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袁绍郁闷纠结了好久,决定不去想那些龌龊的、几年之后才需要担心的问题,长出了一口气,喝问道:“不管那曹阿瞒了!且说,如果公路小儿有可能忍不住,我们要如何才能让他忍不住?”
“捧!”杨修毫不犹豫地吐出一个字眼,“要让袁公路飘飘然,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觉得四周都是支持他的人。
比如,汉中王需要仰赖他的钱粮救济关中大灾,还要默许他麾下桥蕤以区区孱弱兵马便拥有京兆五县,哪怕陛下钦封的京兆尹、右将军李素兵力比桥蕤强得多,也得忍让,这就会让袁术渐渐飘然。
又比如,袁术向来看不起明公,明公若是能一时隐忍,看到袁术肯卖粮接济汉中王,你也跟着效法袁术之作为。
再比如,你还要作书示好,将你的卖粮行为的原因说成是‘效法弟之义举,甘附骥尾’,袁术岂有不以书示世人、以显他才是袁氏人望所归?
这些例子都是随手而举,只要明公与汉中王这两个袁术每日对比的近邻与族人,都在边地拓展钱粮军马人丁,而他困在天下腹心不得伸展,再时时有人吹捧。利诱夸赞双管齐下,再待朱儁、董承有变,他岂会不权欲熏心?
只不过,真到了那一天,还请袁公记得前面那个问题——曹孟德跟你们不是一条心的。话说到这个份上,我也不怕告诉明公了,右将军此次,让我带来一名俘虏,乃是曹操幕下机密从事,名叫薛悌。
他被抓之时,正在长安联络曹操埋伏于李傕朝廷内、现在又为汉中王效命的京兆户曹王必。根据他们招供已经不难看出,王必和薛悌想要拼命破坏明公与汉中王的关系。
显然曹操也看出了唯有如此,才能用明公曾拥立燕王的举动在陛下那儿给明公下眼药,让明公与汉中王相互敌视,为他讨好天子创造空间。”
杨修直到这最后一刻,才把薛悌这颗棋子拿出来。
若是今天一来就拿出来,袁绍还未必肯信。
但他现在已经认定了“曹操在是否要现在这个皇帝”的问题上,跟他意见是始终抵触的,一个要拥护牟利,一个要另立牟利。
所以,哪怕薛悌还没开口,袁绍都已经信了三四分了。
袁绍肾上腺素一阵飙升,先紧急秘密带上俘虏,亲自拷问了一些。虽然薛悌语焉不详,他自己也不知道太多,但似乎也够了。
袁绍如同暴怒的老虎,盘算着如何利用好这个“曹操离间诸侯”的把柄,到皇帝那儿逼一个讨贼令来,或者师出有名慑服曹操。
当然了,就算干不掉曹操,至少也要榨取曹操几个郡的实际控制权。
为了这事儿,他连夜召见了今晚本来都没资格参加晚宴的田丰——主要是袁绍也怕田丰的臭脾气会坏事。
招来之后,袁绍别的事儿也不让田丰发表意见,只是把薛悌的口供和刚问出来的复查结果丢给田丰,让他想想“如果以此为借口,问朝廷要诏命对付曹操,具体怎么对付,如何开条件比较好”。
田丰的办事能力当然还是很强的,稍微确认了一下,先反问袁绍的基调:“明公欲花费数年之功、吞并曹操,还是为了惩戒曹操,削弱其力,并且为后续与袁公路的争夺铺垫?”
袁绍想了想:“争天下者,袁术也,与曹操之争斗,不可影响其余。”
田丰想了想:“既如此,主公真到了对曹操动兵之时,当以“曹操离间诸侯、阻塞王路”为罪名。如此,若能攻下曹操全境,也算是遵从陛下‘以燕王总统六州’之命。
若是无力攻下曹操全境,也好以此为由,战而胜之,而后逼迫曹操臣服、让出数郡之地
由明公直辖。比如兖州的陈留、东郡二处。
因为这二郡是曹操与司隶接壤的二郡,也是朝廷天使来邺城时必须经过之地,还跟袁术
的豫州颍川、陈郡接壤。曹操既然‘阻塞王路’,就要把他阻塞王路的那几个郡拿过来,才能阻止他再犯此罪,也能确保天子不被曹操的继续诬告离间所蒙蔽。
同时,只要东郡、陈留落入明公之手,万一将来袁术冒天下之大不韪,明公也能从陈留
出兵,直捣颍川郡治许县,分润豫州瓜分之利,而不虞因曹操阻隔而成飞地,岂不两全其美?”
