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封侯-第6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铁水,然后浇铸成各种工具,感觉很神奇,我就准备去太学学习冶炼,所以我报了工算科,不管我父亲是否同意。”
  余寿点点头,“现在确实有各种偏见,但正是这种偏见,却给先知先觉者机会,竞争少,学冶炼不错,将来文官就当不了少府署令,必须是工算科的官员出任,我听说将来各县官员要改成三类,文职官、工职官和武职官,会设一个县工职位,在主薄之前,县尉之后,四年后,王兄极有可能出任县工一职,至少是从八品官。”
  “县工主管什么?”徐沛好奇问道。
  “很简单啊!农业牧业,修路搭桥,矿山开采,还有官办的各种工坊等等。”
  “不错啊!”
  徐沛有些懊恼道:“早知道我也报考工算科了。”
  余寿淡淡道:“工算科可不好考,难度不亚于进士科,而且徐兄有妻儿,如果你进太学读书四年,妻儿怎么办?”
  徐沛叹了口气,“我错过人生了。”
  这时,女店主端着大盘子过来了,给他们上了三大碗肉臊汤饼,就是刀削面,削成一片片的,再浇一大勺香喷喷、色泽金黄的羊肉肉沫,厚厚铺在碗中,看起来格外诱人,才三十文一碗。
  不过对徐沛和王蒲而言,汤饼再诱人也不如女店主的身材诱人,两人再次被女店主丰满的身材勾走了魂魄。
  余寿在临安见多识广,比女店主更漂亮的女子见得多了,他不会被诱惑,他见两人魂不守舍,不由叹口气道:“徐兄,赶紧吃汤饼吧!还要回去背书呢,你连《易经》和《尚书》都背不全,拿什么考明经科?”


第一千零九十八章 谈判
  谈判在临安如期举行,代表陈庆谈判的人正是特使胡云,而代表朝廷谈判的主官则是礼部侍郎赵彦。
  当然,谈判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敲定,涉及双方很多切身利益,要不断地拉锯争夺,甚至双方会僵持很久。
  双方寒暄见礼,在大堂上的一张大桌两边坐下,除了胡云外,还有他的两名手下,副使汪明和主薄杨敬之。
  对方也是三人,主谈赵彦以及枢密副承旨王翰林、兵部郎中苟宏。
  赵彦年约四十岁,是一个典型的白面书生,他也是赵氏皇族,但不是宋太宗赵光义这一脉,而是太祖赵匡胤的后人,临安的皇族很少,他也颇受天子赵构的信任。
  赵彦作为东道主,他率先开明宗义道:“这次双方进行友好协商,探讨汴梁的管辖方案,官家也希望双方互谅互让,尽早达成共识。”
  胡云微微笑道:“赵侍郎说得有理,我们都是大宋臣子,我们之间的谈判只是大宋内部的利益分配,和宋金谈判性质完全不同,我也相信一定会尽快达成共识。”
  赵彦点点头,“既然如此,我们就开始吧!”
  胡云从手下主薄杨敬之手中接过一只纸袋子,放在桌上推给对面的赵彦,笑道:“既然是谈判,首先要明白我们要谈什么,这是两份地图,是我们提出的交换方案,请赵侍郎过目。”
  赵彦接过纸袋子打开,里面果然是两份地图,他仔细看了一遍,荆湖南路和汴梁都和他们所想不一样,荆湖南路的变化主要是长江,地图上把长江划走一半,以江心为界,这个问题倒不大,可以谈,倒是汴梁的界线只有城池和皇陵,也就是说,就算是名义上的归属,也只包括城内,不包括郊外。
  赵彦眉头一皱,“胡特使,汴梁怎么只有城池?我记得城外五十里范围内,都属于汴梁县管辖吧!”
  胡云微微一笑,“朝廷并不是真的要土地,你们感兴趣的也只是汴梁城而已,何必在意郊外的土地?”
  赵彦不能做主,他要向上汇报,他点点头道:“这次谈判是由官家拍板决定,界线之事我得向官家汇报,下午再回复你,现在再谈谈你们的定义吧!天子想知道,什么是名义上的归属,具体是什么意思?”
  ……
  上午的谈判进行了一个多时辰便结束,下午再继续谈判,赵彦随即向徐先图汇报,徐先图又把他带到了御书房向天子汇报。
  赵构翻看对方提供的地图,眉头皱成一团,对赵彦道:“长江水域就用不着画界了,没有什么意义,朕只谈陆地上的边界,然后汴梁这边,城外那些农田山林,朕不感兴趣,但先帝陵寝都在城外,那怎么说?”
