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医宋-第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曾经跟王继先做过类似的实验,将一切推给他就可以了,现在王继先对他依赖之处甚多,一定会全力替他遮掩的。

    不久之后,由于大宋皇帝赵构也亲眼见到了这种急救方法的奇效,所以人工呼吸与心脏按摩这两种方法迅速扩散开来。而由于它们常常导致异性之间发生不符合宋时道德观的身体接触,自靖康之乱后便迅速兴起的争论——“人命和节操,何者为贵?”进一步激化了

    邢秉懿身体受到严重的伤害,需要好好调理,赵构为此再次请来了神医皇甫坦,其养生方面的极高造诣挽救了邢秉懿本已时日无多的生命,历史上只有不到三年可活的她在这个时空居然又活了近二十年之久,令赵旉十分惊奇,由此才开始回过头来重视祖国的传统医学。不过这也与邢秉懿后来轻松愉悦的精神状态有很大关系,要是还像当初那样做俘虏、当营妓,调养得再好恐怕也撑不到绍兴十年

    经过这几天的折腾之后,吴芍芬对邢秉懿的态度和缓了很多,而邢秉懿从一开始就对吴芍芬没什么敌意,在其救了自己一命后更是感激万分。回到临安后,邢秉懿以自己是不洁之人为由,不愿当大宋的皇后,而希望她眼中才德兼备的吴芍芬成为名副其实的**之主。

    赵构自然不允,但在邢秉懿再三的辞让之后,赵构只得将皇后的位子暂时搁置起来,改封邢秉懿为德妃,位在潘贤妃之上、吴贵妃之下。但对于册封吴芍芬为皇后的建议,赵构却不置可否,直到后来从金国归来的韦太后也表态支持吴芍芬后,南宋才有了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国母。在赵旉看来,也许父亲是担心以吴芍芬强势的性格,若是成为皇后的话,他会感到太大的压力吧

    自从邢秉懿南归之后,赵旉一直很关心父亲会如何待她,因为按照儒家思想尤其是理学的道德观,邢秉懿这种不贞的女子是应该遭到唾弃的。但在拥有现代观念的赵旉看来,赵构当初没有尽到丈夫保护妻子的义务(虽然当时确实没那个能力,但没能保护好妻子也的确是事实。),如果现在却因为妻子失贞而将其冷落甚至打入冷宫,那岂不是太没道理了吗?

    要知道,即使是历史上成吉思汗那样的野蛮人,也毫不因为妻子被掳失贞而心存怨恚,甚至还能将仇人的骨肉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抚养长大,他一生的功过是非虽有争论,但这份天下少有的胸襟却是毋庸置疑的。赵旉现在也很想知道,他这一世的父亲赵构,究竟有着多大的胸襟呢?

    赵构并没有让儿子失望,虽然在因久别重逢而产生的激情逐渐散去,但赵构对邢秉懿的挚爱却始终没有减退。其间为了调养身体,邢秉懿归来后的前十个月里,赵构并没有动她,待她的态度也一如往昔,实在是令一直将父亲视作“色鬼”(以现代人的标准苛求古人的结果)的赵旉非常惊讶。

    更令人惊讶的是,即便如此,吴芍芬与邢秉懿的关系却越来越好,后来两家的后辈子侄结亲后就更是如同姐妹一般。这固然得益于泗州的那段经历,但邢秉懿的主动退让也不可无视,吴芍芬的性格说白了就是吃软不吃硬,见到邢秉懿如此谦逊自守,她也只好摆出一副高姿态来,尤其是在她成为皇后以后。

    或许也正因为同样的原因,这两位佳人都对赵旉宠溺有加,绝不逊于他的生身父母,所以当邢秉懿离开泗州时,赵旉说两位姐姐精神状态不太正常,最好留在他那里接受医治时,邢秉懿马上就答应了下来。

    再加上赵旉的生身母亲潘贤妃,赵构宫中最主要的几位后妃都对赵旉宠溺有加,再加上赵旉因为前世记忆中带来的的平等观念,对那些宫女宦官也给予了足够的尊重,更别说是那些地位稍低的妃嫔了。爱是相互的,那些宫中之人也都对赵旉这位太子爷爱护有加,有了这些人的暗中支持,赵旉便愈发可以在特区大展拳脚了。

………………………………

第一百零九章 不孝之名

    

