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7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种吃法简直是“驱虎吞狼”,除狼而得虎,得不偿失!

    张飞却不觉得什么,反而觉得伯雅寒冬腊月的,还拿个折扇遮鼻子,太矫揉造作了!天气那么冷拿个屁的扇子!

    张飞擦擦嘴,打个饱嗝,问道:“伯雅,你这司隶校尉,如今可有什么难处?明年在雒阳这边,有没有要大兴土木的?

    还是就指望高顺那边十八万新兵拉去修博望和叶县、昆阳之间的运河了?要是有什么大拆大建,高顺那边的人不够用,俺这边帮你征。反正大哥不让打曹操,明年河南这边的兵也闲着没仗打。”

    李素依然用折扇遮着鼻子:“大兴土木是肯定要的,我来了雒阳,怎么着也得整治旧观,不过用不到你那些精兵来徭役了。

    眼下我不缺民夫,倒是还缺点擅长整治地方的文官,少不得慢慢问陛下分批调过来。南阳运河那边的事儿,我准备交给国渊,他虽是工部尚书了,常驻京城,遇到这种大事儿,还是该亲临一线。

    另外将作监的张裔,过阵子也要想办法调过来。一直留在犍为郡管那些将作五校的工坊也不是事儿,未来朝廷的军工重心不可能一直放在益州。

    益州那边的工务,反正也走上正轨了,税改之后,未来都是官督民办,活儿会少很多,日常管理让盐铁校尉王连一个人兼着就是了。张裔调到雒阳,重建雒阳的活儿如果做得好,我表奏陛下升他为将作大匠。”

    如果真有机会当将作大匠,那个赏格诱惑力还是很大的,毕竟属于副卿级了,跟工部侍郎平级。

    将作监跟工部的关系,大致相当于中建公司和建设部的关系,一个是最大的基建领域“央企”,一个是建设的行政主管部门。

    将作监下属的五校,也就是左校右校这些,则是类似于后世的“中建第几局”之类。只不过将作监不光做政府工程,也做军工生产,包括战车战船,所以五个校是分产业领域的。

    李素这几天略微盘点了一下,就觉得他手头搞种田建设的内政人才还是不够,想从后方州郡调动。

    他这是恨不得把诸葛瑾都弄来,只可惜诸葛瑾已经是益州布政使了,没有足够高位的话,拉过来不好安置,还是过完年再说吧。

    关羽张飞听了李素这气势,却是有些惊讶,连关羽都放下筷子:“伯雅,听你这意思,雒阳这边的大兴土木,规模还不小?

    我劝你一句,毕竟雒阳是无血开城,虽然没有恢复桓灵时的旧观,但毕竟不算残垣断壁,朱儁治雒阳时的与民休息、恢复修缮,也都保留了。

    你过于大拆大建,会不会劳民伤财?难道是你走之前,大哥交代你的?觉得雒阳的北宫太小,不足以未来继续充作皇宫使用?非得把南宫也重建了?”

    李素知道关羽是好心,怜悯百姓辛苦。而且关羽和赵云七年半前跟朱儁孙坚一起北伐讨董,把雒阳救下来了,免于被董卓放火彻底烧毁,他对于自己的历史成果是有感情的。

    关羽不希望当初自己辛辛苦苦赶死赶活抢救下来的东西,再被部分拆毁重建。

    如此一来,这一世的雒阳虽然不比原本历史上198年的雒阳那么破,修修补补凑合着还能用,却也阻挠了彻底翻新、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未来这个半成品凑合的样子,当重新统一后的大汉的国都,肯定是不够的。偏安割据状态下可以暂时不讲朝廷的气象威严,但统一之后一定要体面。

    李素当然也不想劳民伤财,所以其实从长安来的一路上,小半个月时间都在琢磨这个问题。

    如今安定下来才几天,把雒阳的工作交接了,李素心里也有了点计划。

    既然朱儁把一半多的雒阳城旧址都保留了下来,旧的能用就继续用,拆除重建这种浪费人力物力的事情尽量少做。

    李素觉得,还不如在伊洛平原范围内、雒阳周边不超过一百多里,再另外起一座新城,“疏解雒阳的非首都职能”。

    这样把工商业人口都从雒阳主城迁出去,往东边虎牢关靠一点,既便于漕运,多多少少可以借鉴后世北宋汴梁的漕运之利,缓解转运浪费。

    同时,也可以缓解一部分雒阳的“特大城市病”,把桓灵时期雒阳地价、房价太高,生活成本过于膨胀、底层百姓苦不堪言等等问题,缓解一下。

    现在河南尹人口经历屡次大战洗牌,只剩三十万不到一点儿,“土著拆迁”的问题自然就不存在了,正好方便李素在白纸上作画,规划一个雒阳新城作为首都周边的经济中心。

    李素就趁着酒席私宴氛围还不错,把自己这个想法,大致跟关羽描述了一下:

