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4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皇帝扩充后宫需要折腾足足几个月,一时无须赘述。

    且说诸葛亮在袁术弹劾朝议上大放异彩后,刘协一时觉得有很多东西想请教,就挽留诸葛亮在朝多留几日,别急着回长安。

    同时,刘协还接连发布了好几条关于“调整官方意识形态”的旨意。除了如前所述把董仲舒的下马陵平了、把孔庙里的董氏牌位撤了。

    还把所有诸葛亮目前可以总结的有规律的异常天象从天意示警范畴中去掉,嘱咐诸葛亮进一步修订微调历法,甚至还让诸葛亮把《周髀算经》、《九章算术》里关于天文计算的部分也审核改良一下。

    当然这些长期性的工作也不急于一时完成,毕竟古代王朝修历动辄都要好几年,基础性的简单重复运算脑力劳动也不配让诸葛亮亲力亲为,肯定要找工具人算。

    因为动静闹得太大,所以引来了不少外地诸侯帐下的数学名家来弘农切磋——这些人倒不是反对皇帝,而是纯粹因为路径依赖、沉没成本舍不得放弃,不想自己毕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得大刀阔斧修正重学。

    最典型的,是连如今隐居在青州北海郡的郑玄都忍不住了,尤其是郑玄听说自己跟着刘备去的那几个弟子,郗虑程秉都算不过诸葛亮、承认了诸葛亮的学术,国渊则是在后方忙着屯田修水利没介入这事儿。

    郑玄居然就安排了一趟旅途,到弘农跟诸葛亮切磋算学历数,考证推演谁的模型更准——但可惜的是,不管郑玄治学多少年,他也不过就是相当于一个把本轮均轮等工具算得妙到毫巅的托勒密地心说派学者罢了。

    数学工具本身掌握得再好,也比不上人家底层建模比你先进,直接上日心说呐。诸葛亮根本不用在运算和物理方面有多高深的积累,完全可以用数学简洁之美一招包打郑玄。

    所以,连带着郑玄的挑战,都被诸葛亮在两个月内一一解答,最后郑玄心服口服说了一句:“第五种一派历数之学,至吾绝矣。”

    当然,跟郑玄为期一两个月的切磋中,诸葛亮也是受益颇多,至少他把物理和数学与历史对照着看了,把郑玄的丰富经历见识用于印证自己的算法,理解了很多古人修历背后的物理原理。

    比如,诸葛亮跟着郑玄,学了秦汉以来历次修历的时间、人物、修的过程中有哪些奇闻异事,最后修完跟前一个历有多少差异。

    这些历史掌故郑玄所知可比诸葛亮多多了,而且郑玄原本是诸葛亮出世前,当世历数学问第一名家,说起来自然头头是道。

    郑玄如数家珍地说了汉武帝的时候派司马迁修秦朝沿用的颛顼历时,调整了多少岁差(不光是司马迁一个人修的,他只是太史令,所以抓总主持,当世主要的天文学家是落下闳、射姓、邓平。落下闳也是历史上第一个造出浑象的人,东汉张衡只是改良浑象)

    然后西汉末年成帝时刘歆掌天禄阁、修司马迁的《太初历》为《三统历》,又如何调整了岁差、减少误差。

    刘歆在西汉末以知天命著称,也当过太史令,人设跟司马迁差不多,《战国策》和《山海经》是他和父亲刘向合编的,《三统历》是他所编。也是这个刘歆发现了“刘秀当为天子”的谶纬然后改名刘秀想应天命,结果被王莽杀了。

    而《三统历》又用了七八十年后,到东汉章帝时候,大约公元85年,当时的太史官编訢、李梵等人又发现三统历累积误差也挺大了,再次修历,改《三统历》为《四分历》。郑玄对其中历史细节也是介绍得头头是道,让诸葛亮开拓了不少历史眼界。

    或许有人会奇怪:郑玄为什么会对这些这么熟悉呢?这就不得不说到,郑玄此人其实还有一个重大的数学和历法学历史贡献,那就是《四分历》从公元85年校准后,运行了七八十年后,到了桓灵的时候其实又不准了,恒星天球累计误差超过一天,所以当时是郑玄又临时算过、调整了这个误差值,把《四分历》延时校准了一下。

    郑玄之所以能得后来的学界大名,成为当世“文科蔡邕第一,理科郑玄第一”的学界泰斗,就跟他调过四分历误差有很大关系,那都是几十年近百年才出一次的官方数学重大成果。

    但是,诸葛亮跟郑玄交流之后,他的认知就更加高屋建瓴了,因为诸葛亮是跟着李素学过现代物理知识的,而且知道李素让他解放思想、大胆怀疑、大胆相信宇宙中万物都有环绕运动,太阳也未必是宇宙中心。

