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医宋-第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客、蔡景芳等数名从事海外贸易的豪商巨贾。

………………………………

第五十章 豪商巨贾

    

    出乎赵旉意料的是,原来这时的南宋已经出现了合股做生意的情况,只是还处于萌芽时期,缺乏严密的制度,比如杨客就是靠与别人合伙出海,才从一个小水手成为了现在身家百万的巨商,这倒是省却了赵旉不少麻烦。

    虽然现在市舶司上缴的收入越来越高,但在南宋君臣的眼中,那些冒险出海的商人不过是逐利而行的小人罢了。历史上南宋虽然对外贸易极其发达,但商人和其他朝代一样没什么地位,倒是一些外国商人却被授予了一些很有实权的官职。也许南宋的重臣们是以为这些异族人不可能动摇文人士大夫的统治地位。

    但历史上正是这些看似谦恭的外国移民,后来成为了毁灭大宋的决定性力量(要不是他们倒戈,没有强大海军的蒙元永远不可能灭掉南宋,就如同拿破仑的法国奈何不了英国一样)

    其实此时的大宋甚至有人已经将生意做到了波斯湾。然而,由于商人地位低下,他们的航海见闻得不到官方的认可和重视,历史上南宋时期的绝大多数中国人和其他朝代一样,对遥远的西方缺乏了解,只是程度上稍轻一点罢了。

    但赵旉自然不会容忍这种局面延续下去,他亲自与那些海商促膝长谈,并让人笔录,作为中学海外地理方面的教材,而他对这些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则令海商们为之动容(其实主要是来源于他前世的知识)。

    赵旉现在虽然才七岁,但他却很快就给海商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指南针的雏形在中国早就出现,但直到两宋之交仍然采用的是指南鱼这种非常粗糙的形式,而在赵旉的指导下,一位淮西工匠成功地以水浮法制作出了大宋第一个标有精确刻度的罗盘。更为难得的是,这个罗盘的设计上还考虑到了磁偏角(由沈括最早发现并记入了《梦溪笔谈》)的因素,简直是太奢侈了

    虽然罗盘的价格也相当骇人,足有一百两银子一只,但深知其价值的海商们还是趋之若鹜,令赵旉发了一笔横财。不过他的目的可不只是赚点外快这么简单,赵旉还向蔡景芳要了一个重要助手教自己阿拉伯语,并向几人中唯一一个曾经到过波斯湾的蔡景芳委派了几个任务:

    第一个任务是绘制出从波斯湾到南海的精密海图,测量点间以硬笔直线相连而非中国人习惯的弧线,尤其要标记出有淡水资源的岛屿,以及风暴多发的危险海域。另外,赵旉还要求他们对于航线上的季风和洋流仔细观察,并记录下来,听到这里蔡景芳惊异无比,即使是他们这些积年的海商都未必能想得如此周全,太子殿下究竟是从哪儿得知的?

    第二个任务是让他设法引进大食的科技书籍,阿拉伯帝国昔日“百年翻译运动”的成果虽然现在已经开始陆续遭到查禁,但即使只残留下三分之一,也是无价之宝。因为赵旉虽然脑中有大量的知识,但却是零散无序的,很难光靠他一人建立起完善的科学理论体系。

    第三个任务是让蔡景芳引进印度的棉花种植与纺织技术,这是赵旉受到前世那些架空历史小说的启发而想到的。

    在那些小说中,大多数猪脚回到古代的第一件事就是制造珍妮纺纱机,以赚取第一桶金,但赵旉前世全无绘图天赋,根本就没记住图样,所以只能干瞪眼。但他后来想到,在历史上珍妮机的出现并没有摧毁印度棉布的市场,那要等到工业革命以后,可见古代印度在棉纺技术上必有独到之处。何况纵使没那么出众,也肯定比后来黄道婆学自黎族人的棉纺技术要先进不少,于是赵旉便想到了这个替代的主意。

    蔡景芳想不到赵旉一介幼童,对海外居然比他还要了解,不由愈加敬畏。不过对于见多识广的海商来说,世界上神童的事迹太多了,所以倒没有将赵旉当成妖怪

    这些任务虽然看起来简单,但蔡景芳现在已经相当富有,动力并不是很足。可赵旉以一个小小的官职“承信郎”为诱饵,便令对杨垢当官羡慕不已的蔡景芳乖乖上钩,而赵旉还郑重承诺,只要蔡景芳能够完成一个任务,他便保举其为泉州市舶司提举,若蔡景芳能将三个任务圆满完成,他就保举其为三路(两浙﹑福建﹑广南东路,也即是说南宋一半以上的海贸都受其管辖,权力之大可想而知,而且油水之足更是天下罕有。)市舶司提举

