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赵旉这次是认真的,赵构自然不愿儿子离开自己,但赵旉现在已经今非昔比,而且早有准备,最后终于还是将父亲说服了。赵构说他年纪太小,赵旉立刻就举出一大堆神童的例子;赵构说皇族尤其是皇储没有出去做官的例子,赵旉立刻指出当年太宗皇帝也曾经长时间担任过开封府尹
虽然无奈地同意了儿子的要求,但赵构的脸上却露出了略显悲伤的神情,“早知道会有这么一天,却想不到来得这么早,你才七岁啊!”
“爹爹别难过,我又不是不回来了”,赵旉顿觉头皮一阵发麻,辩解道,“孩儿急着出去,也是为了爹爹啊!大宋现在虽然已经有了很大起色,但我却很担心。现在建国才不过几年时间,官吏们便已经贪腐成风,连我深居宫内都有所耳闻,而且我还知道这是爹爹您故意纵容的!孩儿也明白您的苦衷,您是希望他们只顾着追逐财色,便不会觊觎大位了;或者说是掌握了他们的弱点,便不用担心他们了?但古今中外有多少皇帝这样想过?他们的皇朝现在又在哪儿呢?你们好像都忘记了一点,要比有钱,谁能比皇帝更有钱?要比美女,谁比皇帝更多?他们的贪欲一样会对皇权构成威胁,何况他们贪墨成风,百姓的生活便愈加困窘,万一造起反来,也一样可能会亡国的啊!再说,即使这些都不成立,他们也是可以作假的!您这么做,除了令本就捉衿见肘的财政更加困难,百姓苦不堪言,哪还有半点好处?”
“够了!”,赵构的面皮剧烈地抽搐了几下,厉声打断了儿子的话,但随即又叹息道,“其实我也知道贪官未必就没有危险,可历史上哪怕那些明君也都是这么做的,再说,如果不这么做,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
第三十三章 开府封王
“当然有,春秋战国时期那么多国家,昏君出了不知多少个,又有几个被权臣篡位的?可见制度才是关键,如果只靠明君和贤臣,爹爹您纵然英明神武,孩儿自问将来也不会太差,但又能持续几代呢?都说亲贤臣、远小人,国家就能大治,可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君主,只不过是很小的一部分,所以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赵旉一股脑地将心里话都说了出来。
如果现在不说,日后父子长期分离,感情必然疏远,那时就更难说服赵构了。至于自己过于成熟的表现会不会引起赵构怀疑,赵旉倒并不担心,因为自小他就以见识过人而著称,能力上却只能算是比较出色,算是一个非常“畸形”的神童。赵旉现在的表现是持续进步而来,并非短时内出现飞跃,所以赵构并没有大惊小怪。
“你是说要变法吗?那可是会让国家伤筋动骨的大事啊,大哥你现在还这么小,能不能等到成年后再说?”,赵构对“变法”这个词还是比较忌讳的。这也难怪,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反面典型摆在那里,何况赵构虽然较为开明,但思想上却相当保守,自然不太愿意冒险变法。这一点从历史上他接受大臣的上书,将王安石定为奸臣,就可以看得出来。
“正因为不想让国家伤筋动骨,所以才要先在淮西试点啊!淮西现在的情况已经不能再差,就算失败了也没太大关系,而变法一旦有效则很容易就能看出来。”,赵旉这时突然向父亲提了一个问题,“您知道为什么自古到今,有那么多奇人异士变法,却鲜有成功的吗?”
不等赵构开口,赵旉便自问自答道,“这是因为他们大都急于求成的缘故,为什么会急于求成呢?原因很简单,我们中土历来重视资历,鲜有年纪轻轻便身居高位的。而要有能力主持变法,非宰相之位不可,那又该多大年纪?‘人生七十古来稀’,到了那时他还有几岁可活?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变法者不急功近利,谈何容易!”
“是这个理”,赵构点了点头,若有所思。
“孩儿曾经说过,‘实践出真知’,所以变法一定要先进行试点,然后进行必要的修正,直到没有大的问题了,才能逐步向全国推广。”,赵旉一连说了这么多,不免有些口干舌燥,连忙拿起茶杯喝了一口,才继续说道,“可以前的变法者却因为没那么多时间,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一步,直接将自己完全没有经过实践验证的想法向全国推行,纵然成功也不过是侥幸罢了。王安石(赵构思想倾向于守旧派,所以不能对王安石用尊称。)当时虽然在地方上进行过试点,但只是其中少数政策而已,而且时间也太短,结果大家也都看到了。”
“是啊,如果神宗皇帝明白这个道理,我大宋又何至于到今天这个地步”,赵构叹息道。
“可是这样一来,所费时间就至少要多花十年,而变法见效又至少要十年,完全巩固尚需二十年,不从现在起抓紧时间,又怎么来得及呢?”,赵旉稽首道,“请父皇明鉴!”
