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后在此!太后已经救出来了!各军速速住手不得再滥杀无辜!宦官只杀有职事者,杂役人等无辜不必杀害!各军速听太后懿旨!”
李素和卢植让手下士兵大声呐喊,花了好久终于把袁绍他们的人劝住了,何太后还亲自出声喊了几句让温德殿的人开门,南宫最后一进大殿也算是无血开门。
何太后只是事急从权选了几个有职事的、平时跟十常侍有勾结的宦官杀了,其他小宦官全部赦免。还明确表示将来收复北宫之后,北宫里的宦官也是如此:只杀十常侍和他们手下有管理职务的宦官。
如此一来,只有南宫六进中前五进的宦官是真的全部杀光的,第六进和北宫能活下来一大半,将来何太后也不用招人了。
袁绍还是一副气咻咻没出气的样子,曹操在旁连连劝他消气,心中暗赞:“这李伯雅竟与我不谋暗合。我当初说但诛首恶、付一狱吏足矣,若欲尽屠,必然泄露,了此事必败!
可惜本初与大将军皆不听我言,我也无能阻止。这李伯雅不但所见与我略同,还能在惶急之时想到补救之法,少杀无辜、安定朝廷,吾不如也!”
而且,曹操不愧是此刻宫中所有人里,除了李素之外智商第二高的,以他的阴沉细心,很快想到了另一种可怕的可能性:
“不好!今日十常侍虽能尽诛,但太后身边将来还要从年轻无职事的宦官中再提拔黄门、常侍、长秋,这些提拔上来的人,纵然一时不懂外朝事务,没有学识计谋,但假以时日十年八年之后,岂不是要成长起来?
到时候,这批新成长的有职权宦官,定然因为本初当年要杀尽他们,而视本初为仇寇。而对于从本初刀下救下他们性命的李素,定然会视为再造恩人。恐怕数年之后,太后与少主在内廷就只能听到称颂李素功德之言,左右再无一人说李素坏话!
此计好生歹毒啊,若让李素留在朝中为官,就凭这份人脉、内外两朝美誉,恐怕不到三十岁就能位列三公了!”
天地良心,在这一点上,曹操的思维反应其实已经比李素都更快了,李素根本没想到这一层,也不在乎收获一批腌人的感恩。论京官的政治敏感度这个细分领域,曹操还是比李素强的。
曹操还在那儿跟空气斗智斗勇,何太后已经当众宣布了另外一些开释群疑的定论:
“诸将勿惊,本宫在此当众申明三事:其一,戡乱诸将有功无过,也不必因未能保护大将军而自责。昨夜大将军被召之事,纯熟十常侍矫诏,本宫并未召见,更不曾谋害亲兄,此事不可再株连无辜。
其二,使中郎将李素,昨夜在大将军之前入宫,此事确是本宫召见劝慰,与此后十常侍矫诏招大将军也毫无关联。大将军是被十常侍召至另一处谋害的,李素应该从未见过,他最后与赵都尉破门助战,纯为义愤立功。
其三,本宫宣读此条旨意之前,乱中误杀一律不再追究,但下旨之后再有滥杀者治罪!”
说完之后,袁绍、曹操、吴匡、袁术,居然都是觉得一阵安心,一块松了口气。
尤其是袁绍,他彻底洗脱了“保护何进不力”这颗定时炸弹反噬的可能性,一时惶恐感恩。
“多谢太后宽仁、怜恤下情!臣不胜受恩感激!”袁绍居然感动得流泪下拜。
曹操则是又在一旁牙酸:这李伯雅明明占了本初那么大便宜,将来本初恐怕都会因此被活下来的宦官排挤而做不了京官,但他居然还有本事让本初感谢他!而且要知道本初之前跟他并没什么交情!这是何等泣鬼惊神的操弄人心!
何太后说完,忍不住用眼神看了李素几眼,想问他“我这几句台词没说错吧”。
李素怎敢当众与太后对视,只能是眼睛看地微微点头。
没办法,谁让他在“让对方解除戒心”方面,是最专业的呢。那是上辈子几百次说服亡命徒放弃抵抗、练出来的实战经验啊!
