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封侯-第5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概在一斤三十文左右,要让商人们也能获利。”
  “可商人也会去东南沿海采购木绵,未必会买我们的,除非是实行专卖。”
  陈庆淡淡道:“用不着专卖,让他们去采购,他们很快会发现,卖一百五十文,他们不但赚不到钱,还要赔本,光一个运输钱就是他们无法承受的。”
  这时,周宽问道:“刚才殿下说,这种木绵布里面还掺入了一部分草绵,但草绵又从哪里来?”
  陈庆笑道:“这就是我找各位商议的主要事情之一,木绵可以从泉州以及琉球岛获得原料,是在我们控制范围之内,但草绵主要产自高昌,产量不大,所以我们必须引入草绵种植,我考虑在兰州专门种植草绵,那边光热条件比较适合。”
  “殿下,为何不考虑丰州呢?那边是黄河北套平原,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开发。”关师古建议道。
  陈庆笑了笑道:“其实我考虑过丰州的,那边平原众多,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光热充足,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大粮仓,也可以种草绵,但现在一个问题是人口不足,种绵采绵需要大量劳动力,其次就是安全问题,在我们没有彻底收拾草原游牧民族之前,还不能向丰州大量迁徙人口,所以丰州可以放在十年后考虑。”
  “但兰州人口也不多啊!”
  “兰州那边有矿工和他们的家人,我考虑用他们种绵。”
  兰州附近的矿工主要是两万西夏士兵和他们家人,加起来有十万人之众,他们都被改为矿籍,世代开矿采矿,家人也住在一起,当然是有收入,能养家糊口,吃饱穿暖,孩子也能免费读书,同时又在那边修建了好几座寺院,在精神上引导安抚他们。
  用矿工和家属来种草绵,这倒是个不错的主意,可以增加矿工的收入,同时又能得到大量草绵。
  陈庆的方案得到了众人的一致同意。
  众人带着兴奋各自散去了,陈庆喊住了蒋彦先。
  “我前年要求在所有河畔、田边地头以及小溪旁大量种植紫花苜蓿。”
  蒋彦先微微笑道:“已经在推行了,等下个月开春,殿下去视察春耕,就会有惊喜发现。”
  陈庆欣然笑道:“那我就期待一见!”
  ……
  回到官房,陈庆让等候多时的吕纬和种桓进来。
  涉及到具体情况汇报时,王浩一般都是让种桓自己去面对雍王,这也是给他一个机会。
  “启禀殿下,我们的人跟踪王双去了咸阳,刚得到咸阳的消息,他抱着一只木箱进了院子,另外,王双在咸阳的手下几天前买了一批货,一千张羊皮,铁火雷很可能就会藏在羊皮中运走。”
  “很好,让内卫一路监视,如果条件不允许,宁可放弃监视,也不能被对方发现。”
  “卑职准备也安排一支商队,在河东城等候,从河东路出发去河北大名府,估计他们走滏阳陉的可能性比较大。”
  “现在还没有开春,他们能通过太行山?”
  “应该可以,今年河东路和我们这边一样,就下了一场大雪,卑职见到前些天从河北过来的其他商人,他们说大雪没有封路。”
  陈庆点点头,“在挑选商人方面考虑周全一点,一定要选本地人,不能有关中口音,总之一句话,既要监视,但又不能让对方怀疑。”
  “卑职一定会周密安排!”
