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须臾之后,李素就把东西递给了他。
除了字丑了点,别的暂时没看出毛病。
刘虞也不在乎字,反正要亲自再抄一遍的,他关心的是劝诱的借口。
“匈奴诸部,汉眷之盛,起于昭宣,衰于哀平,不过八十载乌桓诸部,汉眷之盛,起于光武,盛于明、章,至今百五十载”
李素在劝说信中,直接就对比南匈奴和乌桓,被汉朝皇帝重用的历史。
原来,南匈奴内附的时间,是比乌桓更早的,因为汉武帝的儿子昭帝的时候,匈奴就分裂了,南匈奴就内附当了汉朝的雇佣兵。
但南匈奴当雇佣兵、每年有固定钱拿的好日子,只持续了几十年。
后来到光武帝中兴,汉朝皇帝最信任的雇佣兵民族,就换成了乌桓。
这里面原因是什么呢?匈奴单于估计都没透彻想过,但李素帮他们想了一条:
是因为新莽代汉的时候,南匈奴当时认为西汉气数已尽,所以也没打算再为大汉尽忠、跟王莽保持距离。所以等刘秀重兴汉室,当然要另外找一派一贯支持他的!
其实说白了,乌桓人也是匈奴当中的一部、再次分裂出来的。
确切地说,乌桓当年就是位于河北的南匈奴。而“光武距河内”,刘秀是从河北起家的,所以他就要把“外族雇佣兵领军饷”这个好处留给最早支持他的外族嫡系!至于那些王莽代汉时跟着王莽走的,你们就别想再有拿钱当兵的好日子了!
这才有了东汉后来近150年里,乌桓族每年能领到平均两亿钱的雇佣兵军费,可以给汉朝拿钱打仗,而南匈奴只有在特别吃紧的时候才能偶尔拿一笔!
150年了,乌桓人为汉朝打了那么多仗,也累计收了将近300亿钱。
把这些历史分析明白后,李素在信中话锋一转:现在,乌桓人短视,无非是因为他们以为汉室即将衰微。可大汉四百年威烈,岂是那么容易倾颓的?
如今朝中有能有威望的汉室宗亲那么多,就算形势危急,破而后立的机会也是大得很!
到时候,羌渠单于今日的雪中送炭,便可以至少在为子孙后代再谋一份150年的长远工资!乌桓人如今不靠谱,你们却靠谱,等汉室三兴、朝廷有钱之后,再要外族雇佣兵,可不就永远长久雇佣你们了么!
当然了,李素的具体措辞,还是比较隐晦文雅的,他不会直接写那些大逆不道的话,只是作为外交骗术,这么铺张一下。
刘虞看了之后,脸色也是数变。
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觉得李素这番长远考虑的话,成功说服羌渠单于的概率太大了!条件也太有诱惑力了!
李素把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的道理写得太精辟了。
谁让后世那些欠包工头项目款,说“忍一忍,现在手头紧,这个项目你帮我扛过去了,我记得你的人情仗义,后面一辈子的项目都给你做”来劝诱包工头暂不收钱的开发商,也都是这么骗人的。
论用外交诈骗暂时稳住对方,汉朝人哪有李素阴呢。
能把“不给钱白漂对方精锐大军”这种不要脸的事情,写得如此清新脱俗,这世上恐怕真没第二个了。
而刘虞的第二个反应,竟然是有些惶恐和不好意思。因为这封信,最终是要以他的口吻去写给羌渠单于的。
如果按李素的写,暗示羌渠单于“不要怕汉室衰微、投资到汉室身上的钱回不了本,就算中央不行了,肯定还有汉室宗亲三兴汉室”
那他自己就是大宗正,而且是如今宗室中威望最高的,那岂不是在暗示他刘虞能三兴汉室?好像有点大逆不道啊
刘虞挣扎在三,最后还是决定国事为重。
这是给羌渠单于的私信,是为了尽快求援兵,单于看完之后也会烧掉的,稍微措辞露骨一些,也就罢了
为了天下!刘虞大义凛然地决定不避嫌疑,按李素的写。
第二天,这封信就被刘虞最心腹的密使送走了,信上封了最严密的火漆,用了封印。
刘虞最终还非常厚道地在信的末尾稍微隐晦地加了几句话,主要是安抚羌渠单于,让他“量力而行,实在有困难少出点兵也可以,内部团结也要注意。”
然后就是等待了。
信使骑的是最快的马,四天之后就送到了并州西河郡以北、雁门郡以西的南匈奴王庭。
羌渠单于见信后,深以为然,一改之前看到那封何进矫诏的态度,跟部族内部好几个心腹商议主要是他的儿子们,最终决定果断出兵!
