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宁随转身看向姜维点点头回答道:
“不仅是那封书信,而且在营帐里还搜出大量与孙权和陆逊来往的信件,和刚刚搜到的书信完全相符。”
得到宁随确切的消息后,姜维双眼顿时一闭,而后看向一旁的诸葛果说道:
“诸葛姑娘,我想听听你的想法。”
“……嗯,相比之下,大家应该更想听听你的看法。”诸葛果双眸瞟向众将的眼神,她能够看得出来这些人想让姜维对这件事情进行一些分析。
然后姜维抬头看向议事厅一直都在看着自己的将领们,只见诸葛果掩面一笑,姜维为了缓解当下的尴尬,他站起身来对众将分析道:
“当下吴国孙权仍然没有放弃对大汉内部的搅局,倘若我们没有发现刘胄与孙权的交往,那么孙权还会再找一个人代替他。
有朝一日我们在南中疲于奔命,南部边境地区始终得不到根本性解决,那么谈何北伐兴复大汉,还于旧都?
但大汉两度北伐国力虚弱,吴国也被满宠打得体无完肤,而反观魏国,实力依旧雄厚于二国,并且孙权还在大汉背后捅刀子,这代表着孙权毫无远谋!
因此,孙权没有长远的谋略,而我们应当有这种意识,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孙权碧眼小儿,永远都是大汉的祸患,决不能松懈。”
听完姜维这一番分析,句扶首先站了出来对他颇为坚定地说道:
“伯约放心,倘若孙权真的有朝一日对我大汉动兵,我句扶会让他知道什么叫真正的深渊!”
“对,孝兴这句话我赞同!但是在这之前,吴国仍然是我大汉的盟友,只要没有真正撕破脸皮,我们就能睁只眼闭只眼,想必丞相也是这么想的。”辅匡身为蜀国老将,对于孙权不地道的行为表示义愤填膺,但双方目前终究没撕破脸皮,能让一步就让一步。
而坐在那里的诸葛果也点点头,想不到他的思维竟然这么灵活,她用一种颇为钦佩的眼光看向姜维,而内心却也随之产生反应……
很快,魏延同李丰二人只身来到滇池议事厅,当得知刘胄与吴国有关系的那一刻,魏延那面如重枣的脸瞬间变得铁青,他双眼顿时陷入无限杀意之中。
“文长,此事重大,不可儿戏。”
若非辅匡和宁随相劝,估计他早就冲出去宰了那个刘胄,但当下他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由于此次出兵只带了诸葛果和宁随两个参与军事的参军,处理事务相比之下较慢,于是辅匡分别派张嶷和马忠以及王平等人前去连然,建伶,秦威,俞元,胜休等地负责安抚稳定当地叛军。
随着南中叛乱平定,姜维以及他麾下的将领们也进入了较长一段时间的休整期,这两年下来,第十三营声名大噪,不仅如此,姜维的名声也从一个无名小辈遍传天下,但这也可能成为他的隐患。
………
数日后,夜间,成都皇宫外,黄皓得知姜维于南中大获全胜的消息心中思绪万千,那狡黠的双眼在月光的掩映下像极了一只待捕猎的饿狼,而他的嘴也在不断念叨着:
“姜维………”
第149章 武昌称帝三国鼎立
蜀国建兴七年,魏国太和二年,七月中旬,武昌祭天坛。
在文武百官的瞩目之下,孙权身着九爪龙袍,头戴十二旒冕,腰间配着白虹剑与龙凤玉佩,他踏着祭坛台阶缓缓而上,终于来到铜鼎面前,脸色与心情尽是感慨与豪迈。
拂拂——
祭坛两侧旌旗蔽日,一缕清风吹过,吴军战旗迎风招展,旗帜之下的吴国将士们面带谨慎,却又不乏激动与高兴,而站在祭坛之下的武将文臣们更是难掩笑意。
咚咚咚——
嗡——
随着鼓声阵阵,角声震天,周围一片尽是肃穆与威严之气。
站在武将首位的陆逊望着眼前那座高大的祭坛,环顾四周,这些人仿佛好像早就盼望孙权称帝一般,大概只是人心所向,孙权也只是顺坡而下罢了。
跪——
说着,孙权跪在铜鼎面前,手执三柱香向苍天拜道:
“皇帝臣权敢用玄牡昭告于皇皇后帝:
