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医宋-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路上短短三天时间,陈灵儿就掌握了几何的基本概念和阿拉伯数字,并学会用铅笔制图,更令赵旉惊喜的是,她居然已经能够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以横列书写。另外,由于女性天生的心灵手巧,在动手能力上陈灵儿是四个伴读中最强的,再加上她毕竟是个女孩子,而且长得也不难看,赵旉不自觉地在她身上投注了最多的精力

    许久不见儿子的潘贤妃虽然舐犊情深,但毕竟已经有过虔州离散的经历,所以倒也没有因此病倒,这令赵旉稍稍放心。不过赵旉虽然也有些舍不得离开母亲,却仍然没有在她处逗留太久,因为现在的大宋需要作出太大的改变,赵旉必须节约每一点的时间

    但拜见父亲时就不能早早离开了,因为赵旉很清楚,那不仅仅是私事。在尽量简化了礼节之后,赵旉很快便和父亲谈起了公事,他希望赵构能够在全国推广“摊丁入亩”等他已经确认可行的改革措施。然而,赵构对此却不置可否,只同意将“种牛痘”与“马路”等技术性成果进行推广,而不愿意对税收等根本制度进行变动。

    赵旉也因此冷静下来,父亲的皇位现在仍未完全坐稳,北方的金人依旧虎视眈眈,这时若大举触犯豪绅权贵的利益,很可能会招来亡国之祸。何况推行这些改革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就拿“摊丁入亩”来说,首先必须对全国的田地进行测量统计,现在内忧外患仍未解除的大宋,根本就没有这样的人力。虽然无奈地接受了这一事实,但赵旉还是心有不甘,便开始向父亲撒娇乱提条件

    赵旉的第一个条件自然与未能推广的改革有关,在认识到目前尚不可能在全国推行后,赵旉突然想起了“一国两制”的例子。于是,赵旉便请求父亲将淮西设为“特区”,允许他在淮西改革所有制度,赵旉同时许诺从来年开始,淮西不但不再需要朝廷拨发钱粮(淮西地处前线,朝廷每年都需要拨出大笔军费。),还会向朝廷上缴税赋十万贯石两匹(注1),并在其后十年间逐年增加,第十年及以后将达到每年五十万。赵构本就对儿子有些歉疚,再加上赵旉的条件也很有诱惑力,他立刻便答应了下来,并许诺如果儿子能够成功便将淮东也改为特区。赵旉自然是大喜过望,虽然淮东目前名义上也受他节制,但和近乎于独立王国的淮西相比,差别还是太大了

    赵旉的第二个条件是要赵构将太医王继先调到淮南供他差遣,这王继先在历史上的评价很差,因为他仗着宋高宗的宠幸胡作非为,但他却是两宋之交天下第一的外科(华佗之后手术失传,中医的外科基本上就剩骨折、外伤、疮这三大类了,而王继先对后两者的医疗水平独步天下,说他是天下第一外科神医并不为过。)圣手。

    赵旉因为前世专业的原因,早就想在军队中设置军医,但学药的他却只能算是半个医生,所以赵旉便想到请王继先为他培训军医。而且在赵旉想来,这样一来还可以防止王继先继续当他的佞臣,但他却不知道王继先太医以外的另一个身份

    赵构打心眼里不愿放走王继先,但又不想直接回绝儿子的请求,便将皮球踢给了王继先自己,说是只要他自己愿意就行。谁知赵旉对王继先也是志在必得,竟然屈尊前去拜访这位名声不佳的太医。

    注1:按宋代税制,上缴赋税时百姓可以在铜钱、粮食、银子、丝绢中任选,折算比例为一贯铜钱=一石米=一两银子=一匹绢。按照其本来的做法,选择权是在百姓手中,但后来随着物价变动,宋朝朝廷和地方官府收税时大都拣贵的收,令百姓负担大大增加。而计算岁入时却又按照基本比例折算,所以历史上南宋的岁入居然比北宋鼎盛时期还要高很多

………………………………

第五十四章 美型太医

    

