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医宋-第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金军的骑兵被车阵分割开来,围在一个个圈内,完全失去了机动性的优势,冲锋也全无可能。而和他们同样被圈在其中的部分宋军步兵则利用金军的战马移动不便的机会,以麻扎刀专砍马腿,上面的金兵自然纷纷落马;这时,另一部分宋军步兵则立刻上前将倒地的骑兵杀死。

………………………………

第一百一十二章 大车战术(下)

    

    而四周的车兵也对圈中的战友给予了有利的支持,时不时地射出致命的箭矢,在现在这种较近的距离内,命中率高得出奇,金军骑兵纷纷落马。而那些妄图攻击战车的金军则死得更快,由于战车上架起的长矛,金军骑兵为了避开只得减速靠近。这不但大大增加了他们中箭的几率,而且宋军战车上的巨斧兵更是斧斧见血,砍人砍到手抽筋。

    这些巨斧兵不但兵器比敌人更长,而且脚踏实地,发力容易,又是居高临下,金军根本无法与之对抗,哪怕他们两面夹击也依然无法挽回颓势。他们自然可以尝试刺杀拉车的马匹,可宋军现在车阵已成,就算不能开动,金军依然无法逃出

    不过,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在伤亡超过万人之后,某位聪明的金兵果断弃马越过了铁链。这一行为引来他的同袍们纷纷效仿,可金军抵抗的意识也因此迅速崩溃,本就明显失衡的战场态势马上呈现出一边倒的局面。

    见到大势已去,撒离喝面色苍白、泪流满面,几乎就要拔刀自尽,但在部下的苦劝下,还是很没风度地离开了爱马,在一群亲兵的拼死掩护下,麻利地钻过铁链成功逃出。而即使在这种时候,撒离喝依然表现出了敏锐的观察力,他下达了一个令宋军将士恨得牙痒痒的命令,“你们可以撤退,但必须先将战马刺死!”

    虽然撒离喝撤走前的这一命令使得卫军的战利品大为缩水,可是前所未有的可怕伤亡依然令他永生难忘。而纵然逃脱车阵,金军的残余部队依然没有半点安全感,宋军的车兵见到主战场的战斗基本结束,便纷纷娴熟地解开铁链将其弃于地上,同时换掉车前受伤或者倒下的马匹,一支由八百多辆战车组成的传统战车部队立刻出现在大家的面前

    虽然耽搁了将近半个时辰,但在广袤的平原上,战车的速度要比步兵快得多,金军还没逃出太远就发现宋军的车兵已经追了上来,吓得发力狂奔。然而,人的体力总是有限的,掉队的金兵越来越多,而当那些战车因为马力已疲而难以追击的时候,已经精疲力竭却扔为了活命而一路逃窜的金兵却看到了令他们彻底绝望的一幕

    只见宋军战车上的车兵,其中的本数竟然都下车变成了步兵,并继续追击剩下的残兵。由于减震器的作用,这些车兵在追击途中可以得到一定的休息,体力要比那些一路溃逃的金军好得多。看到他们如狼似虎地杀来,这些极度疲惫的金兵已经连逃跑的念头也兴不起来的,在宋军以各种临时学会的各种蕃语中唯一记得的口号——“放下武器,投降不杀”之后,大多乖乖地弃械投降。

    至此,金军四万多骑兵已经只剩不到三千残兵,但宋军的追击仍未停止,赵旉和卫军的其他高层很清楚,这种机会只有一次,如果被撒离喝成功脱逃,就不知道得等到什么时候才能抓住他了。而比起莽撞寡谋的兀术,这位如狐狸般狡猾、如小强般命硬的家伙更令大家头痛,所以赵旉下了死命令,“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不过,小强就是小强,撒离喝最终靠着部下舍命死战,成功地逃出了宋军的天罗地网

    赵旉虽然对撒离喝脱逃非常遗憾,不过倒也没有因为自己的情绪苛责部属,他们已经尽力了,只能怪撒离喝实在太能逃。而且撒离喝虽然逃走,却由于潜意识里的趋利避害本能,而选择了向着没有宋军设防的西北方向逃窜。这样一来,他在短时间内必然不可能回到徐州城外的大营,也即是说徐州城外的五万多金军步兵现在已经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境地。

    这个千载难逢的良机赵旉自然不会放过,他立即命令刚刚再次立下奇功的吴璘率军三万进逼徐州,将那五六万人全部歼灭。虽然士卒已很疲惫,但卫军现在士气正旺,吴璘只让部下修整了一天,便带着他那兵种齐全的精锐之师再度出击。

