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以失败而告终,但日本人却从此发现中国并没有他们原先以为的那样强大,而在动员力上甚至未必比日本强上多少,从此他们才开始对大陆生出觊觎之心。)而没有得逞,但疑惧与戒备却与日俱增。民意如此,再加上日本的亲宋派势力平家又被赶出了朝堂,因此日本人即使粮食够吃,也不大可能会支援大宋的“难民”。
不过说句实在话,赵?在了解事实真相后,心想若自己是日本人,恐怕也会有同样的想法,几十万人死得不明不白,日本人还没下绊子,已经够隐忍的了。不过这倒也符合日本人的性格,他们一向是畏强凌弱,现在大宋远比日本强大(尤其是海军方面,因为陆军再强大,没有海军支持,也无法对日本构成威胁。隋朝的时候中国尚无跨海远征的能力,因此日本天皇居然敢在国书里要求与隋炀帝平起平坐。也不知道隋炀帝后来拼了命地远征高句丽,结果将国家也拖垮了,是不是就是为了将来讨伐日本做准备,毕竟隋朝时期中国航海技术虽然远不如宋代,但若只是想安全渡过相对狭窄的对马海峡,能力还是有的。),所以他们就不敢乱来
另外,那近百万中国人长期滞留日本南九州,他们的身份应该如何定位,将来该怎么办,也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张俊虽然聪明,但由于私心太重,在大局观上一直略有欠缺,因此这段时间他的脑子几乎成了一团浆糊,不过他倒是有全始全终的习惯,不愿自己难得做件好事,却弄得半道中殂。
张俊自己只想到两个办法,一是将那些难民再带回国内,毕竟大宋幅员辽阔、粮食产量也大,多养活几十万人比小小的日本总要容易多了,何况这些人本来就是从大宋带出去的,只是绍兴十六年大宋的粮食收成本来就好不了(还是金军下江南惹的祸),这些人回去会不会引起大的饥荒,张俊心里没底,而且他好不容易将这么多人辛苦地带到了日本,什么都没做就又傻乎乎地带回去,他心里又有些不甘。
二是与日本人翻脸,鸠占鹊巢,张俊这个人渣对于这种事是不会有什么负罪感的,但是他这次带到日本的不过万余军队,而且其中还有几百名日本武士,就算这些人全都忠诚可靠,仅凭他们这么点人也绝不可能与日本的官军抗衡,何况维持近百万“难民”的秩序就占用了其中一半以上的兵力,能够拿出来参加战斗的寥寥无几。而那些“难民”大都来城市(宋代民风日渐文弱,但乡村和小城镇的情况还好,所以南宋才得以延续,但大城市的民风却早在北宋中期,就已经软得不行了。),会武艺的很少,身体素质也普遍不行,即使以张俊招兵的标准(即南宋禁军招兵要求的下限),也最多能够挑出一两万人而已,还得花费不少气力和时间严格训练,根本没有任何现实意义。
因此,无论哪一个办法,都不是张俊现在手边的力量可以办到的,非得赵?的卫军出手帮忙才行。因此张俊便写信给赵?,向他请示此事到底该怎么解决,他现在已经知道赵?将二皇子赵敖扣下当人质(恐怕除了当事人之外,都会这么理解。)、而且总督岭南三路的事,深知赵?重回中枢掌权只是时间问题,因此他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以个人名义私信往来,而是第一次以臣下的身份向赵?请示,这等于是在隐晦地表明他愿意唯赵?马首是瞻,张俊也因此成为了第一个主动向赵?效忠(吴?是赵?先写信的)的方面大将,再联想到昔日赵构即位时他也是第一个上表劝进的,其超强的政治嗅觉确实令人惊叹。
“这么快就急着向我效忠吗?真是一只老狐狸,不过他在日本的确干得不错,而且不给他点甜头,后面还有谁会过来投效呢?”,赵?看完信件后摇了摇头轻笑几声,但他也知情况紧急,事关那么多人的吃饭问题,决不能再拖延太久,因此立刻派人将詹会龙与张子盖这两个对日本最为了解的部下叫来商量。
其实,刚看到张俊信中向日本开战的提议,赵?还真的一度有点心动,大概绝大部分抗战之后的中国人遇到这种情况都会有此想法吧。不过,这种狂热的情绪只在赵?脑中维持了一小会,就马上被他排除了,赵?现在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深知国家大事的重要决策万万不能仅凭自己的喜恶而定,乱来的话搞不好会亡国的
bk
………………………………
第三百五十四章 一举多得(二)
第三百五十四章一举多得(二