袁绍眼睛一亮:田丰这个谋划好啊!可急可缓。
若是形势比较缓,将来有时间和实力慢慢吃掉曹操全境,那就慢慢吃掉,而且说不定也
不用全程靠军事手段解决,政治外交招降也是有可能的。
如果形势非常急,比如战事陷入僵持、只是稍微拿下几个郡,袁术又闹起来了,那也能
给曹操一个台阶下,把已经吞下去的胜利果实先落袋为安止盈。
“元皓妙计啊!既如此,明日我们就先与汉中王联盟亲善,而后作书给袁术,表示我在尊奉朝廷、结好刘备这件事上,唯他马首是瞻。最后,再到陛下那里诉苦告一状,跟曹操算他离间我和刘备这笔账!”
而杨修听了袁绍的最终决策,嘴角也是露出一丝冷笑。
他这次的出使,所做远远超出了李素的授权,但成果也是非常丰硕。
最关键的是,杨修夹带了私货,也是有私心的:正如子贡存鲁,从来不是只为鲁的利益,晋、越也从中受益了,也感激子贡。
杨修直到自己可以左右逢源,因为他跟袁绍的亲戚关系,哪怕袁绍最后得了天下,他这次的定策之功也能得到很多的好处,将来荣华富贵高官厚禄少不了的。
他是靠出卖刘备袁绍共同的敌人曹操和袁术,做了对刘备袁绍目前阶段都有好处的事情的,两头卖好。
当然了,这么干也有风险,首先是他确实超出授权了,还说了很多大逆不道的话。
其次,他今天说的这些,不能穿帮,要是哪天真的被李素知道了他吃完上家吃下家,而且额外帮袁绍加速扩张了,要找他清算,虽然不至于直接下狱问罪,但降职也是免不了的。
富贵险中求嘛,杨修觉得自己应该不会穿帮。
——
居然又七千字了……那今天就是五千加七千,算还两更吧。还欠四更。
涉及到下一阶段天下外交总形势,不得不多写一点。因为已经完全脱离历史走向了,不写大家看不懂。
第381章 大行令杨修
杨修的这次出使,称得上是效果拔群,超额完成了任务。
跟袁绍谈妥了交好意向之后,杨修其实也没在邺城多住几天,就匆匆告辞回程了。
但即使杨修走得那么快,袁绍卖粮去关中的第一批粮船队,甚至比杨修还更早抵达了关中,运去了数以万石计的粮食。
之所以到得这么快,是因为这第一批粮食,是从袁绍控制的河内郡发出的,河内距离关中地区比邺城所在的魏郡还要近很多。
袁绍在跟杨修约定之后的次日一早,就派出了快马信使,到河内郡治野王县,让河内太守张杨亲自督办,发野王、怀县、河阳、山阳四县余粮,组织船队与护军去关中卖。后续等河北其他各郡的秋粮税收收上来后,袁绍还会另外组织第二、第三批的卖粮。
船队会顺着黄河逆流抵达河东郡的东垣县,然后陆路运大约一百里,到安邑、闻喜,转入湅水,顺流而下水运从蒲阪津再进入黄河、渡河抵达黄河西岸的渭河,就能到长安。
之所以要绕一下而非全程走黄河,稍微懂点地理的人都知道,那是为了绕过三门峡这个不可能通过的绝地。
东垣到安邑这一百里陆路的成本,着实比另外两段四五百里的黄河水路还要高(河内到东垣四百里,安邑到长安五百里)。而且袁绍还特地派兵保护,确保安邑这段陆路不被饥饿的白波贼抢劫。
驻扎在黄河北岸黎阳港的淳于琼,就被临时就近派去保护张杨的粮车队,七月下旬刚到的时候,当地的白波贼韩暹一开始不长眼,还派出一些兵力来抢,果然被淳于琼击退,斩杀白波贼数百人,韩暹这才消停了些。
而白波贼头号贼首郭太,如今主要驻扎在河东郡以北的平阳郡,也就是后世的临汾一带,他跟韩暹事实上各自划了地盘,所以也懒得赶几百里路过来劫掠,韩暹也没为这点小事向他求援。
考虑到跟刘备的暗中联盟分赃约定,袁绍打算信守诺言,不染指河东郡,所以他在送杨修回去的时候,就跟杨修交代了——
除了这第一批粮食,会由淳于琼负责护送,后续的卖粮,要刘备军自己拿下河东,或者至少是扫清道路,否则要是半路被韩暹劫走了,也得照样问刘备算钱。
