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结果令徐先图郁闷不已,本来李纲在洞庭湖区屯田五年,民望很高,任命他为宣抚使,最合适和陈庆争夺民心,没想到天子居然否决了。
徐先图心中着实不甘心,他还想再争取。
“陛下,我们和陈庆争夺荆湖南路,除非双方完全敌对,否则也不会轻易诉诸武力,归根到底是民心之争,顺乎正统,民心归附,陈庆就没办法跟我们争夺,这就是微臣推荐李纲的缘故,李纲在洞庭湖地区做屯田大使五年,深得民心,他是最合适不过。”
赵构负手望着窗外,冷冷道:“当初你也向朕推荐折彦质,你说他忠于家国,绝不会背叛,结果呢?”
“陛下,李纲和折彦质……”
赵构一摆手,打断了他的话,“不用再劝朕,朕已决定任命左相国朱胜非出任荆湖两路宣抚使,坐镇鄂州,指挥荆襄的军队,替朕夺回荆湖南路。”
“朱胜非?”
徐先图愕然,不等他再开口,天子赵构已经转身走了,“摆驾回宫!”
宦官侍卫们簇拥着赵构坐上龙辇回宫了,徐先图站在御书房门口,长长叹了口气。
这时,当值大学士陶麟走过来笑道:“徐相公,一起去喝一杯如何?”
徐先图点点头,两人坐上马车来到东大街的三元酒楼,直接进了雅座,这里是包厢,很方便说话。
陶麟给徐先图斟满一杯酒笑道:“我知道你是为李纲事情恼火,但你不知道李纲为何被天子放弃。”
“为何?”
陶麟取出一份报纸递给他,“你自己看吧!这是昨天的报纸。”
第九百六十四章 方案
“你是说这首词让官家决定弃用李纲?”徐先图震惊道。
陶麟淡淡道:“这首词其实只是起因,这是秦桧昨天告诉官家,同时还拿了另一首词,也是李纲去年所写,好像是《水龙吟·太宗临渭上》,这就触怒了天子,他很担心李纲会成为折彦质第二。”
徐先图无语了,他读过《水龙吟·太宗临渭上》,当时他就觉得这首词不妥,虽然他明白李纲的原意,是希望天子能像唐太宗一样直面女真人,但确实会让人误解,尤其被秦桧这种有心人拿来解读,李纲百口难辩。
关键是天子是否信任李纲,天子信任他,谁进谗言都没有用,如果天子不信任他,哪怕是个小宦官随口说两句,也能将李纲掀翻,李纲很不幸就属于后者。
徐先图也知道李纲无法挽回,只得把心思转到继任者身上来。
“可是让朱胜非任宣抚使,真是让秀才领兵,至少李纲还带兵经验丰富,朱胜非当年在川陕的表现,大家有目共睹,天子居然让他负责夺取荆湖南路,简直是胡闹!”
陶麟仰头大笑起来,徐先图不悦道:“陶兄直说就是了,为何发笑?”
陶麟摇摇头道:“你还真以为官家是想夺取荆湖南路,你想得太简单了,连秦桧都比你看得透,他只打压李纲,但你看他推荐过谁了吗?”
“难道还有别的原因?”
陶麟点点头,欠身上前压低声音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天子是要对岳飞下手,利用荆湖南路来做文章罢了!”
……
灞上,中军大帐内,策略评议已经开始,第一组是由杨再兴进行汇报,杨再兴统领的是豹影军,他是确定下来的主力军,三万军是他的本部,陈庆还会给他一部分军队,使主力军达到八万人。
今天评议主要由陈庆、关师古、蒋彦先和张晓四人组成,必须要四人一致同意才算通过,但要同时得到四人赞成,说容易也容易,说不容易也不容易,关键是看主将有没有领会陈庆的真实意图,有没有实现这个意图的具体策略,说到底,就是看你有没有认真去准备,只要认真准备了,通过的概率就大。
杨再兴手执木杆指着沙盘道:“我的方案是这次进攻的主力,按照殿下的战略意图,我们是拿下一段,巩固一段,兵指下一段,第一段就是洛阳,根据最新的情报,一万签军已经进驻新安县,我们的五千军队也进入渑池县,那么新安县将是我们的第一战。我准备用两万骑兵绕到新安县后,截断洛阳方面的援军,但放开南面的口子,让敌军向南逃窜,我会在洛水收网。”
“但你刚才并没有说,你事先已在洛水安排伏兵!”张晓话题接得很快,直接提出了疑问。
“卑职确实没有事先埋伏,但会派出骑兵追击,一样是两支骑兵,一前一后将对方堵截。”
“但如果对方逃跑的也是骑兵呢?”张晓又继续追问。
杨再兴苦笑一声,“回禀军师,对方一万军队中没有骑兵,就算有骑兵也来不及搭建浮桥,我们的追兵会赶到,即使对方沿着洛水逃窜,也会被我们部署在后面的骑兵拦截。”
原以为张晓还要追问,没想到张晓笑了笑道:“继续说!”
