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张子盖倒是完全真心实意地将詹会龙视作兄弟,在抵达琉球岛后詹会龙再次遇到窘境时,又是他不假思索地主动伸出援手。詹会龙不由再次审视起他的这位义兄来,在狠辣、贪财这两个方面,张子盖与其叔父别无二致,军事能力也相差无几,但张子盖的为人却要比他的叔父仗义得多,这也许是因为两人经历的差异造成的。
不过,若要论心计的话,张子盖却比他的叔父差远了,这也是他日后虽然也干出了一番了不起的事业,在官爵上却始终无法望其项背的根本原因
………………………………
第一百三十九章 太后归来(上)
詹会龙迟迟不归,令赵旉颇为担心,不禁有些自责。他又不是不知道开辟一条新航路有多么艰难,居然还让詹会龙去冒险,天才归天才,他终究只是个十二三岁的孩子而已
不过事已至此,担心也于事无补,在茫茫大海之中,想救也得找到人先,在这个没有飞机、卫星和电视的时代,实在是太不现实了。好在赵旉虽然性格较父亲赵构理智得多,但却继承了父亲那超级想得开的特点,既然想了没用,他便不再乱想,所以并没有对大事产生什么影响。不过在詹会龙出国的一年多时间里,特区各方面事业稳步发展,倒也没有什么令赵旉心烦的大事。如果硬要找出什么来,那就是赵旉的祖母、赵构的生母韦太后从金国回来了。
按理说依照当初签订的和约,金国早就应该将韦太后放回,但和议谈成之后鞑懒心中又犹豫了起来。结果,金国不但迟迟不将韦太后、徽宗赵佶的尸骸和钦宗赵桓送回,连和议中应由南宋接受的那些地盘也全无半点动静。
其实,在金人耍起无赖的时候,南宋朝廷完全可以拿和约内容作为理由,派兵进入议定地区,解除当地金军的武装并接管地方政权。可赵构从来就不是一个有魄力的皇帝,而且又担心将金人惹毛了会令他们“撕票”,所以根本不敢做出实质性的举动,只能不断地“表示严重关切”
最后还是赵旉实在看不下去,命令淮北的卫军摆出进攻的态势,并扣下和议后第一年的岁币,同时停止拆毁泗州的城防(注1)。鞑懒担心一旦开战兀术会借机夺权,只好将韦太后与徽宗赵佶的灵柩先行送回。但韦太后一行人没走几天,路上便又起了波折
韦太后听说和议已成之后,虽然金人一直没有明确表示何时送她南归,但她已经暗中作好远行的准备。这样等到金人派出卫队护送韦太后与徽宗灵柩返宋时,她便无需磨蹭而得以马上动身,也正是这样,令兀术派出截人的第一拨人马扑了个空。
尽管如此,一行人刚出燕京不久,那些差役和护卫的金兵就开始叫苦不迭,都喊着要歇一阵再行。韦太后对此忧心不已,因为马上酷暑将至,到时候怕热的金兵就更加不想赶路了,还不知道要拖到什么时候,很可能会夜长梦多。
韦太后急中生智,以自己首饰不全、衣裳破旧会“有损上国体面”为由,向随行的金使借了黄金三千两,然后偷偷将这些黄金散发给那些走不动的家伙。结果那些家伙一下子都像吃了兴奋剂似的,赶路的速度加快了一倍有余,以致于兀术派出的使者追上他们时,车队已经距离大宋的边境不远了。
“奉都元帅钧令,尔等立即北返,不得有误!”,眼看车队就要进入大宋境内,数名金军游骑突然如风驰电掣般从北面追来,一会的工夫就冲到车队前面将其截住,为首的那个还高叫兀术的命令,要车队返回北方。
护送韦太后南归的金使听了一会解释才明白过来,原来沉寂已久的兀术突然发动兵变,将皇帝完颜合刺夺了过来。完颜合刺随即下旨废止宋金和议,并将鞑懒指为窃国之贼,下诏赐死。
其实,由于内卫军情司长期在金国境内散布兀术即将谋反的谣言,鞑懒对此也多有防范,本来不该让兀术如此轻易得手。但是兀术将最疼爱的小女儿嫁给了出身熟女真的年轻才俊纥石烈志宁,一下子赢得了熟女真五十余万人的全力支持;而一向敬仰兀术的侄子完颜亮也成功地说服了父亲完颜宗干,从而助兀术获得了金国汉化派的全力支持。
这样一来,兀术的势力一下子脱胎换骨,比失势前还要强大得多,即使是鞑懒直接控制的那些军队对其也不再忠心。而皇帝被夺后,失去手中最大倚仗的鞑懒只好南逃寻找大宋的庇佑,奈何出逃前犹豫了太久,结果才跑到河北就被兀术派出的追兵抓了回去
而和议期间,赵构多次妥协以求金人将母亲放回(注2),令粗中有细的兀术轻而易举地抓出了他的软肋,自然不会让这个钳制南宋的最大筹码溜掉,于是立刻派出使者追回韦太后一行。谁知由于韦太后的机智,兀术的人连续扑空,好在撒网般放出去的游骑总算是不辱使命,在最后关头将他们给截住了。
金使是鞑懒的人,听后大惊失色,他自知回去后十有八九会遭到贬官,甚至被杀也有可能,怎么可能乖乖从命,立刻以游骑口说无凭为由下令继续南行。虽然这样可能会祸及自己留在燕京的亲人,但自己回去他们也未必能够幸免,还是先保住自己要紧。汉人宽仁,金使自认为有护送太后南归的大功,想来南朝皇帝应该会厚待自己吧?