    由于宋代的太医是需要时才会受到传唤,而赵旉虽然幼时体质欠佳,但却从未受过外伤,而赵构又基本都是在出宫时才会召见王继先,所以赵旉长这么大却还是头一次见到他。

    见到王继先以前,虞允文、吴璘、岳云和他的父亲赵构,在赵旉眼中都算得上是相貌堂堂,可见到王继先以后,赵旉便突然觉得那些“帅哥”一下子就“泯然众人”了

    后世(当然是赵旉现在所处时空的后世)民间有所谓“开国四大美男子”的说法,其中韩世忠豪放不羁,刘锜风度翩翩,解元身材完美,但若只论相貌,王继先这位太医却是无可匹敌的。纵然赵旉年幼,性取向也从无问题,见到王继先后也一时说不出话来

    “美丽”这个用在男人身上似乎并不适宜的词汇却正是赵旉的观感,而且他有一种感觉,似乎无论王继先穿上什么衣服,他的面貌依然能够散发出惊心动魄的魅力。赵旉现在似乎明白了,为何当年伍子胥逃到吴国时饥寒交迫、衣衫褴褛,不得不行乞度日的时候,居然还能引起路过的吴王注意,这才是真正的美男子啊!

    不过赵旉并没有欣赏帅哥的兴趣,而且他还有正事要办,所以很快便开门见山地说明了来意。王继先听后眼神中闪过一丝犹豫,但很快还是摇了摇头,以赵构练武狩猎时可能受伤为由婉拒了赵旉的邀请。

    但赵旉并没有就此放弃,他诚心恳求道,“昔日沈括大人虽然名声不佳,但他的《梦溪笔谈》却足以令其千古不朽,是任何诋毁与抹黑都无法改变的。王先生的医术天下罕有,难道您就愿意一直只当一个近臣吗?”

    “自官家登基以来,殿下您是第一个还将微臣看成医师的”,王继先沉吟道,似乎有些意动。

    赵旉这时突然想到了问题的关键,他居然忘记“利益”二字了,当即许诺道,“只要王先生您肯帮我,孤王可以保证您现在以近臣身份获得的一切,都可以靠您在医学上的贡献来获得,而且比那还要多得多!”

    “明白了,臣虽不才,愿助一臂之力。”,王继先大喜道。说实在的,在难度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如果能够以正道获得权势和财富,谁还愿意走邪道啊?何况王继先侍奉赵构,吃的是青春饭,又怎么比得上医术的老而弥坚呢?

    既然王继先本人同意,赵构一时也找不到合理的借口,只得答应派他去淮西帮忙。虽然得偿所愿,但赵旉却发现父亲眼中现出怒意,连忙说他只需借用王太医一年时间,赵构的脸色这才和缓下来。赵旉有些奇怪,王继先这个太医怎么会如此得宠,赵构虽然常做户外活动,却一向很有分寸,很少受伤。而要说到拍马屁的本事,王继先也排不上号,只是生得好看养眼一点罢了,真的是很奇怪

    半年多才回来一趟,赵旉自然不能拍拍屁股就走人,即使只为做样子他也得陪陪父亲尽一下孝心。尽管这也是赵旉自己的心愿,但已经习惯宫外生活的他再难忍受宫内的无聊,于是父子两人再次微服出宫。现在赵构的皇位已经稳得多了,只要不在外面逗留太久,没哪个言官敢不知趣,所以这次他们玩得相当尽兴。

    然而,赵旉却在临安的街头看到了仿制的铅笔,而且竟然有红色的铅芯,询问后才知道是用朱砂和蜡混凝而成。由于宋代石蜡尚未出现,生物蜡又产量有限,红芯铅笔自然售价高昂,但赵构倒是饶有兴趣地买下了几支。除此以外,这些铅笔的样式也有了一定的改进,赵旉在感叹中国人居然早有山寨传统的同时,也意识到自己以前似乎遗忘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知识产权。

    由于赵旉现在已经成了淮西的土皇帝,他回去后立即草拟了一项后来影响深远的法案,即知识产权法案。然而,赵旉很快便从兴奋中冷静了下来,没有急于将其颁布,因为专利权有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技术必须公开。

    古代科技成果仿制容易,如果法案现在就公布,只会方便外国窃取大宋的技术机密,而南宋目前军事实力连自保也不能说完全没问题,又哪儿来的威慑力要其他国家遵守大宋的律法呢?

