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医宋-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达州,不久之后他找到机会击败了伪齐大将周贵的军队,收复了自己的防区金州。

    不过,由于刘子羽深得民心,在撤出汉中时很好地执行了坚壁清野之策,结果金军虽然连续攻占多处战略要地,却反而陷入了断粮的窘境,不得不引军撤退。吴玠早已预计到这一情况,及时派兵截击,金军损失数千人,被迫丢弃部分辎重北逃。

    这一战金军之中饿死的比战死的还多(与岳飞第一次北伐失败有些类似,在无法从当地获得补给的情况下,外线作战是不容易。),官兵们都深刻体会到蜀道的难行。金国高层也开始重新反思先打四川的战略决策,不久便将主要攻击方向从西线重新转回东线

    王彦自从加入西军以后,与吴玠的关系一直不太融洽,自然小鞋也没少穿。不说别的,当年王彦在敌后一两年里就能拉起十万人(虽然有水分,但王彦只带了其中的骨干南渡,便有一万多人,总数想必也少不到哪儿去。)的队伍,可自从被调到吴玠部下后,他的“八字军”却是越打越少,这一次战败后更是只剩下八千多人。

    不过即使如此,只要能够杀鞑子,王彦也不在乎受点委屈,可现在金军的主力撤走了,西线宋军又缺乏主动进攻的能力,王彦就悲剧了。就在他感叹自己这下恐怕要老死在金州的时候,突如其来的圣旨却让他一下子又燃起了希望,“原来官家还没有把我忘了!”,兴高采烈的王彦次日清晨便点兵出发了

    王彦和“八字军”这一走,可谓是皆大欢喜。他们自己固不必说,开赴淮南以后照样有金军可打,而且靠近京畿,在皇帝眼皮子底下升官发财的机会自然会高上很多,何况这次的顶头上司换成了太子爷,怎么看也比那个心胸狭窄的吴玠有前途

    吴玠现在也很高兴,王彦来到陕西以后,就一直是他的一块心病。吴玠虽是主帅,但王彦的资格却要老得多,经常跟自己闹别扭。以前是为了抗金不得不暂时容忍他的不敬,现在金军走了,“八字军”也没了价值,吴玠正要上奏朝廷请求将王彦调走,想不到皇上的旨意来的更快,真是圣明天纵莫过皇上

    金州的官吏和百姓就更开心了,他们眼中最大的祸害终于走了,很多人甚至还点燃鞭炮以示庆祝。原来,“八字军”的前身是河北义军,官兵多少带有一些匪气,而王彦只管训练打仗,对军纪抓得不严,于是“八字军”便成为了金州的一大公害。杀人放火倒不至于,可是酗酒斗殴、敲诈勒索、调戏妇女却是常有的事,但金州人又不得不依赖他们抵御金军和盗匪,这真是有苦难言。

    其实自从西线事实上罢战,陕西境内的盗匪军贼也很快被剿灭或是收编,王彦的队伍在当地人看来已经没有了继续待下去的必要。于是,当地士林百姓便想要上万言书请求将“八字军”调走,想不到官家远在几千里外都能听到人民的呼声,真是一位好皇帝

    对于王彦被调走,吴玠自然是举双手赞成的,可他弟弟吴璘的调令,就令其有些忐忑不安。吴璘的才能虽然不在吴玠之下,几次战役之中也都立下大功,但因为宋代军制的缘故,功劳大半都给哥哥拿去,所以吴璘到现在连统制都没当上。吴玠就奇怪了,官家究竟是怎么注意到他的啊?

    吴玠很快便想到一种可能,官家不是知道吴璘的才能而提拔他,只是因为吴璘是他吴玠的弟弟才将其调走,也即是说,吴璘此去恐怕是当人质的。吴玠的脸色立刻难看起来,马上将弟弟叫来商议此事,而刘子羽虽然见识过人,与自己也一向甚为相得,但他对朝廷太忠心了,吴玠便没有通知他,谁知吴璘一向敬重刘子羽,马上就告诉了他,令吴玠颇为郁闷

………………………………

第三十五章 人才齐聚

    

    好在大家都是老战友了,倒不会因此生出嫌隙,说起来还好刘子羽来了,不然指不定吴玠会怎么乱想呢。刘子羽毕竟是文官,一句话就解开了吴玠的疑虑,“官家就这一个宝贝儿子,还让唐卿(吴璘的表字)调归卫王府统辖,怎么可能会是那种情况?”