那几名游骑的脸色立刻阴沉了下来,为首的那个冷声道,“都元帅有令,抗命者死!”,他的几位手下立刻冲上前去一顿狼牙棒将金使打得他妈妈也不认识。看到这一幕惨象,车队中的仆役奴婢被吓得四散奔逃,形势一片混乱。
“妄动者死!”,游骑们射倒了数人,好不容易吓住了众人,却听到南方传来一阵轰鸣般的马蹄声,以他们的经验判断,来者至少也有上百人。而金军自然不会从南边过来,那么就只可能是来接太后的宋军了,游骑的首领脸色立刻变了,他们虽然自傲,但也没信心以一敌五,因为宋军骑兵太少,所以肯定是精锐部队,可没那么好对付啊!
于是,那个首领一方面放出信号,通知跑到其他方向的游骑,南朝太后已经追到,要他们速速来援;一方面则将车队中的百十名金军拉了出来准备应战,同时为了以防万一,他还命令手下将韦太后立刻挟走,决不能让宋人将其夺回。
若是没有听到那阵马蹄声,也许韦太后就顺从地跟着他们回去了,像以前一样。但是,大宋的军队给了她一线希望,韦太后的确曾经忍辱偷生,但现在她已经一只脚踏进了大宋的国界,宁可就在这里死去,也好过回去继续受辱。
虽然韦太后手无缚鸡之力,但她知道自己在金人眼中是奇货可居,他们可能折辱她,却决不会杀死她,所以抵抗得异常坚决。结果,像疯婆子一样又抓又咬的韦太后令金兵们费了好大的劲才制服,而这时那支宋军已经冲到了这里,不过那名游骑的首领看到他们后并未慌张,反而松了口气。因为那支宋军其实才三四十人,之前听成上百人是因为这支骑兵是一人三马
护送韦太后的金兵纵然不是精锐,战斗力也肯定在金军的平均水平之上,现在金军人数占优,而且还有人质在手,游骑首领心中大安,立刻下令迎击,反正现在和议废止,战争实际上已经重新开始了
注1:其实根本就没怎么拆,由于这次和议是在双方实力并未出现真正平衡时谈成的,基础并不牢固,只要上层有点变故,随时可能再打起来。对此赵旉与兀术都很清楚,并一直在暗中作着下一次战争的准备,但双方的领袖鞑懒和赵构却被私心蒙蔽了心智,而没有察觉到这一点。
注2:外交时最忌讳的就是早早暴露自己的意图和底线,赵构在历史上如此,在这个时空一样如此,如此愚蠢的表现再次反映了宋朝在外交方面一贯的低能。偏偏宋朝又不像汉唐那样只有一个劲敌,外交的失败对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
………………………………
第一百四十章 太后归来(下)
这时那支宋军已经冲到了车队跟前,为首的那名宋将虽然年轻得连胡子都看不到,却生得极其雄壮,不是岳云还会有谁?见到金军居然摆出阵型准备抵抗,岳云不由轻轻冷笑,“愚蠢!”
虽然这支金军并非弱旅,但那名空降而来的游骑首领还没完全控制住军心,指挥起来自然很难做到如臂如指。对于这样各自为战的散兵,岳云一人就可以搞定,何况他这次还带来了数十名百里挑一的勇士呢?
