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天后,知政堂又一次讨论岳飞出兵江淮的提案,这一次不再有李回的弃权,张浚、赵鼎、吕颐浩投下了赞成票,秦桧和朱胜非投下反对票,知政堂以三比二通过了岳飞的提案。
朝廷舆论风向也随吕颐浩复相而转变,支持收复江淮的大臣明显占据上风,主和派的声音被压制住了。
吕颐浩意气风发地来到御书房,他被领入房内,见张浚和赵鼎坐在一旁,吕颐浩向二人点点头,躬身行礼,“微臣参见陛下!”
“吕相公免礼,赐坐!”
“谢陛下!”
吕颐浩在旁边一个软墩上坐了下来。
赵构对吕颐浩道:“现在有一个问题,我们和金国签署的停战协议还有两个月到期,朕不想背负上背信弃义的恶名,吕相公有没有好的方案?”
吕颐浩想了想道:“这个问题微臣考虑过,微臣有个想法,可以提供给陛下参考。”
“吕相公请说!”
“微臣在想,我们的停战协议只是江南东线停战,并不包括荆襄,不如先从荆襄用兵,消耗伪齐军的资源,我们东线则积极训练备战,准备物资和战船,两个月后,再把荆襄的军队撤回来,东线大军开始渡江北上,夺取江淮扬州。”
这个方案赵构颇为赞赏,不消极等待,而是采取主动,又避开了条约的限制。
“两位相公感觉这个方案如何?”
张浚和赵鼎纷纷表示赞同,张浚笑道:“备战需要准备粮草物资,军器监需要制作火药,正好两个月时间比较合适,然后襄阳线出兵牵制伪齐军,确实能消耗伪齐军的战争资源,为江南东线作战打下基础,非常好的方案,微臣赞成。”
赵构欣然对赵鼎道:“就按照吕相公的想法,枢密院拿出一个具体方案来,没有问题的话,朕会尽快批准。”
第四百一十五章 迁徙(上)
六月中旬,荆襄兵马使、都统制李横率三万军北伐南阳,南阳守将彭玘率军投降,使宋军兵不血刃夺取南阳,又一鼓作气夺取叶县。
李横遂分兵一万,由副将翟琮统领,攻打唐州,唐州知事正是因为荆襄之战失利而被贬黜的名将董先,他临时招募五千军队死守沁阳,同时向刘豫求救。
宋军三次攻打沁阳城不利,不得不撤军退回邓州,十天后,李横亲率三万军再度攻打沁阳,董先再次向汴梁求援不果,反而被刘豫怒斥无能,绝望之下,董先正式开城门投降了李横。
拿下唐州,李横没有了后顾之忧,数万大军随即北上,攻打汝州和许州,伪齐王朝极为震动。
伪齐皇帝刘豫这才慌了神,他一方面从关中调回名将李成和五万精锐大军,赶往汝州和李横军队作战,又命令禁军大将李愕率两万军赶往许昌,守住许州。
另一方面,刘豫又将驻扎在庐州、濠州和安丰军的三万伪齐军调到蔡州确山、遂平一线,命令都统制孔彦舟率领,准备重新夺回唐州。
唐州依旧由两名归宋降将董先和彭玘率五千军镇守,董先派人向宋军求援,而这一次,后军主将折彦质亲率八千军队赶赴沁阳支援。
三条战线反复拉锯,双方战成胶着状态……
而江南一线的十万宋军厉兵秣马,积极备战,准备大举反攻江淮。
……
秦州,成纪县城墙经过了三个月紧锣密鼓的重建,终于建造完成了,重新以雄伟的姿态屹立在渭河南岸。
此时距离春小麦收获还有一个月,数万民夫便利用这个时间,开始修建城内的官衙、官宅、集市、瓦子等建筑。
成纪知县吕纬这两个月几乎要忙昏头了,安置百姓,考虑百姓的柴米油盐,天渐渐热了,又要预防疫病,组织人修建茅厕,熬制草药汤,尽管如此,但这些不算忙。
最忙最让人头痛的是,他要核定土地产权金兵一把火烧了城内大半房舍,清理干净后交还百姓,让他们划线,重建家园,结果升斗小民们根本画不清自己的房宅界限,邻里之间为了多一尺地,少一尺地吵得面红耳赤。
纷纷跑到官府告状,要求官府主持公道,有时候一天有几十起告状,简直让吕纬头大如斗。
