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首水鬼摆个手势,示意另外两人慢一点,要当心,铁火雷一旦敲去火绳罩子就不能碰水了。
他们小心翼翼将铁火雷挂在船壁上,为首水鬼用锤子敲掉木壳,露出了火绳。
为首取过一支火折子,这种火折子叫宫廷火折子,比较高档,是一支铜管,下面可以拧动,拧转到底,只片刻,火苗便燃烧起来,这是南北朝时皇宫发明的火折子,利用了白磷在空中燃烧的原理,铜管拧动,使白磷暴露在空气中,立刻燃烧,点燃里面的火棉,火棉大概能燃烧一刻钟,然后需要重新添加白磷。
这种火折子在皇宫和达官贵人府中使用得比较普遍,但军队中用得很少,主要是成本太高,军队中还是用传统的纸火折子,在空中一甩,油纸就能燃烧起来。
为首水鬼点燃了火绳,三人立刻潜入水中,拼命向远处游去……
火绳在嗤嗤燃烧,大船上的巡逻士兵却丝毫没有察觉,大约游出一百余步,只听见一声惊天动地爆炸,“轰!”
万石大船剧烈晃动,几乎要被倾翻,船头附近的船壁被炸开一个两丈宽的大洞,海水汹涌灌入。
船上的士兵的船员都晃动掀翻在甲板上,等他们爬起身,发现船只开始倾斜,也看到了船壁上大洞,吓得他们拼命向船尾跑去,那边有救生皮囊。
救生皮囊和今天的救生圈很相似,用羊皮缝制而成,里面是空气,套在身上就不会沉入海底,何况他们都是水军士兵和船员,水性都极好,除非西军在船上射杀他们,否则他们都能轻松游水上岸,毕竟他们距离岸边不到一里。
爆炸声再次惊动了韩世忠,也惊动了岸上军营内的士兵,现在还是亥时,大家都没有入睡,士兵们纷纷向岸边跑来。
韩世忠也乘坐一艘小船向爆炸的大船驶来。
西军的小船早已不见了踪影,此时距离爆炸过去了半个时辰,跳船求生的所有士兵和船员都已游上岸获救,万石大船沉没得很慢,这里的海水比较浅,就算沉没也不会被海水全部淹没,还是会在海面上露一个头。
大船周围都是宋军的小船,十几名水鬼潜入大船,把一些值钱的物品打捞出来,主要是八千贯钱,是水军士兵的军俸。
韩世忠脸色阴沉如水,眼中喷射出怒火,尽管天黑看不清他的脸色,但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滔天怒火。
其实韩世忠已经猜到西军会下手,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对付竟然使用铁火雷,万石大船啊!竟然被一颗小小的铁火雷炸沉了。
“大帅回去吧!没有弟兄伤亡,晚上捞不了,得明天天亮后再来打捞。”
韩世忠心中堵得慌,不想再看下去了,便点点头,“回去!”
小船掉头,返回了岸上军营。
此时,就在两里外的岛上,刘琼远远注视着大船沉没,这算是给韩世忠一个警告,如果他还是坚持不肯撤军,不知进退,那么一场冲突将不可避免。
……
天刚亮,一群指挥使和副指挥使聚集在韩世忠大帐前,韩世忠走出大帐,惊讶问道:“你们这是在做什么?”
“大帅,我们的船只来之不易,撤军吧!否则船只会被全部摧毁。”
韩世忠脸一沉道:“谁说的?”
“大帅,这是显而易见,他们明明可以把三十艘大船全部炸沉,但只炸了一艘,这分明是警告。”
“大帅,除非我们开出去和他们拼命,否则呆在海湾里毫无意义!”
“大帅,下令撤军吧!”
众人七嘴八舌,纷纷要求撤军,韩世忠找到了撤军的台阶,他的态度也不再强硬,便点点头道:“既然大家都一致要求撤军,我也不好再说什么?大家收拾营帐上船吧!”