    不过赵旉心里很清楚,自己的“姐姐”们之所以如此爱护自己,很大程度上也因为她们没有儿子。要不然,皇宫的黑暗面将会血淋淋地呈现在赵旉的面前,对于皇子来说,没有兄弟实在是人生的大幸啊!哪怕赵旉并不害怕储君之位的竞争,也决不愿意面对那种无奈的残酷

    赵旉现在心情很好,但他老爹眼前的处境却只能用水深火热来形容。当初得知爱妻归来后,赵构激情燃烧,居然丢下朝政只带了一个贵妃便赶赴边境城市泗州,他是爽了,但百官却出离愤怒了

    首先,在韦太后尚未南归之前,赵构居然先将自己的媳妇要了回来,这不是“有了媳妇忘了娘”是什么?在“以孝治天下”的宋朝,不孝的罪名可是比什么都重,结果赵构这么多年营造出来的孝子形象在一夕之间毁于一旦。

    不少对此痛心疾首的官吏因此主动致仕,甚至还有一些人干脆投敌,跑到金人那边去了。因为对士大夫们而言,忠于国家、忠于民族都是次要的,他们首先得忠于儒家的道统。现在金国已经开始推行汉制,金帝完颜合刺也心慕汉化,也许反倒比赵构这个不孝的皇帝更加值得追随。至于叛国叛族,在他们眼中算不得什么太大的罪过,即使是被当成奴才,他们也自认为是为了圣人之学而牺牲自己,以教化那些蛮夷

    另外,宋朝的统治思想一直是所谓的“(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在那些士大夫们的眼中,一个好的皇帝必须做到这几点:一,在道德上以身作则,他们腐败奢侈一点没关系,皇帝一定得厉行节俭、远离美色,为天下作一个表率;二,不干涉宰相和大臣们的工作,也即是皇帝只能决定是否要按宰相和大臣们的提案做,而他自己则不作出具体的决策,以免与宰相的职权发生冲突;三,老实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比如祭天祭祖,或者是在地方遭灾后主动承担责任(至于真正的责任人是谁?该如何处置?不是皇帝该管的,有御史和大理寺在。)写罪己诏,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呆在皇宫里造孩子,至于微服私访的事,有宰相和御史们代劳

    也即是说,宋代的士大夫们希望皇帝是一个循规蹈矩之人,这样便一般不会触犯到他们的利益。赵构自登基以来,在这些方面表现得相当不错,这也是大家全力支持他坐稳皇位的主要原因。但这次的情况却大大出乎大臣们的意料,赵构既然今天可以为一个女人丢下朝政不管,那明天他又会干出什么匪夷所思的事情来?

    至于赵构身临前线的风险,大臣们倒是没有怎么在意,反正大宋的皇帝在他们心目中也不过就是个傀儡,如果挂了再立一个就是了,虽然现在太宗系的皇族在南方就剩赵构这一根独苗,但太祖的后裔可还多得很呢。

    其实,宋朝的大臣大概是最不把皇帝的安危当回事的,历史上有太多的宋朝“名臣”只要遇到打不过敌人的情况,就要皇帝亲自出马,有没有效果不清楚,但拿来推卸责任却是足够了。这不是我们不努力,实在是敌人太强大,连皇上御驾亲征都打不过,何况是我们这些大臣呢?

    不过说来也好笑,宋代的大臣最喜欢把皇帝往前推,但他们的皇帝却是历代大一统皇朝中最喜欢往后退的,动不动就想迁都避敌。而明朝的大臣最怕皇帝以身犯险,当初明武宗朱厚照想要巡视北边防线,大臣们是死活不答应,最后朱厚照不得不偷偷出京,搞得大明朝廷鸡飞狗跳。可明朝历代皇帝却都贯彻了“天子守国门”的思想,即使是末代皇帝也最终以身殉国,比宋朝的皇帝可有骨气多了

    何况不少大臣还有一层忧虑,他们担心赵构其实本性和他父亲一样轻佻,此前守规矩只不过是刚登上皇位不得不如此罢了,现在翅膀一硬马上原形毕露。于是南宋的大臣们群情激奋,才不到十天的工夫,上书的折子就堆得像座小山似的,而且有上百名官吏(这还是有资格向皇帝上书的,总数可想而知。)上书请求致仕,赵构被逼得只能一一登门劝说,罪己诏这时都不管用了

    由于传统的力量,不光是那些文臣,即使是一些武将也同样上书表示不满,尤其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岳飞,他干脆以老母病重为由要求辞去军职安心尽孝。不过岳飞的立场与那些士大夫们还是有所不同,他的着眼点主要在赵构的“不孝”上,这是身为大孝子的岳飞所难以容忍的。

