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1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董卓虽也进京,却没捞到正式京官,丁原却已经从并州刺史变成京官。他满以为李素带头做表率、就可以用“不是京官的都得走,是京官的才能留”挤兑住董卓!

    至于吕布会被收买叛变,这是上帝视角才知道的,丁原想不到这一点,他也就胆子很大。

    这妥妥就是“让李素放弃宣称,导致董卓也失去宣称借口”的p社玩家打法啊!

    “这个蝴蝶效应真是越来越崩了,丁原居然会有胆子这么想,感觉一切都没法推演了。不过也好,我本来就要抽身,看看怎么离开更体面一些吧。”

    想到此处,李素终于开口:“既然卢公也劝我如此,我并无异议大将军生前本就只是准我半月假期,阴差阳错才在京师多留。如若我走能让董卓也走,何乐不为。不过,不知太后与陛下可准了丁原此奏?”

    卢植松了口气,开始时他看李素想了那么久,还以为李素有了别的心思,他连忙答道:“今日朝会上并未准奏,太后似乎觉得局势未定,不敢妄动。此事当然得你亲自面见太后,主动请求愿意离京,太后才好顺水推舟。”

    李素:“这样不怕多生事端?若是太后念在救护之功,觉得我与子龙可靠,留着我们宿卫宫禁,如之奈何?”

    卢植:“你就说这些兵马本是征西将军自募之兵,若久留于京中,则与先帝中平元年令四方自行备御明诏相悖,恐令天下聚私兵之世族豪强惶恐不安。

    今先帝大行不过四月,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我大汉以孝治天下,幼主自然不可猝废先帝之法。”

    李素听得一愣一愣的,自己在纲常大义上做文章的本事还是嫩啊,在卢植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到底是当了多年尚书的人,对于如何曲线制约皇权乱命太有经验了。圣人之言微言大义说起来都一套一套的,难怪太后临朝称制还有那么多决策会被怼回去。

    五方各怀鬼胎,就这么试探着推进。当天午后,李素就主动借口入宫求见。理由当然是“说听说上午朝会时有人提议赶他走,他来向太后表达愿意走的姿态”。

    因为前天才救了太后,太后当然很爽快地答应了李素的求见,李素也带了赵云典韦一起去。只不过典韦长相凶恶,李素不希望他吓到太后破坏心情,让他提前一道殿门就留在外面。

    何太后果然生出挽留之意,如李素所料想留他们下来保护宫廷,还承诺加官进爵,说什么中郎将吴匡无能,赵都尉都能加为中郎将云云。

    李素吓了一跳,连忙表示不可因一时不足为外人道之功劳升迁过骤,免得外朝觉得太后赏罚由心,然后李素就用卢植教的借口挤兑了一下。

    何太后闻言,惋惜叹道:“李卿,你走真能让董卓也走?我听说那董卓极为残暴。昨日护送陛下回宫时,因宫中混乱未息,后来汇报说有一些宫女又被护军裹挟走了只是尚未查明。”

    很显然,这是董卓进京后,淫yu已经发作了,他虽然没敢直接“夜宿龙床、淫汗公主宫女”,却已经有趁乱掳走一些的事实。而何太后已经因此恐惧。

    李素一咬牙:“臣尽量,但臣只是一个典范,主要得看朝中公卿。”

    他又说了些暂时安抚稳住太后的话,免得再讹上他和赵云,最后总算把内宫的态度摆平了。

    饶是如此,何太后最后还是表示,即使不能加封赵云为中郎将,也要加军职虚衔。

    最后太后宣召了刚刚今天当上司徒的王允,以及少府黄琬及其下属兵曹的尚书,商定给赵云加“长水校尉”。

    长水校尉为西汉时的北军八校、东汉后并为北军五校的校尉之一。由原长水校尉吸收胡骑校尉合并而成。

    北军各校当中,屯骑和越骑都是南方骑兵,以近战为主。胡骑和长水以北方骑射骑兵为主。何太后显然是用心了解了赵云的情况,知道他在刘备手下时常年领五千乌桓突骑骑射作战,就给他长水校尉,算是显示赵云指挥弓骑兵的能力极强,得到了朝廷的公认。

    而事实上,因为东汉末年北军已经被执金吾和左右虎贲等中郎将瓜分了指挥权,并不直接再按兵种划分指挥权,所以长水校尉也就只是个待遇级别,并不影响其他将领的实权,这也是外臣肯接受这个加封的原因之一。

    李素的官职没什么好加的,他已经是使中郎将、太守,再上去就是重号将军和九卿了,所以他被赏赐了价值一千万钱的黄金,另外在他的郫亭侯爵位基础上,加了三百户封邑五百加到八百。超过一千一般就要乡侯了。

    搞定了太后的态度之后,李素剩下的活儿就是在丁原和董卓那儿两面演一演,拿到好处,带着毫无瑕疵的美名脱身

    丁原要他配合,总要给代价吧?