  种桓行一礼走了,陈庆又对吕纬笑道:“详细说说你今天交易的经过吧!我很有兴趣。”


第九百四十章 春暖
  一月是冬休季节,各种节日颇多,让百姓们尽情的放松玩耍,到了二月二,便是社日,这是乡村百姓们聚会的日子,也是为了即将到来的春耕进行动员,每个节日的安排都是为了农业生产活动,这就是农耕文明的特点。
  今年的大雪比去年少,只下了一场大雪,进入二月分后,冰雪消融,万物复苏,柳枝吐芽,几只鸟雀站在树枝上欢快的鸣叫,河中一群群鸭子在扑腾游水,两岸变成了青绿色,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距离咸阳县城不远处的渭河北岸,陈庆在一群官员的簇拥下来到一处高点,四周都是旷野,北面是大片的麦田,冬小麦长势正旺,农民们正在田里忙碌的施肥除草。
  而南面是靠近河床的河滩,接近一里宽,没有种庄稼,而现在长满了最优质的牧草紫花苜蓿,这是陈庆这两年很关注的一件大事,是他前年的年度计划,他拟定计划后,便交给内政堂讨论,一旦内政堂通过,就必须着手实施,前年和去年已经实施两年了,前年是着手陕州、河东路和陕西路北部的战争,去年是忙碌出访临安以及河东路北部的战争,所以一直没有关注种植紫花苜蓿之事。
  而今年是因为考虑种植棉花才让陈庆想起了这件事,适逢开春,他在巡视春耕之时,顺便亲自来查看牧草种植的进展。
  “张左司,我记得以前这边都是一片杂草吧!”陈庆指住河滩笑道。
  张左司就是张晓,他刚从河东回来,继续出任内政堂参事,他的具体职务是政务左司都监,这也是今年才进行的改革,政务司管辖范围太过于广泛,蒋彦先着实吃不消了,因此在蒋彦先的建议下,政务司被一分为二,政务右司负责刑律、教育、科举、人口、民政、外交、防疫等等,政务左司负责工商和农牧。
  蒋彦先继续出任政务右司都监,政务左司都监就由张晓出任。
  张晓做过咸阳知县的幕僚,很了解咸阳的情况,他笑道:“殿下说得没错,以前从未考虑过发展畜牧业,总觉得那是草原的事情,渭河两岸河滩就没有什么利用,放任不管,自然杂草丛生,现在不一样了,仅仅两年的时间,两岸上百里的河滩都种满了紫花苜蓿,不仅可以养羊、养骡驴牛马,发现还能养鸭养鹅,秋天结的豆子磨成粉,还是喂猪的上好饲料。”
  另一名官员补充道:“紫花苜蓿还能肥土、固土,如果在陕北黄河边广泛种植,可以减少泥土被冲入黄河的数量,据说还能入药,甚至嫩苗还能当野菜吃。”
  陈庆笑着点点头,“它的作用很多,我才决定大力推广它,我们发展畜牧养殖业就有了根基,这并非我头脑发热想到,它其实是原州的经验,原州最早被金兵指定为养羊之地,种植大量的紫花苜蓿,现在也成为川陕最大的养羊之地。
  但有趣的是,原州的粮食产量也不低,就算拿到四川路,每年粮食产量也能排进前五,为什么?原州就是利用河谷种紫花苜蓿养羊,然后羊粪又是最好的肥料,提高土地肥力,虽然是金兵的无心之举,却阴差阳错让我们发现了一条产粮、养殖和畜牧并举的道路。”
  农牧署署令石元安道:“殿下说得一点没错,原州粮食产量去年超过秦州,在熙河路各州仅次于湟州,排名第二,太让人惊讶了。”
  这时,陈庆看见一个牧童赶着一群羊在河边放牧,羊群约一百余只,陈庆走了上去,官员们连忙跟上。
  牧童没见过这么多官员,有点被吓着了,张晓安抚他片刻,他才渐渐安静下来,张晓把他带到陈庆面前。
  “你叫什么名字,哪里人?”陈庆问道。
  少年胆怯道:“小人叫武平,城南小武庄人。”
  “读过书没有?”
  “读过一年。”
  “那为什么不继续读下去?”
  少年摇摇头道:“读不了,家里有一百多只羊,十头牛,爹爹和阿哥要去种田,牛羊就只能我来喂了。”
  “你们村里养牛羊的人很多?”陈庆又笑问道。
  “很多,几乎家家户户都养,周围几个村都是,现在到处都是羊草,牛也爱吃,爹爹就说,现在养羊的人家太多,没有以前赚钱了。”
  这就是陈庆想要的效果,让羊肉也能上寻常百姓的餐桌,改善膳食结构,大大增强百姓的体质。
  陈庆回头对张晓道:“说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今年还要大力推广,陕西路和四川路两大方向,种子应该足够的吧!”
  张晓点点头,“种子有几十万斤呢!”
  “那好,继续推广下去!”