但即使如此,南匈奴内部依然有很多反对意见,主要是休屠各部的人。
休屠各部首领须卜骨都侯,力谏羌渠单于不要搭理汉庭的征发,也对羌渠下注汉庭的做法完全不信任。
为了阻止发兵,须卜骨都侯还在各部散布言论,强调汉室不可能再兴,现在再为了汉朝皇族的人情而给汉人白白打仗,只是把南匈奴勇士的性命往没有回报的无底深坑里填!
羌渠单于与须卜骨都侯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但羌渠竟然不觉得有必要防备内患,自信仍能控制各部,大大咧咧就让自己的长子、左贤王于夫罗、带领单于直属的八千最精锐匈奴骑兵,号称两万,南下帮助汉朝勤王了。
大军行进到雒阳就得走个把月,但信使比军队快得多。
四月中旬的一天,传递南匈奴正式出兵勤王消息的信使,就抵达了雒阳,先把这个好消息禀报了何进,随后又禀报了刘虞。
何进、袁绍、曹操、陈琳,乃至刘虞本人,或震惊不已,或觉得“没想到果然能成”。
“刘虞的威望这么高?天子诏书请羌渠单于出兵,都要借口多拖延数月,刘虞一封书信,都不知写了些什么,竟然羌渠就这么果断出兵了?”
为了这事儿,何进都忍不住几次找刘虞试探口风,想知道刘虞是怎么劝诱的。
刘虞都有些惴惴不安,怕那些“三兴汉室”的说辞暴露,就推到了李素身上。
“此事,某只负责付出名望、担保罢了。具体游说之辞,是我府上的公主家丞李素写的,是他的计策说服了羌渠单于最终出兵!”
刘虞直接就把仇恨值甩到了李素身上。
“什么?我设计的劝诱条件、配合孔璋的辞令文笔,所拟的天子明诏。对单于的说服力,居然不如李素编的一封信?这李素究竟是何等文采口才、洞悉人心?韩非之书,仪、秦之舌,恐怕都不过如此吧?”
袁绍和陈琳听说了这条内幕后,直接震惊地呆滞到说不出话来,只觉得自己的才华和智商受到了莫大的侮辱。
简直特么见了鬼了!
这样的人才,要是出身足够高贵、官职起步足够高,简直可以去当“使匈奴中郎将”了有木有!代表朝廷持节去当驻匈奴大使都没问题啊类似于苏武干的活
李素的信水平如何,他们是看不到原文了,只能靠袁绍这个劝诱失败的同行来衬托。
另一边,袁绍和陈琳并不知道,就在他们被李素的骚操作震惊不已的同时,李素本人却毫不居功。
刘虞只是在得到回信后,惊喜交集,从而对李素更加信任。但刘虞手下人才匮乏,他只能用升官赏赐劝诱能者多劳,很快又堆给李素更多的差事任务。
“你此番劝诱南匈奴有大功,但此事不宜明着宣扬,但我定会另给差事,使你立功。待你下次回返,两功并赏,至少升你为宗正府私府长。届时让你以私府长之职,跟我平调到地方。”
宗正府的私府长,秩比六百石,与公主家令平级。
李素如今是公主家丞,才正三百石,“丞”和“令”有多大差距,看看县丞和县令就知道了,直接是品秩翻一倍的。
这一步,可是跨得够大,难怪光靠一次的功劳还升不上去。
“但凭宗伯吩咐,为国效力,岂敢推辞!”李素答应得很漂亮。
“南匈奴行动拖沓,不能全指望他们。既然大将军特许了我募兵之权,明日你便以我属吏身份,跟随拟上任渔阳郡都尉的毋丘毅,南下招募丹阳兵。
任务完成后,也不必回京了,从兖、青之地直接渡河,把兵带回幽州便是。朝廷已经暗定我为幽州牧。给你和毋丘毅的期限,是两个月,两个月后要带着兵回到幽州,最晚不能超过三个月!”
“属下领命!”
