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医宋-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精确绘图则更是非常不方便。钢笔和圆珠笔不是那么容易制成的,于是赵旉便想到了铅笔。粘土的烧制工艺在现在的大宋应该已经成熟,木材切割更不必说,应该不难搞定,但还得找些工匠反复试验才行。

    看到赵构现在与“美少女战士”如胶似漆的情形,赵旉不由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潘贤妃。当初下海时赵构考虑到自己是金人的主要目标,带上**的累赘不但不利于自己逃亡,也可能反而祸害到她们,所以最后他只带了几位通晓武艺的宫女随行,而其他的妃嫔宫女则跟着孟太后从陆路逃亡,免得被金人一网打尽。

    赵构的想法并没有错,可是大家上岸都十多天了,还没能和那拨人联系上,令赵构父子不由有些担心起来。好在传来的并不是只有坏消息,赵构也因此稍感安慰。

………………………………

第九章 中兴曙光

    

    擅长投机的南宋大将张俊利用金军轻敌冒进的失误,在明州城外伏下重兵,集中十倍的兵力将金军先头部队近四千人几乎全歼,取得了宋室南渡以后第一场较大规模战斗的胜利。

    虽然宋军由于战斗力的差距,伤亡比敌人还要稍多一些,但这次惨胜却有着重大的意义,它改变了“自金兵入中原,将帅皆望风奔溃,未尝有敢抗之者”的可耻局面,使得宋金军事实力的天平由一边倒开始缓缓恢复平衡。后来史书有云“中兴战功自明州一捷始”,而其后战绩平平的张俊也因此巩固了他南宋首席大将的地位,尽管更主要的原因是他这人很擅长逢迎上意

    明州战败激起了兀术的怒火,他很快便亲率主力前来攻打明州,谁知一向善打小算盘的张俊早就见好就收,提前撤走了。怒火无处发泄的兀术当即下令屠城,本来相当繁荣的港口城市明州几乎被夷为平地,好在明州是南宋三大造船基地之一,知州刘洪道也提前知道了张俊的打算,所以将明州大部分百姓从海上转移走,才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兀术虽然通过屠城发泄了一点心中的闷气,但金军所向披靡的气势却渐渐消退了。明州之战后,意识到金军并非不可战胜的各地宋军和民间义军开始不断对金军发起小规模的反击,取得了一定的战果。

    但更令兀术头痛的是江南炎热潮湿的气候与水网密布的地形,前者使得金军中间疫病横行,产生了远比战损更多的非正常减员;而后者则限制了金军骑兵的作用,使其越来越举步维艰。

    事实上,兀术并没有意识到,他这次“搜山检海”的军事冒险虽然在战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战略上却是完全失败的。因为金军不习水战,本来就根本没可能抓住一心逃跑甚至不惜下海的赵构,而兀术手中的兵力又不足以扫平江南,所以这次军事冒险完全是多此一举。

    而在政治上,这次军事行动就更是弊大于利。因为原本江南地区因为赵构老子徽宗赵佶当年搞花石纲的缘故,对赵宋皇室并不怎么忠诚,赵构虽然建立起了小朝廷,但江南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半独立状态,南宋朝廷实际控制的地盘小得可怜。

    可是金军在这次军事行动中四处烧杀淫掠,令江南民众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南宋内部的矛盾也因此迅速被民族矛盾所取代,一致对外成为江南军民和那些有气节的士大夫们的共识。事实上那些自发抵抗金军的各地义军,原本大多是各地的“盗匪”,兀术此举等于是为南宋小朝廷接下来完全控制江南扫平了最大的障碍。

    不过出现这种事与愿违的结果也是在所难免,兀术虽然是女真人中少有的政治家,但他毕竟出身于原本野蛮落后的民族,政治眼光不过是矮子里面拔高个罢了,而大宋中兴也由此迎来了一丝曙光

    由于迟迟抓不到赵构,而麾下的官兵因水土不服而引起的非战斗减员也日益严重,兀术不得不率军北退,打算先撤回江北,将淮南一带的统治稳固下来再说。

    可这时当初望风而降的南宋地方官吏见到形势转变便纷纷反正,令金军的形势愈加恶劣,结果等兀术率军忍受着敌人不间断的骚扰,艰难地赶到建康时,当初的十万大军已经只剩五万多人(只算战兵,但包含杜充等人的降军在内,所以金军的减员还是很严重的,不过也有很多金军是掉队了。)可以投入战斗了。

