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清朝做盐商-第7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做会不会影响到加华对南北之战的干预。
  最后,众人还是决定支持莫西哥自由派政府。
  不仅仅帮着自由派进攻保守派能够抢到钱。
  复兴军也不希望弗兰西人控制整个莫西哥。
  拥有了莫西哥之后,弗兰西就成为了掌控北非、中阿米利亚,以及西欧的一个大帝国。
  三地之间相连正好形成一个铁三角。
  这样弗兰西就成了横跨三大洲的大帝国。
  这样一个弗兰西不仅仅会威胁到整个欧罗巴的平衡。
  甚至有可能整合整个欧罗巴,还有可能威胁到复兴军。
  ……
  新京城最近非常的热闹。
  那些在元宵节挂在截面上的花灯,以及那些精美的装饰物。
  再次将这个伟大的城市给装扮了起来。
  新京城的百姓对此早就习以为常。
  新京城内最有名的就是早餐店。因为这里生活的人来自全国各地,因此你能够在早餐店中看到各地的小吃早点。
  长安的羊肉泡馍,用的的是漠北的小尾寒羊。天津的狗不理包子,肉馅是长白山的白猪做的。
  广州的肠粉裹着四川的榨菜粒儿。
  山东煎饼里面裹着江南的蟹黄酱。
  这座城市中的人是自豪的,他们觉得自己这座城市就是世界的中心。
  每年的藩属国大会,都有几十个国家的高层参加。
  这些人过来自然不会孤身一人。
  他们的随从、家卷以及随从的家卷,总是要凑一船的人过来。
  能够逛一逛新京城内大大小小几十个不同种类的市场。
  尝一尝华夏各地多种多样的美食。
  总是能够不虚此行的。
  回去的时候还能够大包小包买上一大堆的特产,关键是还不用上税。


第八一一章 微服私访
  董书恒偶尔也会乔装打扮一下,混到市井当中去感受人间烟火。
  总统府中招募了一个化妆师,那水平老厉害了,经过她的手,董书恒完全可以变成另外一个人。
  就是一个大男人在脸上涂涂抹抹的非常难受。
  只是再不在人间走走,他觉得自己真的要成为神了。
  不仅仅别人会这么认为,就是他自己都要觉得自己是神了。
  淮扬楼是新城这边有名的馆子,早上的时候售卖早点,这里的早点非常富有淮海特色。
  扬州包子配上东台鱼汤面,要喝早酒的客人还能点一盘切的稀碎的猪耳朵,里面拌上油炸的花生米,还有剁碎的香菜。
  口味重的可以多放点蒜泥和辣椒油。
  董书恒总是忘不了家乡的鱼汤面。
  这里做鱼汤面的鱼虽然是密云水库的鲢鱼和小杂鱼。
  但是却鲜味却一点都不比南方的鱼汤面差。
  今天早上的淮扬楼与平时一样热闹。
  就在众人专心对付自己嘴中的美食的时候,一个身材高挑的女子走进了淮扬楼。
  这个女子穿着红色的妮子大衣,露出了半截细长小腿。
  那两条小腿上包裹着黑色的加厚长袜。
  她的头上挽着发髻,一根黝黑的辫子,镶嵌在发髻上,绕头一圈。
  头饰上还有黑色的纱网流苏,遮挡住了化着精致妆容的半张俏脸。
  女子一进来就吸引了大部分食客的目光。
  美丽的女子总能够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不过大部分的人只是欣赏而已,毕竟这里是新的皇城根,到处都是达官显贵。
  而这个女人手中挽着的那个其貌不扬的男人,却被人们自动地忽略了。
  当然也有人对他投来了鄙夷的目光。更有甚者在心中骂上一句:“好白菜都让猪给拱了。”
  那男子穿着一件青黑色的大衣,脖子上还有一条薄羊绒格子围巾。
  虽然相貌一般,但是气度不凡,举手投足之间透着一股子贵气。
  两人一进来就被伙计引到一个带着屏风的雅座。
  雅座是提前预订好的,伙计可不知道来的是总统阁下还有三夫人。
  杨兮妹是主动要陪董书恒出来的,虽然在周围的食客中至少有十几人是内卫装扮的。
  但是董家的几个媳妇儿早就商量好了。
  只要董书恒微服出来,至少要有吕飞燕或者是杨兮妹中的一人陪同。
  这两位的功夫都算不错,而且练过武的人一般化警觉性都不错。
