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转卖,只能自住,要卖的话,只能按照本钱卖给官府,这样官府手中就始终有一片土地给最底层百姓提供住房,但正常的民房买卖我们不能干涉,别人是有地契的,如果有人想连片土地买下来,当然可以,当卖家也不是傻子,他要一家一家去说服,恐怕最后付出的钱要比直接买五亩宅地还要多。”
蒋彦先歉然道:“是我考虑不周,确实不应该管得过多。”
第一千四百六十三章 隐忧
陈庆又缓缓道:“很多官员都认为我用旧城修建官租房太亏了,要是把它卖出去,多赚钱,亩价几千贯,亩价万贯了,普通官员这样说我能理解,但我不希望高层也这样说,我们新王朝还没有建立,结果京城底层百姓就被逼得无立锥之地,全部离开京兆,恐怕以后早上起来,我们还得自己去倒马桶,房子破了,我们还得自己爬上屋顶去修,这样的生活谁愿意过?
商人要剥削伙计我们管不着,宅价涨上天我们也没有办法,但作为统治者,我们要为最底层兜底,我建常平店,就是让最底层百姓吃得起饭、穿得上衣,我建官租房,也是为了让最底层百姓在京兆有个立锥之地。”
三人乘坐马车返回太极宫,马车上,陈庆忽然想起一事,又问道:“关于进奏院的安排,江南各州也需要进奏院,还有多余的地方吗?”
周宽点点头笑道:“殿下放心,都给他们留着呢!包括广南两路的进奏院也留好了。”
蒋彦先也问道:“殿下,广南两路有消息吗?难道他们还要继续效忠临安那个老妖婆?”
陈庆眼中闪过一丝忧虑道:“广南东路没有问题,那边各州的官员很快就会派人前来向我们交效忠书,我在江南时就得到消息了,但广南西路可能有麻烦!”
“怎么回事?”
“你们还记得刘光世吗?”
两人点点头,“当然记得,这人被流放到琼州充军,据说前几年水土不服病死了?”
“病死是谣言,他并没有病死,而是改名为刘忠君。”
陈庆忍不住恼火道:“我也是刚刚才知道,赵构不知道脑子出了什么毛病,以为他改个名就已经改过自新了,竟然又重新启用此人去镇压邕州的洞蛮造反,刘光世率领军队打了几个胜仗,平定了那边的蛮族叛乱,赵构竟然封他为邕州制置使,统领三千军队,现在宋朝没有了,刘光世会放过这个机会吗?”
周宽脱口道:“恐怕广南两路都要危险了!”
“没错!我已经命令唐骞率两万军队坐镇福建路,又命令刘琼率五万大军赶往广州,至少能保证广南东路的安全,至于广南西路,暂时不过去,先了解情况后再说,那边有十万大山,很复杂,不能冒然进军!”
“那殿下打算什么时候攻打临安城?”周宽这个问题是所有人都很关注的,这也关系到所有人的利益。
陈庆微微笑道:“明年这个时候吧!”
好在这两人没有追问为什么?这个问题陈庆可以把答案告诉妻子,但不能告诉其他人,有的事情大家心知肚明,但就是不能说出来。
其实到了他们这个级别,心里都跟明镜一样,他们同样需要韦后出头灭宋,最好能替他们把那些忠于宋朝的人都杀掉,省得以后麻烦。
……
自从搬进雍王宫后,陈庆的几个妻妾在一起的时间更多了,以前乏了,就直接回自己的院子休息,休息好了再过来,现在走一趟不容易,还得坐马车,还不如上午过来,下午吃饭晚饭后再各自回宫。
吕绣是大妇,是王妃,很快也会是皇后,她这里自然成了众人的聚集地,几个女人坐在一起,聊聊房产投资,聊聊报纸上的新闻,再顺便把孩子也带来,让孩子一起玩,每天也其乐无穷。
起居房里阳光充足,窗上都装了玻璃,挡住了冬日的寒风,冬日阳光下,几名主妇都坐在宽大的藤椅里喝茶闲聊,余樱放下报纸问道:“大姐,西南区的地价已经涨到每亩三千贯了,比我们的买价已经涨了六倍,我们要不要挂上牙行卖了?”
吕绣摇摇头,“到亩价五千贯时我们挂出去,也别管它以后还涨不涨。”
余莲问道:“那卖了以后,我们再买哪里的土地,大姐有目标吗?”
