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帅”,杨政现在已经是大宋最重要的大将之一,但他见到来人,还是立即单膝跪地向来人行礼,因为那个不速之客正是他那个已经在家守孝两年多的老上司吴?。由于在西军根基深厚,赵?也并没有责怪他当初两不相帮的举动(其实赵?一直觉得,时刻以国家利益为重,而将小集团利益置于次要地位的军人,才是真正的军人,古代这种职业军人并不是主流,但还是有的,例如唐初的二李,而吴?显然也是这种军人的楷模。因此赵?虽然当初对其没有站在自己一边有些不快,却反而更加尊敬这位大将了。),并与其仍有往来,吴?现在虽然没有实职在身,但要说到消息灵通的程度,只在杨政这个西军主帅之上,所以他自然也得知了辽军南下的消息。
吴?回老家给兄长守孝(吴?比吴?大九岁,有“长兄为父”之意。),本就是一种不愿参与大宋内战的逃避之举,事情解决后他其实早就有心复职,奈何话一出口不能反悔,只能老老实实地在家呆着,反正三年也不算太长,就当是休息了。结果这次辽军南下后,吴?当年的好搭档刘子羽得知了辽军即将有所动作的消息,不顾自己年老病重,星夜跑到吴家劝吴?出山。吴?也正好就坡下驴,以“国事为重”为借口,来到了这里。吴家在西军根基深厚,吴?的威望更是无人可及,即使尚未得到朝廷的任命,杨政还是很自觉地将自己摆在了下属的位置上,而吴?来此的目的很明确,没军权可不行,便不再推托,义无反顾地接过了西军的指挥权。于是陕西宋军立即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并在不久之后全军北上,一时间给了一度得意的耶律大石以巨大的压力
其实,如果仔细分析的话,吴?以往的用兵与杨政一样保守,但是他对战事的判断,却比杨政要准确得多,因此他常常能够作出一些在外人看来非常大胆的举动,而且只要没有突发的外来因素干扰(比如历史上德顺军之战中赵构突然要他撤军的诏书),吴?从来都没有失败过,这是他成为当世第一流名将的两大本钱之一(还有一样是阵法的运用)。这一次吴?也正是看出了辽人此次南下一开始只是为了解决粮草供应的问题,而其后杨政过于保守的应对刺激了他们的野心,令其想要占到更大的便宜。在吴?看来,契丹人虽然已经汉化,但终究还是胡人,欺软怕硬、得寸进尺的传统还在。但是,金人才是辽人的生死大敌,而大宋则至少是他们可能的盟友,耶律大石身为一代雄主,不会看不到其中的利害关系。结果正如吴?预料的那样,宋军一硬,辽人的态度立刻就软了下来
不过,由于辽人现在的口粮缺口实在太大,没有河套平原这片利于屯田的肥沃土地做底,恐怕他们也无法放心地集中权全力向东进攻,一直在外套长期逗留,迟早会出问题;而大宋目前暂时也没有余力控制那么偏远的地盘,吴?也就做了个顺水人情,默认了辽人对整个河套地区的占领(吴?会这么做,也因为现在是乱世,国土变更频繁,只要实力强了,随时可以拿回来,如果在和平时期,各国实力形成了某种平衡,因此名分甚至比实力更重要,土地是决不敢随便让出去的。)。当然,即使吞下整个河套,辽军的粮草还是只能勉强自给,不足以支持长期作战,所以他们依然有求于大宋,这也是吴?敢于稍微放一放他们的原因之一。
然而,吴?接管陕西宋军之后,也只能挡住辽军南下的去路,耶律大石很快就将目光转向了与河套平原相邻的大宋河东地区。出于对吴?的忌惮(注耶律大石一开始并没有觊觎河东的野心,毕竟解潜虽然军事才能并不出众,但也算得上是久历戎行,再加上河东地势险要,即使是他御驾亲征,想要一鼓而下也是几乎不可能的。因此耶律大石一开始只是想从解潜那里多买些粮食,为下次东征作好准备,如果可能的话,能够让辽军获得通过河东的权利就更好了,漠北路线实在不是人走的啊然而,耶律大石的使者才刚刚出发没几天,完颜亮就集中金军目前的大部分兵马,掉转矛头,向着河东地区发起了连续不断的猛攻
