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医宋-第18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胜利是胜利了,但岳云他们毕竟是中了伏击,而且金军在人数上也有明显优势,所以他们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时间不长的战斗中,“背傀军”就有一千多人战死,受伤的更是占了全军人数的一大半,岳云见状只得放弃继续追击的打算,收军返回海州修整。

    比起岳云他们,李显忠的三个骑兵师境况更惨,金军北归一方面是粮草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集中力量清除他们这一后方的隐患。虽然纯骑兵队伍机动力很强,想要找到并消灭他们并不容易,但是收兵北归的金军有十几倍的兵力优势,只需采取步步为营的战术,不断挤压敌人的活动范围,逮住这些讨厌的家伙只是时间问题。好在李显忠及时地察觉了危险,在金军的包围网尚未收紧之前,将三个师的兵力集中起来,一举突出重围顺利南返。

    但是一路上经历了不少苦战的他们损失相当大,而且在敌后作战的过程中掉队与死伤的人数也着实不少,而马匹的损失则比士卒更大。当李显忠他们回到海州城的时候,出征前的两万多人已经只剩下一万出头,但是他们在孤立无援的艰难处境下向金军的薄弱环节发起了无数次迅捷而犀利的进攻,杀死杀伤了数万金军,并成功迫使金军主力北退,称他们为海州之战的最大功臣也不为过。

    虽然海州一战金军被迫撤军,令他们掀起的绝地风暴为之一顿,但金军的主力还在,海州守军不过区区几万人,能够守住海州,并利用金军收缩的机会收复邻近的五六个个州郡就不错了,暂时也无力大举反攻。本来赵立还寄希望于朝廷派来援军,谁知南方的局势竟然恶化到了那种地步,现在大部分可能来援的友军都被迫南下勤王,而紧邻海州的河南倒是有一支能战的大军,不过赵密与赵立虽然都姓赵,但关系却极为恶劣(赵密是心术不正的小人,而赵立是胸怀坦荡的君子,两人关系能好才怪了。这样安排防务自然是朝廷的意思,相邻的大将关系不睦,便不容易勾结起来对抗朝廷,他们才能放心。当然,与强敌相邻的边疆地区是不能这样干的,可是由于金军大举南下,河南与淮北这样的腹地也变成了边疆,问题就一下子暴露了出来。),指望他来救援,还不如指望天上下火雨将金军全部烧死,来得更为实际一点。

    海州三大将无力进取,而完颜亮现在的日子也不好过,身为金国的头号权臣,完颜亮对金国的现状了若指掌,他心里明白,现在的金军虽然好像一下子恢复了靖康年间的威势,却并不是真的有那么强大。金军现在的强势,是因为在亡国灭种的强烈危机感下,金国的统治阶层空前团结,将最后一点国力都压榨了出来,投入到军事上,金军才能短时间强大起来,就好像是一个年迈的老头突然吃了一大堆壮阳药而重振雄风

    所以,金军现在的强势是有时效性的,五十万大军所需的巨额军费绝非金国那脆弱的经济可以支撑,即使能够巩固这次南下“收复”的燕云与河北,也还是差得远,而山东的经济被赵立的“坚壁清野”严重损害,难打不说,就算打下来,以金国目前严峻的财政状况,恐怕也等不到山东两路成为“正领土”的一天。

    注1:即使是最耐粗饲料的蒙古矮种马,如果只吃青草的话,也难以支撑长期作战,必须以粮食喂养才能不掉膘,更别说是卫军骑兵师的良马了。像李显忠他们这样深入敌后,得不到可靠的粮食供应,马匹只得就地吃草充饥,马力下降的速度是非常快的,用不了多少时间这支强大的骑兵就会丧失大半的战斗力。

    bk

………………………………

第三百二十八章 辽宋争端

    

    第三百二十八章辽宋争端

    而河南的赵密虽然人品低劣,但军事上却确有两把刷子,而且在金军拿下海州之前(拿下的话,就可以南渡淮河,先攻下淮南两路,然后迂回到赵密的侧面,黄河的天险就变得毫无意义了。以赵密的眼光,不可能看不出这一点,他之所以不救海州,除了个人恩怨的因素,对赵立军事才能的信任也是一个方面。不是有句话说“敌人往往比朋友更了解自己”吗?),河南还可以倚仗黄河天险的保护,虽然金军现在实力很强,但完颜亮也没有必胜的把握,而现在的金军看似强大,却是绝对输不起的。