众人见大帅接受了劝说,都大喜过望,纷纷回营收拾物品。
下午时分,宋军船队驶出了海湾,一艘接一艘向南方驶去。
第一千一百九十二章 首战
三月上旬,陈庆率领十万大军抵达了汴梁,这是他在两年之内第四次前来汴梁,而这一次他将发动东征,彻底夺取山东路。
这也是第一次东征前就制定好的计划,两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一步他早已经实现,夺取了新黄河以西,包括汴梁、洛阳在内的河南路地区,经过两年的准备,实施第二步战略的时机终于成熟了。
汴梁城西面早已扎下了数千亩的军营大帐,二十天前已经有十万大军抵达,这次陈庆又统帅十万大军到来,使军营的兵力达到二十万人,规模十分庞大。
张晓、杨再兴、刘璀、高定等文臣大将纷纷来到陈庆的大帐。
陈庆带着众人来到沙盘前,对众人道:“今天我刚到,就不谈具体怎么作战,就大致说说展望吧!之前夺取河南路,大家也都看出来,完颜兀术并没有倾尽全力,最后他是保存实力撤离了,说明他不愿和我们过多争夺河南路,也是因为河南路被金兵压榨得奄奄一息,连完颜兀术都视为鸡肋,不想要了。
但山东路不一样,山东路没有被金兵深度压迫,虽然目前也同样惨遭盘剥,据说,金兵三个月的肉食消耗,就把山东路的羊全部吃光了,也多亏金国及时送来两百万只羊,也保住了山东路的耕牛和骡驴,但就算这样,山东百姓也被沉重的赋税压得喘不过起来,急待我们去解救。”
张晓也道:“卑职觉得,第一次东征和这次东征的时机也不一样,我们需要考虑的地方更多,尤其是外部,朝廷北伐和游牧人南侵都是分散我们精力的不利因素,殿下有考虑过吗?”
陈庆淡淡笑道:“游牧骑兵那边我不担心,我们做了大量的准备,相信他们会铩羽而归,至于朝廷北征,实际上我并不看好,不是说将士不用命,而是朝廷的战略有问题,首先是战略定位,朝廷北伐的目的是什么?他们是否准备了充足的钱粮,是否有足够的兵力击败金兵,我估计天子就是头脑发热,在淮河歼灭六千女真骑兵,他就觉得自己能战胜金兵了。
其次他们的北伐策略也有问题,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我看他们大举进攻海州朐山县,我就知道他们必败无疑。”
“殿下怎么知道?”杨再兴好奇地问道。
陈庆轻轻叹口气,“李成亲自统领五万精兵驻守朐山县,城内粮食就有几十万石,火油有八千桶,城池高大坚固,十万大军围攻五万人守卫的坚城,他们就看不出李成在消耗他们的兵力?等宋军死伤近半,打得筋疲力尽,李成率领五万大军杀出来,宋军怎么抵挡?
我估计刘锜也没有那么蠢,应该是天子命令他们不惜一切代价拿下海州。”
“殿下认为这次完颜娄室会出兵支援山东路吗?”高定在一旁问道。
陈庆点点头,“这其实就是刚才张军师所言,东征的时机问题,我们第一次东征攻打河南路,而金国的战略重点在草原对付蒙兀国,金国无暇顾及中原,现在不一样了,金国已经平定草原,目光自然会关注河北路和山东路,所以力保河北路和山东路不失,就成为金国的国策了,所以他们一定会有应对措施,主要是向山东路增兵,所以这次攻打山东路,将是一场硬战,也会是一场恶战,我出兵三十万打这场大战,就是要力保获胜。”
刘璀问道:“请问殿下,我们的第一战,目标是哪里?”
陈庆用木杆一指海州,淡淡笑道:“我们的第一战也是海州!”
……
当天半夜,亲兵将陈庆从熟睡中推醒,“殿下,郦将军和潘将军来了!”
这是陈庆吩咐的,如果郦琼和潘贵半夜到来,要立刻把他推醒,两人不在军营过夜,向自己汇报后,就要立刻赶回去。
目前郦琼率一万军队驻守在亳州,而潘贵率一万军队驻守在寿州,潘贵是副将,受郦琼节制。
帅帐的灯点亮了,此时还不到三更,两人一路风尘仆仆赶来。
两人单膝跪下行礼,“卑职参见殿下!”
“两位将军请起,一路辛苦了。”
两人都是今天清晨接到的通知,一路疾奔,换了几匹马,才在半夜时分赶到汴梁军营。
陈庆让两人坐下,又让亲兵上茶,陈庆问道:“军队情况如何?”
“回禀殿下,弟兄们都厉兵秣马,等待着出击的命令。”
陈庆点点头,“这次不是让你们出征和敌军作战,而是抢占地盘,我估计过几天朝廷军队就要兵败,而且会一路败到淮河以南,李成军队不会过淮河,会即刻收兵北上,这样一来,宿州和泗州以及涟水军三地就会临时无兵驻守,你们要抓住这个机会,占领两州一军,控制淮河北岸,如果宋军派人交涉,你们就说是我的命令,让他们来找我!”