注1:耶律大石虽然是一位在历史上创造出奇迹(在大辽灭亡的前夕,率百余骑起兵于大漠,以过人的个人魅力与口才忽悠到上万精兵,然后深入万里之外的异域化语言都不相通的西域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帝国,世界历史上大概也只有征服印度的巴布尔可以与之比拟,但考虑到印度古代历史上几乎是战无不败,巴布尔建立莫卧儿帝国的事迹与耶律大石相比,实在是差之远矣的杰出军事家,但吴?与之相较也毫不逊色。如果说耶律大石的特点是屡败屡战、愈败愈强的话;吴?的特点则是做事滴水不漏,用兵几乎全无破绽,只要上面不没事找事下诏瞎指挥,实力上也不明显吃亏的话,可以说没哪个人能够击败吴?,而且吴?在进攻方面的军事才能也并不弱,这就更为难得。再考虑到大宋西军的精锐,即使是耶律大石这样的枭雄,不到情非得已,也是不愿与吴?为敌的。事实上,那些天下第一流的名将,没几个不爱惜自己的羽毛,只要不是情势所迫,他们几乎是肯定不会去冒险玩什么“巅峰对决”的
bk
………………………………
第三百三十章 决不降金
第三百三十章决不降金
解潜准备不可谓不充分,但在二十余万金军压倒性的实力面前,还是根本难以抵挡。只是一个多月的工夫,金军就拿下了大部分外围州县,先锋直逼河东的首府太原,这还是完颜亮为防意外、尽量稳扎稳打,要不然只会更快。解潜从来就不以奇谋见长,面对金军咄咄逼人的攻势,一时间显得有些束手无策。
当然,向陕西与河南求援的信使还是派出去了,可两地友军的回应却令解潜十分绝望。河南的赵密与解潜关系一向不睦(解潜爱民,对赵密虐民的行为极为反感,说起来解潜与王彦势同水火,恐怕也与昔日的“八字军”军纪不佳有很大关系。),根本不愿出兵,反而推说金军势大没有胜算,为确保黄河以南万无一失,他不敢轻易分兵救援河东;而陕西的精兵则因为与辽军之间刚刚发生的那点“误会”,兵力都被牵制住了,而不敢调出主力,怕被辽人钻了空子,因此也不能及时派出大军赶到河东增援。
本来太原城素以城坚池深闻名天下,而且自解潜率军进驻后又对城防的一些薄弱环节修葺加固了一次,金军纵然势大,也绝难轻易攻下,但是由于解潜来到这里的时候河东并非邻近金国的边境,所以其麾下的士卒大多都是没有什么战斗力的屯田兵,此时见金军兵多势大,不免有些怯战。再加上解潜的统率力本就一般,结果金军只是一些游骑杀到城外耀武扬威,城内的宋军就开始人心浮动差也就算了,竟然还有部下劝解潜献城投降。
按这些“胆小鬼”(注1)的说法,反正这次的金军虽然人数众多,但军纪却出奇得好,不过偶尔发生几次奸yin掳掠的事,案犯还都立刻受到了惩罚,一时间民心大悦(别觉得奇怪,河东这块地盘从未被卫王府的人染指过,因此盛行的还是传统思想,古代汉人的民族意识并不强,只要统治者能够善待百姓,他们才不管谁当皇帝呢,即使是异族也没有多大关系。历史上金军杀进扬州的那次,城内居民居然还热烈欢迎,要不是那时的金军纪律太差,到处胡作非为,逼得大宋百姓纷纷反抗,南宋说不定早就灭亡了。顺便说一句,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如果他们采取怀柔的手段,结果就很难说了,但考虑到他们发动侵略战争的动机,就会明白他们是不可能会选择怀柔路线的,他们是来侵略的,不是来做慈善的,这又是一个历史的悖论,据说那些不幸被擒的降卒也没被*杀,既然如此,大家何必要为了赵官家去拼命呢?反正肯定打不赢,援军又来不了,不如投降金军算了。