毕竟卫军现在虽然已经有了相当强大的海上力量,但仍处在风帆战舰时代,而日本距离中国终究还是远了点,就算将来赵?完全控制了整个大宋,集中全国的海上力量,也最多只能将十万陆军投放到日本。而十万大军在尚未完全火器化的现在,根本不足以征服民风尚武而且实行分封制度的日本(注何况现在赵?麾下的海军还并没有这样强大的远程投放力量。而且赵?若真的这么干了,在道义上将为天下所不齿(不管日本是否自愿,但它毕竟没有赶那些大宋难民离开,总是一番恩德,这种时候若大宋来个反客为主,确实很不厚道,宋代的中国人可不知道后来日本人会干出那些禽兽不如的事情来。就算知道,以中国人历来的宽容,和宋代风气的开明,大部分人也肯定会反对拿日本人尚未发生的罪行作为自己行恶的借口。),尤其宋代士林民间对于道德问题都相当在意,后果就更加严重。本来战争的难度就已经相当大,国内还会有很大的反对呼声,取胜的几率真的是相当渺茫
在风帆战舰时代,没有火器化的远征军穿越数千里的海域跨海作战,困难是相当大的,而且即使是纯粹的海洋国家,在远征中能够投入的人财物力与军队数量也远远无法与本土或是陆上近邻作战相比,能有三四分之一就相当不错了。除非战争双方在实力上有至少一个数量级的差距(历史上罗马与迦太基之间的战争,双方倒是一个级别的对手,但那却是罗马在一百多年不断通过战争削弱敌人,才最终获得胜利,其间一度也十分凶险,而赵?却不愿意为了日本磨蹭这么久。),远征是很难一举将敌国消灭的。
而如果冒失开战却打输了,那么将会后患无穷,即使不考虑领袖威望受损、国内动荡不安等因素,光是日本人将从中获得空前信心这一点,就不由赵?不审慎三思了。日本这个民族虽然一贯畏强凌弱,可是他们并不会甘心长期臣服,每过一段时间他们就会小打小闹一下,试探一下那个强邻始是中国,后来是美国。)的实力,如果输了(如中国唐代时的白江口之战,丰臣秀吉的侵朝之战,日本战后经济复苏后的海外扩张。),他们自然是马上低头继续当孙子;而一旦赢了(如甲午之战),他们的野心就会迅速膨胀起来,这个民族的潜力也将充分释放,足以对中国构成威胁。因为日本人的智商也不低(只比华人稍微低一点点,真的是一点点,2点貌似,而赵?赖以振兴大宋的科技与制度都不难效仿(在自动化技术出现以前,技术壁垒并不是严不可破的,只要有一批合格的科技人才,“山寨”的威力不可小觑,工业基础有时也并不是必需的,万一日本人利用“后发优势”(还有他们的团结与勤奋,前者没有疑问,关于后者,如果说世界上有哪个民族比华人还勤奋,那么只可能是“工作狂”遍地走的“大和民族”,这一点从日本“过劳死”的高发就可以看出,那已经到了近乎变态的地步,是我们比不上的。其实也没必要去比,因为我们也有我们的优势,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对手时,这种疯子一样的拼劲,也是很可怕的。),赶在大宋有实力将其吞并前取得一些成果,就会相当麻烦。
当然,只要大宋解决了自身的问题,天下没有任何国家能够与之抗衡,毕竟她的人口数量与质量(当然是综合来说,而且只要赵?的改革最终完成,即使只论军事素质,其他国家也无法比拟。)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然而日本毕竟有海洋的保护,只要真的能够崛起,就算大宋海军无敌,想要搞定比现在更为强盛的日本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跨海远征消耗巨大,如果打成持久战的华,必然得不偿失。而纵观世界几千年来的历史,在没有正当名义的情况下(平民百姓也不是傻子,没那么好骗的,他们若能得到好处,也许还会装一装糊涂,否则就等着民变吧。到时候再有“持不同政见者”一煽动,发动大规模战争却只亏不赚的话,其君主是一定没有好下场的,而国家也很可能陷入大的危机(日本是分封制,受此影响较小,而且这里假设的是大宋主动征伐日本,它是自卫,不会有多少民怨,日本人又很能吃苦,改朝换代甚至亡国,何况现在征日何止是没有正当名义,简直就是赤luo裸的“忘恩负义”。赵?可没那么傻,何况南洋与北方的大势还没定下来,所以至少在眼下,他是不会吃饱了撑的,与日本人翻脸的
但是好不容易才有机会将那么多中国人一下子送到了日本列岛,赵?如果真的再将那些人千辛万苦地接回来,那他就更是傻到家了。只是若从国内运粮,尽管海运的成本确实较低,运费倒不必担心,可是张俊信中也提到了,大宋东南沿海的农业生产由于金军去年的破坏与骚扰,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江南与岭南地区自己的粮食供应都有些紧张,又哪儿会有多少余粮运到海外呢?