    董卓虽然会因为李素的退出而降低宣称借口强度,但事实上董卓肯定也是希望李素走的,因为李素知道董卓会打吕布牌来解决丁原问题,眼下肯定是其他武装力量走得越多越好。

    至于何太后,即使最后董卓没走,她也恨不到李素头上,只能恨丁原和其他京中武将无能:李素都做了那么大的牺牲、削弱董卓的名份,你们怎么还搞不定董卓?

 第110章 搜刮京师

    安抚住何太后之后,第二天一早李素就带着赵云典韦去了执金吾府邸,面见了丁原。

    李素在丁原面前是最公事公办的,也不太珍惜自己的嘴脸主要是李素觉得,不管丁原怎么挣扎,等董卓的主力大军进京之后,丁原肯定是没活路的。差别无非在董卓吃相好看还是难看上。

    所以,李素虽然演技精湛,他也懒得在一个将死之人面前演戏,更不愿意因为这种演戏而掩饰自己的胃口、导致所得的实际利益减少。

    两人见礼之后,赵云典韦和吕布都等在门外,李素在内堂落座,开门见山:“建阳公,别来无恙。昨天下午我入宫面见了太后,主动陈情,你应该听说了吧。”

    丁原还有些愧对李素:“李中郎公忠体国,毫无私心,实为我辈楷模。说实话,我还担心李中郎挟救太后之功,另求宫禁宿卫的紧要武职,是我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李素:“谈不上,我本就是另有使命在身,做人要有始有终,如若为了一时富贵,辜负了征西将军未竟之功,与小人何异。不过,我毕竟也是亲冒矢石历险无数,才有今日之局,

    如若不能得到一些对我原本使命有所裨益的补偿,不能帮我更好地完成之前的任务,直接出京实难甘心啊。”

    丁原一愣,他是真没想到李素这么儒雅博爱大家都夸赞的人,还有直接伸手要好处的。

    丁原警觉地说:“你要如何?我仅为执金吾,恐怕给不了你什么。”

    李素:“我此番回到汉中,关键任务就是逼迫僭越之徒刘焉放弃妄想,使蜀地百姓重新安稳,我这个朝廷册封的蜀郡太守才好上任。所以,我当然要一些能有助于我完成此事的条件。”

    丁原摸着胡子狐疑地问:“你觉得征西将军的兵马还不能让刘焉老实?你怕刘焉会断蜀道公然自立、武装抗拒朝廷?你不会是想借吾儿奉先吧!那是不可能的!”

    丁原最后一句话压低了声音,他也不希望门口的吕布听到。拿儿子跟人做交易,哪怕是不成交,也是很伤儿子面子的。

    李素笑了:“岂敢,吕主簿是建阳公心腹,我还是有分寸的。至于张邈、张辽,也是你帐下臂膀股肱、大将军在世时就已分赐要职,想来你也不肯

    这样吧,我再退一步,你不是执金吾么,京师各军内部人事平调,你总可以操持吧?把你直属嫡系的高顺,平调到左中郎将吴匡属下,如何?

    吴匡此次毕竟负有直接保护大将军的职责,虽然太后说了不追究他与袁绍护卫不力之罪,但吴匡部在攻打南宫时种种趁火打劫行径,还是要整治的。就算不治罪,将其部下各别部司马等军官调换一番,选军纪素著有能者将之,没什么不妥吧?”

    李素没说要直接把高顺调给他,而是说把高顺平调到吴匡属下,大家依然还都是京师守军这个大系统内,确实在丁原的操作权限范围内。

    另外,之所以只能是高顺而不能是张邈、张辽,那是因为张邈张辽二人早在丁原进京之前,就已经被丁原推荐给了何进,何进另外给了他们官职,所以已经提前一步不属于并州军系统了,只有吕布和高顺是跟着丁原同期进京的。

    李素说到这一步,丁原也大致理解了,他狐疑问道:“你难道要挑唆太后追责申斥吴匡?”