    于是,完颜亮很快便决定将主攻的方向转到西面,河东虽然地势不若河北那样平坦开阔,似乎不利于以骑兵为主的金军,但是当地宋军的主将却是以屯田方面的才能闻名天下的解潜。解潜以屯田出名,在完颜亮看来,意味着:一,解潜的军事才能相对一般,不是个很难对付的硬茬,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解潜一生中与金军交战无数次,却鲜有拿得出手的战绩,若论将才,他只能算是一个勉强合格的二流将领;二,河东有粮食,虽然金军的探子还未深入河东得到足够确切的情报,但根据一些蛛丝马迹来推断,河东的存粮绝不会少于一百万石。一旦这些粮食到手,金军就有足够的底气南渡黄河,恢复昔日极盛时期的版图了。如果再将民族问题处理好,一统天下也未可知,至少完颜亮是这么认为的。

    除了卫军这个特例,各路宋军的情报工作一向不怎么样,但金军的规模实在太大,解潜想不知道都难,所以他很早就作好了战斗准备严阵以待。不过,解潜现在也已经年纪不小了,早已不似年轻时那样冲动,而面对金军的强大实力,他心中并没有多少胜算。因此,在积极备战的同时,他也下令将多余的存粮尽快南运,并派人向河南的赵密与陕西的杨政求援。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金军还没出动,北面蛰伏已久的辽军却突然动了。自从赵?被废去太子之位后,西辽与大宋的盟友关系已经名存实亡,在严重的口粮危机下,耶律大石不得不冒着与大宋反目成仇的机会出兵内套。可在辽军出动之前,耶律大石本以为回不来了的宝贝女儿竟然平安归来了

    见到自己视若珍宝的小女儿耶律普速完回来了,耶律大石自然高兴得不得了,可是父女俩没说几句就吵了起来。这第一件事,是耶律普速完说自己只准备待上一两个月,就还要回岭南去,耶律大石登时就火了,女儿现在才十五岁不到,跟那个臭小子呆了没几年,居然就“女生外向”了,更令他生气的是,女儿竟然说“回岭南”,难道他这个父亲反而成了外人吗?而且在谈话中,耶律普速完几乎将赵?夸得是天上有地下无,若不是她说话条理分明,耶律大石恐怕还以为女儿成了“花痴”,这也令他对赵?愈发不满起来

    不过,最令耶律大石气愤的,是女儿得知自己出兵河套的计划后居然极力反对,理由居然是他**的“有违信义”且不说赵?失去储君之位后,原有盟约的前提已经不复存在,就算真的违约了又怎么样?当年宋人不也一样违约对大辽落井下石吗?在能够打破平衡的实力面前,信义就是狗屎啊

    但是,也正是在和女儿的争吵中,耶律大石得以大致了解到赵?在失去太子之位后都做了些什么,也基本估测出卫军目前的实力,虽然由于现在双方已经不再邻接,卫军再怎么强大也很难威胁到辽国,不过以赵?手中不断增强的实力,即使他不能成为大宋皇帝,也完全有资格做自己的女婿了,尤其是他原来的那位王妃还过世了,那么耶律普速完嫁过去就会是正妻(如果赵?是太子或者皇帝,反而不可能这样做,藩王的限制要松得多,历史上朱元璋还有个儿子娶蒙古公主为正妻的。),将来万一大辽有难,或许那个臭小子还真会成为一大强援呢。

    毕竟耶律大石再怎么骄傲,也已经越来越感到“岁月不饶人”,而他目前唯一的儿子耶律夷列,虽然少年老成而且聪明伶俐,性格上却稍显软弱,也有些优柔寡断,作为一个守成之君绰绰有余,但如果要与强敌周旋,恐怕就有些勉为其难了,他们老夫妻两个怎么说也不可能照顾他一辈子啊。这样的考虑的确算得上是深谋远虑,但耶律大石却不禁有种英雄气短的感觉,自己竟然开始为身后事而担心,看来真的是老了啊

    而且,耶律普速完为了说服父亲不要动武,还通过赵?的一些关系,向陕西宋军的主将杨政(是通过吴?的介绍,杨政性格较为保守,本就不想和辽军开战,又有老上司说话,卖就卖吧。)买到十几万石军粮,暂时缓解了辽军的粮荒,这令耶律大石多少有些犹豫起来。毕竟目前大辽的主要敌人还是金国,在粮草压力不大的情况下,与大宋干起来的话,似乎只会便宜了金人,这可是他不想看到的。

