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医宋-第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构虽然孝顺,但阵仗隆重到如此程度,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上次千里迎妻令赵构原来至孝的形象几乎完全崩塌,不利用这次机会好好表现一下,岂不是太可惜了?

    话虽如此,本着功利心而来的赵构看到已经十一年未见的母亲时,昔日两人相依为命的一幕幕又在他的脑海中重现,泪水顿时模糊了他的双眼。在无数人众目睽睽之下,赵构浑然忘却了自己皇帝的身份,冲上去将年过四旬、已经略显老态的母亲紧紧抱住,“娘!”

    韦太后搂住已经长大成人的爱儿,不由想起这十一年间的辛酸苦痛,也跟着流下泪来。母子俩抱头痛哭的场景虽然不符合他们二人的身份,过于亲密的表现似乎也于礼法不合,但赵构以前“至孝”的形象却成功地重新建立了起来,虽然怎么也不可能恢复到当初的程度,但至少不再会成为动摇其统治的因素了。

    “干得不错啊,不过是不是太投入了点?”,赵旉看着祖母与父亲重逢的景象,眼泪不知不觉间流了下来。受到此景触发,赵旉竟然又想起了前世的父母,这令他非常惊讶,“已经十年了啊,居然还会想起他们,看来有些事情果然不是那么容易忘却的”

    等到赵构的母子亲情秀结束,赵构的几位主要妃嫔和赵旉等宗族中人才陆续上前相见,自然免不了又是一阵唏嘘。和几乎所有人一样,韦太后也对自己这个十岁的孙子惊叹不已,而且比起那些外人,她的心中还多了一份骄傲和自豪。

    赵旉谦逊地不敢居功,而是将卫军的将帅们一一介绍给祖母认识,韦太后自然对他们多加抚慰,可是当她下懿旨赏赐大家时,赵旉这个看似乖巧可爱的孙子却发出了一点不和谐的声音,“皇祖母(宋代的称呼太搞了,以后还是以可读性为优先。),我们卫军自有制度,这些赏赐交给孙儿即可,有司定会对其公平分配的。”

    韦太后一开始还以为孙儿是在开玩笑,到后来知道他是认真的,不觉有些不悦。但是,韦太后现在毕竟只有这唯一的孙子,疼爱还来不及,又怎么舍得当众斥责呢?而且,韦太后也是聪明人,她现在已经知道,自己侥幸得脱苦海,孙子和他建立的卫军居功至伟,既然他干得那么出色,便依他说的做好了。

    赵构现在正在忙着表现自己的孝心,见母亲没有多说什么,他也就不便插嘴了。而赵旉也是从这一天开始,进一步强化了他对卫军和特区的控制,从此以后卫军与特区在对外时始终作为一个整体,赏则同赏、罚则同罚,而分配权则被赵旉牢牢攥在手中

………………………………

第一百四十一章 帅哥毁容

    

    不过,赵旉制造出的一点点不和谐的气氛很快就被庆祝太后南归的一系列活动所驱散。大家都在欢笑,而赵构父子现在却是一脸严肃,因为他们听完岳云的汇报后,都意识到短暂的和平已经结束了

    于是,赵构立刻返回临安,无言地做好全面应战的准备,而赵旉的备战则一直没停过,正等着金人过来送死。

    出于对金人的恐惧,韦太后不等庆祝活动结束,便急匆匆地跟着儿子返回了临安,其间甚至没来得及和两个孙女谈谈心。赵旉也由此注意到,韦太后似乎对邢秉懿母女不太友善,也许是因为她们勾起了韦太后对不幸往事的回忆,也许是因为赵构当年“有了媳妇忘了娘”的表现。

    不过韦太后的南归并没有引发历史上轰动一时的“柔福帝姬假冒事件”,因为内卫军情司早就探明真正的柔福公主还在北边受苦,所以那个假冒公主的女人只得乖乖认罪。这样解决倒是简单明快,但百姓们却少了谈资,而后世的作家也少了绝佳的题材

    战争来得如此之快,以致于和议上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根本没来得及兑现,先皇赵桓依然在北边当着他的俘虏,而协议中本该归还大宋的土地依然掌握在金人手中。只有河南因为是旧都所在,南宋朝廷倒是在不久前便决议派兵进驻。可惜谁都知道一旦重新开战,那里必然是首当其冲,而河南平原无险可守,女真铁骑的威胁实在太大,在刚刚接收、民心未稳的时候很难坚守,结果居然没有一员将领愿意前去驻防。

