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此言一出,众人都是摇头,但见许魏然道:“你说你家贫我信,求学勉强我也信,但是王相的书刊,你又怎么会有这人脉去读?”
“考完将题目查个通透不难,但要说考前凑巧读到,本提学就不信了。
本考官很是怀疑你是替考的,念在你是初犯,年纪又小,只要承认你舞弊之事,本提学可以不将你拿至官府发落!”
李二牛此刻焦急得满脸通红,书籍正好是他从隔壁村那落第的秀才那借来读的。
那秀才知道李二牛喜欢读书,就将自己的书刊借给他读。
但别人又怎么知道内情?
这时一人喝道:“若再不说实话,就去见官!”
李二牛低着头道:“学生确实没有人替考,学生是从隔壁村一位秀才那借了书刊来读的。”
对方摇头道:“还在扯谎!你这么说有何为据?”
李二牛双手攥得紧紧的,沉默无言。
此刻面对对方的逼问,当时请教他人时的窘迫,种种辛酸只有自己知道,如何与人道来。
此刻他百般情绪都涌上心中,堵住胸口难以宣泄。
却见李二牛抬起头,所有委屈到了嘴边时,但见他深吸了一口气:“我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少年的声音回荡在崇正讲堂上,对方一面背一面流泪,但声音却没有停顿。
众人当然知道这少年不是出口成章,少年所背是宋濂年少时求学的经历。
说到这里,李二牛已是泣不成声,满堂之人都是默然。
而司马绍离席而起走到李二牛面前,从袖中取了一手帕递之。
李二牛向司马绍一揖,接过手帕哽咽地道:“学生口拙,只好借先贤之口辩白,还请解殿下、各位大人谅解。”
司马绍点头道:“你暂且回避。”
李二牛退出后,那考官道:“我还是坚持己见,毕竟以四书五经而论他尚有不足,策问再好也不能破了规矩。”
司马绍看向旁人,若是旁人一齐反对,他也不好再取李二牛,只能另给他机缘。
却见林风道:“常有人道,近年来出身贫寒读书人越来越难出头。但富贵之家纵生来锦衣玉食,有名师指点。贫贱出良才,自古雄才皆出于寒门!本人以为书院不妨给贫寒学子一些机会。”
司马绍闻言欣然道:“我与你所见略同。”
………………………………
第一百六十九章 开业典礼
成才书院的招考顺利结束,全国各地有才之人才可谓是被司马绍网罗了七八分。
如此书院大体的框架就定下了。
而书院开馆就定在明年初春,闭馆则定在六七月。
期间大半年光阴,弟子们都必须在书院里闭门就学,无事不得请假。
就在开馆这一日,整个成才书院都是张灯结彩,鞭炮齐鸣。
身为成才书院首任院长司马绍穿着长袍,站在书院大门前,但见都城的父老乡亲络绎不绝地前来书院道贺。
书院门口,红丹丹的鞭炮放个不停。
过了一阵当地的大小官员,上至城主,下至县官,都是亲临捧场。
但见轿子车马远远在成才书院门前停下,几名穿着蟒袍的官员大步行来。
城主见了司马绍笑着道:“太子殿下,恭喜贺喜啊!”
司马绍上前道:“多谢大人百忙之中还驾临书院,实在是荣幸之至。”
城主闻言笑了笑,对于他而言本不愿意来,但太子殿下开业典礼,那么他身为建康本城大员之首缺席就不合适了。
倒不是他对司马绍有什么看法,只是他觉得朝廷官员太多的功夫都是花费在这些繁文缛节之中,如此花在处理民生大事上的精力就少了。
但不去又不行,他必须给司马绍一个面子,其关系散布朝廷上下,就算自己丝毫也得罪不起。
并且身为地方官,乌纱帽稳不稳,政绩是否出色,就看与司马绍这样的顶尖人物能否搞好关系。
至于其他官员看得更通透了,官员往来时屡屡提到司马绍的名字。
这已经在朝堂上隐隐形成了一等声势,换句话说那就是名声。
特别是朝堂上近来传出要在陛下要退位的风声,虽说眼下没有什么有力证据,令大多数人都以为这是有人在谣传而已。
但有心人士却知道晋元帝屡次三番在跟几位大人们私底下商讨。那
么此事会不会与司马绍有关?
