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7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更惨的是今年刚刚光复的河内郡,居然只剩下三万两千户、十八万四千人。

    其余河东郡也算是战区,前年被张辽入侵的时候,因为战争破坏也一度跌破二十万人。不过后来诸葛亮当河东太守那一年多里,尽管还要为前线大军调运筹集军需,但人口依然不降反升,恢复到了二十多万,今年最新交接普查是二十二万五千人。

    从这点也可以看出诸葛亮管理地方确实有一把刷子,至少他能贯彻法治、阻止豪强欺压贫苦,恢复生产力。

    弘农郡倒是完全没被战争破坏过,不过崤函山区本来就田少人少,一直稳定在十五万人。

    最后的南阳郡,在196年之前被董卓、袁术、南阳黄巾残部等拉锯残害了几次,不过196年之后被刘备收回,最近两年倒是没有遭到乱世的破坏,只是被李素多次征兵征民夫。至今还剩下近八十万人口。

    经此乱世,南阳郡依然是人多田少的状态,依然还有不少无地少地的贫农佃户,可见早年南阳人口有多变态。

    上面这些数据,单独看或许没什么概念,但如果跟桓灵时期的对照着看,就知道差距了——

    桓灵时天下大乱前,南阳郡和京城所在的河南尹,都是人口超级稠密地区,都有两百多万人。河南尹如今已经是跌到巅峰时的不足一成半,南阳倒是还剩下巅峰时三分之一的规模。

    河内战前和平时期有八十多万人,河东有六十多万人,弘农和平时期接近二十万人。现在分别跌到了和平时期的两成、三成半和七成。

    所以,河东地区已经出现了略微的“人少田多,田地荒芜没人种”的情况。

    好在关羽在那儿驻军,关羽也意识到相持阶段让部队闲着不好,所以去年初开始、诸葛亮当河东太守时,就轮流分出一部分士兵种军屯,减轻后方运粮压力。

    如此一来,河东多出来没人种的田,暂时也都被军屯消化了。

    而河南尹和河内,现在是典型的急需移民过来种植荒芜空出来的田地。而南阳至今为止还能对外输出十几万的富余劳力。

    新的一年里,李素必须考了一下移民整顿的问题了。毕竟刘备阵营大后方,还是有不少人多地少、已经和平了快十年的世外乐土的。

    最典型的还是长治久安了最久、工商业如今也高度发达了的成都平原三郡。即使益州滇州拆分后,益州的成都平原加巴郡,还是有超过五百万的人口。

    成都和江州那点田,在没有新一代的精耕细作生产方式来提升劳动密度之前,肯定是不需要五百万人种的。蜀郡和犍为郡这些年一直在靠工商业吸收过剩农业人口。

    或许有人会奇怪:李素前些年担任益州牧的时候,乃至帮助关羽平凉的时候,不是号称每年对外移民至少二十万人么?

    一开始是移民到陈仓附近,充实被破坏的关中。后面几年主要是移民天水、陇西甚至金城郡,对外移民都持续了四年了,怎么还有五百多万人?

    没办法,因为天府之国的五百多万人,丰衣足食还有工商业加持,百姓都活得太舒服了,所以每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就超过二十万了——和平安逸的状态下,每年人口自然增长二十分之一,也就是5%,并不过分吧?