杨再兴又继续道:“新安县城池破旧矮小,根本就不住,卑职判断他们驻军一万也只是虚张声势,或者是给完颜兀术看一看,一旦我们真的出兵,卑职相信敌军会迅速撤退,不会真的留一万军队在新安县,对方会保存实力守洛阳。”
陈庆举起手,杨再兴立刻停止叙述,陈庆笑道:“我来说两句,杨将军的方案我仔细看过,但他现在还没有说清楚,他之所以没有在南面设埋伏,是因为他预判敌军不会真的在新安县部署军队,一旦战争爆发,新安县的军队会迅速东撤,不会给我们全歼的机会,除非我们出奇兵抢先截断敌军的退路。
但我们不能纸上谈兵,所以需要制定几个方案,杨将军刚才说的是第一个方案,很可能不会出现。”
陈庆又对杨再兴笑道:“杨将军请说主要方案,不用说这个可能性不大的方案,会把人弄糊涂。”
杨再兴不好意思挠挠头道:“卑职阐述太啰嗦了,下面卑职只说主要方案!”
“我们会秘密增兵渑池县,但不会进渑池军营,大概会增兵一万五千人,使渑池县的兵力达到两万人,以此同时,我们会从黄河北岸迅速南下……”
……
就在出兵方案的评议会进行的同一时刻,一支五万人的军队已经黄河北岸的孟州集结,数百艘大船停泊在岸边,两更时分,一支支军队在岸边集结,准备登船。
战争不可能等到一切准备就绪后才开始,一定会提前到来,这就是战争的两面,一面是正,一面是奇,正与奇相辅相成。
这五万大军就是奇兵,由上军统制李慕清统领,李慕清是杨再兴的副将,杨再兴负责正面主力进攻,而李慕清负责奇兵,奇兵的任务是夺取虎牢关,以及封堵新安县一万敌军的退路。
夜幕下,十艘满载士兵的军队渐渐靠近了孟津渡,岸上点亮了三支火把,百名斥候早已经在对岸活动,为首先锋军登陆扫清障碍。
三千士兵先后登陆,列队完毕后便向十几里外的孟津关奔去。
任何关隘最重要的是水源,没有水源就无法建关,孟津关内同样有一条小河,但河水是从关内流出,穿过十里宽的树林,直接汇入另一条从东面流来的河流,注入黄河。
树林内,士兵们沿着小河疾行军,这次进攻孟津关的主将叫做于洪武,是一名统领,他是三军攻城比赛的第一名,率领三千士兵用半个时辰夺取了五千人镇守的训练城墙。
这次攻下孟津关就是由他来负责,不能用铁火雷,那会惊动洛阳,也不能用火攻,浓烟和烈火也同样会惊动北邙山上的烽火台。
他们只能用传统的偷袭策略,在敌军点燃烽燧之前,夺取烽燧,随即攻下孟津关,拿下孟津关后,才能从关内的一条小路上山,干掉山顶上的烽燧,然后五万大军才能开始渡黄河,可谓一环扣一环,只要一环失败,洛阳城就会得到消息,会立刻通知新安县的一万军队撤回洛阳,这就意味着奇兵行动失败。
所以关键就是今晚于洪武率领的三千军队能否成功。
距离孟津关还有两里,三千军队停止了前行,士兵搭建了一个遮光的小帐篷,帐篷内,呼延雷正在给于洪武讲述关城的情况。
“关城高不到三丈,两丈八左右,烽火台在关城上的最东面,紧靠山崖,据我们观察,城头上夜间的守军在五十人左右,但大部分都坐靠在城墙上休息,只有几名士兵在来回巡逻。”
“关城城墙有多宽?”
“百步左右!”
于洪武吃了一惊,“这么狭窄?”
“所以我说城头守军只有五十人左右,实际上山谷本身就很狭窄,孟津关这里还算是比较宽的地段。”
“那孟津关内一共有多少守军?”