“你长大了,常常连我也理解不了,但这天下迟早都要交给你的,你实在想做,便去做吧。”,赵构摸了摸儿子的脸颊,沉声道,“若有难处尽管说,朕会尽量为你遮风挡雨的。只是从此以后,朝堂之上恐怕就不得安生了”
“父皇勿虑,儿臣决不会贸然行事。”,由于话题越来越严肃,父子二人谈话的口吻也难得地变得正式起来。不过赵旉纵然有三十多年的记忆,身心毕竟还只是个孩子,“其实您也不必采取强硬的态度,置之不理即可,反正淮西屁大一点地方,御史们也不会长时间盯着不放的,儿臣需要的只是时间和宽松的环境。至于困难嘛,就让儿臣自己想办法吧,也算是一种历练。不过儿臣需要这几个人”
“那就都给你吧。”,赵构大略看了一下,似乎除了“八字军”首领王彦,以及此前已经提到过的王德和吴璘,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自然没有半点犹豫。不过赵构也有些奇怪,这些人连他这个皇帝都没什么印象,怎么儿子竟会知晓?
“基本上都是从大臣上书弹劾的奏折里找出来的”,赵旉捂着嘴笑道,“那些白痴有眼无珠,以小节埋汰人,您就看着吧,这几个人里面说不定会有不亚于师父的奇才冒呢。”
“我说怎么御书房里老那么乱呢,果然是有老鼠”,赵构猛地一把将儿子拉到身边,做出要打的样子。但那一巴掌终究没有落下去,赵构紧紧抱住儿子,泪水慢慢地流了下来。作为一个父亲,赵构很清楚,儿子离开以后,便再也不可能长伴膝下了
次日朝堂之上,赵构下诏封赵旉为卫王(宋朝太子只表明储君的身份,是可以另有爵位的,赵旉此前由于年龄太小,只是魏国公,另外还挂个节度使的空衔。),开府节制淮西与淮东两路军政事。
而淮西官吏中除了赵旉点名的那几个以外,赵构将虞允文也加了进入,而且官位还在所有人之上,为淮南西路宣抚使。
虞允文科举高中以后,按理应该先从翰林做起,但他想先做地方官,给百姓干点实事,赵构便让他去浙江义乌县当了一年知县。义乌民风悍勇,居民私斗成风,而经济状况在江南却并不算好,结果虞允文只花了一年时间就令当地的风气为之一变,百姓也不再有饿馁之忧。
虞允文还顺便将当地三千多原本只会斗殴滋事的民兵训练成了一支基本成型的正规军。赵构也因此进一步确认了虞允文的才能,现在儿子要去淮西,正需要一个能管得住他的人,赵构便下诏任命虞允文为淮南西路宣抚使。
太子出镇一方,是大宋开国以来从未有过的,而且赵旉现在才不过七岁,这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虽然赵旉事先准备了一些说法,但仍然难挡百官的唇枪舌剑,最后还是礼部尚书秦桧利用这一机会大肆打击政敌,才意外地将问题解决。
秦桧很善于抓住别人话中的漏洞乱扣帽子,其中“目无君上”这个帽子用得最是得心应手,一下子便扳倒了很多重臣,于是大臣们便纷纷害怕言多有失,不敢再肆意发动舆论攻势了。
赵旉虽然无意中欠了秦桧一个人情,但却对其倍感疑惧,这厮的心术与口才太厉害了,自已长期不在父亲身边,赵构非常看重的虞允文又因为自己的关系没能进入中枢,将来会不会出什么差池?