    为了政治上的需要,赵旉不得不暂时违反军事原则,派刘锜和陈规率领卫军第一师主力一万五千人进驻故都开封。不过考虑到陈规对金人的震慑力,赵旉让淮北防线依然以陈规为名义上的主帅,而第一师则只亮出刘锜的旗号,毕竟两淮才是特区的根基。

    但是刘锜刚刚接手第一师没多久,熟悉整顿就花费了不少时间,而兀术发动的政变又远比赵旉预料的更快,结果刘锜等人还没抵达开封,两国就开战了。兀术一向用兵神速,他率先锋万余轻骑日行五百里,抢在刘锜之前进占开封这座河南唯一的坚城。

    这下第一师立刻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此时掉头退回特区,很可能在平原上遭到金军铁骑的奔袭掩杀,损失一定异常惨重;而以不到两万人的薄弱兵力去进攻开封这样一座天下有数的坚城,那就更是自取死路。也许是历史的惯性发挥了作用,刘锜毅然决定全军马上进入较近的顺昌城驻防,而这正是他历史上的成名之地

    不过,刘锜现在面对的局势远比历史上更为凶险,第一师虽然战力极强,但官兵也大多心高气傲,而刘锜此前表现出的能力却明显不如他们的前任长官吴璘,大家并没怎么将其放在眼里,要不是有已经打出威名的参军陈规帮忙镇住军心,恐怕这仗还没打就已经输了。

    而更麻烦的是,历史上顺昌之战时陈规已经在此地当了一年多的知府,不但深得民心,而且对周边地形也了若指掌,所以刘锜才能玩出那么多阴谋诡计,将兀术弄得焦头烂额。而现在刘锜和陈规都是第一次来到顺昌,人生地不熟,对这一带的了解甚至还比不上间接控制河南多年的金人,刘锜一肚子的坏水根本无从施展,只能与金军硬碰硬,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难度可想而知

    而且顺昌的民心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虽然卫军严明的军纪很受居民们好评,但是他们这么多年来已经习惯于逆来顺受,未必有勇气为了自由而和金人拼命,搞不好还会有个别败类与敌人私通消息。

    而宋军当年不战而逃的表现就更是给当地人留下了很重的心理阴影,指望他们全力支持第一师的战斗,显然是不现实的。好在陈规检查库房之后,发现粮仓里尚有一万多石粮食,加上第一师自身携带的军粮,足够长期坚守之用,这样的话总算有得一打了

    历史上,刘锜是带着家小上任,于是临战前刘锜派人以柴草将家人困于屋中,一旦城破即举火焚烧,以示死战之意,这才安定全城的军心民心,为后来的顺昌大捷奠定了基础。而这次刘锜与陈规两人都是临时赴任,家小还留在特区境内,这一招显然是玩不了了,那他们该怎么办呢?

    心烦的刘锜自然看谁都不顺眼,连他的卫兵也因为一点小差错被其叫住,就在刘锜准备将其当作出气筒以调节心情时,突然眼前一亮,“有办法了!”

    原来那名卫兵昔日是王彦麾下“八字军”的成员,脸上刺着“誓杀金贼、赤心报国”这八个字,刘锜顿时想到了“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一常见的计策。刘锜随即将全军召集起来,要求大家都在脸上刺上这八个字,第一师的官兵们立刻不愿了,虽说男人的相貌不如女人重要,但又有几个人愿意被毁容呢?

    “刘某并不是信不过大家,但只是我们自己相信还不行,必须要让顺昌的百姓也相信,相信我们就算战至最后一人也绝不会抛弃他们!现在敌众我寡,若得不到百姓的支持,胜利是不会向我们招手的。”,刘锜神色肃穆地沉声说道,“但是现在已经没有时间让他们慢慢了解我们了,刘某愚笨,只想出了这唯一的方法。只要放走河上的所有船只,然后官兵全体在脸上刺字,百姓便会明白我们没有给自己留半点退路,他们才会全心全意地相信我们、支持我们!现在从刘某开始,愿意在脸上刺字的留下应战,不愿意的大可以坐船回去,刘某决不阻拦!”

    第一师的官兵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男人的相貌是没那么重要,可刘锜是什么人?他是卫军之中毫无争议的第一号美男子,即使在二百多万人口的特区全境也很难找到男人与其媲美,虽说刘锜的相貌不如太医王继先那么精致,却也当得上“美轮美奂”四字。这样一个迷死人不偿命的帅哥,居然要自毁容貌,大家又怎么能不动容?