    而就在兀术四处征船准备北渡时,蛰伏已久的韩世忠部再次出现在他的面前,这些昔日的手下败将如今却依仗水军的优势将江面完全封锁,令金军无法渡江,看来一场恶战是在所难免了

    韩世忠这次集结起来的总兵力不过八千多人,而兀术手下就算剔除伤兵和伪军,也有数万之众,再加上韩世忠又是他的手下败将,所以兀术一开始并没有将其放在眼里,命令全军不作休息,强行渡江。

    客观来说,兀术的这个命令也有一些道理,因为韩世忠部是随对岸金军而动,现在金军立刻渡江,韩世忠水军的大船因为灵活性较差,一时还来不及投入战场,金军的兵力优势必然更加明显。

    韩世忠也知道胜败在此一举,他亲率精锐“背嵬军”截击金军的先锋于大江之上,而韩夫人梁氏则在金山岛上擂鼓助威,并同时以旗帜指挥江面上的宋军船队。见到主帅夫妇亲力亲为,宋军士气大振,无不以一当十,而金军中的女真等族番兵不习水战,大浪一来还没开打就已经东倒西歪,那些伪军兵丁又普遍士气低落,如何是韩世忠麾下精锐水兵的对手?

    一天激战之下,金军伤亡甚众,最后不得不退回南岸。兀术自觉没有胜算,派人向韩世忠表示愿意让出部分(史书上说是全部,但以金人要钱不要命的性格,绝无可能,尤其当时北岸还在金军手中,估计最多也就留下不易运输的粮草辎重以及被掳的青壮和女子。)所掠财物以借道北归,被韩世忠严辞拒绝;接着兀术又表示愿意献上自己的宝马,再次遭到拒绝。

    兀术进退无路,只得放出海东青(一种通人性的珍稀猎鹰,以女真人最擅长驯养。)向左监军完颜挞懒求援。挞懒现在自顾不暇,只是派遣部将太一孛堇南下,控制住长江北岸的部分渡口,以便兀术渡江。

    然而,在江面被宋军封锁的情况下,兀术纵有北岸金军的接应,也不可能有北渡的机会。但援军的到来还是激起了兀术的斗志,他尽遣主力出战,并要太一孛堇从江北发起协同攻击,以牵制韩世忠的兵力。然而,兀术的兵力优势在韩世忠的战船优势面前,却显得毫无意义。

    韩世忠命令工匠制作了许多用铁链联结的大铁钩,并挑选健壮的水兵练习使用,用以对付金军的小战船。在次日的大战中,韩世忠充分发挥了海船速度上的优势,兵分两路对金军形成了夹击之势。南宋战船往来如飞,居高临下用大钩钩住敌船一舷,使劲―拽,敌船便随之倾覆,兀术看到自己的兵士任人宰割,心里简直要滴出血来。

    后来金军又尝试在其他地点渡江,却一次次被韩世忠挫败,就这样,两军在黄天荡一带对峙了足有四十多天,金军陷入了进退两难之中,而韩世忠则自认为必胜无疑,信心满满地向南宋行朝提前发出了捷报

    本来在金军面前不堪一击的韩世忠部,为何没过几个月便能将金军打得落花流水呢?金军不习水战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毕竟与岳飞、张俊等只擅陆战(岳飞后来破杨么用的是经济封锁加分化瓦解之计,只靠水战的话是赢不了的。)的将领不同,韩世忠虽然也是北方人,当年却曾随军下江南讨伐过方腊叛军,再加上长期驻守沿江地区,对水战要比其他将领熟悉得多,再加上宋军在战船方面具有绝对优势,这无疑占了很大的便宜。

    金军师老兵疲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当初他们刚南下时一心想着江南的财帛女子,战意极为高昂,自然锐不可当;而现在他们已经抢够了,大家都急着回老家好好享受,自然不愿意早早死去,战意便大打折扣。而因为水土不服,金军之中疫病横行,也严重影响了金军的战斗力,此消彼长之下,宋军前后表现判若云泥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最重要的一点,金军此前从未败过,宋军与之交战时心里不免犯怵,自然很难打赢。但明州之战戳破了“金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各路宋军自然信心大增,因为张俊所部只是兵力多些,战斗力在南宋诸军之中并不出众,连他都能打败金军,那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

第十章 兀术北归

    