  “小二,来一碗鱼汤面、两笼包子,再来一份红汤面。”董书恒对店小二说道。
  进入雅间的客人都是店里的贵客,小二招呼得很周到。
  “好嘞,客官,您稍等。”
  董书恒点的红汤面是给杨兮妹的,她是广西人,吃不习惯鱼汤面。
  不一会儿面条就上来了。这鱼汤面用的都是细长的水面,面下到热水中焯个一两分钟就好。
  鱼汤是提前熬煮好的。
  这样的面条装到鱼汤当中,依然能够吸收鱼汤的鲜味。
  入口还劲道、
  Q弹。
  因为仅仅只有屏风当着,说话的声音周围的人还是能够听到,因此两人没有怎么说话。
  董书恒认真听着食客们的聊天。
  能够有时间过来吃早饭的人,大都是有闲工夫聊一聊天的。
  这时,屏风外面一个中年男人的声音传了过来:“你们听说了吗,据说这次大朝会,各国将会共同推举咱们上面那位为共主。”
  大朝会是京城的百姓对藩属国大会的称呼,在他们看来这样万国来朝的大会,就应该叫大朝会。
  另一个人说道:“这事情哪里是传言啊,简直就是实锤了。”
  杨兮妹也听到了,小嘴里吸熘着几根面条,大眼睛瞟向董书恒。
  董书恒尴尬一笑。
  一坐下来就听到有人讨论这个问题,并非是什么巧合。
  主要是现在到处都在讨论这个话题。
  新城这一块现在才是真正的皇城根儿,政府机关都集中在这里。
  一砖头下去就能够砸死好几个厅局级的高官。
  以前的皇城根在内城,现在的内城早就变了。
  那里全是博物馆、书院,各种特色的市场。
  那是外地人来到新京后玩乐的地方。
  而位于西边的新城则成了新的皇城根。
  这里住的人大都跟官员多少有些联系。
  平时得到的八卦也是最多的。
  他们也爱聊这些,似乎是谁知道的多,就更牛逼一般。
  刚开始说话的那人又问道:“就不知道这宫城放在什么地方?咱们的新京城岂不是就成了整个大华夏圈的都城啊。”
  另外一个人接话道:“那当然是放在咱们这儿,只是夏宫有些小了,干脆将边上的颐和园子都给并进去。”
  “要说这事儿有些丢咱们新京人的脸面,劝进的事儿应该是咱们先开口才是啊,结果呢,现在都是这些外人在劝进。”
  “这你就不懂了,当年咱们新京人也不是没有劝过进。但是咱们总统,那是天下第一等的谦虚人啊,你说咱们总统,这么大的功绩,要是不称孤道寡,历史上的那些帝王都算个啥,是不是?”那人说的激动,似乎还给董书恒感到委屈。
  “那是当然,这些小国早就应该劝进了。当年那个大唐太宗皇帝,只不过是打下了一个北方草原,就被诸部尊称为天可汗,咱们的大总统做出的功绩,不比他更高吗?”
  坐在那里吃面的董书恒感觉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这二位怕是自己的脑残粉啊。
  一顿早饭而已,吃的时间并不是很长。
  难得出来一趟,董书恒带着杨兮妹在新城这里最有名的大市场逛了一逛。
  这里的东西琳琅满目,不说本土能够生产的所有商品,就是全世界你能想到的东西在这里都能够找到。
  一直逛到了将近十点钟,董书恒才回去。
  因为中午有一个招待会,他要陪着那些前来开会的各国代表用餐。
  这次来参加会议的人比往年多了很多。
  有人在一个月前就已经到了。
  大华夏圈的国家有远有近,远的像是东华,来一趟最少要两个月时间。
  原本带着全家回来的董书同,因为要处理与北方格里纳达的停火,没有成行。
  董书恒也不建议自己的哥哥这个时候回来。
  东华接连经受战争的洗礼。国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稳定。
  董书同要是带着珠穆一起回来,那么其国内万一要是出了什么事情就麻烦了。
  或者是有心人要是趁着他们都回到本土,搞点什么事情。
  那样也足够新生的东华帝国喝一壶的。
  所以,东华只是派了代表过来。
  蔡启明是东华的外教大臣,但是他要参加与英国人和格里纳达的谈判。
  所以最后只能是丞相马春回来了。
  马春也多年未回本土。虽然他的家人都已经迁移到东华,但是谁还没有点乡愁呢?