不过考虑到历史上秦桧还得再过五年才会再次拜相,而改革又不能再拖,赵旉并没有自找麻烦。不然等到民众生活好转,动力必然不足,对改革措施的承受能力也不够强,难度就要成倍增加了。
赵构既然下诏,说明赵旉当初提及的那些重要人物都已经摆平,要不然万一哪个愣头青抗旨不遵,赵构岂不是非常尴尬?其中最重要的人物自然是岳飞,他虽然很不想自己辛苦组建起来的精兵被打散建制,可是淮西军的那三万多官兵对因上次北伐失利而伤亡惨重的岳家军实在太有吸引力了,所以岳飞便破天荒地放开了“走出去”的口子。
………………………………
第三十四章 饶凤关之战
但这一次破例,却意外地令岳家军的私军性质大大淡化,因为所有官兵都注意到,原来神武副军里的官兵朝廷还是可以调得动的。至于岳云这位小衙内,倒比赵旉想象中的要麻烦不少,要不是岳飞强令,他十有八九会拒绝加入淮西军
其实岳云的脾气是很大的,历史上因为赵构出尔反尔,岳飞便以守孝为由拒绝带兵,发泄心中的不满。朝廷一面对岳飞苦口婆心地劝说,一面派人暂时接管岳家军,以免无人管理而弄出乱子来。
谁知岳云以为朝廷是要夺去父亲的兵权,便煽动士兵闹事,以对朝廷施加压力,后来还是岳飞听说后立刻赶去制止才没有将事态扩大。而岳飞后来被夺去兵权之后,岳云也多次表示不满,并没有注意避嫌,结果反而为秦桧除去岳飞提供了口实。
不过,岳云现在年纪还小,赵旉自信一定可以将这匹烈马驯服,但短时间内恐怕只能时不时地狐假虎威(即给岳飞打小报告)了。
按照赵旉的要求,前去岳家军挑选精锐的虞允文并没有只看士兵的战斗力,而更注重他们的经历。当过逃兵(含开小差,跟随上官主动撤退的不算)的不要,做过贼寇伪军的不要,曾为泼皮无赖的不要,犯过法(如贩卖私盐)的不要,结果几万岳家军里才选出三千多人。
本来赵旉还对家境(其实这是多此一举,宋代还有富人子弟当兵?)、长相、性格、嗓门等条件有附加要求,好在虞允文随机应变,没有一味照搬。要不然最后恐怕只能选出几百人,那就只能当特种部队来用了。
其实只要主将够牛,垃圾也能练成精兵,比如历史上的项羽、韩信、刘裕和现在的岳飞等超一流将领。但赵旉可没那个自信,记忆中连戚继光那样的名将都做不到这一点,更别说自己这个小娃娃了。再说这次抽来的兵会构成新军的骨干,要求高点是有必要的,等到日后队伍壮大了,再适当放宽要求也不迟。
就这样,岳家军中抽出的三千人,与虞允文从义乌带出的一千人,构成了赵旉新军的最初班底,而王德、赵立等人的队伍,由于沾染了太多旧军队或是民军的习气,赵旉打算暂时只将他们当作友军来用。不过也不能太冷落他们,不然万一金军侵入淮西,光靠这四千亲兵是不够看的。
由于赵旉只要士兵,神武副军的编制一点都没有受到影响,这令岳飞非常高兴,对虞允文的态度也不由客气了很多。但赵旉可没有那么好心,他只是担心旧有的军官把持军队罢了。这四千骨干与王德的一万余人很快便到位了,可王彦的“八字军”与赵旉极为看重的吴璘此时才刚刚将大举进犯的金军击退,目前正人困马乏,最快也要两三个月后才能赶到淮西
仙人关之战后,兀术的兵力损失大半,但金国中枢却并未死心。金帝完颜吴乞买不久又派粘罕率十万大军赶赴陕西,并绕开和尚原,突袭兵力不足的饶凤关,企图从此入川。
谁知吴玠接到刘子羽急报后,率三万精兵(含本部兵马和王彦的一万多“八字军”)日夜兼程,急行军三百里赶到了饶凤关,令粘罕的如意算盘化为泡影。
偷袭不成,就只有强攻了,绍兴三年二月初五,金军下马步战,强行攻关,吴玠率将士借助地势坚守六昼夜,令金军蒙受了巨大损失。然而,吴玠的一名部下因私怨(吴玠心胸较为狭窄,为人处事也不如他弟弟谨慎谦逊。)降金,并带领金军从小路出关,占据了制高点。
宋军腹背受敌,被迫撤退,吴玠退至西县(今陕西勉县西),而王彦与吴玠关系不太好,惧其拿自己顶罪,便率军前往达州,不久之后他找到机会击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