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旉不由想到了一个问题,古代的军饷俸禄都是发给本人,再由官兵自己想办法送回家里,一来很不方便,二来也容易生出变数,尤其是在乱世。于是,赵旉便作出规定,有父母(或妻儿)要供养的官兵军饷只发一半,另一半则由其家乡的官府发给他们的家人;如果上有老下有小,则只发四分之一的军饷给本人。
这样一来还衍生出赵旉一个没有料到的好处,由于当时军饷发的主要是铜钱甚至铁钱,份量不轻,赵旉现在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运力,而且囤积于前线的钱财减少,还可以减少战争损耗和万一战败时敌军的缴获。
自然,有些喜欢赌钱、逛窑子(卫军建立后,虽然军中没有这类机构,但赵旉知道凡事总有个过程,必须循序渐进,并没有一下子就将那些老兵的行为限制死,所以至少现在而言,老兵外出找乐子的情形还是屡见不鲜的。)的老兵油子未必高兴,但他们的家属却很支持,因为没谁愿意自己的儿子或丈夫整天把钱浪费在那种事情上。而在家庭观念极强的中国,家属尤其是父母与妻子的态度常常比本人更重要,所以获得他们的支持后,卫军的管理难度直线下降
………………………………
第四十五章 敌我分析
虽然此后岳云听话了很多,但赵旉却只是整天将其带在身边,并没有马上让他带兵。理由他倒是说得挺清楚,“你参加实战太早,岳太尉对你管教又太严,这反而束缚了你的发展,若你留在神武后军,你永远都没可能超越你的父亲。今明两年,你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学习,你还年轻,不必着急”
然而,虽然赵旉希望岳云可以全面发展,以超越他的父亲,但岳云显然对骑兵要感兴趣得多。哪怕是王德针对斥候的小队格杀训练都能令岳云看得津津有味,而吴璘那炉火纯青的步兵战法却不能提起岳云半点兴趣,赵旉也只能顺其自然了,看来智力因素果然不是才能的全部,性格也许更加重要
获得更大的舞台以后,吴璘杰出的军事才能迅速表现了出来,来源复杂的四路兵马被他迅速捏合到了一起,显示出他卓越的领导能力。而由于在陕西与金军多次交战的经验,吴璘在战术的针对性上就更是罕有人及,他认为“金军之所以难以对付,是因为他们具有四种刚好克制我们宋军特点的长处;一是骑兵,二是坚忍,三是重甲,四是弓箭。”注1
而吴璘却想出了以宋军已有的条件反克金军的办法,那就是“以多兵种混合阵型克制骑兵单一兵种(骑兵虽然厉害,但局限性也很大);以预备队轮换战术克制金军的坚忍耐战;以强弩克制金军的重甲;金人射箭自小训练,精准程度远远超过宋军,所以宋军应追求弓弩的射程与威力进行压制(骑兵所用短弓射程和威力都很差,而若下马用长弓,金军的骑兵优势又会大打折扣。)。”。
其中后两种办法本来已经暂时不可能做到,因为神臂弓的制造方法和图样在“靖康之难”后就失传了(宋代这些档案资料都集中存放在京城,所以京城一丢损失极大,从这一点来说李纲死守汴京的做法确实欠妥,至少应该将重要的技术资料和部分皇族转移出去,以免万一城破而无法挽回。事实上,若不是赵构意外地被宗泽等人拦下而没能去成金营,宋朝就真的亡了。),好在一年前韩世忠得到了一张流落到民间的神臂弓图样,大宋才重新恢复了神臂弓的生产。
然而,标准的神臂弓需要五百多斤的力量才能拉开,即使它是靠脚蹬开(脚的蹬力是手臂力量的四倍左右,也即是说单臂力量一百四十斤以上的人才可以蹬开神臂弓,若考虑到连续射箭的因素,要求还要高得多。),也要相当精锐的士兵(如岳家军的“背傀军”之类)才能做得到,而且耗费的体力也非常大,基本上除了岳飞这种天生神力的怪胎,往往射上三四箭就没法再蹬开了。
韩世忠带兵已久,很快便发现了这个问题,便对神臂弓进行了改进,适当减少了拉力而使更多的士兵可以拉开。
当然,这样一来神臂弓的射程和威力必定会受到不小的影响,但神臂弓原来能在二百四十步(宋代一步约合1。5米出头)距离射入榆木半箭的威力本来就是很大的浪费,因为百步以外任何弓弩都不可能实现点杀(箭矢漂移比子弹大得多,精度下降很厉害,而且飞行时间一长,反应快的可以用兵器挡开。),只能靠数量进行密集杀伤,而神臂弓造价昂贵,显然不可能这么来用。