  ……
  离开渭河北岸,陈庆一路查看春耕,关中平原种的是冬小麦和粟米,两年三熟,所以春耕时稍微轻松一点,主要是照顾麦苗,除草、松土、施肥,然后就是兴修水利,修建水车,疏浚沟渠等等。
  穿过大片麦田,陈庆进了咸阳城,一直来到位于县城西北的咸阳第三区,当地人叫做大匠坊,大匠坊占地很大,原本是仓库区、军营和城隍庙所在地,完全就是城中之城,四周被高墙包围,仓库、军营和城隍庙都被拆除了,县城近三成的土地空置出来,军方便在里面修建了一千多座房屋。
  大门前有二十几名内卫士兵站岗,每个进出的人都要检查腰牌,当然,陈庆的车队不用。
  十几辆马车进入大匠坊内,一排排整齐而雷同的出现在眼前,一千多座院子方方整整,都造得一模一样,每座院子占地一亩,十几间房屋加一个院子,没有什么门牌,也没有标识,工匠们混杂居住,一家是火药匠,隔壁可能就是一个弩匠。
  若有敌军探子潜入进来抓人,根本就找不到目标,只能一家家去问,等待他们是内卫士兵的抓捕。
  这种保护措施一点都不奇怪,历朝历代,那些手艺高超的工匠向来都是官府保护的重要对象,一方面是保护,另外一方面也是控制,防止他们被敌国的金钱诱惑而逃跑。
  大匠坊是由军部司军器署负责管理,安全由内卫负责,军器署署令赵长隋给陈庆介绍道:“这里面有菜市、酒楼、茶馆、书店、商铺、学校,几乎一应俱全,完全就是一个封闭的小县城,和咸阳县几乎没有什么瓜葛。”
  “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什么?”陈庆问道。
  “回禀殿下,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工匠坊住满了,安置不了新人。”
  “有多少新人?”
  “从前年开始,甲类工匠人数就在不断增多,上次从中原逃来的难民中,就有甲类工匠五百四十四人,基本上都是齐国的军器监大匠,主要集中在制造弓弩、制刀和制盾上,技术都非常精湛,很难得。”
  陈庆追问道:“那这批工匠最后是怎么安置的?”
  “目前是被安置在高陵县,有条件修建的大匠坊的县只有高陵县,要么就是京兆新城,军部司在考虑建第二座工匠坊。”
  陈庆想了想道:“就放在京兆吧!京兆也需要人口,但不用专门修建工匠坊,我的意思是说集中住在一起,但不用修建坊墙隔离。”
  “卑职明白了,那这里呢,还是保持现状?”
  陈庆点点头,“因为这里有火器局的工匠,他们是被金国紧盯的工匠,必须要严加保护,所以我今天才会来巡视这里,管理保护措施不但不能减弱,还要加强!”


第九百四十一章 劝谏
  离开了大匠坊,陈庆带着一众官员又来到同城的第三织造工坊,高端的木绵布他已经认可,这个时候,他更关心中端木绵布产能。
  大管事顾新听说雍王再一次到来,连忙出来迎接。
  “今天休息吗?”陈庆发现工坊里很安静,没有织机声,也看不见人影,上次敞开的窗户都关闭着。
  顾新点点头,“我们准备停止细麻纺织,全部转到木绵纺织上来,今天和明天休息两天,补以前欠的休假,后天所有人开始学习纺织木绵。”
  陈庆眉头微微一皱道:“不是说木绵要掺入草绵才能纺线吗?你们草绵够吗?”
  “昨天刚刚从高昌运来一批草绵,三千斤,学习纺织应该足够了。”
  “在哪里,我要看一看!”
  “在仓库,殿下这边请!各位大官人请!”
  顾新带着众人来到仓库,只见大仓库内堆满了酒坛大小的草绵包,一百多名年轻女子正蹲在地上仔细挑选。
  年轻女子们忽然见从外面走进大群官员,吓得纷纷站起身。
  “顾管事,她们在做什么?”
  顾新苦笑一声道:“我们发现三千斤草绵居然是不同的品种,有的品质高,有的品质低,所以要把它们挑出分开,然后再试验纺织。”
  “品种不同会有什么影响?”张晓在一旁问道。
  “这个……”
  顾新答不上来,他回头招招手,“小梅上来!”
  一个小娘子走出来,正是上次见到的纺织第一巧手杨小梅,陈庆笑道:“小梅,好久不见了!”
  杨小梅有些不好意思,上前给陈庆施个万福礼,“小梅参见殿下,感谢殿下的厚爱!”
  她感谢厚爱是有原因的,她发明混合纺织法,大大降低的木绵的纺织强度,使木绵大规模纺织成为现实,陈庆由此奖励她一座院子,用来供养父母。
  陈庆笑着给众人介绍道:“我们看到的那两匹木绵布,就是这位小娘子纺织出来,手非常巧,而且聪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