“卑职明白!”
陈庆沉吟一下又道:“但你们也不能大意,不排除李成留少量军队驻守,所以你们要情报先行,我已经派统领余守忠率三百名斥候潜入符离县和盱眙县,你们要尽快和他们联系上。”
两人对望一眼,一起点头答应。
陈庆又嘱咐二人几句,两人一一铭记,这才告辞,又连夜离开汴梁大营,返回亳州和寿州,两人的军队将集结于寿州,等待出兵的机会。
两名大将走了,陈庆也睡不着了,他索性站在沙盘前沉思,仔细推演自己的作战策略,把所有的遗漏点都一一找出来。
……
东海岛又叫郁洲,也就是今天的连云港,宋朝时还是一个独立的岛屿,没有和大陆连为一体,其实包括今天江苏盐城、泰州、南通等部分地区,宋朝时也都是一片汪洋大海,还没有成为陆地。
目前东海岛由一条三里宽的海峡和陆地相隔,岛屿颇大,南北长十里,东西宽八里,面积大概有三万亩左右,完全可以打造成为一个重要的海运战略中转地。
这天上午,一支由两百艘万石海船组成庞大船队抵达了东海岛,两百艘大船不仅带来了两万士兵,还带来了大量粮草物资和帐篷。
这两万军队将依旧由刘琼统领,为首是统制汤怀,他向刘琼行一礼,将一封信递给了刘琼,“这是殿下的亲笔信,殿下让我交给刘都统。”
刘琼接过信匆匆看了一遍,点点头,又把信递给副将唐骞,他笑着问汤怀道:“过镇江府时有没有被朝廷水军拦截?”
汤怀笑着摇摇头,“我们甚至连朝廷水军的影子都没有看见,更谈不上拦截了。”
这时,唐骞看完信递给刘琼,刘琼扬扬信问道:“汤将军没有看过这封信吧?”
汤怀摇摇头,刘琼淡淡道:“殿下让我们关注朐山县,一旦宋军大败,就是我们夺取朐山县的机会。”
第一千一百九十三章 战机
“杀啊!”
宋军如潮水般杀向朐山县,城头上万箭齐发,铺天盖地射向城下,箭矢如暴风骤雨,一批一批宋军士兵在箭雨中倒下。
但宋军士兵依然前仆后继,扛着攻城梯奋勇冲去。
一架架攻城梯刚刚搭上城头,城头上忽然泼下上千桶火油,数十支火把扔下,火油被点燃了,攻城梯也成为火梯,城下迅速蔓延成一片火海,无数士兵惨叫着向外奔逃。
城头上,李成厉声大喝一声,“射击!”
城头上再度万箭齐发,暴风骤雨一般的箭矢射向宋军士兵。
很多士兵刚刚逃过烈火,却因为没有盾牌抵抗,把后背给了城上敌军,密集的箭雨射穿了他们后背和腿部。
很多士兵被射倒在地,刚爬两步,却又被密集的箭矢钉死在地上。
刘锜长叹一声,“收兵!”
“当!当!当!”
收兵的钟声敲响,幸存的士兵拼命奔逃,一场惨烈之战还不到一个时辰便结束了。
一万士兵攻城,最终生还者不足两千人。
宋军围攻朐山县已经快一个月,发动了大小十几场攻城战,皆以失败告终。
关键是兵力不断损耗,积少成多,加上今天的惨败,宋军已经死伤四万余人,受伤未死只是士兵的幸运,但对军队是一回事,失去了一名能战斗的士兵。
杨沂中和王建都忍不住了,找到了主将刘锜。
走进大帐,只见刘锜一只手撑着额头,疲惫而憔悴地坐在桌案前,杨沂中和王建面面相觑,杨沂中还是忍不住道:“刘都统,这样打下去不是办法,我们会全军覆灭!”
刘锜叹了口气,用手指敲了敲桌上的一份天子手谕,杨沂中一怔,问道:“是刚送来的?”
刘锜点点头,“你们看看吧!”
杨沂中拿起手谕,一眼认出,是天子的笔迹,居然是他亲笔手书。
‘弃海州北上,必被海州金兵切断后勤和退路,故海州不可弃,须不惜一切代价夺取海州。’
下面又有补充,‘夫胜者,士气也,士气可鼓不可衰,与其十战夺城,不如一战夺城,以鼓舞士气。’
“陛下这是什么意思?”王建一头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