    诸葛亮从郑玄提到的四百多年来,从秦国修颛顼历,到后面司马迁《太初》、刘歆《三统》、李梵《四分》、郑玄《修四分》,敏锐意识到“每隔七八十年就会自然累计到超过一天的误差量,导致历必须重新调整”。

    诸葛亮代入到李素交给他的算法里面自己琢磨,最后居然算出了“太阳本身肯定在绕一个更加宏大的虚空中心旋转,而且这个旋转的弧度非常巨大,几乎让他难以表述。但这个弧度带来的岁差却能算出,大约是每运行71年就导致浑象滞后误差一天”。

    诸葛亮当然不知道,那个只存在在他公式里的虚拟的“太阳环绕转动的虚空点”,其实就是银河系中心了,他还没这个认知能力,但是他至少已经从数学层面上把这个漏洞堵上了。

    如此一来,华夏古代修历,也就不用再跟司马迁、刘歆、李梵、郑玄那样“每隔七八十年再混一次工资”了。

    诸葛亮直接把这些简单重复脑力劳动者的工作给消灭了,他再次修过的《四分历》之后,从此只需要每用71年浑象天图往后延一天,就不用再专门立法了。

    后来,诸葛亮总结过的这套《四分历》,被定名为《诸葛四分历》,一直用到华夏文明封建制度终结的时候,都没有再修。

    而郑玄当诸葛亮把从司马迁到他本人的工作贡献都用简洁公式总结了一下之后,那表情简直是相当精彩,如丧考妣。

    “从司马迁到刘歆,到李梵,再到老夫,三百五十年智算之士这些古人,哪个不是知天命之人。可他们每一代人的努力,不过让天道算准七十余年。

    而诸葛令史竟能穷究天人,让三百五十年智算之士的努力,毕其功于一日,从此沿用千秋万世,不需再彻底推倒重来,老夫枉活六十有八,今日算是开了眼界。

    依稀记得四十余年前,当年老夫在兖州刺史第五种门下求学。恩师教导我,说算学历数之道,讲究天赋;天纵奇才者,不及弱冠,便能做到愚鲁之人穷究毕生都做不到的高度。老夫当年还不信这个邪,以为勤能补拙,今日信矣。”

    郑玄说完之后,再无遗憾,拱手告辞,带着几个随行的晚年弟子,继续坐着牛车缓缓东归,回北海郡高密县老家隐居。走的时候,只是求诸葛亮给他一些草稿,好让他回去重新揣摩,修补他从第五种那儿学来的不完善理论。

    郗虑、程秉这些如今在朝中做官的郑玄弟子,都去礼貌相送,一直送到过了雒阳才作罢,回到弘农。而一路上郑玄的叹服,也让郗虑等人彻底意识到了诸葛亮在算力方面的恐怖究竟有多恐怖。

    恩师郑玄,当世第一算学名家、历数天师一般的泰斗存在,都甘拜下风了!

    没过几天,这一番佳话就通过郗虑、程秉等郑学门徒之口,不甘地传播了出去。一两个月之内,先后传到曹操、袁术、袁绍、孙策的地盘上。

    虽然有些武夫军阀从不关注数学和历算,但他们好歹也知道郑玄的名声,尤其郑玄也算是袁绍名义上的老师,袁绍都找他学过一点经义。

    有了郑玄的甘拜下风,诸侯们当然是理解了这个爆炸性的新闻,就算不感兴趣,也一时传为美谈。

    “听说了么?刘备身边一个虚岁十五的少年人,李素的弟子,几个月前刚被表为灵台令,分太史令之职权。

    谁知就是几个月,先谈笑自若把袁术的谋主阎象和几个颍川南阳名士驳得体无完肤。然后早已归隐的郑尚书都上门寻求切磋,居然都被他轻易辨析运算所折服。

    听郑尚书说,那诸葛亮的算力,便是司马迁、落下闳、刘歆、李梵,加上郑尚书自己,全加起来都比不上!这怕不是又一个跟李素一样狂妄、不仅要在一门学问上冠绝当代,还要往上吊打三百年古人呢!”