    其他几位大商人羡慕得眼睛都红了,可谁叫他们从事的不是西洋(指中国古代概念中的西洋,即南海以西地区。)航线呢?,而且大海茫茫,蔡景芳回来复命至少得花两年,如果遇上海难

    “你们几个也不必羡慕他,现在朝廷正是用人之际,只要你们立下大功,高官厚禄少不了你们,未必就会输给他的。”,赵旉安慰道。虽然再次对中国人内斗的老毛病和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而感慨万分,但对朝廷和他来说,这些商人勾心斗角自然要比他们抱成一团更为有利。考虑到这一点,赵旉接下来的谈话都是单独进行,这样势必会令他们之间愈发猜疑。

    “李员外,听说你主要是与大海以东的日本人做生意?”,赵旉顾全李充的面子,并没有称呼日本人的贬称“倭奴”,何况宋代是中日关系最为友好的阶段(唐代日本还敢和中国交战,而宋代两国之间没有任何摩擦,日本女人还以能和大宋男人一夜情为荣),即使民间称呼日本人为“倭奴”的也不多。若赵旉靠言语来埋汰人,倒反而显得小家子气了

    “殿下世事洞明,草民确实去过几次日本国。”,李充稽首道。

    赵旉浅浅一笑,问道,“日本虽小,但距离中土甚近,运费少,周转快,利润自然不低。本王年幼识浅,不知宋日贸易中哪些商品能赚大钱,李员外可能赐教?”

    “不敢,不敢。”,李充额上冒出了豆大的汗珠,战战兢兢地答道,“倭人的黄金、水银、硫磺、倭刀其价甚廉,而我大宋的陶瓷器、丝绸、书籍在日本也很受倭人欢迎。”

    “你似乎漏掉了一样要不要孤王提醒啊?”,赵旉的语气骤然冷了下来。

    “草民万死,日本也盛产铜矿(其实日本古代资源是很丰富的,金、银、铜、水银等贵重金属更是闻名于世,只是当时的日本统治者都只顾自己享受,没有振兴大和民族的雄心,所以这些财富都通过贸易源源不断地流入了中国。等到终于出现明治天皇这样的明主和一批杰出人才的时,日本国内的资源已经濒临枯竭,但日本人还是靠着他们的勤奋成功崛起,可见资源多少并不重要,人本身才是决定一个民族前途的关键。),奈何冶炼工艺低下,所以产量不高,不如其他商品赚钱”,李充说到这里见赵旉的神色愈加不善,赶忙又说道,“倭人的折扇也颇为精美,但我大宋文化浩瀚如海,士人们买来也只为猎奇消遣,销量有限,所以”

    “够了!”,赵旉厉声打断了李充的话,冷笑道,“真将孤王当成小孩子了,其实利润最大的货物,是这个”

    看到赵旉拿出的一枚“建炎通宝”,李充脸都绿了,因为按照大宋律法,私带铜钱出境是要处以重罚的。而由于日本境内通用宋钱,因此以铜钱来计算的物价极为低廉,而南宋初年又由于战乱的缘故而物价飞涨,以大宗商品如粮食为例,差距有时甚至达到十倍以上。

………………………………

第五十一章 违禁交易

    

    马克思曾经说过,“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润,它就保证被到处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着绞首的危险。”。而如今可是十倍的利润啊,这种诱惑那些商人怎么可能抵抗得了?

    事实上,几乎所有从事宋日贸易的海商都有过私带大量铜钱出境的经历,而李充身为其中翘楚,自然也不例外,所以赵旉一拿出铜钱,他的脑中就像被大锤砸了一下,现在连逃都没地方逃了,真不该听杨垢的蛊惑来这里求什么官啊!

    李充连忙竭力辩解,“草民素来守法,怎么会干出这种作奸犯科之事呢?请殿下明鉴!”

