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医宋-第9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军中大部分人以前都在大宋效力,如今宋军势强,所以想要回去,这我可以理解。可是,包括我任某在内,很多人的家人还留在大夏,如果我们叛回大宋,他们会受到什么样的对待?是被杀死,还是贬为奴隶?无论哪一种都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所以任某不得不留下来,我想你们也是一样吧。至于那些在大夏没有家室的,或是不在乎家人的,大可以返回大宋,任某决不阻拦,如果路费不够,任某虽然囊中羞涩,也多少可以资助一点”,在任得敬一番动之以情的演说之后,大部分官兵都决定跟他返回西夏,只有四千多人离开了大队,向东投奔大宋去了。

    虽然人数减少了一些,但留下来的都是一心西归的,所以士气却提高了不少,而任得敬的威望也进一步提高,这支军队终于完全听从他的指挥了。然而,任得敬的家人都在西安州,他却率军一路向西,准备前往西夏国都兴庆,这不禁令熟悉他情况的属下非常奇怪。

    “宋军虽然大胜,但也不太可能一路西进,直取兴庆,纵然他们兵力足够,这一路上多是戈壁沙漠,粮草供应决非易事。无论是为了扫除后顾之忧,还是他们只准备收复昔日故地,宋军向北进军的可能性都远比西进要大得多,我们才这点人马,训练和战斗经验也均不足,又怎么能去送死呢?”,任得敬解释道。

    但这样一来就与任得敬先前的话自相矛盾,任得敬连忙继续解释说,他如果率军北上,抵抗了的话,宋军难免拿他的家人泄愤;而不抵抗的话,那大家岂不是被他害了?而如果任得敬率军西归,宋军就算拿住他的家人,也不大可能加害,无论是意图笼络于他,还是单纯地不想结仇。再加上他任得敬既然蒙大家不弃,就必须以全军将士的利益为重,这支军队中大部分将士的家人都在西边,他自然就只能率军向西了。

    众人大为感动,浑不知任得敬早就与宋军约好了,并不怎么担心家人的安危。从此任得敬对这支杂牌军的控制进一步加强,甚至在他尝试性地找了个机会杀人立威后,军心也没有半点动摇,任得敬大喜,这下自己总算有了一点上得了台面的基础了。

    而此时的宋军主力果然一路北进,所向皆克,在一个月内就打到了任得敬的老家西安州。由于暂代知州的任得敬不在,西安州群龙无首,面对来势汹汹的宋军,城内不足千人的守军马上不战而降,反正这儿本来就是大宋的疆土,他们这样做也算是光荣反正了。而由于赵旉的命令,吴璘率军进城后派人立即将任得敬的家眷“请”了出来,尤其是那位赵旉点名要见的任大小姐

    注1:宋夏战争中民夫比例一般为一比一稍高一点,进攻方要更高一些,但西夏的部分二线军队有时也兼作民夫的用途,所以这段将夏军中民夫的比例稍微少算了一点。

………………………………

第一百六十七章 倾城之色

    

    吴璘的兄长吴玠虽然极具军事才能,但好色如命也是出了名的。吴璘虽然对此颇为不满,但审美标准倒是因此大为提高,可当他见到任得敬的女儿时,还是不禁有些心悸神摇。倾城之貌也就算了,这位任大小姐的皮肤更是宛若冰雪一般,给人以晶莹剔透之感。吴璘就纳闷了,这西北干旱缺水,对皮肤的保养非常不利。所以即使出些美女,一般也只能粗看,不耐细瞧,怎么会有这样神仙般的女子?真是当得上那“肌肤若冰雪”的评价了

    由于这是太子指名要的人,不管他的目的是什么,吴璘都不敢有半点轻慢。任得敬的女儿对吴璘的态度非常奇怪,自己现在不过是一个阶下之囚,而面前的却是至少几万宋军的主帅,而且她的父亲又是昔日大宋的叛逆,即使吴璘杀了她或是占为己有,都不会有任何问题,怎么会反而客气到这种程度呢?吴璘现在的样子,简直就好像是在面对他的主母一样

    意识到这一点后,这位心灵剔透的姑娘大致猜出了事情的原委,她早就知道父亲准备不久就将她献给年已老迈的西夏王,作为他的进身之阶,然后以此为基础一点点实现他由来已久的野心。现在大概是父亲见到宋军势大,于是又改变主意,转而将她献给某位大宋的权势人物,以保全自己,或是谋求更大的利益吧?