第50章 官位秒回收,元宝秒到账
在刘虞那儿领受了任务后,当天回到住处,李素就立刻开始着手准备工作。
“伯雅,这是终于有朝廷差事要出远门了?”
看到李素收拾东西,这些天一直客串保镖、在雒阳闲逛喝酒的关羽,终于来了精神,眼巴巴指望李素这个有官身的小弟能带他一起出远门晃晃。
李素一边打包裹,一边解释:“奉刘幽州钧命,即日随渔阳都尉毋丘毅南下招募丹阳兵,而后回幽州取齐会师。”
刘虞现在还是大宗正,但募兵令确实是以“即将上任的幽州牧”的身份下发的,所以李素称呼了刘虞未来的官职。
关羽:“那我呢?就当随行护卫好了。”
李素笑道:“怎好委屈了二哥,幸得我最近颇受刘幽州信赖,举荐二哥领兵之能,刘幽州答允暂表一个武官之职,若是差事顺利、果然有功,到时再实授。”
关羽居然有些不好意思:“无功不受禄,哪有事儿还没干,先预拟一个表官的,罢了,这一趟尽量勤勉,报答刘幽州提携之恩便是。”
李素又吩咐了关羽几句,先带着他去甄家商号,找大管事张权商量,把李素尚未提取的分红钱财全部取出来。
除了必须要马上使用的铜钱之外,其余的钱也全部确保以金饼形态携带,便于收纳。这些黄金自然是交给关羽亲自保护了,李素那么虚,可没有体力背负动辄上百斤的黄金。
另外还提了好几车雕版印刷好、尚未售出的书籍,也让关羽押送,准备沿路带着。
李素此行,倒不是说要沿途卖书赚这点小钱甄家在南方并没有商号,靠李素一路自己叫卖是不可能的,不但销量少,方式也太捞了。
之所以带那么多书,一方面也是为了便于扬名和结纳人才。这个时代书籍难得,如果低价半卖半送结交人情,很容易勾引到读书人,也可以跟当地的豪商打开合作渠道。
而且之前甄家商号主要是在京城和邺城卖书,刘备的“孝义”事迹在南方扬名的程度还比较低。自带记载光辉事迹的书卷过去半卖半送,才好更快扬名。
李素知道,历史上刘备就是靠着跟毋丘毅南下募丹阳兵这一趟,在青徐之间辗转,后来结交了不少早期人才。而按照现在蝴蝶效应后变动过的轨迹,刘备这辈子估计是没机会亲自到南方发展了。
李素既然替代了刘备这个差使,一路上总要想办法尽量勾引一些南方贤达之士。
倒不一定要跟历史上刘备勾搭的那些友人一样,反正遇到大贤就随缘呗。
从甄家商号领了钱之后,李素就让关羽又先把所有的铜钱,足足好几辆大车,分别送去西苑和刘虞府上。
送去西园的钱,是给关羽买官的。
送去刘虞府上的钱,是走刘虞的“秘密渠道”,由刘虞直接偷偷塞给皇帝、给李素自己买官的刘虞这条渠道毕竟要尽量保密,不能让太多人知道,免得“诏书特赦免纳修宫钱”这种把戏被世人看穿,所以至今为止刘虞只给刘备用过。
但李素已经是经手人、知情人了,所以不管给不给李素特许,李素都知情,刘虞想了想,也就顺水推舟做个人情,让李素以后要升官,也别去西园交钱,而是通过他的渠道偷偷给,多花点钱,但不丢面子。
这一次刘虞“表”他们的官,是要等任务顺利完成后才实授实升的,但到时候他们募完兵就直奔幽州了,不会回雒阳。
所以,他们才得在出发之前,就把自己即将要升的官的价钱付了。
在汉末,官职也分已经“实授”和有人“表”你,肯定是实授的含金量更高,但表也能作为当事人吹嘘自己地位的一种方式。比如李素明明还只是正三百石的小官,但他这趟出门结交朋友时,吹牛可以吹自己是“已经有大宗正、幽州牧表我为六百石”,让别人高看他一眼。
如今灵帝还没死,“表”和“实授”之间的差异还不算太明显,再过三年天下彻底大乱后,表的含金量就大跌了。
比如历史上经常可以看到袁术也表一个豫州牧,袁绍、曹操、陶谦都表,但天子远在长安被董卓李傕控制,他们一个也不批,批了的也没有公信力,最后就沦落到大家各表各的,谁也不正宗。
去买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