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或许你认为蜀国实力与我大吴相比之下较弱,但就你二叔两度北伐获得的领土和战果,足以证明他们的全国的实力甚至可以能够和魏国叫板,但并不能爆发过大的冲突,这也是他们的弊病。”
待诸葛瑾把话说完的那一刻,诸葛恪心中所有的想法都被其父的分析全部扼杀,他站起身来看向眼前一片花园摇了摇头不知所言。
坐在他背后的诸葛瑾看着眼前的儿子叹了一口气,这并非是不光彩的事情,相反,对于他来说这应该是一个历练的过程。
“你一直以来认为自己才高八斗,可是在为父的眼里你还是一个尚未成熟的孩子,你在我的庇护下待的太久,已经忘了如何才能把自己的能力彻底释放出来。
你要在心里记住,在你分析这些问题之前,例如针对解决山越问题,你二叔的女儿诸葛果早就先你一步把解决山越矛盾的方案交给了我!”
“………”诸葛恪虽然没说话,但心里面却对诸葛果产生了某种仇恨的心理,他心里暗暗道:“凭什么,凭什么你一个女人不在家相夫教子,就因为你是二叔的女儿!不,我不相信你有比我强的能力!总有一天我会让所有人看到,我诸葛恪比你强!”
………
很快,过了约有整整一下午,苍龙门锁龙井有黄龙降世的消息传遍全国,并且也果然不出所料,那些与孙权有姻亲关系的文武百官们顿时欣喜若狂,纷纷为孙权的登基即提前做出了准备。
而且很多与孙权亲近或者是姻亲将领,诸如全琮,吕据和朱据等人都聚在了一起商量这件事,随着人数越来越多,他们一致决定,拥立孙权为帝。
一来他们是为孙权能够在吴国站稳脚步考虑,二来则是为他们自身考虑,孙权登基即位,对他们来说就是好事,加官进爵,高官厚禄指时可待。
第140章 称帝事宜天下皆知
武昌有黄龙降世和孙权即将称帝的消息在短短三天的时间内向天下铺开,远在成都的诸葛亮得知这一消息后倍感不安。
不仅如此,魏国长安和洛阳方面也得到了这一消息,起初曹叡并不相信这个事情,吴国怎么会有黄龙降世?但经查实,的确是真的消息。
而这时的诸葛亮也耐不住这个消息的重要性,于是在得到消息的第二天上早朝的时候,诸葛亮把这一确认过的真实消息向朝中文武百官们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与交流。
针对孙权即将称帝的问题,蜀国朝堂之上态度一致,武将之首的赵云和魏延二人态度格外强硬,大殿之下的文官以董允、费祎和蒋琬为首也表示出他们不满的态度。
站在赵云身边的魏延走上前来向高台之上的刘禅与诸葛亮拜道:
“陛下,丞相,孙权立国不正,他的吴王之位还是曹贼所立,倘若孙权这碧眼小儿称帝,那就是对我大汉不尊,对我大汉正统的挑战!
请陛下和丞相斟酌,倘若孙权执迷不悟依旧要建国称帝,那么请丞相宣布断绝与吴国的来往!”
“孙权狼子野心昭然若揭,请陛下和丞相立刻向吴国警告,倘若孙权称帝,这是对我大汉的不敬,对大汉正统的不敬!”一旁的董允也提出他的建议,相对于魏延的强制手段,董允的办法就显得有些客观。
二人把各自建议说完之后,朝中群臣态度十分强硬,一致向刘禅和诸葛亮拜道:
“请陛下和丞相斟酌!”
可见孙权此次彻底算是犯了众怒,但诸葛亮知道,孙权称帝只是时间问题,前些日子他夜观星象,东南方向有帝星降世,他用推演之术加以解算,得到的结果是孙权将在几年内建国称帝。
坐在龙椅之上的刘禅看到群臣头一次同仇敌忾,团结一心的模样,让他大为吃惊,于是又看向站在那里脸色镇定挥着羽扇的诸葛亮。
“相父……你的意思呢?”