吕绣还是摇头,“这是我们最后一次买卖土地,官人不允许我们再做了,不过我们可以做别的。”
“做什么?”众女异口同声问道。
吕绣微微笑道:“做海外贸易!”
“做海外贸易很赚钱吗?”旁边赵巧云问道。
“据说走一趟十倍的暴利,去掉交税和运输支出,至少七八倍有了,和买卖房屋没有什么区别,像郑家,富可敌国,就是做海外贸易发起来的。”
“官人支持吗?”赵璎珞追问道。
吕绣点点头,“这就是他的建议!”
“那就策划一下,我们买卖什么货物……”
这时,吕绣忽然眉头一皱,“阿梅,你怎么回事,身体不舒服?”
坐在最边上的姚梅捂着嘴道:“不知怎么回事,我最近总是感觉到胸口发闷、恶心,想吐!”
五个女子一起向她望去,吕绣起身问道:“呕吐感什么时候开始的?”
“就这两天!”
吕绣急忙吩咐侍女,“速去把刘医师请来!”
姚梅有些不安道:“夫人,我是生病了吗?”
吕绣笑道:“如果不出意外,你是怀孕了。”
“啊!”姚梅又惊又喜,“我……我也要有孩儿了?”
“这是好事啊!什么时候怀上的,你知道吗?”
姚梅俏脸一红,轻轻点头,“应该是在襄阳或者汉阳那几天。”
余樱笑道:“如果是小郎的话,官人会给他起名陈荆或者陈襄。”
不多时,她们的家庭女医师匆匆赶来,还是跟随她们家多年的刘医师,虽然她医术不一定是最好,但众人对她最为信任,而且她对雍王一家也十分了解,每个人的情况她都很清楚,如果某人生病感恙,她都知道病根在哪里?这一点非常重要。
比如她知道下冬天大雪的时候,雍王不能去深至小腿的雪地里多走,否则极容易发烧,再比如她知道陈雪儿阴雨天会头痛,那是胎里带来的小毛病,什么药都治不了,但喝一碗浓姜汤就好了。
正因为如此,她才当上了太医署的首席医官。
刘医师搭上姚梅的脉搏诊治片刻,点点头笑道:“从脉相看,应该是喜脉,脉相很平稳,应该很健康,恭喜又要添丁了。”
“那我该怎么做?”姚梅紧张地问道。
“你问问王妃吧!还有其他姐妹,她们都很有经验,但有一点你要记住了,从现在开始,不可再有房事。”
姚梅脸一红,连忙点头,“我记住了。”
“其实还有很多饮食起居禁忌,要严格执行起来,才能生下一个健康的孩子,对了,小动物就不要再碰了。”
刘医师也知道姚梅经常和陈雪儿、陈冰儿一起去喂小鹿。知道她喜欢小动物。
待刘医师走了,吕绣道:“阿梅,你就暂时搬到我这里来住吧!你那边一个人太冷清了。”
“好吧!我今天就搬过来。”
第一千四百六十四章 补救
晚上,陈庆回到府中,听说姚梅也有了身孕,顿时大喜,当即拍板,如果怀的是男孩,就叫做陈襄。
陈庆和妻子吕绣聊了片刻,随即便把儿子陈冀叫到书房来,陈冀今年已经十四岁,他跪下恭恭敬敬行大礼,“孩儿参见父亲,参见母亲!”
“起来吧!”
陈冀站起身,垂手站在一旁,陈庆问道:“最近还在跟师父读书吗?”
“回禀父亲,从明年开始,师父想让孩儿府学读书,可能还没有给父亲说。”
陈庆笑了笑道:“府学读得还是四书五经,难道你还没有读够?”
“师父说,经文里的圣人解释,孩儿理解得不够透彻,尤其半山先生对经文的注释,孩儿需要重新认真的研读,所以要孩儿再去国子学读三年。”
陈庆心中有些不悦,卢存逸要把自己儿子教成书呆子了,他当然明白卢存逸的意图,他们这些大儒是想把自己儿子塑造成他们想要的君王,这可不行。
旁边吕绣笑问道:“你自己呢?你自己想不想去国子学继续读书?”
陈冀想了想道:“孩儿想去国子学,但不想再读四书五经了。”
陈庆点了点头,“明天上午为父要去太学巡视,你和我一起去吧!”
“孩儿遵命!”
“去吧!早点休息,明天要早起。”
“孩儿告退!”