    “还敢骗我?你以为孤王不知道吗?就拿泉州为例,蕃客来的时候都是带的金银,走的时候却都换成了铜钱,可想而知,泉州有几个商人是清白的?”,赵旉扬起茶杯,将依然很烫的茶水浇得李充满脸都是。

    看到李充被吓得颤抖不止,连话都说不出来,赵旉又放缓了语气,毕竟现在此人还有大用,“不必紧张,孤王并不打算追究此事,不管怎样,现在仍是乱世,一切皆应从宽,至少你们没有投敌。不过,若你以后再敢对孤王有所隐瞒,到时候一起和你算帐,别以为孤王年纪小就不会杀人”

    李充则只是机械式地不断磕头,等到赵旉喝止的时候已经满脸是血。不过虽然赵旉说不会追究,李充的神色依然不安,因为以商人的逻辑来看,赵旉必然另有所图。李充的推测很快就被证实,赵旉要他暗中搜集泉州违法海商的信息,并许诺查抄他们的家产可以分给李充一半。

    虽然知道这是个明显的圈套,一旦真这么做了自己就会成为泉州商人的公敌,可赵旉的许诺实在诱惑太大,泉州家产超过十万缗的不下百家,多少都从事过一些非法生意,哪怕只查出三分之一,都能令他的家产增加数倍。而且李充还可以乘机翦除竞争对手,日后就更是财源滚滚了,所以李充还是满心欢喜地接受了这一秘密使命。

    赵旉由此也看清了李充重利轻义的性格,不敢将重任都交予他一人,便又让杨垢广为招募精通各种蕃语的人才,送到淮西来当外语教师。对于此时的日本,赵旉在前世记忆中略有了解,并由此想出了一个赚取暴利的途径,只是涉及国本,到时候得回临安和父亲商议一下才行。

    而对其他几位巨商,赵旉也多加抚慰,并要他们前去联系更多的大商人(家产至少要百万缗以上),明年来淮西集会,到时候他将有好消息要向大家宣布。那几位巨贾并不相信到时候真有什么“好消息”,但太子殿下是万万得罪不起的,纷纷应承下来。

    商人走后没多久,赵旉翘首以待的陈规也终于击退围攻德安的贼寇,来到了淮西。其实陈规本可以更早一些赶来,一个多月前,匪首李横因为师老无功而萌生退意,却又碍于面子不愿主动撤军,于是他便派人对城内的军民说只要德安送出一个美女“劳军”,他就马上退兵。将领们都劝陈规说:“围城已经七十天了,如果能以一个妇人救活全城的军民,这难道不值得吗?”

    但陈规却断然拒绝,他认为此举不但不仁不义,而且会助长敌人的贪心,万不可行。不久,陈规见李横所部士气日渐低落,攻城器械也损毁严重,便亲率六十名士兵(武将也未必有如此勇气)拿着他发明的“火枪”(其实就是内装火药的毛竹,攻击方式更接近于火焰喷射器。)杀出城去。

    盗匪们从未见过这种“新式兵器”,吓得落荒而逃,陈规乘机将李横的攻城器械全部烧毁。李横怒不可遏,下令全军不顾一切代价,强攻德安府城,谁知城内又突然冲出数百头火牛,贼军猝不及防,死伤惨重,李横不敢再战,只得灰溜溜地率军退走

    赵旉听说此事后叹息不已,“若是历史上大宋的君臣们能有陈规这样的认识(妥协会令敌人更贪婪),又何至于动辄割地赔款?”。在与陈规一番长谈之后,赵旉对其愈加佩服,不过有些方面也令他极度无语。

    原来陈规在不重要的小事上非常粗枝大叶,甚至连部下的官职都写错过,当时一下子就被降了两级,难怪他现在虽然已经五十出头,而且才智过人,却还只是一个小小的知府了

    尽管如此,但陈规大事上却不糊涂,尤其是在治理内政的能力方面,甚至还要略强于被称为历史上“千古一人”的虞允文。不过赵旉细想一下似乎也没什么好奇怪的,虞允文虽然是百年不遇的奇才,但他现在毕竟年轻,施政经验哪能和陈规这个老油子相比?

    再说,虞允文并非百里之才,治理淮西并不能令他的才能完全展现出来,而且虞允文在内政上的天分比起军事是要稍逊一筹的。

    不过虽然这样,赵旉并没有让陈规接管淮西政务的打算,研发火器与总结守城经验显然更加重要。不过陈规虽然是管型火器的发明者,但那种射程只有四五丈远的喷火枪,与真正可以用于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