或许他们还能从其中找到一步青云的转机,但其中一定要和司马绍搞好关系。
对于他们而言,需要更有背景的人来扶持,所以这样高官满座的场合,他们倒是很愿意来。
司马绍则是一一接待,然后与这些官员们一并来讲堂。
司马绍坐在主位上,从这个位子看下去,左右官员们,有身份的乡绅左右对坐,而堂下则是书院新取的学生站立在那。
书院上下都是十分崭新,桌椅都是新作的,院墙也是重新刷过了一番,一切都透着新意。
司马绍看着这由自己一手打造的书院,心底是感慨万千。
既是由一番成就之感,更觉得任重而道远。
那等刚来之初忐忑不安的心情,又再度回到了自己的身上。
司马绍起身对左右堂下作了揖然后道:“今日承蒙诸位今日驾临书院,在下不胜感激。当初在下在此办学一是在回报家乡父老,二是扶持贫寒子弟就学,此外别无他求。”
“毋庸置疑,我们建康是科举大城,历代府试科举,位列鼎甲,及第高中者比比皆是。
但惭愧的是堪称名臣的官员却是不多,古人云学而优则仕。既是学有富裕,为何当官却当不好呢?
说来本王也是惭愧,在朝堂上所称的建树也不多。”
说到这里,众官员一并道:“太子殿下过谦了。”
司马绍叹道:“多谢诸位对在下的信赖。如今在下只期书院弟子为学时各个是文魁,为官时各个是国家栋梁。”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办好此书院不仅是报答家乡父老的厚恩,更是在下后半身的心血要做好的事。在下必竭心尽力……”
正说话之间,忽然讲堂外有一队手旗帜的官兵匆匆入内。
门外之人阻拦不及,但见这名官兵一进大堂左右张望,然后向正中的司马绍拜下道:“见过太子殿下。”
“你们有何事?”
“启禀太子殿下,圣上派王相抵此,李公公正陪同王相前来,请准备迎接。”
“哦?王相为何事而来?”
“李公公没有明言,在下打听王相是奉旨前来的。”
听到这里,众人都是释然。
众人看向司马绍露出羡慕的神情,众官员更是如此,司马绍年纪轻轻就有这等恩遇,这实在是别人羡慕不过来的。
机灵的城主先是向司马绍拱手道:“恭喜太子殿下,书院落成之日,陛下派王相前来,这真是双喜临门啊。”
许魏然笑着道:“这是太子殿下简在帝心啊。”
在众人的道贺声中,司马绍则是有些意外,没料到便宜父皇对自己如此记挂。
城主道:“好,诸位立即准备,腾开地方。”
城主笑着道:“不意今日有此殊荣,能与太子殿下一并在此迎接王相,真是三生有幸。”
众人都是笑着道:“是啊,我等也同城主大人一起沾太子殿下的光了。”
司马绍淡淡笑了笑道:“各位大人过誉了,这都是父皇的恩典。”
司马绍说完看向众人,众人亦是满心欢喜。
一片热闹中,外头突然锣鼓喧天,众人随司马绍出来迎旨。
但见来人不是别人,而是司马绍的老熟人王相,而父皇身边的李公公站在一旁。
司马绍请两位入内。
众人看李公公一副狐假虎威的样子,也是心底忐忑,心想此人恐怕不好说话。
王相也是一脸苦笑,他在路上有意接纳李公公,此人听闻是天子最信任的太监之一。哪知李公公却没有给自己这位朝廷宰相的面子,令他碰了一鼻子灰。
哪知李公公一见司马绍,单膝就跪下去。
司马绍立即搀扶道:“李公公,你是父皇身边的人,如此大礼我可不敢当。”
李公公陪笑道:“您是太子殿下,陛下的子嗣,小时候你还骑过我,奴才叩拜一下又如何了。”
司马绍笑道:“过去的事别说了,我现在已是书院之人了。”
李公公道:“太子殿下虽然心系书院,但皇上依旧将殿下记挂在心里,动不动就询问奴才殿下的现状。”
李公公的话故意很是大声在众人面前道出,司马绍笑了笑也知他是在各位官员面前给自己长面子。
当然司马绍是如此以为的,但李公公下面的举动却令他吃惊了。
“来人!将御匾拿来!”