最终结果就是,除了董卓以外,人人都得记他的好。
何太后看大家都安抚好了,最后说了一句:“那你们自行商议,尽快救出皇儿,本宫有些受惊,先回去歇息。”
后续救皇帝的环节,因为之前刷了太多人情,袁绍、曹操、吴匡不得不都尊重一下李素的意见,问他和卢植该如何指挥。
但李素已经心力交瘁,关键事到如今他也不想阻止少帝落到董卓手上,所以他就推脱自己精力不济,又是外将,不便亲临一线争功,只是说“十常侍如若不敌,有可能会继续向北直接逃出城”,让大家留点兵力,考虑在北门围困或者设伏。
曹操听了也深以为然,第一个附议。
当天上午,他们就一边继续攻打北宫,一边分兵出城从各个城门包围皇城的出口。
不过,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大张旗鼓,上午时已经到了雒阳西门而不得入的董卓军,在绕城了小半圈之后,终于在北门外发现了同行。
董卓的人立刻拿钱开道、京军高级将领不肯家丑外扬,总能收买到几个肯开口的知情中级军官。所以董卓也很快就知道那些在城北各门设伏围困的兵马,是为了防止十常侍守不住北宫后往北出城逃窜。
既然如此,董卓当然是毫不犹豫的加入了他们,一起“并肩子上”。
这种白捞护驾之功的机会怎么能错过?哪怕是个跟别人平分护驾之功的机会。
又是一天的攻打之后,撑到八月二十四夜里时,张让等人终于撑不住了,明知北门外有兵马,但也想趁着夜色不打火把,万一可以从空隙里溜出去。
而且他们也并未大模大样走城门,而是在北宫北侧城墙上掏了洞钻出来他们也是在赌那些兵马只注重看守城门,而忽视了没有城门的地段,所以死里求生试一试。
可惜,这一把显然赌输了,因为雒阳皇城北面的守军太多了,尤其是狡猾的董卓白天时兵力部署并不十分密集,入夜后却加密了密度,防止视野不好被偷越。
张让一行果然一出城没走五百米就被抓住,张让也不敢谋害皇帝,就在军中被士兵们杀了,十常侍中有四人昨夜在南宫就被杀了,剩余五人和其他一些比常侍低级的职事宦官,全部死在城北军中。
少帝刘辨只是被挟持出宫旅游了没五里地,就被重新送回去了。
“臣等奉旨救驾!幸陛下无恙!”董卓、袁绍、袁术、吴匡个个都蜂拥上来,以示自己并非没有出力,之所以在董卓的防区区段上撞见张让,只是分工运气问题。
这一次少帝身边没有弟弟帮他回答臣子的提问了,所以只能一声不吭地回到宫中。
董卓来了一趟也没听到什么对救驾之功的感谢、嘉奖,救了个闷葫芦,也是有些郁闷。
但当他跟其他军队一起护着皇帝回城后,董卓就听到了更多内幕消息。
“听说了没?其实本来北宫都不用再遭战火的,也不用死那么多人还折腾大军调动。昨天清晨的时候,卢尚书原本出奇计,可以在南北宫甬道那儿就把帝后诸王都救下来的,非常稳妥。
可惜陛下太过怯懦不敢跳,以至于太后和陈留王都被救了,连唐妃和公主都救了,唯独陛下又被十常侍乱命挟持了那么久。这要是真到了战乱之时,被贼寇挟持了这样懦弱的陛下,让他下令朝廷大军投降,不知他是不是也会真的认怂咱西凉勇士可是从来没听说过主帅被俘会认怂劝降全军的。”
“不是说陈留王才九岁,陛下都十四岁了么,怎么白长了年纪胆子那么小,九岁弟弟都敢的事儿他不敢。不过这种话大逆不道,咱私下里说说,千万别外传啊!小心治罪!”
这些军中流言到了董卓耳中,董卓顿时觉得理由也挺充分了乱世怎么能立个懦夫当皇帝呢?
不过,这次他的救驾功劳不够大,也就跟卢植、袁绍他们平分,废立之心还是先按捺几天,总要把其他功臣翘掉几个,或者是调离京师,才好下手
第109章 吃完上家吃下家
董卓进京后,会如何操作分赃、废立皇帝?
这个问题很简单又很难。
说简单,是因为哪怕只看过三回三国演义的人,都会觉得自己能答上来。
说很难,是当李素亲历其中,亲自在温明园参加了平十常侍之乱的庆功酒宴、在酒席上跟董卓稍微聊几句之后,他就发现这背后还有太多历史省略掉了的谜团。
就说一点:董卓买通吕布杀丁原,这事儿地球人都熟得不能再熟了吧?