    可是,当吴璘率领的主力赶到徐州时,却发现战斗已经结束了。岳云与王德二将率领的六千骑兵本来只是被派出监视那些金军步兵的动静,谁知那些金军得知撒离喝战败后已是人心惶惶,而撒离喝战死的消息更是令他们斗志全无。同时,这些金军又以汉兵为主,其中还有不少是昔日的南宋降兵,现在见到宋军势大,其中的很多人都动了主动投降的心思。

    金军之中的少数女真军官得知后,自然采取了严厉镇压的措施,可他们并没有撒离喝那样的能力和威望,却反而激起了兵变。见到金军不战自乱,岳云自然不会客气,他立刻亲率八百铁骑冲入金军之中,手刃数十人,将混乱的局面很快控制下来,金军之中的女真人都被下令处死,而那些幸存下来的其他各族官兵则全部投降。不过吴璘带来的大军也不是全无意义,如果他们迟迟不来,岳云毕竟兵少,难保那些俘虏不生异心。

    赵旉得知此事的详细经过后,对岳云的表现非常高兴,赞许他有“霍骠姚之风”。后来,甚至连极少夸奖儿子的岳飞也难得地写信予以了肯定。其实岳飞心里还是很看重这个长子的,不过以前的岳云只有个人的武勇,还算不上大将之才。但现在来看,他已经颇具古之名将的风范了,岳飞也因此对赵旉和卫军的几位将帅心存感激。

    撒离喝的失败令鞑懒十分震惊,现在不但他原来的算盘打不响,还得担心宋人得寸进尺了。为了以防万一,也为了增加谈判的筹码,鞑懒不得不部分恢复兀术的兵权,尽管只拨给他区区一万五千人。另外,鞑懒还将部分辽东的军队调入燕云地区,以加固这一重要屏障,其心中的惶恐可见一斑。

    不过,赵旉自知现在的金国仍有相当强的实力,大宋面临的困难也着实不小,所以很快下令约束诸军不得扩大战事。而且赵旉还有一个担忧,如果宋军逼得太狠,鞑懒这个小人必然保不住他的权位,兀术虽然略显莽撞,但总是一心为了金国的利益着想,他若取代鞑懒,对大宋显然并不是什么好事。

    由于双方都不想再打下去,和议重启后进度快得惊人,宋金两国使者很快就达成了妥协,并得到了两国皇帝认可。由于卫军的再次大捷,南宋在谈判条件上筹码足了很多,最后金国被迫同意将陕西、河南全部,以及山东两路的南部(即淮北地区)还给大宋。

    但金国不想让大宋士林百姓认为收复旧都而愈发求战,要求开封及以北的部分州县划归两国共管,金臣为正,宋臣为副,但只驻宋军。宋使在向上请示后接受了这一要求,虽然面子上不好看,但河南事实上确实回到了大宋手中,让金人派几个官做做样子也无妨。

    另外,依旧是为了面子,金国还是要求南宋向其称臣,虽然在连续战败的阴影下他们的要求将只在宋金之间的正式国书中有所体现。而岁币方面,虽然金人坚持一定要有,但赵旉本来有把握利用连胜之威将数额压至聊胜于无的银绢各十万,可赵构却困于朝政混乱,急于早点定下和局,以专心巩固内部,最后双方定在了银绢各三十万这一数额。

………………………………

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商归来

    

    除了这些公事,还有一些与赵构有关的私事,金国允诺放回他的母亲韦太后与太上皇赵桓,并同时归还他父亲徽宗赵佶的尸骸。其实赵构并不想将哥哥赵桓接回,但他若留在金人那边为其利用,似乎更为不妥,再说金人主动提出这个条件后,拒绝要他回来的理由也不好找,便没有多说什么。

    虽然无论是南宋的赵构,还是金国的鞑懒,都以为和平已经到来,至少几年的太平时光总该有吧。可赵旉却记得历史上宋金第一次和议后不久,兀术就发动了政变,一举掌握了金国的军政大权。现在和议比历史上早两年,兀术的政变是否还会成功?会在什么时候动手?这些问题赵旉心中没底。但他觉得自己总该做点什么。

