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八达岭是燕山在附近地区的制高点,地势比后世居庸关所在地都高,可以俯瞰昌平谷。
这附近的控制权,还是当年公綦稠被乌桓难峭王突然反水杀死时丢的,所以并不是邹靖的锅。
邹靖与刘备收付八达岭,等于是彻底绝了张纯短期内复度燕山的最佳道路。
这一功绩,绝对是可以表奏朝廷,另得升赏的,因为你属于帮忙解决公綦稠当年欠下的烂摊子。
“此处燕山旧隘落入我手,只等南匈奴援军抵达,我等便可出关居高临下、荡平张纯了!要是张纯为我所斩,怎么也得封个侯吧?就算没有乡侯,至少也得是个亭侯,实在不行关内侯也好啊。
玄德,你也算跟了我几年了,到时候,我表你迁蓟县县令、或再兼一郡都尉,不在话下呀!”
邹靖登上八达岭,俯瞰着冀西北草原,心中豪气顿生。
蓟县县令和良乡县令虽然都是县令,但级别差不少,因为蓟县不但是广阳郡郡治,更是幽州州治、燕国故都,那是一州之地的首县,县令得值正千石,跟都尉平级。
可惜,他跟刘备正在意淫着,后方忽然传来一阵噩耗:
一个从蓟县来的探马信使,神色慌张下马:“禀校尉,得朝廷急报,南匈奴援军行至并、冀交界的河东郡时,忽传云中南匈奴发生内乱反叛,羌渠单于为叛贼弑杀。左贤王于夫罗五日前便已停滞不前,还请求朝廷另借兵马,助他回返云中郡平叛!”
“什么?我这边都把燕山诸关夺回来,就等匈奴铁骑凭高视下、冲进上谷犁庭扫穴,朝廷的援军怎得这般不靠谱!”
看来,幽州这边要变成隔着燕山相安无事的持久战了。没有新的足够改变力量对比的强大援军到来之前,什么都干不了了!
邹靖手下这些步兵,把燕山沿线的关隘啃下来,是做得到的,但是追出隘口去追杀乌桓骑兵,那是想都别想啊。
他们连立数次战功,奈何队友不给力,只能待命待援。
刘备闻言,心中的震惊更是比邹靖更甚:
“南匈奴居然真的是内部有叛贼,弑杀了愿为朝廷效力的羌渠单于!连方式、理由,都跟伯雅当初预料的几乎一模一样!真乃鬼神不测之机。
难怪伯雅前日信中,让我保存实力、持重而战,等候他和刘幽州带援军上任呢。”
原来,刘备跟张纯这边交战,已经陆续过了个把月了,这段时间里,李素也给他写来过几封信。
最近的一封信,也已经是半个多月前,当时南匈奴援军出发的消息才刚传来。李素在信中就给刘备打预防针,再次提醒他别对于夫罗抱太大期望。
那封信中还说,朝廷已经开始推进“废史立牧”了,陶谦的任期短则一个月,最长不会到两个月从李素写信的日子算起,全国首位州牧的人选也暗中定死了,就是大宗正刘虞。
但刘虞上任前还有一些准备工作要交接,他也知道不带援军单身赴任没什么威慑力,所以派了几名拟调到幽州任职的都尉、校尉,趁着上任之前,去徐扬之地招募一些天下精兵丹阳兵。
李素作为刘虞的属吏,也被内定了将来要从宗正府调到幽州任职。但眼下,他首先被派去辅佐刘虞麾下一名心腹都尉,名叫毋丘毅的,先去南下招募拣选丹阳兵,两个月内必回,到时候大家在幽州再聚首。
至于关羽,也被李素带着一起,跟毋丘毅一起先去招募丹阳兵援军。
刘备并不知道,历史上,跟着毋丘毅去招募丹阳兵这差事,其实是他自己接到的原本的历史上,刘备怒鞭督邮后,弃官逃亡江湖。后来在亡命到青州、徐州期间才听说张纯反了、他打督邮的事儿洗白了,他才赶上了个末班车,自荐跟着毋丘毅招募丹阳兵,算是为平叛张纯立了些外围边缘性的小功劳。
只是历史上,刘备在从丹阳回来的路上,路过青州时又赶上张纯的偏师搅乱青州、诱发青州黄巾军,刘备只好在青州下密就地抗击黄巾,被朝廷任命为下密丞。
没想到,这一世刘备倒是躲过了那种闲差,可以到正面战场上杀敌立更大的功劳。但被刘备蝴蝶效应空出来的缺口,却被李素这个家伙顶上了谁让李素现在出现在刘虞手下,而刘虞刚好又需要这么个心腹闲差呢。