眼见一会的工夫百余名金军便被这么点宋军如秋风扫落叶一样轻易打垮,连那位武艺不俗的首领也被岳云一招秒杀。因为负责看守韦太后而得以仅存的那名游骑自知若是她被宋军抢回,自己就算回去恐怕也难活命,当下把心一横,抽出腰刀架在韦太后的脖子上狞叫道,“不要过来!不然我就杀了她!”
宋军士卒气得眼睛都要喷出火来,却无一人敢于上前,万一那名金兵真的被逼“撕票”,那他们恐怕都逃不过官家的冲天怒火,可是若要眼睁睁看着韦太后被其掳走,大家又实在气愤难平。而岳云则想起了来时赵旉的密令,“太后无论是成功回国,还是不幸罹难,父皇都一样没了顾忌,北伐便可以很快开始;而如果还是被金人掳走,父皇至孝,一定会投鼠忌器,这仗就不好打了。所以就算皇祖母以身殉国,也绝不能让他们再将其带回去!”
赵旉虽然心里有些不忍,但他与这位奶奶素未谋面,并没有多深的感情,为了国家一时硬下心肠还是做得到的,但眼神中多少有些哀伤。岳云是一个孝子,自然全都看在眼里,而且若韦太后真的遇害,那官家无处发泄的怒火也着实令人担心。
岳云现在已是大将,自然不想因为这个原因死得不明不白,而如果让部下去干,他又于心不忍。憋气的岳云冷眼看了看被挟的韦太后,发现她一句话也没说,也一直没有动弹,很可能是被金兵打晕了,他突然心生一计,大叫道,“我们来晚了,太后已经遇难,现在只能杀了那厮为太后报仇了!”
那名金兵立刻傻了,偏偏这时韦太后又在昏迷之中,宋军士卒离得远,根本看不清她是死是活,听到岳云的命令后立刻同仇敌忾地蜂拥了上来。眼见怎么着也是个死,那名金兵不过是个小人物,很快就抵受不住巨大的心理压力,心灰意冷地丢下武器投降
韦太后被救醒后发现自己已经脱离虎口,惊喜地流下泪来,岳云连忙安慰了她几句。韦太后这才止住泪水,温言问道,“这位小将军如何称呼?”
“末将岳云,奉太子殿下之命,来此迎太后回国!”,岳云肃容行礼道,“太子殿下早有明见,认为金人狡诈无信,必有反复,遂派末将赶来援救,结果差点晚了一步。幸好天佑贵人,不然末将就没脸回去了”
“小将军今年贵庚?”,由于孙子很快便能见到,韦太后并没怎么问起赵旉的事,倒是对岳云这位救了自己的小将更感兴趣。她可不知道岳云是怎么救的,岳云和他的部属不会说,那些投降的金兵更不敢说,至于随行的奴婢仆役,他们现在还在惊骇之中不敢多言,而且又不会随着韦太后前去临安,所以这件事的真相就永远地湮没了,要不然韦太后对岳云怎么看,可就很难讲了。
“原来你是那位‘大小眼将军’的儿子,你父亲令金人畏之如虎,哀家在北方屡有耳闻,想不到你年纪轻轻,竟也如此勇猛,果然是将门虎子啊!”,韦太后称赞道,对岳云更增好感。
而岳云却挺郁闷,他父亲“大小眼将军”的绰号原本是方言讹传所致,结果岳飞得了眼疾后,还真的似乎有了一点差别,岳云对讹传者的乌鸦嘴实在是深恶痛绝,可是太后问起,却又不能说不,真是痛苦
岳云现在从军日久,样貌早已不复少年时的清秀可爱,但他现在的身高已经突破了六尺,远非刚刚从军时可比,看上去显得英武不凡,而异常健硕的身材又令其倍添男子汉的气概。要不是听到岳云小小年纪就已经有了妻室,甚至连儿子都抱上了,对其愈看愈是喜爱的韦太后说不定就要为其做媒了,这大概和八卦一样,也是女人的天性之一吧?
当岳云等人护送韦太后抵达泗州时,不但见到了赵旉和他的两个姐姐,连大宋皇帝赵构与他的几个主要妃嫔,还有一些其他幸存的宗室子孙等等都已久候多时。岳云不由暗自庆幸,要是韦太后出了事,令这么多重量级人物乐极生悲,那自己
赵构虽然孝顺,但阵仗隆重到如此程度,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上次千里迎妻令赵构原来至孝的形象几乎完全崩塌,不利用这次机会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