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振兴蜀汉:从天水麒麟儿开始-第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曹叡这样说,满宠和田豫两人也一同回应道:

    “臣遵旨!”

    但坐在底下的司马懿此时的脸色变得更加难看,满宠擢升征东大将军,并且又授予假节之权,相对于司马懿的抚军大将军加假节钺来说,满宠的地位已经远超于他。

    虽然武职地位与其相同,但是司马懿此时为假节钺,满宠的假节可以约束司马懿的假节钺,这让此时的司马懿十分理解不了。

    曹叡站在那里看着司马懿的脸色有些难看,他已经料到司马懿的心情,于是曹叡根据曹真的书信向司马懿说道:

    “司马懿听旨!”

    说着,司马懿连忙站起身来向曹叡跪拜行礼道:

    “臣听旨!”

    “朕念仲达心系国家,大将军病重接替其担任西北前线主将稳固大军劳苦功高,朕考虑再三,册封其为太尉,车骑将军,由舞阳侯迁至襄陵侯,加食邑五百户,共七百户!”

    曹叡按着曹真所写的内容原原本本的复述了一遍,他要让司马懿能够暂时总领魏国军事,但不能亲自在地方坐镇,只要给他一定的限制,司马懿便不能十分灵活的行使他的权力。

    听到这些官职册封,司马懿当即由悲转喜,表面虽然没有表现出来,但内心却早就已经乐成了花,他拱手再拜道:

    “臣,谢过陛下!”

 第138章 元直书信感人肺腑

    丞相府政事厅。

    黑云压城,大雨连绵,诸葛亮头戴纶巾,手执羽扇,微风吹拂着一身鹤氅,飘飘然犹如仙人一般,深邃的双眼盯着眼前屋外的阴雨绵绵,心中不觉有些怅惘。

    紧接着,屋外一人身着蓑衣匆忙踏上政事厅台阶,诸葛亮见其匆忙,便走出屋门来到长廊迎接那人,定睛一看,原来是费祎。

    只见费祎手上拿着一札竹简,脸色颇为平淡地对眼前迎上前来的诸葛亮拜道:

    “丞相,刚刚我正打算出去办事,有一老翁趁着大雨前来拦住了我,看他神色匆忙,我还没等问他,他就把这一札竹简塞在了我的手里……”

    “嗯?那人现在在哪里?”诸葛亮盯着费祎手中的竹简问道。

    费祎见诸葛亮眼神看向手上的竹简,于是一边把手上的竹简递给他,一边指着身后的办公房说道:

    “那人在房间里,幸亏我拉住了他没让他走,看他的样貌和精神方面,目前的状态十分的差。”

    “走,先去看看他,然后再做计较。”诸葛亮右手拿着那一札竹简,左手提着鹤羽扇,顺着长廊径直来到了那间办公房。

    却见那老翁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双眼深邃迷惘,不知道此时的他究竟在想什么。

    而一旁周围的官吏们已经忙完了事务,见这老翁如此疲惫不堪且饥肠辘辘的状态,便立马为他倒茶和弄一些食物,但这老翁性格执拗,说什么他都不干。

    这些官吏们只好把吃的与喝的放在老翁身旁桌案上,并且又留了一个属吏在这里守着老翁。

    见诸葛亮亲自前来,那名属吏放下手上的文书站起身来向他拱手拜道:

    “拜见丞相。”

    “不必多礼,这位老兄长便是刚刚在门外硬塞给文伟书信的人吧?”诸葛亮看向坐在面前低头沉思且衣衫褴褛的老翁走上前来和蔼近人地问道。

    身后的费祎点点头也跟着诸葛亮走上前去回答道:

    “是的。”

    于是诸葛亮便挥动羽扇示意这二人离开这间屋子,费祎同那名属吏点点头,然后拱手退去离开了这里。

    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的老翁见一身鹤氅,手持羽扇的诸葛亮终于肯开口说话,只见他那沧桑的脸庞满是辛酸,眼角热泪横流……

    “终于……终于见到诸葛丞相您了,那一札竹简,丞相看了吗?”

    “老兄长别激动,您是谁?为何要找我?”诸葛亮顿时被老翁这一句话问得头脑迷惑,而那一札竹简又是什么情况?