杨修当然是满口答应,还盛赞袁绍的仗义,表示他回去之后立刻跟刘备说,让刘备立刻出兵。
尽管今年关中如此灾荒残破,军粮短缺,刘备和李素荀攸商议的结论,都是不该再进行军事冒险,以减少消耗。
但既然河东之战是为了确保己方外贸粮道,那性质就不一样了,哪怕多耗点军粮也得打。而且只要打到河东,就可以在那儿驻军一部分,直接在距离袁绍更近的地方就食,让这些部队吃的粮食少运一些路程,减少路上损耗。
不过考虑到山西西部的地形,除了一些狭窄的河谷平原之外就是吕梁山区了。所以要深入山区追剿白波贼残敌、打游击战,那肯定是扛不住损耗的。
而且关羽今年也已经带着主力部队回益州了,以减少关中地区军粮消耗。
所以估计最后刘备会派偏将徐晃带点兵杀回老家,控制住蒲阪津…安邑…闻喜…东垣一线这四座湅水沿岸的粮道县城,至于河东的广大山区游击战根据地,就等明年缓过起来,再带着关羽重新打一遍吧。
关羽就是河东本地人,五六年前、入川前夕,关羽就是在河东好好扫荡过一番的,还杀了杨奉李乐等贼将。如今再回去,光靠关羽的威名就能让韩暹郭太不敢造次。
……
八月初五,觐见完袁绍后的第十四天,杨修好整以暇地赶回关中,走与粮船队同样的路线,由湅水经蒲阪津渡河入渭,抵达长安。
第一批袁绍粮船队,在杨修抵达前一天也到了,几万石粮食已经清点入库、交割完毕,按照“三石白米就能换一批宽幅蜀锦”的高价,换走了不少刘备军的高端工业品。
随着袁绍也加入卖粮支援关中的行列,长安城里被李素抬高到官方收购价四千钱一石白米、对外零售价五千钱的粮价,也总算因为市场经济供求关系的规律,自然回落了。
袁绍和袁术的商人争着卖粮,李素顺水推舟把白米收购价从四千钱降低到三千钱,市场上的零售价也降低到了三千五百钱,比两个月前的最高峰回落了一千五。
虽然仍是常年的将近十倍,但毕竟也算是给条活路,不至于饿死人了。
而且白米都降到三千五了,麦子就更便宜了,因为袁绍的产区河北是不产白米的,主要是麦面。面粉零售价跌破三千钱一石的大关,豆菽跌破一千钱大关,基本上就有活路了。
这堪称汉末一次救灾的壮举——毕竟今年关中的灾害,哪怕有救灾,至少也导致近二百八十万人歉收近半口粮,那就是一百万人一年的粮食。
哪怕普通人维持最低生存时,不需要跟士兵那样吃很多,但乘上可怕的人口基数和时间长度,总量也非常夸张了——按照士兵们每月吃一石半粮食算,饥民活命除个几倍,至少也是一石粮食吃三四个月,这已经是熬稀粥喝了。
一个人一年至少三石,一百万人可不是三百万石——这已经比公孙瓒在易京囤的全部粮食还多好几成了。再算上运输损耗,可不得五百万。
袁绍和袁术再支持,再逐利卖粮,实际上也不可能堵上那么大的缺口,两家加起来能解决一半就不错了。李素再想想办法,让百姓用树皮草根杂粮蔬菜补一部分,再指望明年开春鼓励百姓多种点速成作物、夏粮早点下来少撑两个月,勉强也就撑过去了。
到了这一刻,关中那些始终“礼貌观望”的世家,才算是彻底信服了李素的“宏观调控”。原来李素不但懂抗旱灭蝗救灾,也懂“吸引外贸进出口”解决粮荒,双管齐下竟能把一个荒年的局势稳住到这种程度。
一开始喷他“盘剥百姓把米价涨到那么高”的人,哪怕原先是慑于刀兵不敢公开喷,心里始终是嘀咕的。到了这一刻,所有人内心的嘀咕也才彻底平息。
就像后世范仲淹那个“涨价引诱外地人卖粮过来”的操作,在真相大白后终于欲扬先抑收获了满满的盛誉。
“可惜右将军已经贵为京兆尹,否则若是能担任大司农,真是造福百姓造福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