“罢了,等刘幽州和伯雅带援军来吧。”刘备回想完李素的书信,一时也松懈下来。
ps:我也是没办法,因为这一端主角跟刘备不同路,所以双线操作肯定是要写的,不写无法解释幽州正面战场的推演,但我觉得我已经写得尽量简略、推进迅速了,没灌水。计策也都差不多入扣。
不过我也吸取大家的意见,以后遇到双线操作时,我尽量跟那些大神一样注意节奏,别刘备这边连写四到六章,我就这边一两章那边一两章双线穿插。
这是第一次处理主角与配角两线分头行动的大段剧情,没有经验,就这样吧。
而且,这一章上面正文就已经五千字了。算是多送大家两千字,弥补一下让大家连续看了两天半刘备支线的节奏,我觉得我也够意思了,没再多拖一天。
多白送了大家两千多字,理直气壮多求一些推荐票和评论收藏。
第49章 一纸能抵十万兵(再次五千字大章,追赶主线时间线)
刘备没能等来南匈奴援军。
他也并不知道,羌渠单于究竟是如何被朝廷说服派出援军、又如何最终被下属叛变弑杀的。
刘备离开雒阳后的这段时间里,雒阳发生了太多云波诡谲的外交诈术和机缘巧合。
很多看似顺理成章的发展,其实背后有着一波波负负得正的骚操作。
虽然最终结果似乎没变,但对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个体而言,却事关个人荣辱、名望涨跌。
就好比宋义预言项梁必败于章邯之手,虽然并没有改变任何结果,项梁该死还得死。但宋义个人却能因为这一嘴神预言,收获“知兵”之名,换来被楚怀王封为上将军的资历。
而如今的雒阳城中,卧虎藏龙着远比宋义更牛逼的外交诈术大师。
视线回到四月上旬的雒阳,也就是刘虞即将被朝廷内定为幽州牧、但还将定未定的时间点上。
当时,大将军何进假借天子名义、征发羌渠单于援军的第一道矫诏,其实已经发出了半个月。
这也并不奇怪刘备和李素上洛告发反情是二月底的事儿,三月初陶谦的急报也到了,所以当时何进就已经开始着手征发南匈奴援军。
何进那封矫诏的内容,甚至还是袁绍帮他出谋划策的。
不过袁绍文笔不佳,所以他只提供劝诱思路,至于具体措辞,当然是何进的主簿陈琳写的。
然而,陈琳文笔再好,也掩盖不住袁绍劝诱理由的苍白枯燥。羌渠单于一开始并没有搭理袁绍,借口说如今春荒匈奴军需物资储备不足,得等秋草马肥才能南下。
这显然是准备观望风势、拖一拖再说历史到这儿,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因为原本历史上羌渠单于也不是那么好说话,你朝廷一征召他就屁颠屁颠来的。而是磨蹭了小半年、熬到当年秋天才勉强南下。
何进与袁绍吃了瘪之后,觉得很没面子,又调集不到人马,就把锅甩到了即将调任幽州牧的刘虞身上。
何进亲自请刘虞喝了顿酒,又跟袁绍一起软磨硬泡,说他们实在没办法了。如果任由他们的节奏来征发,那就等秋天再指望南匈奴援军吧。
要想提前,就得刘虞动用自己的个人威望和人情,亲自给羌渠单于写私人信件求援,跟圣旨一表一里推动这事儿何进其实也知道,刘虞的个人威望,在羌渠单于那儿比汉灵帝的圣旨更管用。
刘虞推辞不过,只好暂时把这事儿记下,搁在自己的待办事项里。
而何进也没亏待刘虞,因为第一时间征发羌渠单于不顺利,作为交换条件,何进就给了刘虞手下一些武官官职的空缺名额。默许刘虞上任州牧之前可以任用心腹,征辟一名校尉、数名都尉与军司马,再在全国范围内自行征兵一定规模,到时候一起带着去幽州上任。
这才有了后来刘虞派遣都尉四出、征发丹阳兵等精兵的编制配额。
被何进甩锅之后,刘虞回府就开始为他的调任做军事准备工作。
他当时还是大宗正,手下的属官也都是一堆掌管王族户口的汉室宗亲,懂兵的不多。
一想到要写信给羌渠单于、求羌渠单于出兵,刘虞便觉得身边乏人可用。
缺乏懂外交谈判的人才啊!这信可怎么写?