但有没有想过:丁原被杀时的罪名是什么?居然没人答得上来,历史也没写。
千万别说什么没罪名,董卓并不是一进京就践踏一切朝廷规则的野兽。他开始还是想跟旧秩序合作的
废立皇帝成功后,董卓执政的前三个月里,出于分赃摆平各方利益的考虑,封出去了多少州牧、刺史、太守?后来反董的韩馥、袁绍、袁术、刘岱、孔伷、张邈都是那段时间加官晋爵的。
这就是董卓尝试跟现秩序合作的表现,那么他杀执金吾就肯定得罗织罪名遮羞,哪怕是事后欲加之罪。
只不过董卓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他那些肮脏的乱命史书不会去写,省略掉了,只能让李素重新仔细观察发掘、避开雷坑小心脱身。
“看来董卓慑于形势的变化,今天这次温明园酒会上,是不敢提废立之事了,估计他至少要等七八天,确保后续大军全部到京才敢继续推进。
不过刚才喝酒的时候,他略微出言不逊、抱怨天子暗弱怯懦,那废立决心是不会放弃的了。”
酒宴即将结束时,李素如是在内心总结今天的见闻收获。
没有丁原吕布的剑拔弩张,也没有王允的说和。更没有卢植的直言敢谏、和蔡邕的力保卢植,一切都因为实力对比被暂时压住,走向了未知的方向。
当然了,吕布依然来到了现场,站在门口护卫,没资格进来饮宴。但李素也不怵他,毕竟现在的吕布还是忠于丁原的,见到李素时还跟他问好。
最关键的是李素也带了两个人站在宴会厅门口典韦今晨已经带着剩下两千多骑兵进了伊阙关,在城南郊驻扎,典韦自己跟着赵云一起来护卫,李素还怕毛线。
今天大家都打了半天仗,救了皇帝回宫安顿,本就累了,宴席散去各自无话。
第二天是八月二十六,又是朝会之日。李素是外臣,不用上朝,不过他起床后不久就听到外面有挺大动静,让赵云出去查看,说是又有西凉军入城。
李素微微哂笑,知道是董卓已经开始玩半夜出城、天亮再进的虚张声势把戏了。
李素本人当然不会被骗住,但他也不方便提醒他人。而且他知道,这个把戏并不会决定废立的成败,只是给董卓稍微加强些权威罢了
董卓的这个操作,是后汉书明文有载,确是实情。但演义里面嫁接了一下,把它跟“董卓就是靠着这一手吓住京军、成功废立”套上了一层因果关系。
但原本历史上董卓进京第三天就把废立搞定了,哪等得及这种慢工细活。
不过,李素虽然无视了董卓的威慑,当天朝会结束时,宫里传来的又一条消息,倒是让李素有些意外。
这消息是卢植散朝之后、来李素府上通风报信的:“李素,你可知道,今日朝上,丁建阳建议十常侍之乱已平,外镇兵马均可各归本镇。不过太后与陛下还未敢轻下定论。
丁建阳希望我跟你透个气,你若是愿意带头,我即日便把子龙在城内那五百骑的指挥权交还于你,你带着人马回汉中吧。毕竟,你那些兵马被宣召进京是最晚的,而且手续上也不如丁建阳和董卓齐全你意如何?”
这里必须说一句,卢植提到的“手续齐全”问题,李素确实是不如董卓的,因为董卓本身就是一镇诸侯,他的兵是自己的,何进召董卓的钧命也是正式的。
而李素只是适逢其会就在京城,他的兵的所有权是征西将军刘备的,何进当初只能事急从权借调。而最关键的是,董卓进京前给朝廷复命了奏表,说“臣请鸣钟鼓进雒阳扫清乱党”,而李素却没资格给皇帝回奏表章。
这些道理,礼法上都没错,但他还是觉得挺意外的:“丁原居然比董卓更想调我出京?丁原这是找死呢?他不怕我走了之后,董卓更加碾压他?”
但随即一想,李素就意识到丁原的盲区了:丁原是想借助朝廷规则的大义名分。因为他比董卓更早二十天到雒阳,以至于何进生前末班车封了他为执金吾。
所以,董卓虽也进京,却没捞到正式京官,丁原却已经从并州刺史变成京官。他满以为李素带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