    “是这个理。”,吴玠将心比心,如果自己只有一个独生子,是万万不会让自己不放心的人接近他的。

    “官家恐怕是未雨绸缪,早早在为太子殿下准备班底了,唐卿日后的前途必定无可限量,只怕你这个兄长到时候也比不上啊!”,刘子羽笑道,“二王(王彦和王德)虽是宿将,奈何年齿稍长,等到太子继承大统的时候,纵然健在也必定廉颇老矣,到时候唐卿以东宫旧人身份成为我大宋第一将,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何况他也确有这样的才能。”

    说到这里,刘子羽脸上突然现出忧色,压低声音说道,“虽然这是好事,但唐卿此去务必慎言慎行,以免招致不测之祸。官家此举虽然不无道理,但一来违反了祖制,二来嘛,这也太早了点,哪有七岁便开府出镇一方的?不过由此也可见官家对太子的宠爱已经到了何等地步,这不由令我想起了刘义真的故事”

    刘义真是南北朝初期宋武帝刘裕的次子,从小就生得聪明可爱,因此深得父亲宠爱。刘裕北伐夺取关中之后,因名相刘穆之突然逝世而后院起火,便将二十万大军与年仅十二岁的刘义真留在了关中,自己则急匆匆地赶回国内灭火。

    结果刘义真年纪太小,虽然聪明却任性妄为,纵容其手下的诸位大将自相残杀,结果被赫连勃勃乘虚而入,刘裕那二十万无敌于天下的精兵悍将全军覆没,历史上朱元璋以前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北伐就这样意外地功亏一篑

    吴璘虽是武将,却自幼好读经史,对此典故自然非常熟悉,但他虽觉刘子羽所言有理,却认为作为臣子,只需秉持“忠义”二字,便可以无愧于心,至于结果如何,反而并不重要。

    “想不到我读了这么多年圣贤书,居然比不上你吴唐卿。你说得没错,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刘子羽也知道,吴璘虽然才能更胜其兄,而且个性人品看上去也是完美无缺,于“忠君”二字却是固执得紧。

    其实,吴璘对上级尤其是皇帝的态度,是宋代名将中最符合近现代军官习惯的,那便是“意见照提,命令执行。”,但刘子羽当然没有这样的见解,在他看来自己只能在心中预祝吴璘好运了

    在卫王府的属吏中,赵旉亲自点名的人除了岳云、王德、王彦与吴璘这四名武将外,都是文官,但又都不是普通的文官,准确地说,他们都是专业人才,其中甚至不乏世界级的牛人

    马扩,宣和旧臣,当年与金人签下“海上之盟”,他是出力最大的。然而,其后两国交兵,他却成了替罪羊。尽管如此,马扩却没有因为他与金国君臣的良好关系投敌,反而组织义军奋勇抗敌,但很快兵败被俘(可见带兵能力一般,至少不如王彦与岳飞。)。

    脱困后(遇到老朋友被释放的可能性较大,这也是马扩难以摆脱嫌疑的原因之一。)马扩再次组织义军,推举信王赵榛(疑似假冒)为首领,各地义军云起响应,很快便有十万之众,然后便因赵构不发援兵(好像那时赵构也没什么信得过的军队)而很快失败(军事能力确实是不行)。其后因嫌疑难以洗清,马扩一直没能得到重用,其间他曾向南渡的朝廷献上三策,但连当时年幼的赵旉都看得出没什么价值,可见他的战略能力也不咋地。

    尽管如此,由于当年曾经在辽、金之间反复奔走,而且与金国上层有着不错的私交,马扩无疑是南宋境内对于金国尤其是燕云以北地区最为熟悉的人,而这正是赵旉所需要的。除此之外,马扩至少称得上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官,而且精通所有北方蕃语,这在将来也会很有用处。

    马扩久不得志,如今有机会出山,自然不会推辞。何况光冲着赵构父子(也许是有过相同经历的缘故,赵构一早便相信他不是内奸,但碍于没有办法帮他洗脱嫌疑,又畏惧朝臣们的非议,而始终不敢大用。)对他的信任,马扩也决心赴汤蹈火了

    赵开,南宋历史上屈指可数的理财专家,张浚预支五年的税收全部落入金人手中后,若没有赵开,四川的财政早就崩溃了。然而,赵开这人却有个小毛病,他做的帐目极细致,而且他一定要当场核对清楚后才肯放款,以示其没有贪墨。

    张浚这个文臣还好,吴玠成为赵开的顶头上司后,立刻就受不了了。吴玠需要的理财专家,是会自觉地将军饷筹齐,而不用他操心半点的人,赵开这一每次都要对账的习惯令他难以忍受,多次向朝廷上书要求换人。不过,考虑到吴玠那贪财的名声,赵旉不无恶意地揣测,搞不好是帐目太清楚令吴玠没办法捞钱了吧?

