这一点就足够载入史册了,而她统治西辽期间卓越的政绩,则充分证明了其罕有人及的政治才能。然而,在个人生活上,耶律普速完却干出了为人诟病的秽行,并为此付出了她的生命

    据史料记载,耶律普速完曾与驸马之弟、自己的小叔子萧朴古只沙里乱搞,还罗织罪名把丈夫处死。驸马的父亲、耶律普速完的公爹萧斡里刺是西辽的元老,当时官拜六院司大王,是西辽首屈一指的权势人物。当得知耶律普速完处死儿子后,公元1178年,掌握军权的他发动了宫廷政变,杀死耶律普速完和萧朴古只沙里(其实主要还是为了夺权,复仇只是借口。),随后将耶律夷列的次子耶律直鲁古(虽然史书评价不错,却也是西辽的末代皇帝,可信度实在)拥立为大辽皇帝,改元“天穆”。(注2)

    注1:不是耶律普速完有异装癖,实在是女装骑马射箭和练武玩耍不方便,穿汉服时尤其如此。

    注1:此事疑点颇多,但赵旉并不是专门研究历史的,所以虽然觉得其中有些细节晦涩不清,但还是基本上相信了这些记载。

………………………………

第一百八十一章 文明战争

    

    赵旉怎么也难以想象,那个可爱的小女孩竟然会是历史上谋杀亲夫的淫妇。耶律普速完先前的表现虽然以自我为中心了一点,但也没到完全不讲理的程度,至少总比《神雕侠侣》里的郭大小姐好得多,不会随随便便拿剑砍人胳膊,也没有乱扔毒针

    联想到耶律大石夫妇对这个小女儿的宠溺,赵旉很快便得出了结论,溺爱对子女来说,简直就是包着糖衣的毒药啊!不过耶律普速完现在年纪还小,如果及时改变对她的教育方式,应该还能够避免她日后性格与人格上发生的蜕变,但就算赵旉说出来,人家父母也未必领情,赵旉才没那么愚蠢,会去多管闲事呢!

    在虎思斡耳朵的两天里,赵旉并没有急于与耶律大石夫妇商谈正事,而是四处浏览了一遍。他活了两辈子,还是第一次来到中亚腹地,不抓住这个机会公费旅游一下,岂不是太对不起自己了?

    可是在城内乱跑了一天之后,赵旉就发现了很奇怪的一点,城内的百姓大多穿着带有浓厚伊斯兰特色的“本地”服饰,而官吏和士卒却都是清一色的汉服,即使是耶律大石夫妇平时也都是身着汉服,至少赵旉来的这几天里根本就没见他们穿过契丹本族的服装,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这种问题是不好随便问的,一不小心伤及民族感情就不好了,反正自己民族的服装受人欢迎总不是什么坏事。不过好奇心强烈的赵旉还是旁敲侧击地打听到一些信息,原来自从耶律大石进入西域以来,他们这些契丹人就几乎全都开始完全按照汉人的习惯生活,除了不得不入乡随俗的饮食和在西域的立足之本骑射。

    据赵旉了解,耶律大石并没有下令部属也这么做,但他们和自己的主君一样,都不自觉地放弃了不少本民族的习惯,而明显地向汉人的文化风俗靠拢,甚至一些重大的仪式也开始越来越接近于汉人的做法。本来赵旉对他们这种“数典忘祖”的行为根本无法理解,但现在巡城之后,他渐渐找到了原因所在,“这就是文明之间的冲突啊!”

    在当时的世界上,欧洲仍然处于蒙昧的中世纪,以华夏文明、印度文明和阿拉伯文明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占据了制高点。其中,印度文明的同化能力极低,几千年来基本上一直是独善其身,而华夏文明与阿拉伯文明早在盛唐时期就有过一次激烈的冲突,并以战争的形式表现了出来,而地点正是赵旉现在所在的西域腹地

    在大唐天宝十年爆发的怛罗斯之战中,唐军以寡敌众,盟友又临阵倒戈,结果败于阿拉伯与西域诸国联军之手。此战阿拉伯人虽然获胜,却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再加上平均海拔超过五千米的葱岭(帕米尔高原)阻隔,他们不得不暂时中止了继续东进的原定计划。

    而安西都护府下辖的唐军虽然仍有余力再战,大唐国内却爆发了安史之乱,从此国策由扩张转为内敛,放弃了对西域的争夺,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很快便被阿拉伯人、吐蕃人与本地新崛起的回纥人瓜分。吐蕃人与回纥人都是游牧民族,又未建立起完整的国家形态(注1),所以并没有能够长久地占领那些地区(注2);而阿拉伯人虽然也由于距离帝国中枢太远最终放弃了对西域的直接统治,可他们却将伊斯兰教与具有极强同化能力的阿拉伯文明传到了西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从此本来风俗文化极具多样性的西域地区迅速开始伊斯兰化而变得有些雷同起来,而这一进程还在不断向东发展,由于宋代华夏文明相较唐代愈发内敛,而且西方领土也因为西夏的独立而失去,伊斯兰教在葱岭以东也开始迅速传播,在历史上它的影响一直推进到了陕西一带,并随着元朝的建立而扩散到中国各地。不过,在这一过程中,传入中国的伊斯兰教也开始受到了华夏文明的部分影响,而变得与阿拉伯原产地有所不同,所以即使在翻译时确立了伊斯兰这一名称之后,中国人称呼在中国传播的伊斯兰教时还是喜欢叫它回教