    好在岳飞终究知道国事为重的道理,比那些腐儒要强上很多,几个月后岳飞还是回到了他的战斗岗位上。虽然最后结局还不错,可君臣二人本来亲密无间的关系却因此出现了第一道裂痕。而岳飞离开期间,神武后军完全将赵构派出的监军视同空气,再联想到此次出宫一路上的百姓都将神武后军称为“岳家军”,这更是令赵构对岳飞生出了一点猜忌之心

    说起来,赵构自己也很困惑,在他心目中母亲韦太后的地位肯定要比发妻邢秉懿重要,但他虽然为母亲可能归来而心生喜悦,却绝无可能像这次听到发妻归来的消息后那样疯狂。赵旉对此也非常不解,还是才女朱淑真给出了较有说服力的解释,男女之情相较亲情而言更常表现为激烈的形式,也许是因为男女之事本就非常激烈的缘故

    也许是因为同样受过礼法荼毒的缘故,朱淑真充分发挥了她那过人的聪慧,给赵旉想出了挽回赵构形象的办法。她让赵旉出面宣布是他擅自作出决定从金人那里将“母亲”(在儒家的孝道里,父亲的正妻比自己的生母更重要。)接回,与赵构无关,这样一来赵构的责任便被洗脱了。

    而且这个解释也很具有说服力,如果邢秉懿归来是赵构自己运作的结果,以他一向还算冷静的性格,不至于会激动成那个样子。意识到那一点后,不少原先以为赵构不孝而生出二心的官吏们又回来了,虽说不到一半,但至少这副烂摊子还能撑住,赵构总可以一点点将局势稳定下来了

    意外的是,赵旉的这一作为公开后,非但并未对他的名声产生不利的影响,反而愈发增添了他身上“天才”的光环。因为所有人的都不会对一个十岁的孩童要求过高,在他们看来,赵旉能够注意到素未谋面而且毫无血缘关系的邢秉懿,并设法救出她来,就已经是难得的孝行。若还要勉强他去比较母亲和祖母哪个更重要,就未免太过强人所难了。

    尽管赵构一半的过错被洗清了,但他那样毫无人君风范的乱来依旧为其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虽然原本提出致仕的官吏回来不少,但朝局依然因此糜烂不堪。而金人则抓住这一机会,大举反攻,以增加谈判桌上的底气,就更是令赵构夜不能寐。

    而由于岳飞一度离职,神武后军暂时无法出战,金军趁机将进攻的矛头对准了卫军现在控制的山东与淮北地区。不过由于卫军一次次的胜利,特区军民信心十足,并没将传闻中的十万金军放在心上。而赵旉则干脆以此为借口放弃山东地区,将兵力收缩到淮北一线,这反倒令金军主帅撒离喝左右为难起来

………………………………

第一百一十章 秦桧再相

    

    撒离喝虽然为鞑懒夺权帮了大忙,可鞑懒对他却依然有所顾忌,虽然分配给他十万大军,却大多是汉军与其他各族蕃兵,女真铁骑不足一万,即使加上渤海步骑,也才两万出头。这也好在撒离喝统兵能力超强,又从不搞民族歧视,才能驾驭得了那么多异族军队,要是其他人,早就不战自乱了。

    尽管兵力优势并不明显,金军自身的素质也是良莠不齐,但撒离喝依然充满了信心。想当初他手下只有那么点人的时候,依然极少吃亏,何况是现在统率大军呢?然而,这位天下最擅长保存实力的名将,却不知道他的老对手吴璘为其专门准备了一顿令他终生难忘的接风宴

    话分两头,由于赵旉的尽力约束和他长期以来的潜移默化,卫军诸将与特区的主要官吏无一在赵构受困时落井下石,这令其对特区更添好感。再加上赶往泗州的路途中所见到的繁荣和生气,赵构从此进一步加大了对特区的扶持力度。尤其是赵旉许诺在原定的上缴税额之外,再加付一成,而且直接送进赵构的内库之后

    虽说需要出点血,但赵旉在这次意外的变乱之中获益良多,因为赵构答应从此以后只要儿子不愿意,便不会从中调人,也即是说特区的人事权完全独立;而且赵构还同时许诺,只要是卫军打下来的地盘,都归特区管辖,准许实行与大宋其他地区不同的各项制度,这更是令赵旉干劲大增。

    当然,那些新地盘也得按照老规矩缴钱(在儿子的长期影响下,赵构对钱也越来越斤斤计较了。),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