    虽然早已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就是作为父亲野心的垫脚石,但再次确认后,任得敬的女儿心中还是不禁泛起一阵莫名的悲哀。然而,她却不知道,任得敬虽然难保没有这样的心思,但却有人赶在其行动之前就点了她的名

    在宋军北上攻略的重点——河湟地区,散居着一些吐蕃部族,这些游牧部族在兴盛的时候人口超过过百万,骑兵也有十五万(注1)以上,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当初辽国未灭之时,西夏在辽宋之间骑墙,偏向辽国;而河湟吐蕃诸部则是在西夏和北宋之间骑墙,偏向大宋。

    但在北宋灭亡后,孤立无援的河湟吐蕃被西夏完全征服,再加上大宋境内正在推行“改土归流”之策,绝不会再允许这些半独立的势力存在下去,所以吴璘本来以为收复河湟地区需要经历一番苦战。

    谁知绝大多数的河湟部落都是十分热情地欢迎宋军到来,原来当年他们在夏宋之间骑墙,日子过得很滋润,依附大宋时可以获得大笔的赏赐,而依附西夏时则可以进入宋境抢掠,反正总有创收的路子。可自从北宋灭亡后,河湟部族被西夏征服,失去了两边取利的机会不说,抢掠和互市的对象也没了(注2),生活水平因此一落千丈。而宋军一路上势如破竹表现出来的强大战斗力,又令那些原本怀着抢掠心思的部落不得不再三斟酌,宋军没有遭遇像样的抵抗也就不足为怪了。

    当然,在整编这些吐蕃的军队时,原有的部落首领以及那些长老们大多不甘心权力受损,而有所行动,但因为吴璘早有准备,在宋军压倒性的实力面前,先机已失的河湟吐蕃诸部根本无力抵抗。再加上长期赤贫的生活也令吐蕃中下层牧民普遍对他们的头人失去了信任,而吴璘又没有马上派汉人官吏管理他们,多少缓和了一下大家的情绪,所以卫军没有造下多少杀孽,就轻易地将数十万河湟吐蕃人完全控制。

    接下来,吴璘又按照赵旉的指示,提拔各部一些出身低贱却颇有能力的年轻牧民担当官吏和将领,彻底解决了养虎为患的风险。这些人是靠着大宋的帮助才能够身居高位,如果背叛大宋,他们将一无所有,其忠诚完全可以信赖,而随着这些蕃骑的正规化,大宋缺乏骑兵的软肋将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缓解,而吴璘他们进一步扩大征夏战果的把握也无疑更大了

    夏军主力损失大半,西夏王李乾顺惊惧交加,担心宋军趁势直捣黄龙,连忙将残存的兵力集中到国都兴庆周边。这样一来,河套地区就变得异常空虚,吴璘立刻指挥大军避实击虚,拿下了这块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的地区。自从晚唐以后,这里就一直被各族胡人占据,如今终于回到了汉人的手中。

    河套地区农牧皆宜,无论对于汉人还是胡人,都有无可取代的价值。但在历史上即使是汉唐盛世,汉人都无法长久地占据此地,而与大漠诸蕃反复拉锯,不过,卫军这次却是要永远将这块土地划入中国的版图,因为随他们赶到这里的,还有两个屯田师六万多人

    卫军在河套平原大兴屯田,不但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就近向河东的岳家军供应粮草,这在不久以后发挥了决定性的意义。而此后越来越多的汉人农牧民来此定居,令大宋对此地的掌控愈加牢固,再没有任何敌人可以将这个塞外江南夺走了。

    宋军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内如疾风骤雨般夺走西夏近半精华地带,令西夏国上下一片惊惶,由于汉化日深(说儒化日深更准确些),如今的党项人已经不复昔日的悍勇,在唯一的名将察哥死后,西夏君臣就像失去了主心骨一样。而这时任得敬不但成功收聚败军,而且还带着几千个“敌人”首级“凯旋”而归,立刻就成了大家眼中的国之柱石

    注1:游牧民族的军队数量很难界定,因为只要能够骑射的,跨上战马、拿起角弓,就可以拿来作战了,所以中国史书中写到北方游牧民族时,兵力动辄几十万,即使一些大的部落,都有数万兵力。但事实上,其中的大部分在平时都是干着牧民的工作,战斗技能虽有,但除了骑术以外,射术就往往良莠不齐了,而战斗经验就更加算不上丰富,所以他们欺负欺负中原全无战斗能力的平民和那些因承平日久而疏于训练的军队尚可,一旦遇到训练有素的精锐之师,就根本不堪一击,例如史上霍去病只带一万人就可以横扫漠北