    李素叹了口气:“不是我要,而是我算着,吴匡的位置坐不久了。他身上事儿太多,大将军活着时可以帮他压下来,大将军死后呵呵,清算他又何须我动手?

    建阳公,爽快一点,你就说吧,肯不肯把高顺升半级、调到吴匡手下。我保证,我不会陷害和对付吴匡的。”

    丁原咬着牙想了一会儿:“你李伯雅的远见卓识,我也是素闻久仰了,你这么猜测,定然是觉得董卓不肯乖乖走,走之前也要攀咬掉一些同僚、从中取利

    罢了,这事儿正是我职权之内,我答应你便是。也请你信守诺言,不要亲自对吴匡下手诬告!还有,若是我能保住吴匡,你也就此作罢,乖乖离京,可否?”

    李素都懒得说话,只是端起酒杯喝了一口,起身走人。

    丁原也不追问,就当李素是答应了。

    跟丁原达成交易默契之后,丁原也算信守诺言,在一两天内调整好了高顺的人事安排,把高顺的人马整编制地升半级弄到吴匡麾下。

    与此同时,也挑选了吴匡帐下一个之前攻打皇宫时表现特别不堪的别部司马,申斥训诫一番拿掉,位置腾出来给高顺。

    如此一来,高顺就算是吴匡麾下的别部司马了。

    高顺本人虽然不是很理解,但听说执金吾是想整顿京军,就坦然执行了

    这就好比是后世的职场人,你原本只是个主管。你的直属上司、原部门经理被提拔为总监,手下有了多个部门经理要管。然后这位总监把你调到另一个部门经理手下当副经理,比主管高半级,依然还是新总监的下属。这种情况下,那个被提拔的人肯定不会反抗,还会感恩。

    不过,丁原没想到的是,董卓那边也没闲着。

    就在丁原布局想削弱董卓宣称借口强度的同时,董卓对吴匡发起了攻击!并且拉拢了跟吴匡同僚的另一位中郎将张璋。

    或许是董卓用了什么巧妙手腕,给张璋许诺了更大的好处吧,也有可能是以武力威逼,让张璋理解到“河东大军数万最多五天就到京城了,早跟我合作将来就多拿好处”。

    总而言之,张璋的态度倾向,逐步倒向了董卓而在原本历史上,董卓是应该把吴匡和张璋一起拉过去统统吞掉。现在显然是因为实力对比不够大,董卓心中不稳,一口气吃不下那么多。

    所以只敢用最大义名分的姿态,先把确有把柄瑕疵的吴匡踢出局立威、削弱一部分京军力量,然后再只专注确保拉拢住张璋。

    就好比原本是个两百斤的胖子、一顿饭胃口有三斤时,可以把三斤的肉一次吃掉。但如果瘦到了一百二十斤,只能吃两斤。那只能把那块三斤重的肉先削弱切掉一斤,免得自己撑死。

    这天,朝中诸多原本就对吴匡不满、或者对何进生前庇护态度不满的朝臣,在董卓串联下,把“吴匡的侄女儿被刘焉聘为儿媳妇,吴匡跟刘焉有勾结嫌疑”的事儿捅到最上面,再结合吴匡救护何进不力,一起弹劾。

    本来么,何太后已经发话,吴匡如果只是保护何进不力,已不至于降职处分。但数罪并罚、旧事重提全部翻出来晒一晒,就彻底扛不住了。

    吴匡痛哭流涕赌咒发誓,又玩了一把负荆请罪以明其志,但都不奏效。

    最后,还是吴匡回忆起大将军活着的时候,那天他去大将军府上负荆请罪、结果大将军招来了李素对质,李素说过的那番“可以帮助吴将军洗清嫌疑”的谋划。

    吴匡如同抓住了救命的稻草,立刻主动向朝廷请奏:“愿意放弃大部分兵权,只带本部嫡系亲卫,随巴郡太守蔡邕、使中郎将李素一起去益州,在李素的监视下帮忙招降刘焉,并夺回自己的侄儿侄女,避免侄女被刘焉联姻,以明自己绝对忠于朝廷之志、绝无勾结刘焉。”

    当吴匡表示愿意放弃兵权自请外放时,董卓一派弹劾他的火力立刻就收敛了。

    董卓本来就是怕京军势大,先赶走一两个就好,他跟吴匡又没有深仇大恨,用不着往死里怼。

    甚至董卓后来对付袁绍、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