    此时赵构和他的重臣们才刚刚赶到越州,很多人都在这次浩劫中失去了自己的亲人,赵旉的四个小伙伴也不例外,由于金军的肆意屠杀,他们一下子都变成了孤儿,而四位伴读中年龄最小的那位(即詹会龙的弟弟)也在返回的路途中因病夭折,神童詹会龙由此失去了所有的近亲。但也许是赵旉当初制定的食谱和运动方案起到了作用,在历史上早早夭折的詹会龙虽因过度悲痛而病倒,却最终顽强地活了下来。而赵旉到现在依然没有母亲的消息,不免有些同病相怜,大家的关系一下子亲近了许多,也算是有得有失吧。

    虞允文一家从四川千里跋涉,花了两个多月时间,才总算平安地抵达了越州。赵构召见之后立刻便明白他最初想让虞允文陪儿子读书的想法是多么可笑,一番交谈后对其大为欣赏,想要立刻授予官职,却被虞允文以要服侍体弱多病的母亲为由拒绝了。

    这时一旁的赵旉却插嘴道,“现在大宋国事艰难,正需要各路人才为国尽忠,如果大家都像你一样以种种理由而不愿为国出力,那大宋的江山还能保住吗?大宋的江山不在了,你们的父母能保得住吗?到那个时候,你们的孝道又在哪里呢?”

    虞允文听后悚然动容,他并非是一个拘泥不化的腐儒,很快就意识到赵旉的话是正确的,而且赵构还专门派人服侍虞允文有病在身的母亲,令他颇为感动。不过,虞允文虽然改变了当初的想法,但他还是不愿在参加科考前出任实职,只是接受了东宫教授的职务,负责四个孩子的教学。

    赵旉的三个伴读都是毫无争议的神童,自然个个心高气傲,本来就不容易管教,何况虞允文也才刚刚成年。纵然他有着一副高大魁伟(虞允文身高六尺四寸,宋尺各地不一,一般长度在三十公分到三十二公分之间,也即是说虞允文身高接近两米,无论在哪个年代都不多见。)的好身材和不怒而威的凛然气势,但不拿出点真材实料来,大家也未必就乖乖听话。

    而赵旉虽然知道历史上的虞允文很厉害,但现在的他不过是个毛头小伙子,到底才能如何,赵旉也很想见识一下,所以便没有对三人的无礼行为多加指斥,明摆着是要看热闹了。

    这个难题可不好解决,虞允文虽然是当世奇才,但要比背书,他还真未必就一定比得过那几个小孩,而他出众的见识和谋略又很难让这几个小不点理解,他们实在是太小了。

    可虞允文毕竟不是泛泛之辈,文的不行,就来武的,在他上演了百步穿杨的绝技之后,那三个小刺头已经是一脸崇拜了。他们年纪还小,还没有完全被“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腐蚀,而小孩又普遍好动,所以运动上的专长更容易赢得他们的敬佩。

    韩世忠的捷报送抵越州后,激起了南宋朝堂上激烈的争论。首相吕颐浩立即请求赵构御驾亲征,一举扭转自“靖康之难”以来宋军的颓势。但是御史中丞赵鼎却认为此举太过冒进,表示强烈反对,他指出如果韩世忠部能够打赢金军,那么赵构不去也无妨,而如果不能打赢,那赵构若去便等于自投罗网,实在太过危险,所以不如不去。赵鼎还以此为由弹劾吕颐浩,要他辞职谢罪,两派由此开始互相攻击,令赵构不胜其烦。

    因为前段时间吴芍芬的聪慧一览无遗,赵构很自然地想听听她的想法,他对“**干政”这个词汇并不怎么敏感,大宋开国以来从没有“宦官乱政”、“**干政”、“外戚专权”的情况,不还是差点亡国?但吴芍芬虽然巾帼不让须眉,却也如同普通女人那样不愿意自己的丈夫冒生命危险,所以吴芍芬自然举双手赞成赵鼎的说法

    见到一向勇敢无畏的吴芍芬都这么说,赵构不觉有些丧气,便放弃了御驾亲征的打算,而吕颐浩也因为拿皇帝冒险的罪名引咎辞职,赵鼎则顺利拜相,为了平衡权力,主战派(赵鼎的思想是以战促和,总体上应该算是主和派。)的张浚也升任副相。但此时的赵构并不知道张浚其人志大才疏,而赵旉虽然知道,却碍于年龄无法开口,这真是莫大的悲哀

    这时,被困许久的兀术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