    一方面,内卫军情司派人在金国境内散布兀术有所图谋的谣言,但信不信,如何处理却还是鞑懒自己的事,赵旉只能尽人事、听天命。另一方面,赵旉上书请朝廷尽快派人接收金国归还的土地,河南无险可守,慢点无所谓;淮北早在卫军控制之中,更加没有关系;但是陕西易守难攻,不马上利用和议的结果尽快拿回,恐怕就要后悔莫及了。要知道,即使是吴璘这一级别的名将,完全依靠军事手段夺回陕西都需要付出相当大的伤亡,而且一定会旷日持久,钱粮消耗更是难以计数。

    可是,赵构正忙于重组中枢,而新任宰相秦桧目前正在忙于数钱,暂时都没有这方面的心思。再加上金国方面也有意拖延,结果直到将近一年以后,宋军与朝廷派去的官吏才开始上路。赵旉被气得七窍生烟,要不是他现在年纪太小,还无法独当一面,肯定就将虞允文放手了,赵构可是已经多次表露过想要让他进中枢当宰相的意思了。

    而那些人质也得催促金国尽早放回,以免滋生变故。在这方面,赵构对于接回母亲还是很上心的,但是金国那边却似乎有了一些别的想法,不断找出这种那种的理由,死活不肯放人。赵构担心将金人逼急了会出事,此事便一拖再拖,后来还是韦太后自己玩了个小花样,才总算利用鞑懒思路摇摆的短暂时机回到了大宋。而赵旉也因此对父亲的优柔寡断铭刻于心,看来不将赵构逼到绝路上,他是干脆不起来的

    虽然这些事情令人恼火,但在难得的一年多和平中,赵旉还是有了很大的收获。在他看来,其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海商蔡景芳的归来。自蔡景芳当初接受赵旉指派的重要任务远赴大食,至今已经有三个年头,由于久久没有他的消息,赵旉甚至以为他已经在海上的风暴中不幸罹难了。但蔡景芳毕竟有过多次远航大食的经验,他不但最终平安归来,而且带回了超出赵旉预期的“货物”

    虽然由于蔡景芳手下缺乏高端的专业人才,赵旉当初要求的西洋精密海图没能成功绘出,但由此意识到赵旉对于航海有着浓厚兴趣的蔡景芳却不惜花费重金,从大食商人那里搞到了海上定位工具——星盘,以及它的制作与使用方法。为了解说方便,蔡景芳甚至买下了一个擅长以星盘来确定方位的波斯裔大食奴隶,海员类的奴隶是非常少见的,身价也往往十分高昂,蔡景芳为了讨赵旉的欢心,倒还真是舍得。

    当初赵旉布置的第二个任务是买书,而蔡景芳的成果则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料。那些翻译自欧洲人的著作由于现在开始遭到查禁的缘故,蔡景芳只搞到了一小部分,好在《几何原本》等最基础的科学著作基本都找齐了。但真正令赵旉惊讶的,是古代阿拉伯文明的科技成就,

    由于前世对此并不了解,他并没有布置相关的任务,要不是蔡景芳自己意识到其中的价值,那赵旉和大宋的损失可就太大了。虽然在科技成果方面,这一时期的阿拉伯科技无法与正处于极盛期(只考虑科技文化的话)的中华文明相比,但阿拉伯位于东西方交汇之处的优势,却使其可以较容易地取长补短。所以,在“百年翻译运动”之后,阿拉伯的科技迅速发展起来,并形成了其学科全面、体系严密的特点。

    然而,伊斯兰教“正统派”影响极大的“大伊玛目”安萨里(1058~1111)却对“百年翻译运动”及其成果作出了完全否定的评价。他认为,这些来自古希腊、古罗马的知识属于古兰经中所谓“受憎恶的知识”,对于信仰的巩固不但无益,而且有害。这样的知识越多,对信仰的损害越大。因此,穆斯林们应当抛弃这些“受憎恶的知识”,回到“正统”的道路上来,通过内心诚修来达到接近真主的目的。他对非伊斯兰教知识的这个论断极大的影响了后来的逊尼派穆斯林。

    正是在安萨里的这一思想影响下,西元11世纪以后,阿拉伯世界掀起了一股“回到正统伊斯兰”的浪潮,矛头所指正是曾在“百年翻译运动”中作出巨大贡献的伊斯兰理性主义学派。伊斯兰理性主义学者纷纷遭到迫害,著作也被大量焚毁(注1),但现在这一进程才刚刚开始,所以阿拉伯地区仍有相当数量的学术著作留存于世。蔡景芳只是带回了其中的一部分,就已经令赵旉叹为观止。

    在天文学方面,仅以理论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