“嗯……诸位的意思,亮明白,只是诸位莫要让愤怒与偏激占据诸位的理智。
如今大汉刚刚经历一场血战,国力正是急需恢复的时候,倘若我们与吴国交恶,只能是两败俱伤,得利的还是魏国。
伯苗,待孙权称帝,还需拜托你再去东吴一趟表明大汉并没有与其敌对之意,希望大汉与吴之间继续保持盟约之好。”
诸葛亮此言句句有理,在他的引导下,朝中群臣们不禁陷入沉思,他们的思考或许还是没有展开,仔细想一想,的确如此。
“诺,请丞相放心,邓芝必不辱命!”邓芝走上前来拱手应道。
说着,群臣们纷纷附和诸葛亮的分析,而魏延则是走上前来向诸葛亮拱手拜道:
“丞相,难道就这样看着孙权小儿登基称帝?还派伯苗继续维持与他们的盟约?光孙权小儿称帝这种举动就是对先帝,对大汉的大不敬啊!”
“若大汉国力足以与吴国,甚至比他们的国力还要强大,亮当即上奏陛下谴责吴国的行为,但经历两次北伐,大汉国力急需恢复,如果贸然动手,很难想象会不会重蹈覆辙。”诸葛亮考虑得还是周全,见魏延依旧站在众人之前一动不动,为了安抚他的心情,诸葛亮又说道:“亮知文长本意全为大汉,可文长也要考虑大汉的当下情况呀!倘若有朝一日吴国胆敢来犯,亮定以文长为先锋,让你好好打一仗!”
这番话说起来容易,孙权虽然有时候糊涂,但他身边的陆逊是个精明能干的人啊,只要有利于吴国的事情,陆逊肯定会趁机下手,可现在蜀国经两次北伐战败魏国,他们还会贸然出兵吗?
但是魏延也知道,大家同朝为官,自己又是国家重将,说这些话显得自己的身份和思想也有所降低,正如诸葛亮所说,倘若蜀国国力强盛,所有人都会主张出兵。
而刚刚投身于蜀国被册封为讨寇将军的王双此刻就站在武将之列,在他看来这里和魏国相比并没有相差太多。
“和魏国比,蜀国对吴国的态度还是比较强硬的啊。”
“丞相,伯约南征也有半个月了,他们的情况如何了?”赵云见魏延走了回来,他马上把这个问题转移到正在南征的姜维,避免再出现其他不可调节的问题。
脸色平淡的诸葛亮挥了挥羽扇对下面的赵云说道:
“亮正想说这件事情,如今南中叛乱势头越发扩大,首领刘胄占据建宁以西所有地盘,兵力拥有三万多人,伯约那边的担子很重啊。
前段日子刚刚从南中传来的消息,在平叛的过程中,那些叛军把我军所用的粮草全部焚毁,只有伯约和建宁郡仅剩的粮草,希望让我们尽快运输粮草。”
紧接着,站在董厥身后的李丰再度站了出来,他已经做习惯这种粮草运输的任务,对于粮草运输,李丰这段日子把地图上和实地上所有能走的路都勘察了一遍。
“丞相,李丰愿担此重任!”
“好,只不过南中路途崎岖,你可有把握准时运输送达?”
诸葛亮见李丰站了出来颇为欣慰,但他还是有些担忧,李丰从未去过南中,对于那里的地形不熟悉,若无法运输到前线,损失的可就是大量的将士们了。
即使李丰把那些地图和实地的道路都勘察一遍,他也没有十足把握深入南中运输。
见李丰面露难色,魏延站了出来向诸葛亮请求道:
“丞相,当年我也曾跟随您参与了平定南中的作战,对于那里的地形也很熟悉,就让我跟着李丰去吧。”
“嗯,李丰,让文长随你同去如何?他当年参与平定对鄂焕和高定的叛乱,对于南中地形,他也比较清楚,去了之后,以文长的军事经验,也好有个帮助。”诸葛亮点点头准许了魏延的请求,转而向面露难色的李丰亲切地说道。
前几天诸葛亮命关索先行一步返回南中与姜维汇合传达他的命令,倘若关索没走,或许引路的任务还轮不上魏延这个重将来完成。
见魏延与自己同去,李丰大喜过望,有魏延这样的老将随同,他也就不需要担心那么多事情了。
“多谢丞相,魏将军!”李丰先是向诸葛亮一拜,紧接着又向魏延恭敬拱手一礼。
而魏延对于李丰这个年轻后生的态度表示十分满意与赞赏:
“嗯,这一路上调动粮草你来指挥,发生突发战斗听我的。”
“诺!”李丰重重点头,而后拱手拜道。
只不过,站在那里的赵云此时的精神却有些恍惚,可能是年纪太大的缘故才导致的。
见赵云有些精神不佳,诸葛亮便走下台阶来到赵云跟前搀扶着他的身体颇为亲切地说道:
“子龙,你年事已高,此次北伐你出力最多,但也要注重身体。”
“多谢丞相挂怀,可能……哈哈,是我真的老了吧。”赵云见诸葛亮走到前来,那昏黄的双眼透露出岁月的沧桑,他不禁一阵感叹:“叹岁月万千,终究抵不过年老。”
…………
而此时,南中交战越发激烈,刘胄采取夜袭和突袭的进攻对蜀军造成不同程度的打击。
“看来已经不能用平和的态度来对待这些人了,传令下去,在救援孟族长的同时,所有将士全部投入攻城作战,一定要让刘胄这个家伙见识见识我大汉将士的厉害!”