    诸如此类的感慨,不时出现在曹操与荀彧、郭嘉的聊天中,也偶尔出现在袁绍跟沮授、郭图的喝酒感慨中。袁绍曹操都一致承认诸葛亮是汉朝第一数学家了,只不过他们还不知道诸葛亮的算力还有很多方面可以应用。

    当初李素批驳董仲舒、对蔡邕当头棒喝的时候,可不就是表达过类似“我不是针对你,我是说大汉朝过去两百八十三年的大儒,在我的学说面前通通都是辣鸡”的意思么。

    诸葛亮这一手,是往时间线往回吊打了七十一年乘四代、累计二百八十四年的数学家,比他恩师当年吊打哲学家还多打了一年。

    人家根本已经不屑于只跟同时代的活人比了,那有什么成就感嘛。

    沿着历史长河逆流追,从南天河一流砍到蓬莱东溪,这才带感嘛。

 第396章 官渡阴云

    诸葛亮跟郑玄之间的切磋、互相学习,说起来只有几句话的事儿,实则持续了足足一两个月。整个过程中诸葛亮着实增长了很多见识,把自己的不少想法理论,与历史事实参详印证、融汇贯通。

    郑玄最后是第二年开春、也就是195年正月里,才从弘农东返北海的。当时刘协甚至都已经在准备起身前往雒阳、并且改元“建安”了

    只不过,这个时空的“建安”,是代表了刘协认为朝廷重回不受军阀胁持的自立状态,所以有可能玩平衡慢慢把地方诸侯的忠心慢慢收回来、重建和平没有内战的大汉。

    虽然前路危险很多,但希望总是要有的。历史上刘协仅仅是逃脱李傕魔爪,都敢改元。如今的形势怎么算也比历史同期被李傕郭汜追杀要好,改元建安没毛病。很多人有个小误区,以为建安是曹操控制皇帝后改元的。其实不是,要早几个月,是皇帝离开弘农,觉得自己逃脱西凉军,在当年年初就改了,曹操八月份才迎驾

    诸葛亮和郑玄闭门切磋学问的同时,朝廷和各方诸侯也没闲着。

    因为郑玄是蹭袁绍的护卫队礼送至弘农,所以袁绍当然也不会浪费这个开展外交工作的机会,送了些礼物给皇帝,表达对朝廷的恭敬;顺便再次给自己下一阶段的假想敌上上眼药。

    而袁绍下一阶段的假想敌,按照他跟刘备的秘密默契,毫无疑问就是曹操了。

    事实上,早在九月下旬、李素刚刚离开关中回益州的时候,还在半路上,袁绍就已经派过使者到弘农,拿王必、薛悌的口供说事儿,谴责曹操“阻塞王路、离间诸侯”,挑拨袁绍和刘备的关系,阻挠袁绍对关中人民进行人道主义救援的决心。

    只不过,袁绍其实并不急着把这个状告成功,因为当时他还在打张燕呢,就算告赢了曹操,刘协允许他讨伐,他也腾不出兵力去打。

    所以袁绍当时只是担心过了“诉讼时效”,怕七月份就得到消息的事儿,迟迟不跳出来谴责,将来搁久了再拿出来说事,容易给人留下“放水养鱼、养肥再宰”的不好印象,这才让陈琳写点捕风捉影语焉不详的表随便吠一吠,把“已经起诉”的时效坑给占住。

    就算皇帝审查后决定“不予立案”,袁绍再抗辩,那至少也显得袁绍没有养鱼钓鱼不是。

    结果因为陈琳笔虽佳、但口才不好,也不擅长外交交涉,而且袁绍第一次给他的证据确实语焉不详。到了弘农之后,刘协稍加处理,觉得“曹操让王必破坏刘备和袁绍关系”的事儿过于捕风捉影,就只是回复安抚袁绍,让袁绍别想多了,还说他跟曹操都是大汉如今的股肱之臣,应该勠力同心辅政。

    一来一去,来回路上耽搁,就是一个半月时间差拖过去了。袁绍第二次再“补充起诉证据”,重新上诉,再送到弘农时,就已经是十一月份了。

    这时候,因为隆冬时节不可能用兵,袁绍也不怕把事情彻底闹起来。另一方面,就在袁绍第二次派出使者前几天,吕布刚刚攻破了上党郡治壶关城,斩杀张燕,并且把张燕的首级送到了邺城。这让袁绍彻底志满意得信心大增,北线和西线都可以不再留兵,主力部队全部往南移动过冬,沿着黄河北岸部署。

    所以,十一月份来的这波袁绍使者,又拿了一道陈琳写的20版本谴责表,证据翔实,而且换了个能言善辩一些的人担任使团团长、兼顾护送郑玄。

    这个使命,并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