汉享国二十有四世,历年四百三十有四,行气数终,禄祚运尽,普天弛绝,率土分崩。
孽臣曹丕遂夺神器,丕子叡,继世作慝,淫名乱制。
权生于东南,遭值期运,承乾秉戎,志在平世。奉时行罚,举足为民。群臣将相,州郡百城,执事之人,咸以为天意已去于汉,汉氏已绝祀于天,皇帝位虚,郊祀无主。
休徵嘉瑞,前后杂沓,历数在躬,不得不受。权畏天命,不敢不从,谨择元日,登坛燎祭,即皇帝位。
惟尔有神飨之,左右有吴,永终天禄。”
说着,孙权向面前铜鼎弓腰一礼,随即站起身来将三柱香插在香炉中,而后退了三步,再向铜鼎叩首行礼以表示对天帝的尊敬。
随着孙权起身,这祭天大典登基即位之事也就在此而成,他站在祭天坛之上,所有人都跪倒在孙权的脚下口呼“万岁”,从这一刻起,孙权便正式成为这华夏大地上第三个国家的皇帝。
并且他的称帝,也正式将吴王国拉上了三国鼎立的舞台。
万岁——
万岁——
万岁——
紧接着,陆逊带着文武百官向祭天坛上的孙权叩首拜道: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一刻,孙权壮志豪情,他望着眼前的江左大地与周围臣服的文武百官们,心中尽是感慨万千,他从未想过能够登基称帝与这天下英雄争上一番天下。
脸色颇为激动的孙权转而望着天空喃喃道:
“父亲,母亲,大哥,你们看到了吗?仲谋会完成你们未竟的霸业,直取洛阳,争霸天下,结束这数十年的乱世纷争。”
紧接着,孙权示意陆逊起身,又让下面的黄门将册封诏书交给自己,待陆逊走上祭坛高台,孙权才把这册封诏书转交给陆逊。
接下诏书的陆逊向孙权深深一拜,而后转过身来走下台阶,向下一个平台站定对文武百官宣读册封诏令。
踏踏——
在这一刹那,陆逊下台阶的动作仿佛被放慢了一样,或许是那些文武百官们难耐的心情,巴不得让他就地宣读诏令好让自己高兴一番。
很快,陆逊站在孙权下面高台看向跪在下面的文武百官们也尽是豪迈,他展开册封诏书,颇为端正地对跪在石阶之下的文武百官们宣读这封诏令:
“朕上顺天意,下承民心,今于武昌设坛登基,为彰大吴文武百官定,特册封诸臣如下:
拜陆逊为上大将军,右都护,领尚书事,太傅,辅佐东宫。拜顾雍为丞相,太常,平尚书事。拜朱然为车骑将军,上大司马,右护军,领兖州牧。拜留赞为后将军,左都护,领豫章太守。………”
在陆逊宣读的诏令下,在场所有的文武百官都受到了相应的册封,果不其然的是,陆逊的地位依旧是群臣之首,这是令所有人毋庸置疑的事情。
只不过令人吃惊的是,朱然竟然直接升到车骑将军和上大司马的位置,这是让人意想不到的结果,可是仔细想想,朱然自跟随父亲朱治从征四方以来,屡立战功。
并且曹丕东征,朱然领兵大破曹真部名震敌国,虽然在那次战役朱然的表现没有其他将领出色,但可以充分表明他的军事能力的确可以堪当重任。
不仅如此,丞相的位置依旧是顾雍,原因很简单,顾雍执政为相多年,一心为国为民,把吴国内政治理的井井有条,一股清廉之风在朝廷兴起,深得孙权宠爱。
此刻,陆逊收起册封诏书转过身来与文武百官们共同向孙权拜道:
“谢陛下恩典,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
仅仅一天时间,孙权颁布各种法令,并且大赦天下,改元黄龙,宣告吴国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七天后,孙权正式在武昌称帝的消息传遍天下,在洛阳皇宫的曹叡和在长安镇守的曹真都为之震惊,但是三国都历经大战,兴兵伐吴岂不是又要添上更多的负担?
坐在长安行宫内的曹真病情刚刚有所好转就来这里处理大量的军务问题,得知孙权于武昌称帝的消息后却认为这件事情很是正常。
“伯济,随着天下三足鼎立之势已成定局,你有什么看法?”