    既然不能推出专利权,赵旉就更加坚定了要提高工匠待遇和地位的想法。由于私人工场他管不着,赵旉只能先从王府旗下的产业开始,一下子就将各级工匠的收入平均提高了五成(本来想要加一倍的,但赵开劝谏说若这么乱来的话,以后就没提薪的余地了,何况目前王府财政尚不宽裕。),并视工匠们的工作实绩对其分级,将他们的收入差距拉开,像高宣这种最顶尖的工匠,即使丢了官位,收入也比底层的工匠高出百倍,工匠们的工作热情一下子就被激发了出来。

    除此之外,赵旉还打算大幅度提高工匠们的地位,却顾虑到引起士人不满,暂时只能一步一步来,毕竟工匠问题远没有军事和财政那样火烧眉毛

    虽然淮西成为了特区,但赵旉暂时还不敢一步到位地进行全面改革,这片土地所受的创伤太重,根本承受不起。对现在的淮西来说,最亟需推行的改革措施显然是“摊丁入亩”,不但可以降低百姓的负担,也能增加王府的收入,但因为需要先对淮西现有的耕地进行丈量统计,却偏偏是最急不得的。

    为了尽快完成这个繁重的工作,赵旉加大了淮西现有的数所小学中数学课的比重,并在突击教授他们相关几何知识后,将部分丈量任务交给了学生,作为他们考试的题目,这倒是一举两得。

    靠着学生们的帮忙,加上虞允文主持下淮西官府较高的行政效率,只花了半年时间,淮西的土地丈量工作便已经基本完成。

    由于以后淮西农业两税将按照田亩面积征收,无地少地的贫农负担大大减轻,而且还衍生出一个赵旉没有预想到的好处。由于金军数次南下时的杀戮,和刘光世驻守淮南时的作孽,如今的淮西早已是地广人稀,有势力的地主乡绅则趁机大肆圈地。

    而由于种地的农民太少,他们侵吞的大部分田地不得不暂时抛荒,如今新的田税制度一出台,他们立刻就傻眼了,由于税额是按照他们上报的田地面积计算的,那些闲置土地也一样得交,结果他们收取的田租还不够缴税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自然想方设法向朝中的后台求援,希望阻止“摊丁入亩”政策的推行,但淮西如今民生凋敝,户口还不到十万,后台又能硬到哪里去?

    何况赵旉身为当今太子,又有淮西设为特区的诏书在手,这些土豪们只得满怀怨恨地放弃了那些抛荒的土地,卫王府因此一下子获得了五万多顷公田,这便为淮西大兴屯田扫平了最大的障碍。天遂人愿,,淮西这一年又风调雨顺,在一系列的良好政策下获得了自宋室南渡以来最大的丰收

    在稳步推行“摊丁入亩”的同时,赵旉并没有忘记孩子才是大宋的未来,由于观念一时间很难彻底改变,毕竟宋朝大多数家庭要么不让孩子学习,要么就只盯着科举这华山一条路,而卫王府的威望现在也不够高,靠强迫命令可能会招致不必要的麻烦。于是赵旉选择先从不得不依靠王府的流民下手,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

第五十五章 军事改革(上)

    

    在短短一年内,便有超过五千名孩子进入学校,接受新式教育,他们也将成为赵旉未来的第一批铁杆支持者。

    赵旉本想实行完全免费的义务教育,但一则王府仍然财政紧张,二来也不能让孩子们养成不劳而获的习惯,所以他便让人给无钱缴纳学费的孩子安排了一些勤工俭学的活计,比如打扫街道、疏浚水渠之类。其实这些工作未必足够支付他们的学费和生活开支,但赵旉只是想让他们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并没有锱铢必较。

    不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新式教育的成效短期内是看不出来的,而要争取这些时间,离不开强大的军事力量。但是军队善战是一柄双刃剑,可以杀伤敌人,也可能使大宋内部不安,于是赵旉便想起了前世记忆中的政委制度。

    其实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职务,比如所谓的“监军”,一般由文官或者是宦官担任,但问题在于主将与监军的权责混乱,结果经常互相掣肘,反而得不偿失。而政委制度则是经过历史检验的成功制度,何况赵旉还根据大宋的实际情况作出了一定的修正

    赵旉为此专门设立参军一职,负责以“忠君爱国”为主题教化全军将士,其实也就是思想工作,另外还要参与对应级别的军事决策。大力推崇“忠君爱国”主要是借鉴了历史上湘军以儒家思想治军的做法,毕竟儒家思想影响中国太久,其地位短时间内难以动摇,这样做容易为官兵和百姓所接受。另外,将“爱国”与“忠君”并列,可以为将来将“爱国”提到最前面打下铺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