    历史上,成吉思汗铁木真的蒙古骑兵是大漠诸蕃第一次建立完全脱产的正规军(女真人不属于大漠诸蕃,起家时的人口也太少;而辽国与西夏都是先定居建国,再进行军队正规化,战意不能和尚未脱离野蛮状态的蒙古人相比。),所以蒙古骑兵最多时也不过三十万,却能横扫天下。正因为这个原因,兴盛期的蒙古骑兵远比历史上的匈奴人和突厥人要强大得多,直到明初被朱元璋父子反复蹂躏,打回部落状态为止。

    蒙古人之所以能够征服半个世界,是因为他们将从小学到的战斗技能、游牧民族先天的骑兵优势、正规军的管理模式、部落征战中学到的统战理论(历史上成功的民族,都是擅用其他民族力量的,元首失败就失败在这上面了。)和当时最先进的军事科技结合到了一起,再加上蒙古人当时涌现出一批卓越的领袖和名将,世界主要文明又偏偏集体处于衰弱期

    注2:富平之战后,西夏与南宋不再接壤,河湟诸部既不能在西夏境内自抢,更不敢去惹强大的金军,所以抢掠这一条路便无从谈起。而河湟的特产对不缺好马的金人来说并没有多大的需求,就算能够卖掉,价格上也占不到什么便宜。何况以前大宋在的时候,吐蕃诸部尽可以强买强卖,但金人来了以后,他们却反而成了被欺压的对象,收入顿时锐减,有不少生存艰难的部落甚至无奈地迁出了河湟谷地

………………………………

第一百六十八章 虚与委蛇

    

    尽管如此,任得敬毕竟是一个汉人,而且归降西夏已经有十二年了,也没见他干出多么惊人的成绩,所以西夏王李乾顺也没有破格提拔(注1)。任得敬虽然因功擢升为都统军一级的大将,那四五万人中挑选出的两万精壮士卒也正式划归归他来统辖,可惜前头却多了一个“权”字,转正还不知道要等多久,当年他西安州“权”知州的位子可是足足坐了十二年啊!

    不过任得敬这段时间鸿运当头,一个月后夏州都统军萧合达突然发动叛乱,给了他再次展现才能的机会。萧合达本来是辽国的官员,因护送成安公主下嫁西夏,被李乾顺留在夏国,后来因为立有战功,升授夏州都统军。辽国覆灭前夕,李乾顺最终选择了放弃辽国,向金国称臣,成安公主在绝望中自尽,萧合达对此一直怀恨在心,只是忌惮察哥的威名而不敢妄动,但萧合达认为察哥年老,自己还有机会,便一直暗中招兵买马。当察哥战死的消息传来后,萧合达认为时机已到,立刻借避让宋军的机会向西移防,进入西夏的中枢地带,然后突然起兵造反。

    由于西夏核心地带的灵、静、怀等州承平已久,萧合达号称十万的大军一路上势如破竹,很快便攻克了西夏重镇灵州,直接威胁西夏国都兴庆府。西夏王李乾顺大惊之下病倒,令群臣愈加人心惶惶,这时任得敬挺身而出,自荐平乱,大家自然求之不得。

    萧合达连胜志骄,结果中了任得敬的埋伏,其主力万余精兵几乎全军覆没。而任得敬又立刻抚谕军民,宣示只诛首恶萧合达一人,余皆免罪,立功还可受赏,于是那些被萧合达裹挟的军民迅速离心。萧合达见大势已去,想要向西逃窜,投奔传闻中在葱岭以西立国的耶律大石,却意外地被自己的亲兵杀死请功,一场震动西夏全国的动乱很快就被彻底平定了下来。

    再次立下大功的任得敬被西夏君臣视为国家的擎天之柱,战后立即被擢升为翔庆军都统军,封西平公。这下任得敬麾下的兵马也大幅增加,甚至连他招降的几千契丹兵马也被划归到了他自己麾下,实力的迅速膨胀令任得敬的野心也随之滋长起来。他在南宋绍兴八年冬天突然上表要求入朝,结果由于御史大夫热辣公济和濮王李仁忠的反对而没有得逞。任得敬现在权位还不稳固,虽然心里怀忿,却也只能暂时接受现实。

    由于萧合达之乱的干扰,西夏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