他自己的威望当然是足够的。但跟单于谈条件这种具体工作,才是要擅长外交的人才行。
刘虞把宗正府里的属官在脑中全部过了一遍,最后竟然想到了那个官职最小最卑微的家伙只有正三百石的李素。
“此人在宗正府中虽然名微望寡,但当初听君朗说,他在大将军府上时,就曾面驳袁绍、直谏袁绍不谙胡人心思,君朗与曹操也都觉得李素所言不无道理这求援信,就让李素来想想说辞吧。”
他这么想着,就把李素招来。
“拜见宗伯。”李素很快就到了,恭敬地任由刘虞吩咐。
刘虞也不客气:“大将军矫诏征发匈奴骑兵,但是暂且被羌渠单于拖延了。大将军便让我以个人之名,给羌渠单于私信,从旁怂恿。素闻你知胡情、擅揣摩胡酋心意,可愿帮我写这封求援信?放心,最后我会亲自润色、誊抄一遍的。”
刘虞只需要李素帮忙想几点劝诱的话术。
李素心中一沉,第一反应依然是劝阻:“宗伯,我一贯以为,纵然征发南匈奴成功,只要朝廷不给钱粮,南匈奴内部恐怕也迟早不稳。何进既然征不到,不如就此作罢?”
要李素写信,对李素而言当然毫无难度。
他上辈子就是外交学院的,只是后世天下太平,用不到他那一身诈英坑美的屠龙之技,他才大材小用去当谈判专家。
现在能学有所用,把本专业的技能用上,李素早就阴血,想要发泄阴谋骗人了。
但提醒是不得不说的,否则将来南匈奴真出了事,刘虞怪罪他那就不好了。
刘虞也有很多难处,最终果然没有听进去:“你说的,不无道理,但南匈奴迟早不稳,这个迟早究竟是多久呢?朝廷枯竭,远水不解近渴。
如若强征南匈奴,会导致羌渠单于一年半载之后才不稳,甚至数年后才逼反,那么眼下就该征!匈奴人不会连这点压迫都受不了吧?总不至于第一次不给钱征,他们立刻就反?
而且,箭在弦上,已经不得不发,羌渠单于跟何进虚与委蛇,也只是说秋草马肥之后再南下,没说不南下。我们不写这封信,羌渠单于最终还是会南下的,我总不好从中作梗阻挠何进。既然如此,迟不如早,说不定靠着这些兵,还能尽快压制幽州乱局。”
刘虞都把话说这么明白了:征发不征发是何进的锅,他们宗正府的人推动,只是加速这个进程,结果不是他们决定的。
既然如此,李素觉得他已经仁至义尽,而且已然撇清了全部“你为什么不提醒”的嫌疑。
咱就当一把宋义,预言一次“项梁之死”,长痛不如短痛吧。
李素拱手应诺:“既如此,素愿效犬马之劳。还乞一封宗伯原先与胡酋之间的抚慰书信,好让卑职习学宗伯的口吻措辞、称谓礼数。”
刘虞便翻出一封原先在幽州做官时,跟胡人酋首往来的旧书信,内容不太敏感的那种,递给李素当面揣摩。
李素略微看了一会儿,便提笔开始写,居然都不用怎么想。
“这李伯雅写这类书函,竟如此轻车熟路?怕是卢子干劝诱胡酋,都没他这么利落吧?”
刘虞光是看李素下笔的速度,就是微微一惊。
李素之前的文笔速度,已经惊讶过很多人了,从刘备到张郃,都见识过。
但刘虞却是第一个见识到李素写外交文书速度的人。
他脑中第一印象想到的对比参照物,就是卢植卢子干
卢植的职务是尚书。汉朝没有翰林院一类专门帮皇帝蟹圣旨的文学机构,所以少府卿下面的六曹尚书,其中有一项职责,就是帮忙草拟诏书。
卢植在六曹尚书中以知兵事著称,往年何进还未揽权矫诏之前,皇帝给南匈奴、乌桓、鲜卑那些的单于、酋长下诏书,都是卢植写的,卢植就相当于汉末外交国书写作的第一高手。
须臾之后,李素就把东西递给了他。
除了字丑了点,别的暂时没看出毛病。
刘虞也不在乎字,反正要亲自再抄一遍的,他关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