第141章 久攻不下对此发愁(求订阅推荐票)
“伯约,再这么下去,情况对我们不利啊,却没想到这味县竟然还有大批粮草,而我们的粮草也只剩下七天所用的了……”
宁随站在营帐内颇为意想不到的看着手上的探报,刘胄发动这次叛乱在三年前就已经谋划好,而且味县所用粮草全是一个月前从成都发来的粮草。
虽然大军已经全面出动,但是身为主将的姜维还是对当下的时局有一些担忧,随着时间越拖越久,双方对峙的局面也在慢慢走向破裂,至于是谁先撑不住,姜维恐怕已经猜想到了。
倘若成都的粮草还没有运来,那他们只能采取强攻的办法来夺取味县的粮草,但这样做,无异于是自损八百伤敌一千。
要知道味县粮草都囤积在城内,而并非城外某个具体位置,这也是姜维所担忧的问题,粮仓都在城内,怎么抢?
站在作战沙盘前的姜维满面愁容,听着宁随念出的探报显得更加没有把握,他双眼盯着眼前沙盘上的味县喃喃道:
“强攻肯定不行,这些人久居南中,早就已经习惯这里的气候,而我军此时被这天气热的汗如雨下,甚至还有部分士兵出现中暑的情况……”
而此时营帐之外双方交战得异常激烈,辅匡同马忠以及张嶷几人率领一千精锐架上登城梯打算采取强行登城的策略。
却没想到这些叛军士气高昂,不到一刻钟的时间他们就损失二百多人,只能被迫撤回。
进攻城门的句扶和柳隐二人此时的进攻情况并不乐观。
这些南中人利用淬毒的箭矢向城下进攻城门的部队发动反击,导致大多将士在中箭后依旧参战,但却因剧烈运动导致毒素与血液融合速度加快当场毒发身亡。
负责指挥进攻城门的句扶见此情况只能被迫撤出这里。
“报,将军!前线将士进攻不利,被迫撤退!”
紧接着,前线传信兵策马匆忙飞奔跑回营帐,把前线作战失利的消息告诉姜维和宁随等人。
坐在一旁的诸葛果此刻热得满头大汗,只得挥着羽扇来解当下炎热,她听到前线作战失利的消息,眉头一皱,那可爱的脸庞变得异常纠结。
而宁随看向格外纠结的诸葛果便开口问道:
“诸葛姑娘,你怎么看?”
“……嗯,待几位将军回来,且听听他们如何说,然后再针对此次失利做出判断。”诸葛果现在不敢妄下定论,如果出现错误,那将对他们造成不可避免的巨大损失,紧接着她又想到粮草的问题说道:“成都粮草还没有消息吗?”
站在一旁沉默不语的姜维摇了摇头,南中山路崎岖,若想以最快的速度运往这里,最起码也得需要十天的时间。
而且成都那边除了那些曾经参与过平定南中叛乱的老将们,其余人都对这里不熟悉,除非诸葛亮把魏延派来引路,不然的话即使是擅于运粮的李丰,他也容易被这南中的道路走得晕头转向。
很快,辅匡同马忠七八个将领灰头土脸的回到营帐,他们看着脸色紧绷且纠结的姜维和宁随等人,心里更不是滋味。
于是,辅匡为袒护身后这些将领们主动担责对姜维说道:
“是我指挥不当,伯约若想惩处他们,就先罚我!”
“………元弼兄!现如今双方战事紧张,你们作战失利是有原因的,这我清楚。
你说这些话可就太过见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