  赵彦躬身道:“回禀陛下,对方的意思是说,反正都是名义上的归属,所以先把名义所属的范围划分清楚,他们只同意在汴梁城范围,不同意扩展到郊外,他们认为郊外属于开封府管辖,和汴梁无关。”
  “徐相公怎么看?”赵构又问徐先图道。
  徐先图想了想道:“估计对方是希望有个明确界线,城墙就是最好的界线,微臣觉得城外要不要其实也无所谓,但我们可以用这个为条件来压对方在别的方面让步,比如陛下刚才提到的先帝陵寝,我们完全可以要求实控,要回先帝陵寝,陈庆于情于理都无法反对,另外还有皇宫、宗庙这些地方,我们可以在谈判中逐渐把它们要过来,进行实控,我们要求驻军,人数可以少一点,但必须要由我们实际控制。”
  徐先图的建议说到天子赵构的心坎上了,他并不满意名义上的所属,他想要实际控制汴梁,但陈庆肯定不会答应,那么退而求其次,对部分区域实际控制,皇宫、宗庙、祭坛、陵墓等等涉及皇权的地方进行实际控制,他就不用担心陈庆利用汴梁进行登基。
  至于汴梁的百姓土地之类,他一点兴趣都没有,那些都是负担,不会给他任何好处,只会让他不停的出血掏钱,他才不想管。
  赵构点点头,又问道:“徐爱卿的意思是,我们一步步地提要求?”
  “对!他们不是只限于汴梁城吗?我们可以答应,那么城外的陵寝怎么办?所以我们要求把陵墓实控,我相信他们无法反对,既然是谈判,你不能只提要求而不做让步吧!”
  赵构欣然道:“就是这个道理,侍郎明白了吗?”
  “微臣明白了!”
  赵构又道:“然后朕要知道,他们所谓名义上所属是什么意思?赵侍郎应该问过了吗?”
  “卑职确实问过他们,他们回答也很明确,我们不能干涉汴梁的政务,不能驻军,不能对汴梁征收任何税赋,不能拥有官府的资产,我们可以任命东京留守和开封府尹,但不能有实际官衙和实际职权,只能在临安遥领这两个职务。”
  赵构越听越恼火,脸色十分难看,这不就是画饼充饥吗?在纸上画个饼给自己,然后换取自己荆湖南路的真金白银。
  徐先图在一旁道:“陛下不必着恼,他们提出这些要求很正常,所谓漫天要价,落地还钱,既然他们可以提要求,那我们也可以提要求,只有双方互相妥协互相让步,最后才能达成协议,这才是谈判的目的,要不然谈判就没有意义了。”
  赵构点点头,“爱卿说得对,朕不必理会他们的要求,朕也要提要求,朕任命了东京留守,汴梁却不能驻军,那朕就要求他们也不能在汴梁驻军。”
  ……
  下午的谈判继续举行,赵彦把图纸交给胡云道:“这两份图纸天子已经确认过,关于荆湖南路的图纸,天子的意思是,划界只限于陆地,长江水道大家都可以自由航行,所以没有必要划界。”
  胡云点点头,“那就取消长江,我可以做主,长江不划界,大家都可以自由航行,然后汴梁城呢?天子是否同意只限于城内的名义上归属?”
  赵彦淡淡道:“天子原则上同意以城墙为界,但天子有条件,那就是城外大宋先帝陵寝必须实际由我们控制,我们派专人管理,派少量军队驻扎。”
  胡云缓缓道:“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祖坟,祖坟当然是由自己家族管理,这一点雍王殿下不反对,可以把陵墓交给你们管理,但不能有军队驻扎。”
  “如果没有军队驻扎,有人来破坏怎么办?谁来制止?”赵彦不满道。
  胡云心中叹息一声,北宋七位皇帝的陵墓早已被金兵和伪齐军队破坏殆尽了,还是雍王殿下把它们收拾好,不会有谁来破坏了,但这话他不想说,相信天子也心里有数。
  “军队肯定不能驻扎,但你们可以请汴梁武馆的武士负责安全,其实是一回事。”
  赵彦心中一动,笑问道:“我们对汴梁不熟,那临安武馆的武士可以吗?”