但见几名锦衣卫捧着金黄色布料覆盖的匾额来到书院前。
李公公笑着道:“陛下知道殿下在城中兴学,故而御赐匾额给殿下。”
司马绍闻言不知说什么才好,定了定神当即举手揭匾。
但见匾额上题着“成才书院”四个字。
司马绍见此向皇宫方向拜道:“儿臣叩谢父皇隆恩。”
………………………………
第一百七十章 拜师宴
次日司马绍去城主府赴宴。
要说建康城还真是人杰地灵。
无论是举人、进士、还是状元,对于一个十来万人口的国都而言,这在全国是相当高的比例。
城主府本也是请了上榜的学子们前来赴宴。
当然城里老小百姓们也都可以前来,免费吃食,全城同乐。
这一天城主府封了整条街,大摆宴席,整整五百桌啊!
城里但凡有点身份地位的人都请来了。
亲戚同乡,街坊邻居他们家的下人不说,光府里县里的官员侍卫,还有皇宫里的文武百官大臣们也是一并受到请帖。
但即便如此,桌子仍空了太多,城主府下人也不看请帖了,随意放人进去都能大快朵颐。
身为太子殿下,又是今年的新科状元郎,司马绍到时身为主人的城主大人亲自出府相迎。
司马绍拱手笑了笑,与李城主作礼,当下被请入了城主府宅院里。
宅院里设满酒席,招待得都是城主府贵客,听到外面有人相传是司马绍到了,纷纷起身见礼,鞠躬俱进。
众人但见一名年轻公子入院,李城主在身边带路,不是司马绍还是何人?
司马绍一身普普通通的简服在身,看上去有点读书人淡然之雅。
但绝对没人胆敢小瞧忽视。
众人见司马绍目光扫来,都是忙着行礼见过。
这等场面司马绍也是习惯了,没有丝毫局促之意。
多年官里历练,令司马绍不紧不慢,从容一一作揖,将每个人都顾及周到。
礼者,在于由心敬人,绝并非表面客气,就是礼数了。
众人见司马绍之面,皆觉如春风拂面,心道这样的人物,难怪年纪轻轻,已是当世金科状元了。
入席后,一名乡绅拉着一名后生来至司马绍面前道:“久闻太子殿下文魁之名,年纪轻轻就高中状元郎,乃本朝第一人矣,老朽携犬子前来拜见,望能一沾文气。”
司马绍笑了笑道:“老丈客气了。”
这名后生当即向司马绍叩了头。
离开后,司马绍当即酒水入口,易咽润喉,顺入五脏六腑,浑身通透。
一碗高粱美酒入肚,清冽的酒水已是溅湿了薄衫,这并非读书人饮酒仪态。
但此举也可看出,司马绍心中是多么的百感交集。
片刻后又是数名乡绅上前,携自己子弟拜见。李城主在旁替司马绍引荐,无一不是建康本地大族。
这些人与城主府都有些许关系,李城主也是乐意周全,不让自己一家吃独食,看看这些乡绅贵族家里的弟子能不能蒙司马绍另眼相看。
司马绍知李城主的意思,一一见后说些少年俊杰,前途不可限量的客套话,却没有透出让任何人拜入自己门下的意思。
就在这时,一名年轻人孤身来至屋里,上前向司马绍拜道:“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古今读书人无不学之。在下认为太子殿下乃当世贤人,还请殿下教授晚生,以明先圣之道。”
在场乡绅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