万幸的是,修房子打的地基还在,用地基来辨认宅地范围是最好的办法,足足花费了一个半月的时间,才终于理清楚了城内的住宅、商铺产权面积,然后无主宅地和新扩增出来的宅地一律归官府所有。
就在城墙刚刚修建完成,城内便开始大规模的重建,官府在邻里之间组成了数百个互助组,那怕之前争宅地吵得面红耳赤,现在也要互相帮助,重建家园。
吕纬还组织两万人力全力抢修上千座大大小小的官宅和官衙,为成纪县重新成为秦州的政治经济中心做准备,也为甘泉堡家属大规模南迁做准备。
天刚亮,吕纬骑马赶到城西,这里已经搭建了一座新大营,有一千余顶帐篷,四周有营栅,还有上千士兵巡逻站岗,但这里不是军营,而是为南迁家眷准备的临时大营,陈庆已经做出决定,不可能等官宅修好后再搬迁,必须这个月内南迁。
吕纬骑马进了大营,大营就像一座城池,修建了三横三纵六条大道,这六条道将大营分成十六个区域,其中中间部分是官署和仓库,负责维护治安,供应基本粮食。
当然,既然是临时大营,时间就不会太久,最多过渡一个月。
吕纬来到西南角,这里在打井,昨天打井没有出水,着实让他担心。
“怎么样,出水没有?”吕纬急问的。
为首匠人上前笑道:“请吕知县放心,肯定会出水,昨晚两更时分出水了,现在在铺设井壁。”
“三口井都出水了?”
“都出水了,水质很好。”
吕纬松了口气,又指着东北角道:“今天打东北角的水井,那边我有点担心不出水。”
“知县请尽管放宽心,我打井已经三十年了,看土质我就知道有没有水,城中的四十八口水井,我保证全部出水,少一口井,我分文不取,而且保证在月底之前全部完成。”
“月底有点晚了,最好能提前,提前十天,工钱我加一倍。”
工匠呵呵一笑,“那我们就拼命吧!”
……
事实上,甘泉堡家属的南迁准备已经开始了,这也是集中兵力的要求,不可能甘泉堡和成纪县都驻扎大量的兵力,那么只能提前南迁和物资搬运,这样甘泉堡的重要性降低,驻扎兵力可以减少,驻扎两千人便可维护甘泉堡的正常安全。
而且宋军的军事中心南迁到成纪县后,一般也不会有军队去打甘泉堡的主意了,至少伪齐军和金兵都不会再去甘泉堡,除了西夏军,所以两千驻军防范的其实也是西夏人。
当然城内居民不是全部南迁,留守将士的家眷就住在甘泉堡内,以后两千士兵的家眷都会陆陆续续迁来,甘泉堡将形成一个由军人和军属组成的军城,加上它地处交通要冲,它的商业和中转也会逐渐繁荣起来。
甘泉堡内,家家户户都在收拾行李,陈庆从陇西县回来后,举行了一场盛大的集体婚礼,三百七十个新的家庭建立。
此时已是盛夏七月中旬,大暑已经过了,骄阳依旧像火一样笼罩着大地,白天没有人敢出门了,太阳落山后,甘泉县内才稍稍热闹起来。
南迁的时间定在三天后,当然是夜里出发,昼伏夜行南下。
吕绣已经显得怀了,小腹已经隆起,但不是很明显,她现在才四个多月,一般要到五六月,肚子才完全大起来。
吕绣和其他家庭主妇一样,这样锅舍不得扔,那样桶想带着,她甚至想把三百多块蜂窝煤也一并带走。
“哎呀!我的夫人,蜂窝煤和煤球就不用带了,炉子也留下吧!留给以后搬来的军队家属。”
陈庆见妻子什么都想带走,着实有些哭笑不得,劝她道:“我们家有三辆大车不假,但是西厢房内还有满满三屋子的箱子,我估计三辆大车都装不下,这些日常用品到成纪县再置办吧!”
“可是……不是说要先住一段时间帐篷吗?住帐篷肯定要用上蜂窝煤,要不然我们就只带引火蜂窝煤和炉子。”
主要是甘泉堡太苦了,什么都缺,吕绣有了一种物资缺乏焦虑症。
“成纪县也产煤,煤质比这边还好,那边还有一个很大集市,集市上什么都能买到,吃的穿的用的都有,只有有钱,什么都能买到,和临安一样。”
“还有集市,太好了!”