    这下即使是那些平素嫉妒刘锜美貌的家伙也纷纷劝阻,甚至立刻就互相在脸上刺起字来,以告诉刘锜不必自残大家也会按照他说的去做。而陈规闻讯赶来后,却出乎大家意料地没有劝阻,反而也要和官兵们一起刺字,这下刘锜反而不得不劝起这位搭档来了

    “陈老,你是文官,怎么能效仿我们武夫,有辱斯文呢?再说你年事已高,我们又怎么能让你遭这份罪?”,刘锜和官兵们纷纷劝道。

    “老朽虽然不才,但也是第一师的一员,怎么可以因为是文官,便成为唯一的例外呢?”,陈规摆摆手肃然道,“第一师是卫军的基石,而卫军建立的宗旨是什么?是卫我特区、卫我大宋、卫我中华!为了这一神圣的使命,我们第一师的官兵可以做任何事,甚至粉身碎骨、蒙冤难雪,都在所不惜,何况是在脸上刺八个字呢?”

    在陈规一通宏论之后,大家都被说服了,于是自刘锜、陈规这两个师级军官直到普通士卒,全都在脸上刺了字,更无一人愿意临阵脱逃。不过,刺字的内容在陈规的建议下改成了“誓死杀敌,永保大宋”,理由是若刺上原来的那八个字,将来打败了金人之后,岂不就过时了?

………………………………

第一百四十二章 众志成城

    

    看到大家群情激昂,陈规又不失时机地做起了战前动员,“我们卫军第一师是一支光荣的部队,自当年在淮北以少胜多打败兀术的十万金军以来,便未尝一败。,现在那个手下败将又东山再起了,虽然不知道这次他会纠集多少军队过来,但肯定要比我们多得多,你们怕不怕?”

    “怕个鸟,这厮若还敢来,我们便将他打得再也不敢带兵!”,某位老兵的话激起了大家的一片笑声,原本多少存在于将士们心中的一点恐惧也随之渐渐消散了,可陈规的脸上却没有半点笑容,显得异常严肃。

    “可是我却很害怕”,陈规语气沉重地说道,官兵们欢快的气氛也一下子被打压了下去,却听他继续说道,“害怕第一师的英名毁在我们两个人的手里兵者,凶器也,战场上从来就没有常胜不败的将军,老夫也不敢保证此战必胜。但陈某在此立誓,胜利的话,我会和大家在一起;死,我也会和大家在一起,不会有第三个选择”

    “胜利或者死亡吗?”,不知是哪位官兵嘟囔了一句,却迅即被大家传开,“胜利,或者死亡!”也从此成为卫军第一师官兵的口头禅和座右铭,这句口号更在其后的数百年里成为这支常胜之师的代名词

    次日,颖河中所有的船只都被松开缆绳,随波逐流离开了顺昌,全城百姓先是惊恐万分,随即发现那支刚刚进城没多久的宋军还在,而他们之中不但没有逃兵,甚至还效仿当年曾经带给过大家希望的“八字军”,一个个都在自己脸上刺了字,将最后的一点退路也完全堵死。他们整齐地唱着军歌、喊着口号,并且没有人会怀疑,他们将用自己的生命来捍卫那句誓言——“胜利,或者死亡!”

    顺昌全城沸腾了,当年面对金军的入侵,这里的百姓也曾经拼死抵抗过,奈何大宋官吏和军队的拙劣表现令他们的心渐渐冷却,居民们本以为自己的心已经彻底麻木,但是这支从未见过的军队却令大家的心跳猛然加快了起来。是的,他们的心脏还在跳动,血也依然炽热,正如十年前一样。

    只要有一面旗帜带领大家前进,顺昌城里的老少爷们还会向当年一样拿起武器,勇敢地战斗,为了他们自己的自由和尊严而战,为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同胞而战,为传承数千年的华夏文明而战!

    于是,几乎就在一天之内,顺昌全城的男女老少都自发地动员了起来,有武艺的纷纷自发刺了字,跑到被暂时充作师部的顺昌府衙外面要求参军;有力气的则全都赶去帮忙修补城墙,即使一时间第一师给不出工钱也没有任何怨言;妇女们将家中不多的食物也拿了出来悉心烹饪,只希望守城的将士能够吃饱肚子,好有力气杀死更多的鞑子;连未成年的孩子也纷纷不顾劝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