韩世忠将神臂弓的拉力减至三石多,这样依然可以在百步距离射穿天下防御力最强的“步人甲”,刚好够用,实用性比原始的神臂弓强得多,从而迅速在南宋各支军队中推广开来,并被赵构命名为“克敌弓”。
而神武中军的主将杨沂中觉得克敌弓所需的拉力还是太大,而且神臂弓的造价始终没有降下来,便又按他的想法进行了改进,发明出了用于中近距离的“马皇弩”。
这样一来,南宋在远程兵器方面从射程两三里的床子弩到近距离的马皇弩一应俱全,已经全面领先于金国。这样一来,吴璘的想法终于得以实现,他很快便以此为基础创出了历史上他在正面战场所向无敌的战法——“叠阵”
现在的“叠阵”初创不久,还未经过实战检验,但吴璘却是信心十足,还特地让他的三百亲兵在赵旉、虞允文(由于赵旉大多数时候不管事,所以平时吴璘更多是受虞允文的节制,这也符合大宋“以文制武”的方针。)和其他的中高级将领面前进行了演示。
赵旉前世看过的记载中,叠阵是这样的——“每战,以长枪居前,坐不得起;次最强弓,次强弩,跪膝以俟;次神臂弓(其实就是克敌弓,南宋两种名字常常混用,反正原始神臂弓已经不再使用了,所以倒不必担心混淆。)。约贼相搏至百步内,则神臂先发;七十步,强弓并发;次阵如之。凡阵,以拒马为限,铁钩相连,俟其伤则更代之。遇更代则以鼓为节。骑,两翼以蔽于前,阵成而骑退,谓之‘叠阵’。”
但现在看来,“叠阵”是具有很大灵活性的,与其说是阵型,不如说是一种战法。“叠阵”的几大要素是:前排长枪兵,阻止敌骑冲击,一般要配备刀牌手防御敌人的弓箭,但若条件许可,吴璘还是更倾向于让枪兵穿上“步人甲(宋代独有的重型全身甲,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的铠甲,枪兵所用的又是其中之最,甚至可以达到七十斤;由于当时欧洲的板甲还未出现,它也是当时世界上防护力最强的步兵甲胄,不过造价也是最贵的。)”,以降低配合的难度;长枪兵之后是作为主要杀伤力量的弓弩手,射程越远的越靠后;侧翼和后方的保护非常重要,在有准备的情况下一般使用拒马作为路障,遭遇战时则牺牲部分战马,以铁钩相连作为屏障,耗时要短得多;阵后轻骑,主要是用来追击,当与敌军突然遭遇时,则负责为步兵结阵争取时间,并暂时保护阵型的两侧和后方。
虽然看上去气势慑人,但观战的诸位也大都不是等闲之辈,很快便有一系列的问题接踵而来。王德首先提出质疑,他认为这种阵法战斗效能虽高,却只能等敌人主动来打自己,那又有什么用?
吴璘则立刻加以反驳,在他看来,步兵的速度远比不上骑兵,野战本来就只能等骑兵主动杀来,要不然为什么历史上以步制骑的战例都要先示弱诱敌呢?所以王德这问题等于是废话
“还不如以骑制骑呢?虽然咱们战马不多,但洒家当年带十八个小伙子出去侦查,一次遭遇战就杀死了一百多个金兵”,王德不服气地嘟囔道。
注1:宋代的科技文化经济虽然都是当时世界上毫无争议的第一,但北方的几大异族普遍极为重视工匠,再加上他们对于军事技术的高度重视,在兵器制作水平上并不弱于大宋,差距更多地体现在生产能力上。比如在宋军手中发扬光大的神臂弓实际上是由西夏人发明的;而最好的镔铁(即所谓的锻打花纹钢)在幽燕地区出产,所以宋军没有选择陌刀,因为更好的刀在北方强邻手中,他们只能靠主要以重量来杀伤的巨斧对抗重骑;而女真人的重甲和复合弓也不逊于宋军,甚至还有一定优势。出现这种情况,可能跟宋朝工匠地位低下有关。
………………………………
第四十六章 叠 阵
“小队作战主要是靠个人武勇,末将承认王统制您勇力过人,可是小队作战胜利再多也无法改变战局,大兵团作战能力才是关键。敢问王统制一句,如果现在给你一万骑兵,你有把握打赢两万金军的骑兵吗?”,吴璘冷笑道,他的无条件服从只是针对上级,对同僚他可没那么客气。
王德哼哼了几声,最后还是气馁地低下了头,统领大兵团能力不足是他最大的软肋,这儿的人都是行家,他可不好意思睁眼说白话
吴璘则继续说道,“如果条件许可,以骑制骑当然是最佳的选择,但我们大宋无论是战马数量、质量,还是官兵骑术的精熟程度,都与金贼根本没法比,而且我们的将领也缺乏指挥大兵团骑兵作战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妄谈什么‘以骑制骑’,不是空谈误国是什么?”