听了那些鼠辈的怯懦之语,解潜毫不客气地抽出宝剑,当场斩下了他们的头颅。开什么玩笑,且不说赵构登基后待解潜不薄,不战而降令人不齿,只要想起昔日的血海深仇(据史书记载,解潜本是山中猎户,金军占领他的家乡后,一家老小除了他们兄弟二人当时外出未归而逃过一劫,其余的全都惨死在金军的屠刀下,解潜回来后看到那一幕惨绝人寰的景象,心中痛不欲生,这才愤然投军,其后因为勇猛过人、屡立战功而被赵构不断拔擢。虽然后来解潜不擅于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弱点逐渐暴露了出来,但却同时意外地显出屯田方面的杰出才能,最后终于成为出镇一方的封疆大吏。说意外,是因为他自己根本不会种地,又没什么文化,却能将屯田工作管得很好,实在有些出人意料,历史上岳飞绍兴十年的北伐在粮草上也多亏了解潜的臂助。解潜官运亨通,而他的弟弟则一直在民间颠沛流离达十年之久,直到哥哥当了大官,他才赶去相认,结果好日子没过多久,便因富贵后抛弃了对他有过救命之恩的发妻,而被曾为游侠的妻子杀死,一时间全国皆知。解潜虽然心痛兄弟之死,但在得知实情后,却并没有倚仗权势为难弟妹,这个故事颇有传奇色彩,曾被写成志怪小说。顺便说明一下,中国古代以人治为主,类似弃妇杀死前夫一类的事因为常能得到舆论同情,而往往可以免罪,所以古代虽然是一夫多妻,男人也未必就一定比后世幸福,解潜宁可战死,也绝不会向那些“金狗”低头。
可这时他的那位唯一的幕僚(在中国古代,能够出镇一方的大将肯定会有幕僚,但有多少个则视其个性与权位而定,岳飞的幕僚是南宋诸将中最多的,足有几十个,他之所以战绩卓绝,与这些人的出谋划策也不无关系,而解潜是个不通文墨的粗人,所以本书之中他就一个幕僚,历史上究竟如何则不得而知却忧心忡忡地说道,“只怕如今有此想法的,远不止这么几个啊”
解潜一向寡谋,闻言不由蹙眉,一时也不知道应该如何是好。虽然他平时看不惯自己这个姓李的师爷的文人做派,但对他的才智还是挺佩服的,现在火烧眉毛只得放下架子向其求助,“不知先生有何妙策?”
“小人不敢,自当尽力而为,以目前的情势,金军人马众多而不急躁冒进,实在不是一两个计谋就可以打败的。所以我们只有两条出路,一是求援,二是撤退。”,那个姓李的老学究摇头晃脑地说道。
“不成不成,他们一个个贵人事忙,等援军过来,俺们恐怕都被金贼剁成包子馅了”,解潜顿时把脑袋摇得像个拨浪鼓似的,“你还是说说撤退该怎么办吧?真不甘心啊,撤离河东的话,这一年来的心血就全白费了”
“要撤走的话,必须先将府库焚毁,不然那么多粮草落入金军手中,为祸甚大,官家纵然仁慈,也拗不过御史弹劾的”,那个李姓学究面色凝重地说道。
“不成,那些粮草之中至少有一半将来还是要卖给百姓的(也即是用来防止奸商囤粮待涨的储备),如果全都烧掉,来年这里得饿死多少人啊?俺实在不忍心”,解潜的头摇得更厉害了。
“可是现在想要带走已经来不及了,而若其落入金军手中,不但助纣为虐,而且以金贼的暴虐,一样很可能将其全部征走,不留一粒给百姓的。学生可不认为那些禽兽不如的混帐会突然洗心革面做人,他们现在突然一副爱民如子的模样,想来只是为了瓦解我军的斗志罢了”,李学究满脸忧色地应道。
“娘的,干脆打开粮仓,让百姓自己来取,能拿多少拿多少,总比全给金狗一锅端了好”,解潜咬牙切齿地沉声说道。
注1:这样评价并不为过,即使按照西方的价值观来评判,也是一样。西方人不歧视某些降卒,是因为:一,他们虽然投降了,却不会倒戈杀自己人;二,他们是侵略他国,而非保卫自己的祖国。而二战期间面对德军不战而降的法军高层,即使以西方人的价值观,也一样视为民族败类。军人就是为了守土安民而存在的,如果有外敌侵略祖国或是国内发生叛乱(这方面如果是政府太不像话则另当别论),而军人却不能挺身而出,不是胆小鬼是什么?
bk
………………………………
第三百三十一章 不如投辽
第三百三十一章不如投辽
“这厮虽然粗莽,倒也不笨啊这样既能避免百姓大批饿死,金军也只能得到一部分粮草,除非他们从百姓手里抢粮,但那样做的话,他们现在收买人心的努力可就全白费了。(百度搜索)”,李学究心中暗赞,但转念一想,“不行,这厮真这么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