呼延雷摇摇头,“不知道,但我们估计,极限也就三百人左右。”
于洪武注视着草图,沉思片刻道:“正面进攻肯定会被发现,必须从侧面山崖上去,先拿下烽燧,切断信号。”
“一点没错!”
呼延雷点点头,“现在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对方不知道我们到来。”
第九百六十五章 连击
于洪武的军队之所以能得到攻城演武第一名,关键就是他有绝活,他手下有一支一百五十人的竿军,由五十名进攻士兵和百名撑竿手组成,利用竹竿攀爬上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五十名士兵送上城头,很多时候,守军明明知道他有这样一支军队,但依旧防不胜防。
关键就在于光送上城楼还不够,还要有强大的战斗力,能支撑住敌军反扑,掩护主力军杀上城头,所以五十名进攻士兵从数万士兵中挑选出来,精瘦、勇猛,武艺高强,像五十只豹子,个个能以一敌十。
此时,距离关城两百步外,三千名宋军士兵注视着黑黝黝的关城,天公做美,没有月色和星光,乌云底垂,关隘上漆黑一片,但最东面挂着一盏灯笼,就仿佛悬在半空,在黑夜中格外刺眼。
灯笼当然并不是半悬在空中,而是挂在烽燧的烟囱上,使于洪武看清了烽燧的大概轮廓,漆黑的夜晚使于洪武改变了作战计划,他们不用走悬崖,而是直接上城,紧靠烽燧一头上城,利用时间差夺取烽燧和城墙。
但时间已不容他们再犹豫,于洪武低喝一声,“上!”
一百五十名竿兵爬起身,在关城东面疾速飞奔,后面三千士兵也迅速向关城靠拢。
夜色深沉,一百五十人已渐渐靠近了城墙,此时他们距离城墙还有三十余步,已经准备就绪。
他们用的竹竿并非普通竹竿,长约四丈,非常坚韧,不易折断,进攻士兵抱着竹竿在前面,腰佩战刀,后背盾牌和一支精钢短矛,两名撑竿士兵站在后面,长得身材高大,强壮无比,他们不需要太高强的高强,但需要超越普通人的体重和力量,能支撑住士兵上城,在上城阶段,两名撑竿者才是重中之重。
他们已经训练了数千次,早已配合得熟练默契,这时,城头上几名巡哨士兵去了西面,机会来了,为首指挥使低喊一声,一百五十名士兵同时奔跑起来。
五十名进攻者奔至城下,一跃而起,在城墙上疾奔,后面的百名撑竿者紧握长竿向前奔跑,上城只是一瞬间的事情,五十名进攻者已经奔到城头,在长竿奋力支撑下,他们纷纷跃上了城头。
城头上,近百名士兵正裹着毯子靠墙而睡,谁都没有想到死神从天而降,杀戮骤然而来,很多人还没有醒来,便被精钢短矛瞬间刺穿了咽喉,当场毙命,城头上恐慌地骚动起来。
另外还有十名士兵是负责解决烽燧,烽燧靠山体而建,高两层,顶层有火油和柴堆,六名士兵架起了两座人梯,另外四人攀着人梯跳上了屋顶,将火油和柴堆扔下城墙,其余六人则杀进烽燧内,里面熟睡中的五名士兵还没有醒来,便被杀死在梦中。
百名撑竿士兵已经放下了竹竿,利用上面抛下的十座绳梯迅速攀爬上城,他们的任务是夺取并开启城门。
就在一百五十名士兵上城的同时,三千士兵也奔跑起来,城头已经被完全控制,城门吱吱嘎嘎被拉开,三千士兵汹涌地杀进关城内……
这时,五十名进攻士兵已经不见了,他们在一名投降士兵的带领下,沿着一条小路向山顶攀去,数里外的山顶上还有一座烽燧,这座烽燧距离关城太远,听不见关城内喊杀声,但能看见关城上的烽燧火光。
不仅如此,山顶上烽燧还能清晰看见黄河上的情形,如果几百艘战船在天亮后渡河杀来,烽燧上的守军也能看见,会立刻点燃烽火,通知南面十里外的另一座烽燧。
而南面的烽燧虽然看不到孟津关的烽火,也看不到黄河上的情况,但它能看到洛阳城,它的任务就是通知洛阳城。
三座烽燧便构成了北邙山的警报体系,敌军从北面黄河进攻,洛阳就会立刻得到消息。
此时已快到五更时分,黄河北岸的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