    不过,在伊斯兰教东传的过程中,其间也有数次反复,而影响最大的便是西辽的建立了。虽然西辽历代皇帝都奉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但对习惯以武力传教(注3)的伊斯兰教来说,这无疑令他们无法以惯用的方式扩张影响。而且耶律大石他们这些为数不多的契丹人,却做到了汉人都没有做到的事情,将汉文明再次带到了西域并在近百年内持续施加影响,逐渐令西域文化重新恢复了多元化的特征。但在历史上,后来蒙古的西征,令契丹人所做的最后努力功亏一篑

    “我明白了!”,回想了一会前世记忆中的这段历史,赵旉终于意识到问题所在。文化的侵蚀力是无处不在的,如果自身文明程度不高,则很容易被慢慢同化。举例来说,当年被贩到美洲的黑奴后代,如今又有几个还保留着昔日部族的文化传统?即使有一些也肯定是微不足道了,美洲文化虽然号称是混血文化,但只要不是傻子都看得出,那绝对是以西方白人的文化为主体的

    当全新的文明类型出现在自己面前时,人们在感到新鲜的同时,也会产生近乎本能的抵触。但文明程度越高,文化的同化能力就越强,即使那是错的,这一点只要看看女真人与清八旗汉化后迅速变得腐朽无能,就可见一斑了。

    以伊斯兰教为核心的阿拉伯文明在中古时期是世界上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先进文明之一,即使不靠武力征服的手段,也绝非原始的游牧文化所能抵御,耶律大石等契丹人很自然地借用更为熟悉与亲近的汉文明对抗其影响,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虽然这些只是耶律大石等人下意识的行为,却在客观上令汉文明重新影响西域,并成功地遏制了伊斯兰势力渗入东方。赵旉虽然对伊斯兰教并不像有些人一样排斥和厌恶,但他也不想看到一个“绿化”的中国,想想满大街全是整齐划一的白帽子,那比起改革开放前的遍地军装只会更加令人不爽,华夏文明始终都应该是一个多元化的文明啊!

    基于这个原因,赵旉不由对耶律大石生出了感激之情,连带着态度也恭谨了不少,终于有点后辈子侄的模样了。耶律大石自然不知道赵旉的想法,还以为他已经喜欢上了自己的某个女儿,这对辽宋结盟自然是大有好处的,所以心情也好了起来。毕竟虽然帝王之家身不由己,但女儿若能有个爱她的丈夫,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注1:吐蕃与回纥虽然都建立了政权,但结构相当松散,回纥伊斯兰化与吐蕃建立政教合一的佛教政权后就更是这样了。

    注2:回纥人是当地的原住民,他们在其后的几百年里依然留在了西域,然而全部伊斯兰化、丢弃了大部分传统习惯的回纥人,已经变成了另外一个民族——畏兀儿,也即是今天维吾尔族的前身,这到底是回纥人的胜利呢?还是阿拉伯人的胜利?

    注3:其实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之初,是反对暴力的,但那时的他却遭受了太多不公的对待,而在忍无可忍奋起反击之后,伊斯兰教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于是他的后辈们就开始习惯于以武力作为传教的后盾,这一传统直接导致了印度佛教的凋亡。因为佛教徒习惯于膜拜佛像,而伊斯兰教徒最厌恶的就是偶像,所以很自然地将佛教视为罪恶的源头。结果,当信仰伊斯兰教的突厥人侵入印度以后,主张逆来顺受的当地佛教徒基本不作抵抗,最后除了一部分改信其他宗教的,几乎都被斩尽杀绝了

………………………………

第一百八十二章 主动请缨

    

    这个误解自然没有机会澄清,也没必要澄清,可就在双方准备就婚约和盟约的计策进一步商谈的时候,萧塔不烟几天前派出去的斥候却带回来一个不好的消息

    塞尔柱人在得知前锋受挫后,士气虽然大受影响,却并没有改变出兵东进的原定计划。不久,他们的主力十万大军就倾巢而出,准备与辽军一决胜负,只要他们获胜,整个中亚便再无可以与其匹敌的对手,其辽阔富庶的土地将任其予取予求,塞尔柱帝国也必然会成为在整个世界历史上都屈指可数的大帝国。

    耶律大石自然不会让他们如愿以偿,但是他已经答应赵旉退出西域东归故土,如今却又准备与塞尔柱人决一死战,自然担心赵旉不能理解。但这本就是赵旉的长项,不等耶律大石解释,他就表示了理解。道理很简单,如果耶律大石在敌军来袭时率军东归,很容易被人误解为是怕了塞尔柱人,军心势必受到动摇。

    而辽军主力大都是当地士卒,要他们跟着东征本来就很有难度,如果军心再一散掉,不起来反攻倒算就谢天谢地了,毕竟说实在的,他们当初归顺耶律大石也不过是为势所迫罢了。到那时,即使将赵旉带来的契丹兵马也算上,耶律大石身边可用的军队恐怕也不过万余人,光是保护老弱妇孺都不太够,又如何能够抵敌塞尔柱人的追军和东方的夙敌金军呢?

    再考虑到大辽目前直接统治的地盘其实相当有限,若那些属国也乘势而起,那辽军的东征不但必然会还没开始便早早夭折,甚至连大辽的国祚都可能遇到危险。所以耶律大石必须先隐瞒消息,将塞尔柱人击退,以空前的大胜增强追随己方的军民和臣属的信心,到时候东征便不至于引起剧烈的动荡。

    尽管决心已下,但赵旉却是个大麻烦,现在大辽国运未定,显然不是商谈盟约的好时机,可赵旉他也肯定不可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