    那老翁缓缓站起身来向诸葛亮恭恭敬敬地拱手拜道:

    “回诸葛丞相,小老儿名为郭邰,是当今魏国御史中丞徐庶的管家。”

    说到这里,诸葛亮便全都明白了,眼前的管家历经千辛万苦离开洛阳,只是为了送达徐庶亲笔写下的书信,而他手上的竹简,便是徐庶的亲笔信。

    但他没有直接打开这札竹简,而是急切地询问老翁徐庶现在的身体状况如何。

    却见那老翁无奈地摇摇头,自诸葛亮第二次北伐中期被曹真打退回天水后,徐庶的身体状况就日渐低下。

    老翁每次见他满是惆怅的心情,便问他究竟为何如此,徐庶没有说,直到那天晚上写信的那一刻,徐庶便把他所有的心事都托付给了这老翁。

    “哎,徐中丞已是风中残烛,命不久矣。”老翁说着便流下热泪,继而又说道:“这封书信,便是徐中丞送给丞相的绝笔信。”

    听到这些话,诸葛亮顿时思从心来,他不禁展开这札竹简仔细阅读来自远方好友为他送上的亲笔信。

    “吾友孔明亲启,见字如面………”

    诸葛亮一字一句的把这封绝笔信通篇读完,顿时流下思念万千的热泪,原来徐庶在魏国这么多年以来一直都惦念先帝刘备的大业……

    当阅读至通篇书信的最后几句的时候,诸葛亮的泪水遍撒衣襟,他缓缓放下手上的书信,把这札竹简平整的在桌案上展开,他回首望向眼前的暴雨喃喃道:

    “吾友元直,惜当年没能与兄共同辅佐先帝兴复汉室之大业,君于曹营忍辱负重,誓不为汉贼献一策,弟钦佩之至,兄之言句句感人肺腑,还请远方吾兄元直安心,亮虽才能驽钝,但先帝之志,亮始终铭记于心。

    且如今大汉人才济济,而亮也寻得可以托付的接班人,三足鼎立之势已定,亮有生之年或许不会打破这种制衡,但只要好好培养这个人,大汉中兴之日,终会到来……”

    这些话虽然不能让远方的徐庶听到,但是在心中却已经告诉给了他,而这封信将会永远成为诸葛亮与徐庶友谊的象征。

    他转过身来看向那名老翁,却见那老翁此时静坐在那里,诸葛亮擦了擦泪水,然后对他说道:

    “老兄长,长途跋涉送来此信,亮万分感激,请在此地歇息几日,过些日子亮亲自送老兄长回去,还望老兄长把我的回信传达回去,也算留个念想。”

    说着,诸葛亮最终还是写下了他刚刚嘴上所说的那些话,说是在心中已经告诉了徐庶,但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只有让徐庶亲眼看见老友的回信,他或许才能真正的安心。

    轰隆——

    空中一声炸雷震响天地,一道闪电划过天际,而这约半个时辰的时间里,诸葛亮写了很多话。

    很快,诸葛亮写完最后的落款便放下了笔,然后长舒一口气放下心来,将这札竹简小心翼翼地卷了起来呈给那个老翁。

    “老兄长,这封信还请拜托您转交给元直,并且附上一句话:吾与元直,襄阳学堂,一时同窗,一世好友。”

    接下诸葛亮递来的书信,老翁沉重的点点头回应道:

    “丞相放心,小老儿定然将信转交给徐中丞。”

    放眼望去,屋外依旧大雨连绵,而远在吴国武昌王宫,孙权也已经从战败的悲伤中缓和过来。

    “伯言,此次作战,我们损失了多少兵马?”孙权双眼毫无神气,可见这次他真的已经对打仗没有太大的兴趣了。

    站在大殿之下的陆逊态度平和,对待此次作战,他还是持不赞成的态度。

    “回大王,此次作战……我们阵亡三万六千多人,被俘一万余人……”

    “哎……”孙权听到这些数字只是叹叹气,经历再度失败,他们在短期时间不会再北上伐魏,其根本原因是这次大败对吴国这些世家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

    正当孙权蹙眉惆怅之时,王宫外一阵脚步声突然传来,来到王宫之人正是严畯。

    “大王!祥瑞,祥瑞啊!”

 第139章 武昌祥瑞深井黄龙

    严畯此言倒是惹起孙权和陆逊的注意,本来就有些接受不了战败现实的孙权这时突然振起精神看向站在大殿之上颇为兴奋的严畯,并且站起身来向严畯问道:

    “曼才,是何祥瑞?快快道来!”

    “呼呼呼……禀大王,苍龙门外锁龙井有黄龙降世!”严畯虽然气喘吁吁,但其兴奋的心情根本没有任何掩盖,而这种状态也在不断影响着正在颓废状态的孙权。

    什么?!