    然而,就在这时,东方却传来了令辽国自上到下异常震惊的消息。没有人会想到,之前一副死狗模样的金军竟然东山再起了,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他们的攻势竟如狂飙一样掀起,将整个北方搅得七零八落,令天下形势为之一变。

    作为当世最杰出的政治家与军事家之一,耶律大石立刻意识到这对亟需复兴的大辽来说,简直是一次千载难逢的良机。这下无论女儿如何劝说,耶律大石也不会继续休养生息、等待战机了,他立即亲率八千精兵以最快的速度渡过黄河,在短短三天时间内就将内套完全占领,为数不多的驻守宋军则根本没有抵抗便被集体解除了武装。

    这样一来,号称“塞外江南”的河套平原完全落入了耶律大石手中,有了这片肥沃的土地,不但一劳永逸地解决了东征辽军的粮草问题,以后若想逐鹿中原,也有了一个可靠的前进基地。何况,即使从迷信的角度来看,河套地区也有一个标志性的意义:汉人占领这里就标志着中原政权的盛世来临,而胡人占领河套,则意味着中原政权衰退的开始。

    由于河套宋军的拙劣表现,再加上与河套地区相邻的陕西与河东两地的宋军都没有什么动静,耶律大石的野心不由迅速膨胀起来,在辽军主力也渡过黄河之后,他又出动军队蚕食了不少大宋的州县,一路上几乎是兵不血刃。这下连一直反对父亲出兵的耶律普速完都觉得有些诧异了,“难道哥哥走后,宋军已经变得这样没用了吗?”

    这当然不是真的,至少不是所有的宋军都变得这样不堪一击、而且胆小怯战,当辽军继续南下,进逼陕西诸州的时候,大宋官军之中最为精锐(当然是在“岳家军”解体以后,不过如果不考虑主帅因素的话,来源鱼龙混杂的岳家军其实确实是比不上昔日延续昔日北宋西军传承的陕西宋军的。)的陕西宋军终于动了。几乎在几天之内,陕西杨政所部十万精兵根本无惧辽军咄咄逼人的气势,毅然迎了上去

    bk

………………………………

第三百二十九章 吴?出山

    

    第三百二十九章吴?出山

    结果,早就为金军势大而忧虑的耶律大石,终究还是不敢与大宋全面开战,见到没有便宜可占,立刻便主动收兵撤回了河套平原。大宋方面似乎也更忌惮金军目前的强势,而不敢再树强敌,见到辽军还算懂得分寸,便默认了辽军对河套地区的实际控制,而没有继续北上。在这一轮的交锋中,辽国没死一兵一卒就获得了肥沃的河套平原,在实际利益上还是大赚的,却与大宋在事实上撕破了脸皮,从此以后两国都不得不分出不少军队专门用于防备对方,这一变化不可避免地对整个天下的形势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不可否认,杨政虽然只是西军系统的过渡性主帅,但在岳飞等南宋第一代名将一个个辞世之后,他也算得上是一位相当出色的将领了,不过杨政虽然年轻时也以勇猛而闻名,作战风格上却继承了西军一直以来的传统,往好里说是稳重,往坏里说就是保守。这样一个轻易不敢冒险的将军,他究竟是吃了什么药,居然会冒着与大辽开战的风险,摆出这样一副强硬的姿态?原因很简单,这个命令根本就不是杨政下达的

    事情还要从一个月前说起,当时的杨政已经得知了辽军有些异动的消息,但他虽是一方统帅,但在西军这样一个重视资历和出身的系统内,他还远未服众,因此根本不敢擅自作主向北出兵,只是下令部下严守陕西诸州军(陕西因为有宋以来一直是边疆战区,所以军州设置极多,甚至要超过常规的州府。),同时派人快马加鞭赶赴朝中请示,可就他拖着因为巨大的心理压力而难得地感到有些疲惫的身躯返回自己的宅邸时,却发现家中来了一位久违了的贵客

    “大帅”,杨政现在已经是大宋最重要的大将之一,但他见到来人,还是立即单膝跪地向来人行礼,因为那个不速之客正是他那个已经在家守孝两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