陈冀行一礼走了,吕绣对丈夫道:“夫君是不是不想让冀儿去府学?”
陈庆摇摇头,“他再学下去,就成书呆子了,整天子曰诗云,真正的济世之才一样不会,百姓疾苦不知,人情世故不懂,我可不是让他去当县令,他要驾驭百官,驾驭百万大军,要统治天下,我想让他去太学学习农业。”
“但明天夫君带他去太学,太学的人岂不是都知道了他身份?会不会……”
陈庆想想也对,儿子必须隐瞒身份去读书才行,“娘子提醒我了,明天算了,我自己去太学,冀儿去内政堂学习政务。”
……
次日一早,陈庆带儿子陈冀来到了内政堂,把他交给了周宽,让周宽带世子了解一下政务。
陈庆自己去了太学,太学学正现在是柳向阳,以前的学正折彦质现在已出任枢密院事,不再继任太学学正。
柳向阳陪同陈庆来到了农学院,陈庆问道:“之前我让刘大江送来一批土豆,你们拿到了吗?”
柳向阳连忙道:“回禀殿下,拿到了,卑职已送去农学院,但现在有点麻烦。”
“什么麻烦?”
“他拿来的时候,一半土豆都发芽了,可现在是冬天,没法在土壤中种植,它肯定被冻坏。”
陈庆眉头一皱,“东西还在吗?”
“还在!”
“带我去看看。”
柳向阳带着陈庆来到农学院,柳向阳让人从仓库里把一箱子土豆拿出来,陈庆蹲下挑选,他发现一大半都发黑烂掉了,着实让他心疼,挑选下来,最后竟然只剩下十五颗是完整的,但如果再不种下去,这批土豆全部完蛋,还不知道越州那批土豆能不能种活。
再不补救就来不及了,陈庆心中有点急了,对柳向阳和在场师生道:“这些土豆是从南洋运来的,而且南洋也很难遇到,可能就这么一次机会,若失去了它,会让所有人都悔恨的。”
众人都不解,柳向阳问道:“殿下,这种土豆有什么特点?”
陈庆叹口气,“各位,它是一种粮食,亩产三千斤的粮食,你们说重不重要?”
众人一片惊呼,亩产三千斤,简直太可怕了。
陈庆又道:“关键它在哪里都能种植,在山上也可能种植,不像小麦水稻非要在平原种植,它对山区的意义非同小可,从此山区人也有自己的粮食了。”
柳向阳顿时急了,“那怎么办?现在正好是冬天,种下去,它会被冻死的。”
陈庆想了想,对一名亲兵嘱咐了几句,亲兵翻身上马,骑马飞奔而去。
“大家不要急,或许我有办法解决。”
……
半个时辰后,少府寺主簿骆振玉匆匆赶来,“卑职参见殿下!”
骆振玉因为制作透明琉璃成功而被提升为少府寺主簿,但他同时还在主管透明琉璃。
陈庆问道:“我来问你,仓库里还有多少透明琉璃,就是雍王宫安装窗户的平板透明琉璃,还有多少?”
“回禀殿下,我们刚刚烧好一批,准备给尚书省六部更换窗户,大概有几千块。”
“六部推后,赶紧把透明琉璃全部运到太学来,有急用,再把安装窗户的工匠也全部找来!”
陈庆想到的办法就是造一座玻璃大棚,就算是冬天也能种植土豆了。
陈庆又简单画了一张图,让柳向阳找来太学内几名会造木房子老木匠,把图纸给他们看,“这座房子看得懂吗?”
为首老工匠点点头道:“这是一座木房子,宽一丈,长五丈,它实际上是一个框架,没有墙也没有瓦,小人理解正确吗?”
“一点没错!”
陈庆又解释道:“实际上它屋顶和墙壁都是一格一格的窗户,然后在所有的窗户上安装透明琉璃,透明琉璃你们知道吗?”
“我们都见过,像水晶一样,完全透明的,比从前的琉璃亮堂多了。”
“那这座木房子能造出来吗?”陈庆追问道。
几名工匠商量一下道:“回禀殿下,造木房子很简单,但我们不会安装这种透明琉璃。”
“安装琉璃有别的工匠负责,你们只管造出木房子,两天时间可以造出来吗?”
几名工匠点点头,“材料都有现成的,问题不大!”
“好!造好后,每人赏十贯钱!”
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