    “我打算在成皋或者偃师之间,亦或是孟津,伊洛水入黄河的水运便利枢纽处,另择地建设新城。

    新城不必有跟雒阳一样高峻的城墙,防御设施也不必修筑过多,反正以后只是民间富户、工商业者、普通百姓居住的地方。

    陛下的朝廷和百官、以及为百官服务的人,还是住在雒阳旧城。军事上重点防御旧城就行。新城有两三丈的城墙,还有虎牢关和北邙山为依托,就够用了。”

 第703章 司隶校尉的正确打开方式 九卿布政使太守随便你换

    整治雒阳周边,乃至整个河南尹地区的战后重建工作,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

    尤其李素心中存了建设新城的念头,选址、考察、组织移民恢复生产、对赤贫移民进行政府鼓励补贴……种种前期准备工作肯定都是异常忙乱。

    好在,河南尹和河内境内,原有人口少了之后,倒是一张白纸好作画,可以直接毫无阻碍地进行底层规划,不用考虑与既得利益阶层的对抗。

    这种感觉,倒是有点儿后世规划雄安新区时的味道了,掣肘和阻力远比“拆迁旧城”小得多。

    李素上任之后,先是花了五六天时间摸排,把最新的户口情况彻底厘清,他本人都确保河南尹境内的每一个县都走到。

    而对即将担任河南尹的诸葛亮,因为目前没有别的大政要抓,李素对这个得意弟子的暂时要求拔得更高了,要求诸葛亮对于郡内的每一个乡镇都要走到。

    不过时间可以不用那么急,半个月内走访完也行,也算是对诸葛亮日常民政财政短板的补足和历练。

    这也是对诸葛亮执政能力的一个考验。诸葛亮做官四年多,之前灵台令和太史官那些职务,都是中央的技术性学术型官僚。

    他唯一的地方官履历,就是直接从河东太守起步的,上来就是正郡级,压根儿没有接触过县里面的基层民政事务,太不接地气了。

    而且诸葛亮任河东太守期间,内政事务主要以筹措军需为主,不需要他搞地方建设、抚民恢复生产。这样的履历无疑是有一点畸形的,不利于他将来成长为全面的丞相之才。

    李素既然对诸葛亮揠苗助长了,让诸葛亮少了十年自然历练成长的时期,那就有责任帮诸葛亮补足短板。

    还有大半个月、过完年后,诸葛亮就算虚岁二十了。

    这样的年轻人,稍微累一点也无妨,只要营养和锻炼跟得上,精力可以很快恢复,也不会有损健康。李素也很注意节奏,他定的指标都是不会让人过劳的。

    ……

    除了诸葛亮这个即将赴任的河南尹(诸葛亮现在还是兵部侍郎,负责统筹今年的新军扩军工作,明年正月之后才调任河南尹),李素还利用司空兼司隶校尉的职权,自行任命了河东、河内等周边各地太守,分管上述地区的摸底调查工作。