听说有集市,吕绣顿时笑逐颜开,她最喜欢集市了,在甘泉堡,每天去小菜场买菜是她最大的乐趣。
这时,陈庆忽然想到一个重要问题,在甘泉堡完全不用担心安全问题,去买菜之类,甚至不用亲兵护卫,但到了成纪县,人员复杂,妻子就必须要有护卫了,而且必须是贴身护卫。
他得想办法尽快招募一些武艺高强的女子。
这时,亲兵来找陈庆,成纪县来人了,带来一些重要消息。
陈庆又嘱咐妻子几句,便匆匆走了。
吕绣来到了隔壁,师父李清照正在房间里写一首新词,吕绣见赵巧云在收拾东西,便笑道:“我夫君刚说过我,让我不要带蜂窝煤和炉子,我估计你们也想带走,就过来说说,炉子和煤都别带了。”
赵巧云这几个月能吃饱饭,营养也不错,体重迅速增加,足足胖了十五六斤,脸颊丰润,身体也有了肉,看起来终于像个健康的样子了,只是她身材娇小,用后世的标准也就一米五五左右,比身高一米七出头的吕绣足足矮了半个头。
赵巧云不仅身材娇小,五官也长得非常精致,看起来就像一个初中三年级的小女生,这是陈庆给她下的定义,她实际上已经二十岁了,比吕绣还大两岁,皮肤白得惊人。
“那……那还有什么不要带?”赵巧云有些不安地问道。
吕绣是物资缺乏焦虑症,赵巧云则安全感缺乏症,极度缺乏安全,让她什么都不带,她感觉自己要活不下去了。
这时,李清照拿着一份诗稿得意洋洋走进来笑道:“别的都可以不带,我的茶具酒具和书箱一定要带上。”
第四百一十六章 迁徙(下)
“师父的新诗稿出来,让我瞧瞧!”
吕绣手快,趁李清照不防备,一把将诗稿抢了过去。
李清照数落她道:“你还是我的大弟子呢!整天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哪里像学诗的样子,倒是你夫君写了几首好诗词,比你强多了,光论学习态度,你还远远不如小师妹。”
师父的数落吕绣充耳不闻,她在读师父的新词。
《清平乐·年年雪里》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师父,现在是盛夏啊!怎么是雪里?”
李清照接过诗稿道:“是我年初写的,感觉不好,昨晚发现我双鬓又白了几根头发,若有所感,就重写了这首词。”
“师父在甘泉堡不顺心吗?”吕绣低声问道。
李清照轻轻给理了理秀发,笑道:“有你这个大徒弟照顾我生活,又有巧云这个小徒弟照顾我心情,我怎么不顺心呢?只是师父年纪大了,总是怀念往昔,心中就有些伤感。”
赵巧云小声道:“身在乱世,能活下来就是幸运了,师父想开一点。”
“巧云说得对,是应该想开一点,等去了成纪县,师父买酒就方便了。”
李清照展颜一笑,“巧云,赶紧收拾东西,蜂窝煤和炉子都要带上!”
……
吕绣最终没有能带上她的煤炉子和蜂窝煤,因为她的东西太多了,装了三大车还装不下,只能第二批和物资一起运来,李清照的煤炉子却带上了,她的书箱一样塞满了骡车,但她还是把炉子塞进边缝内。
她们是夜间出发,吕绣和另一个孕妇躺在一辆特制在牛车内,之所以特制,是牛车做了很多防颠簸的设计,车内还铺了厚厚的软垫,躺在车内基本上感受不到颠簸。
要知道从甘泉堡到成纪县一路颠簸,用余莲的话说,把人的心都要颠出来,所以十几名工匠绞尽脑汁,特制了这辆不颠的牛车。
和吕绣同坐一车的孕妇姓孟,是指挥使李慕清的妻子,很巧,她也是东京汴梁人,父亲是个有名儒生,教书为生,孟氏算是小家碧玉。
而李慕清是她的表兄,两人在四年前成婚,现在肚子的孩子是她第二次怀孕,她还有个两岁的女儿,和余樱、余莲坐在后一辆牛车内。
同是孕妇,又是同乡,两人的话题就比较多了,而且孟氏生过一个孩子,有经验,正好给吕绣传道解惑。
“孕妇最忌是整天躺着不动,如果不是为了保胎,那一定要每天适当走动一千步,这样胎位才慢慢会调整到一个最好的位子,才能顺产,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