赵旉暗暗点头,历史上岳家军的骑兵数量与质量都是南宋诸军第一,但也不能单纯依靠骑兵打败金军骑兵。而现在金军骑兵的精锐程度可比历史上的绍兴十年前后要强得多,就更加不可行了
王德无话可说,但与金军作战经验更为丰富的王彦则指出了“叠阵”一个无法回避的缺陷,结阵太慢。而吴璘却辩解道,他的“叠阵”在能够克制骑兵的诸多阵型中,结阵已经是最快的了,他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总比散兵应战要强吧?
这时岳云也说话了,他说神武后军采用的“撒星阵”似乎可以借鉴,但吴璘却认为那对士兵的勇气要求太高,而他的“叠阵”只要士兵受过严格训练就可以了,门槛要低得多。
不过“撒星阵”的点子还是提醒了吴璘,他后来从军中挑选出三千多名(因为卫军前身本就都是精兵,所以选出三千多类似“背傀军”的精锐并不难。)勇力俱佳的战士组成了一支尖兵,身披重甲,手执巨斧,专破金军引以为傲的重骑兵,很好地弥补了“叠阵”的不足。
虽然吴璘觉得“叠阵”结阵已经很快,但赵旉却发现它还有进一步改进的可能。首先,两侧的拒马搬运困难,不妨使用战车来代替,只要在车身上安上阻止敌骑靠近的长矛,效果绝不逊于专门的拒马桩。
听到这个主意,吴璘非常振奋,不过战车需要马匹牵引,这对缺马的南宋军队来说却是个很大的难题。不过赵旉倒觉得没必要求全责备,手推车也一样可用,关键是有轮子移动起来肯定要比没轮子的快,吴璘一想也是,自己未免太贪心了,一时间也不禁哑然失笑。
不过这倒是启发了赵旉,战车需要马力始终是个问题,如果能用人力就好了。于是自行车很快就被赵旉想起,那不但可以部分代替骑兵加快步兵行军速度,而且还有三轮车这种变种能够用于运输。
但是钢制链条与齿轮传动装置在宋代几乎没有以较低成本制出的可能,而且没有充气的橡胶轮胎会使得车辆阻力大增,靠人力是否能够踏得动实在很令人怀疑。再说,三轮车依然具有马拉战车的弱点,即动力装置暴露在最前面,很容易遭到攻击,而且还忒不结实,赵旉也只能慢慢想办法了
演练仍在继续,赵旉暂时放下了关于战车的心思,他很快发现,步兵结阵速度最大的限制因素,还是阵中兵士到位的快慢,只要有几个慢吞吞的家伙,全军都会受到影响。看到这一幕,赵旉不禁想起了近现代军队的队列操练,立刻抽出十个人进行试验。
赵旉将“向左(右、后)转”、“立正”、“向左(右)看齐”等口令教给大家,为此还不得不普及了左右和角度的概念,花费了不少时间。只是“稍息”、“坐下”等指令却由于冷兵器时代的官兵身着铠甲而无法应用,稍显可惜。
随后赵旉又教给大家“齐步走”和“跑步前进”的概念,与“立正”等口令一样,他都是先自己示范(很不标准的示范)一下,让士兵们进行模仿,结果自然是五花八门,但他却从其中找出做得最标准的几位,拉出来再次示范,然后反复多次,直到出现非常接近解放军的军姿为止。
然后赵旉又让士兵们照着学习,表现最差的要挨鞭子;等大家都学会了,再从小队开始进行现代的队列训练,表现最差的小队要集体受罚;就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