    经过李素的审慎考虑,诸葛亮离开河东后,河东太守的空缺由关羽麾下的后勤文官赵累担任,王甫为长史——

    这俩人一直是跟随者关羽的,两年前关羽第一次奔袭雒阳、遭到袁绍阵营背信袭击败退时,他们也是跟着关羽共患难逃回去的。

    赵累官场资历比王甫老一些,所以就任河东太守,也没什么问题。历史上赵累跟着关羽一直跟到走麦城,也被潘璋抓了,王甫倒是一直活到夷陵之战、跟着刘备出征时阵亡。

    考虑到关羽未来会继续执掌河北战区,李素给关羽个面子,让他的旧部文官当河东太守,便于关羽的后勤需求,也是持重考虑。

    毕竟河东地区在明年关羽对吕布用兵时,还要扮演出击阵地和后勤基地的角色,军需筹措不容有失,必须用关羽知根知底的人。

    河内太守一职,李素想了想,考虑到明年河内地区以战后重建为主,也不用担任进攻的后勤基地,所以找个资历老一些的司隶本地人为好。

    选来选去,李素从当初长安朝廷逃归刘备的司隶本地东州士里,选了个在外郡当太守的,平调来河内任职。

    李素最终选中了之前一直没什么存在感的射坚——此人是五年前,长安李郭之乱后,择机入蜀投奔刘备的司隶人,投奔那年32岁,如今37岁。

    他来投之前,在长安朝廷的旧职不过是黄门侍郎,跟当时40岁的钟繇一个职务。不过钟繇命好,他那个黄门侍郎捞到了代王允传旨册封刘备为“权摄汉中王”,然后圣旨送到时王允被李傕杀了,钟繇回不去,结果在刘备那儿混的风生水起,如今都当司徒了。

    射坚投刘之后,刘备在北伐关中前夕,封他在武都、阴平等地当太守,后来就没怎么升迁,最多是平调到天水、陇西。

    如今毕竟也积攒了四年太守资历了,可以从贫穷偏远的山区郡调回京畿周边的辅弼要郡,也算是略升半级。

    李素选中他,也不是觉得他多有才华。只是觉得射坚、射援兄弟一家本来就是司隶的悠久大族,名声不错,适合安抚安定久战疲敝的百姓。

    射坚走后,天水的太守可以由他弟弟射援继续担任,四年前射援才27岁,而且官场资历不足,肯定不能当地方太守,哪怕是偏远地区。后来跟着兄长当郡丞、长史,渐渐积累治绩,现在也能提拔了。

    另外,跟射坚射援兄弟当年一起来投奔入川的其他几个东州士代表,比如跟法正是扶风老乡的孟达,这次也积攒够了资历,跟射援一起提太守,为陇西太守。

    最后,属于司隶管辖的郡,其实还有一个弘农——只不过之前因为雒阳没光复,弘农扼守函谷关和潼关,是长安与雒阳之间的咽喉门户,所以那几年暂时归雍州管辖。

    雒阳是一个半月前才光复的,李素到任司隶校尉之前,刘备也没调整弘农郡的管辖权,现在才刚刚划过来。

    不过,弘农划回司隶之后,为了长安的安全和制衡,刘备把弘农郡的华阴县和潼关划归京兆尹直管。

    这样长安地区管潼关,雒阳地区管函谷关,无论将来后世皇帝统治期间,哪边出现意外,都可以确保两京之间的变乱不会蔓延。

    之前弘农郡归雍州管的时候,太守是张飞麾下的幕僚、京兆人杜畿。既然现在只是调整区划,也没必要多折腾人事,就继续留用,无非是转隶到李素手下直属。

    此外,还有一个荆州的南阳郡,虽然不属于司隶,但也跟雒阳所在的河南尹接壤,而且还是刘秀的帝乡。

    明年还要在那儿重点修运河,李素也希望整治一下南阳和雒阳之间的陆路道路,所以重点关照把南阳郡的太守也调整了。

    他在关中地区找了各个郡的太守,想选个偏远穷郡但治绩不错的人才,换到人口稠密的南阳来。最后就选中了去年刚升为安定郡太守的张既。

    张既此人短短四年前还只是个县令,不过历史上他就是以“治绩三辅诸县第一”被钟繇提拔起来的。

    这一世张既因为在194年的关中大旱和地震、蝗灾中,治理灾情绩效最好,第二年就被李素破格提拔为安定郡长史,后来在为马超建立银川郡、收复河套的过程中,安定郡组织军需后勤工作很出色,张既借此渐渐升到太守。

    由此看来,此人调度地方民间资源上确实有一手。做同样多的事情,能够尽量少地盘剥百姓。挪到明年要全面开工重大工程的南阳郡,也算是人尽其用了。

    诸葛亮、赵累、射坚、杜畿、张既,把司隶四郡加南阳安排得明明白白,李素自己坐镇中枢,旁边一圈郡都有得力之人辅弼。

    ……

    把地方治理的人事工作大致安排下去之后,此后数日,各郡的民政情况现状也都大致统计了上来。

    情况果然不是很乐观。河南尹地区经过多次战乱流离之后,如今的总人口居然只有五万六千户、二十六万七千余人。

    而更惨的是今年刚刚光复的河内郡,居然只剩下三万两千户、十八万四千人。

    其余河东郡也算是战区,前年被张辽入侵的时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