“孙权称帝,与蜀国的利益产生政治冲突,淮以为几年之内吴国定会与蜀国产生武力或者是外交之间的冲突。”郭淮颇为客观地分析道。
对郭淮的分析,曹真点点头对他的话表示赞同,紧接着他接着郭淮的话又说道:
“孙权在武昌称帝,对我们大魏利益并没有冲突,虽然名义上与蜀国仍是盟友关系,但却貌合神离,你说的没错,这么长时间以来,我也在观察着他们两国之间的动向。
只不过孙权这么快就称帝,这是我没想到的事情,估计远在成都的诸葛亮也是如此吧。”
………
成都丞相府。
很快,孙权在武昌称帝的消息在蜀国开始流传,这个消息一经传出,蜀国上下皆是持吃惊和不满的态度。
紧接着,杨仪从政事厅外匆匆忙忙走了进来,手上还拿着一卷最新的情报。
“丞相,孙权于武昌称帝了!”杨仪手持那卷竹简呈给诸葛亮急切地说道。
但诸葛亮却颇为镇定的接下了杨仪手上的竹简,他缓缓展开这卷竹简,仔细审视端详一番后笑了笑道:
“孙权称帝代表着天下三足鼎立的正式形成,看来吴国方面不日就会派人来通知我们这一消息的。”
第150章 元逊使蜀傲气凌神
此时,武昌王宫已被临时当做帝王行宫,朝中大臣一致提议把吴国都城迁至建邺,并且把武昌改为陪都,而这个提议也被孙权准许,不日他们便将都城迁至建邺城。
宫殿内,吴国文武百官接受孙权册封后意气风发,他们站在这座帝王行宫里,脸色显得颇为骄傲与兴奋,而站在一旁的丞相顾雍走了出来向孙权行了一礼。
“陛下,如今您荣登大宝,进位九五昭告天下,但还是应当派遣使者呈送国书通知我们的盟友,并且依旧承认大汉为我大吴的盟友。
若想与魏国一较高下,我大吴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而这条路必须要与蜀国共同来走下去,否则,单打独斗,我们两国根本不是魏国的对手。”
“嗯,元叹说的在理,朕即位大宝,昭告天下,但蜀国方面可能会以为朕僭越大汉,实则朕顺应天意,武昌黄龙降世,这是帝王征兆,想来对方也不会说什么,是吧子瑜?”说着,孙权的眼神突然看向站在顾雍身后刚刚官拜大将军的诸葛瑾饶有兴味地问道。
身为蜀国丞相诸葛亮的兄长,这一点就够他在孙权面前抬不起头来,他也只能承受着这万钧压力。
“陛下说的是,应当派出使者向蜀国呈送国书来表明陛下是顺应天意登基称帝,而并非是僭越大汉而自立称帝。”
“那,该派谁去担任这个使者可好呢?”孙权依旧盯着眼前的诸葛瑾又提了一度声音问道。
群臣见孙权的眼睛依旧盯着诸葛瑾,所有人都理解了他的意思,紧接着他们又把眼神转移到了身后的骑都尉诸葛恪的身上。
本就想一展外交才华的诸葛恪见群臣都在盯着自己和父亲诸葛瑾,他当今便清楚孙权的意思究竟是什么了,于是他抬着头在群臣的瞩目下来到众人面前向孙权拱手一礼。
“陛下,臣诸葛恪愿出使蜀国,呈送国书,以解陛下忧虑!”
见诸葛恪竟然直接走了出去,诸葛瑾想劝住他,但仔细一想,孙权一直都对蜀国方面尤其是他和诸葛亮的关系耿耿于怀,倒不如让与太子孙登交好的儿子诸葛恪来证明他们一家对吴国的忠心。
于是诸葛瑾便抬起头看向站在面前背着自己的诸葛恪与面对着他的孙权默默不语,想要看一看孙权究竟什么意思。
孙权见诸葛恪走上前来请缨出使蜀国大为赞赏,他颇为高兴地点点头对诸葛恪说道:
“哈哈,朕有元逊之才,何愁与蜀国外交不定?那此次朕便委托你为出使蜀国的使者,抵达蜀国后,一定要好好展现我大吴的风采!”
“请陛下安心,元逊定不会辜负陛下期望,此去蜀国,元逊定会一展我大吴雄风!”诸葛恪此言倒是太过盛气凌人,不过这正是孙权喜闻乐见的事情,他就喜欢如此直率开放的人。
既然孙权答应诸葛恪主动请缨出使吴国,那么陆逊也就没有理由再行劝阻之事。
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