  胡云明白他的意图,用军队假扮为武馆武士罢了,当然也可以,他沉思片刻道:“可以是可以,但得核定一个人数,我建议每座陵墓的守卫武士不能超过三十人。”
  赵彦点点头,“应该问题不大,但还是要禀报天子,天子同意才能定案。”


第一千零九十九章 科举
  谈判还在继续,但第二天的谈判却陷入僵局,原因是秦桧提醒了天子,江陵府一半在长江北岸,一半在长江南岸,如果划给对方,对荆湖北路的安全非常不利。
  天子赵构听取了秦桧的建议,便要求改变划界方案,双方以长江为界,长江北岸的江陵府不属于荆湖南路,属于荆湖北路。
  这个划界方案胡云当然不肯答应,江陵府等六个州府早在前年就划给了雍王府管辖,根本不在这次谈判的范围内。
  而且江陵府的核心在北岸,人口、官府等等都在北岸,西军长江水军指挥所也在北岸,投资十几万贯打造北岸的码头以及造船所。
  怎么可能把江陵府北岸让给对方?
  秦桧又建议用江陵府北岸换取汴梁的驻军权,更被胡云一口否决,凭空造出来的筹码,胡云怎么可能答应?
  秦桧的无理条件使谈判陷入了僵局。
  ……
  虽然临安的谈判陷入僵局,但一点也不影响到陈庆的计划安排,这两天,科举开始拉开了序幕。
  科举考试依旧在东城外的军营内举行,主要是人数太多,近六万人参加今年的科举,尤其是明经科,人数达到了三万八千人,进士科有一万四千人,工算科有六千人报考。
  五更时分,余寿便被一阵背书惊醒了,不用听他也知道是徐沛在背书,余寿不由暗暗摇头,今天就开始科举了,他现在才临时抱佛脚,有用吗?
  他虽然能理解徐沛这种老文吏,早就把州学学的经文忘光了,但他一点也不同情徐沛,明明还有大量经文不熟,背不下来,但徐沛一点也不抓紧时间,整天跑去看那个女店主,找各种理由搭讪,人家不睬他,他还不知趣,天天跑去吃汤饼。
  时间和精力全部浪费在一个毫不相干的女人身上,别人也是文吏来考试,也不熟悉经文,但人家门都不出,关在房间里拼命背书,最后两天徐沛才急了,才开始熬夜背书,让人没法同情他。
  迷迷糊糊余寿又睡着了,他最后被一阵喧闹声吵醒,掌柜在叫房了,“该起来了,洗漱后去吃早饭,马车可不等人,快起来!”
  士子们纷纷起床,余寿穿上衣服,见徐沛垂头丧气坐在床边,他也没法劝他,只得道:“徐大哥,人多,我先去洗漱了。”
  “去吧!我洗过了。”
  余寿端着盆出去了,井边挤满了人,余寿好容易打了一盆水,胡乱洗漱一把便回去了,王蒲打来了早饭,十几个包子和三碗稀饭,“饭堂上坐不下了,我们赶紧吃,早点去考场适应一下。”
  徐沛很沉默,吃完饭三人出发了,客栈门口停着几辆马车,已经坐满了士子。
  “这边!这边!”
  伙计招呼他们三人,“这边正好缺三人,上车就走了!”
  三人坐上马车,马车启动,加快速度而去……
  考试大营前已是人山人海,数万考生在排队入城,大营分为甲乙丙三座考场,分别是进士科考场、明经科考场和工算科考场,他们考卷上写得很清楚,入口三盏红灯笼是甲考场,进士科,两盏黄灯笼为乙考场,明经科,一盏白灯笼为丙考场,工算科。
  “两位兄弟,我们就在这里分手了,希望我们都能考中!”一直沉默的徐沛终于开口了。
  “徐大哥,也祝你高中!”
  三人分手走了,余寿搜身检查后进了甲考场,一名士兵领他去了大帐,不多时,余寿就在自己的座位前坐下,有士兵给他送来笔墨和砚台,又送来一杯清水,糊名要在最后才能糊,这也是总结以前的教训,不少士子性急,墨迹未干就糊名,结果名字变成一团墨,白白失去了机会,按照新的的规定,考试午休时糊名,考官会送来糊名条和浆糊。
  时间要到了,外面传来了轰隆隆的鼓声,关闭考场大门了。
  这次科举,进士科考三天,第一天是贴经和文学、第二天是论文、第三天是对策,贴经只考十道题,文学是诗词赋其中之一,另外还有一门隐性的书法。
  明经科考三门,文学、论文和贴经,其中大头是贴经,考五十道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