    这倒是让陆逊说着了,前段日子陆逊夜望星空,发现武昌方向紫微星降世,他推定这几年在吴国孙权肯定会称帝。

    只不过他估计的时间有些太远,却没想到称帝的时间这么早就到了,陆逊看向站在那里兴致勃勃的孙权,又转而看向乐在其中的严畯,可见这次若劝阻孙权,自己肯定捞不到一点好处。

    何况倘若孙权称帝,所有世家的家主和在朝为官的朋党都能再进一阶,而吴郡陆家也将会成为孙权称帝最大的获益者,他身为吴国现今的上大将军,孙权称帝后,他的地位可能在这个位置止步吗?

    于是陆逊思忖再三,决定还是选择劝孙权进位九五,他恭恭敬敬地向站在那里的孙权拜道:

    “恭喜大王,贺喜大王!武昌有黄龙降世,这预示着大吴将有万世之帝王诞生,而现如今您贵为吴王,又是我大吴之君,这黄龙降世之处又是大王的王宫。

    这也就代表着苍天有旨意赋予大王,让大王进位九五,与其他两国一争天下,最后完成不世之功业,入主中原,建都洛阳!还请大王莫要违背天意,应当早日设坛登基,建国称帝!”

    若说陆逊在吴国能够把孙权捧上天,这也合乎情理之中,因为孙权现在谁也不信,就信陆逊,不听他的话,那就只有吃亏的份。

    听着陆逊那句句美言,把本来处于颓废消极状态的孙权再度重振雄风,他抬着那高昂的头颅,向站在大殿之上的陆逊和严畯颇为霸气地说道:

    “将武昌苍龙门锁龙井有黄龙降世之消息传遍全国,并且三天后召集所有官员,哪怕是带病的,有事情的,统统都要来参与此次朝会。

    如今苍天有大任交予孤,孤又岂能辜负苍天?待明日孤与群臣商定登基之事,上大将军定要为孤分忧,你可是我大吴的功臣,孤登基后,你吴郡陆家将居大吴首位!”

    这番话让陆逊放下了心,只要不触碰到孙权的利益,那么他和他的宗族就永远都是安全的。

    一旁的严畯颇为高兴地回应了孙权的话道:

    “臣这就传达大王的命令。”

    说着,严畯转身高高兴兴地离开了王宫,而陆逊却欲言又止,但他觉得说这些话可能会让孙权那重振的精神再度反弹,于是也就作罢了。

    “其实我要说的是,现如今我说的话已经不怎么算数了,即使是为你帮腔作势,我也只能做到拉拢一部分人。

    但如果你把我放在群臣首位,就这次作战而言,在他们的眼里,我在这个位置就对他们是个威胁。

    事已至此,也只能这样了,抛开我不提,你登基,朝中所有大臣都能跟着加官进爵,得利的还是那些人和你,而我只不过是名头上多了一些,权力却依旧当初。”

    当严畯离开王宫后便大肆宣扬苍龙门锁龙井有黄龙降世的消息,骠骑将军诸葛瑾坐在府中凉亭内正和其子诸葛恪商量一些朝中的事情,随着消息的传来,诸葛瑾又是一阵忧心忡忡。

    而坐在对面的诸葛恪却不以为然,他颇为理所当然地说道:

    “大王合肥新败,倘若这么低迷下去,大吴的出路可就真的就此断绝了,而这一消息正好转移大吴上下文武百官们的消极之心,全心全意投入到大王称帝的事务中。

    何况大吴的文武百官是由什么组成的,父亲你不会不知道,只要大王称帝,那么和他有姻亲关系的文武百官们都会加官进爵,而那些跟着这些姻亲将领们混吃混喝的官员们也会因此而晋升官职,何乐而不为呢?”

    虽然诸葛恪的分析并不错,但诸葛瑾相对于儿子的见解更为老辣独到,他对眼前的儿子颇为严肃地说道:

    “你分析的不无道理,但你没说到真正的点子上,倘若大王称帝,那我们的地位和形象在天下就会发生改变。

    首先就是在蜀国那边,我们与他们互为唇齿,假如大王与天下二国并称皇帝,不光魏国那边会造成一些动静,在那边认为自己是汉家正统的蜀国也可能会对我大吴造成军事威胁。

    或许你认为蜀国实力与我大吴相比之下较弱,但就你二叔两度北伐获得的领土和战果,足以证明他们的全国的实力甚至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