    既然吴玠不要,赵旉自然不会放过这位杰出的人才,如果实在烦得不行就交给詹会龙他们三人中的一个了,反正他们现在口算的速度已经快赶上算盘了,应该不会太吃力。而赵旉本就打算在廉政上下功夫,赵开帐目清楚自然更加不是什么坏事。

    理财专家岂有甘于寂寞的?赵开接旨后,立刻就高高兴兴地赶来淮西报道,但现在的淮西已经破败不堪,这令赵开伤透了脑筋,而他一个在史书上并未记载的毛病也因此暴露了出来,令赵旉不胜其扰

    陈旉,南宋历史上最著名的农学家,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也可以排进前三,一生勤奋好学,潜心研究农学理论,在历史上后来写出《农书》三卷,附《蚕书》一册。陈旉对水田耕作,土地利用、土壤肥料、水稻耕种、蚕桑等方面均有独到见解,是不可多得的农业导师型人才。

    虽然陈旉并不怎么在乎官位,但对农学家来说,有机会造福于民是最重要的,所以他并没有拒绝王府的邀请,不久便来到淮西培养农业科技人才。赵旉对这位与自己同名的科学家予以了莫大的支持,不但助其收徒著书,而且还以自己前世的一些农学知识(大多是科普档次的)冒充风闻之言与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大大启发了陈旉的思维。

    在这样优越的条件下,后来陈旉不但著述出了比历史上《农书》更为翔实准确的农学巨著,而且在其有生之年便对大宋的农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并确立了一套完善的农学人才培养机制,大大促进了后世农业科学的发展,被誉为“帝国农学之父”

    大宋都水监高宣,他是车船的重要改进者,从此车船在湖区与内河成为无敌的水上堡垒,极大的增强了南宋水军的实力。不过虽然车船可以说是原始形态的轮船,但历史上西方的轮船却是独立发明出来的,所以高宣并未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未必能够写进世界科技史。不过现在有了赵旉的提点,日后高宣的名字甚至在《世界通史》里也多次被提到,他竟真的成为了一位伟人

………………………………

第三十六章 守城专家

    

    历史上高宣的地位尚存疑义,但陈规却是无可置疑的,因为他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型火器的发明者。而且陈规还是一位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军事理论家,尤其是在守城方面,更是堪称墨子以后的中国古代第一人。

    在历史上陈规主持撰写了军事著作《守城录》和《守城机要》,在《墨经》残缺以后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守城的核心思想及各种不同情况的应对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南宋的守御能力。历史上南宋末期四川依托堡垒节节设防,即使是一些籍籍无名的小将,也能令天下无敌的蒙军举步维艰,足以看出陈规开创的守城学有着多么巨大的贡献。

    除了军事理论,陈规在实战上也堪称出类拔萃,他一生中指挥了数十次守城战,无不是众寡悬殊,却从未败过,绝对是守城的天才。而他最辉煌的胜利,则是历史上南宋对金军的最大胜利——顺昌之战。

    虽然顺昌之战是名将刘锜与他一同指挥的,但刘锜一生中除了顺昌之战以及借顺昌余威不战而胜的柘皋之战,几乎全是败仗,而陈规则一生未败,真相如何不言而明。

    当然,刘锜并不是一个无能之辈,像他那样智勇双全的将领在南宋军中还是难得一见的。只不过刘锜驭下不严,部下常有临阵脱逃甚至倒戈的情况,严重拖累了刘锜的表现。

    但与陈规搭档后,两人互相弥补了不足(陈规不擅进攻与奇谋,刘锜不擅驭下与防守,真是绝配。),立刻成为了一对令金人闻风丧胆的黄金搭档,只是由于陈规为人比较低调,将功劳都让给了刘锜,所以历史上金人才只知刘锜,不知陈规。

    更可惜的是,顺昌之战时陈规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战胜后没过多久便去世了。而刘锜没了陈规这个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