不过张俊提到的屯田倒是给了赵?一点启发,但是如果从国内派农民过去,那至少也得二三十万人才能养活现在流落日本的近百万张嘴,这显然是不太现实的。若卫藩甚至说大宋真有这么强的海运能力,那还不如直接将日本灭了更省事,但目前的大宋还远没那么强大,恐怕得到工业**发生、甚至是完成以后,才有这个可能吧?因此赵?想到的办法,是让日本的农民来养活那些大宋“难民”,可日本刚经历过一次大规模的饥荒,很多农民直到现在都还无法安心耕作,他们连自己也未必养得活,又哪儿有余力喂饱额外多出来的近百万个肚子呢?
注1:如果敌国是中央集权制度,那么只要歼灭敌军主力,并拿下或摧毁敌方统治中枢,该国的大部分地方就可以传檄而定。而像日本这种内部封建割据的国家,全国大大小小的领主有成千上万,要想征服它,光是干掉他们的天皇与朝廷根本不济事,得一个城塞一个村寨地拔除过去才行,因此耗时必定极长,对于远离本土、补给困难的远征军来说,这是非常危险的。尤其是日本经过张俊上次抢购粮食的风波后,虽然受到了不小的打击,却也多了心眼,开始对粮食高度重视起来,远征军想要就地取得足够多的粮草补给,是很不可靠的,谁也不知道那些城主们临死之前会不会放火烧粮。
当然,若只是想在名义上吞并日本,倒不是绝对做不到的,只要能够保证日本各地大小领主继续享有自主权,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应该都不会介意换个主人,只要这个新主人远比他们的朝廷强大得多。可是这样一来,日本就算在名义被征服,它在事实上却仍然**,打下来与没打下来有区别吗?历史上比日本强大得多的匈奴和突厥等国也向中国暂时臣服过,最后却都再次叛变。而且,和这些历史上的辉煌相比,同样只是以间接统治的方式征服日本这个小国又有什么可骄傲的呢?倒是被民间舆论认为此举劳民伤财、得不偿失的可能性更大,何况即使如此,也只是有可能赢,并不是一定能赢。
bk
………………………………
第三百五十五章 一举多得(三)
第三百五十五章一举多得(三
因此赵?只能设法从日本(其实高丽也可以,距离比大宋近得多,而且正常年景粮食也有结余,但高丽无论人口还是耕地面积都不如日本,而且又一直与大宋关系不睦,而且赵?对于高丽还有一些别的想法,就将其排除在外了。)获得粮食,他此前估算日本潜在动员力的时候,就发现日本的农业技术虽然在当今世界上也算不错,但与大宋相比,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与在陈?以及他的弟子们指导下粮食亩产连创新高的卫藩更是无法相比。因此赵?不由生出一个念头,如果派人指导日本的农民,提高他们的粮食单产,日本不就有余粮可供出售了吗?而且这样一来可以还掉日本的“人情”,以后对其开战,国内反对的声音总会小一点,没办法,民主政体(大宋“虚君实相”的政体在这个时代的世界上绝对算得上是最民主的了,民主本来就是个相对概念,真正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制度,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上从来就没出现过,历史上留下记录的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