  这次会议相比于往年,多出了一些带着头巾,穿着白色长袍的阿拉伯人,甚至还有皮肤黝黑的黑人。
  波斯湾地区一下子多出了许多复兴军的保护国。
  这些保护国虽说有很多其实就是一个部落。
  但是他们控制的地盘可都不小。
  这些复兴军新收的保护国,自然也都纳入到复兴军的管理体系中去。
  这就让复兴军的势力正式与奥斯曼帝国接壤。
  在董书恒创造的体系中,这些小国家或者部族,一旦加入进来,很快就会在政治、经济上受到复兴军的影响。
  而以华夏文明的强大,很快也会在文化上影响到他们。
  最近一段时间,这新京城中百姓可是开了眼。
  棕色皮肤的南洋人、红色皮肤的殷地安人、这些蒙面的阿拉伯人、黑色的非洲人,各色人种全部都齐活了。
  这是啥?这才是真正的万国来朝啊。
  可不是那种虚头巴脑湖弄人的万国来朝。
  这可是复兴军这么些年一刀一枪打出来的。
  波斯帝国的丞相在他的游记中写道:“这是一个伟大的城市,她绝对可以配得上世界中心的称号,不仅仅因为这里生活着几百万的人口。这里的书院集中在一起,就比我们的都城还要大。”
  “这里还是文化的中心,我在这里的清真寺做了礼拜。这里阿訇与我们那里的一样博学。难以想象,这里还有教堂,同时也有寺庙。我说这里是世界文化的中心就是因为这里有足够博大的胸怀包容一起。”
  “这里的人生活富足,普通的百姓都拥有很好的见识。听说这里所有的人都要读书学习。他们出门就能够做上电车,他们的马车不需要马拉,只要烧汽油就可以行走,他们从一个城市到另外一个城市都可以乘坐火车。”
  ……
  这位波斯人使用了很多赞美的词汇,以至于很多年轻人因为这封信的内容,踏上了到复兴军本土求学的道路。
  陆顺已经回到国内一个多月。他直接在老家镇海下船。
  先是回到了老家给自己的老爹请安。
  见到自己原本最纨绔的儿子已经小有成就。
  老头子嘴巴上说着教训的话语,心中却感到很欣慰。
  陆顺也跟老头子提了自己手中缺人的事情。
  老头子没有从家中调人给陆顺,而是让他去了一趟淮海书院。
  陆顺离开家后,途径沪上、来到高邮。
  他在沪上停留了一下,之前几次回来他都是在沪上下的船。
  但是到现在才没多久,他再次感觉自己要认不出这里了。
  淮海书院之行也让他受益匪浅。
  他没有想到,在这样一个书院中,竟然也是卧虎藏龙。
  因为有父亲的书信,陆顺见到了书院中一位老先生。
  这位老先生姓徐,竟然是个教数学的。
  这位老先生在书院的地位不低。
  在老先生的介绍下,陆顺成功地结识了好几位年轻英才。
  接下来几天,陆顺频频跟这些人接触。
  跟他们讲述南华岛的种种好处。
  为每一个人都画了一张不错的大饼。
  这些人各有所长,可是比陆顺身边的那些狐朋狗友要强多了。
  陆顺相信以他们的能力,只要在公司的人力部门走一下过场,就能够进入南华岛工作。
  眼见大会就要临近,陆顺只能先启程北上。
  陆顺很少到北方去,他先是在运河乘坐客船到徐州,然后从徐州北上。
  现在的大运河,基本上只有徐州以南的部分还在运行。
  北方的运河,因为维护的成本太高,现在基本上已经不再承担航运的业务。
  
  取而代之的是徐州到新京的铁路。
  铁路运输的成本甚至比运河还要低。
  明清两代,对运河过为依赖,为了保障运河的正常运行。
  在干旱的季节,甚至要限制两岸的农户取水灌既。
  在董书恒看来,这完全是一种愚蠢的做法。
  相对于运河运输的重要性,两岸的民生更为重要。
  所以在治理黄河的时候,水利部的人就重新制定了运河的规划。
  北方的运河成了调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