    要不是李素前些年坚持让诸葛瑾组织移,成都很快又要人口爆炸了。

    如今既然雒阳和河内如此残破。李素也不得不考虑让诸葛瑾继续组织百姓走水路移民来司隶,占据荒田。

    最好是最近就组织,过年的时候就搞定,然后争取明年二月份春耕的时候,就能进入开荒生产——

    其实也谈不上“开荒”,因为河南尹周边的田基本上都是熟地。最多是两三年没中杂草丛生了,但没有树木乱石这些开荒时麻烦的硬骨头。

    开春之前,趁着冬天干燥,提前放火烧荒把杂草处理处理,再深耕翻个地破坏一下地面以下比较深的杂草根,就能愉快种地了。

    好在移民的准备工作倒是不用花太久,因为这些年诸葛瑾已经形成了工作习惯,知道每年肯定要往外组织移民至少二十万人,缓解成都的人口压力。

    只是每年要往哪儿移,要等李素的具体战略规划。今年如果是来雒阳,倒是比继续往陇西和金城移民更方便了——

    去陇西和金城不能全程走水路,在穿越秦岭余脉时需要翻陇山,所以要大量借助水陆两用大篷车,这款西域殖民拓荒的标配交通工具。

    来河洛的话,虽然路程是变远了,但其实不用走险峻山路。

    成都平原和江州要移民的人口,直接走长江水路顺流而下,到江陵后转汉水、淯水到宛城以北,走鲁阳陆路进入河南尹即可。

    如果组织汉中的无地贫民移民,更是可以直接沿着汉水经上庸顺流而下,直接转淯水到宛城,省掉了长江这一段。

    长江三峡和上庸汉水这两条航道,在李素之前多年的整治下,已经毫无通航难度,无非落差大的必要河段,靠在当地屯田、以拉纤徭役代租庸调的纤夫,把船拖过去就行。好几年前国渊就把这些事儿安排妥当了。

    考虑到今年移民的规模可能会高于往年,诸葛瑾的工作量和组织难度会比较大,李素甚至考虑给刘备去一封表章,建议把诸葛瑾和孙乾的职务调换轮岗一下,也给双方都积攒更多样的工作资历。

    让诸葛瑾挂民部尚书的头衔,来操持相关移民组织工作,并且辅佐李素重建新都。让民部尚书孙乾回去担任几年益州布政使。

    这两个职务级别上是平级的,所以也不算谁升官谁降职。让朝廷的九部卿和地方的布政使轮岗,也利于民政官换位思考。

    ——

    PS:大家忍一忍,换了新地图,花一章篇幅把人事工作调动梳理一下。

 第704章 李司空的幕府当然是大汉朝各个利益集团都要代表

    李素的调研、移民、新城规划等工作,都是可以并行安排下去的。

    所以整个腊月里,虽然忙碌不堪,但各项事务的推进倒也井井有条。

    河南河内各县人口分布现状如何、移民来了之后该如何分配安置、未来分田怎么分……诸多琐碎细密的政务,在诸葛亮等人的操办下,基本上都没有拖延。

    李素不光能指望周边几个郡的地方官,还有他自己司空府、总督府的那套幕僚班子,从司空主簿邓芝,到长史、参军,六曹属官和各种专项从事,也都比较给力。

    尤其是李素卸下了对益州、滇州和交州的总督权后,改加司隶校尉,这段时间里他也趁机把自己的幕僚班子调整了一下,加入了不少有才干而又年轻资历浅的新鲜血液。

    略加磨合之后,班底使唤起来便如臂使指。

    还是那句话:给朝廷选九部尚书、侍郎,给地方选布政使、太守,你得看人家的资历,不能像打三国志游戏那样随心所欲看谁属性值高就重用谁。

    否则一碗水端不平,下面众人离心离德都是小的。

    但是,给司空和总督选私人幕僚,就没那么多穷讲究了。

    可以充分发挥李素“熟知历史、前世打过三国游戏知道谁属性高资历浅”的优势,直接把这些可造之材拉来,任命为近臣。

    从十一月开始,到年关将近,一个半月多的时间里,李素的幕僚班底也充实了不少新鲜血液,换了一大波人。

    主簿邓芝还是老人,这个不用说。李素原本有考虑过升邓芝到司空长史,但后来考虑到邓芝缺乏其他方面的资历,以后还是把邓芝放出去治军理民、补足履历之后再另行重用吧。

    长史的位置,李素给了当了多年夷陵太守,如今总算从地方上调离的李严。

    李严从六七年前,关羽拿下夷陵和武陵开始,就一直在夷陵和荆南任职,一开始只是县令、郡丞、郡长史,还参与过赵云平荆南的不少战事,前后三四年的时间,积功做到太守。

    196年开始,李严一直是夷陵太守,又做了快三年了,因为孙策孙权覆灭之前,夷陵很重要,是扼守荆州通往益州腹地的门户要害。

    所以哪怕官不大,这个职务依然得是比较可靠的人才能担任。尤其李素去年勾引孙策偷袭南郡、随后相持数月熬到冬天,打防守反击把孙策干掉。

    那一次诱敌冒险的行动中,李严卡死了孙策拿下江陵后继续西进的道路,最终的功劳仅次于太史慈和甘宁。

    今年李素彻底反推平定了江东政权,扬州的江南部分都整个拿下了,夷陵这个益州门户彻底成了大后方,没那么重要的战略价值了。李严这个扼益州门户六年的老人才能挪去别的地方。

    加上李素要放弃对益州的总督权了,夷陵之前被划归益州防区,所以李素就把他调走,担任司空长史。

    李严历史上在季汉的地位也比邓芝要高,如今这一世的官场资历也比邓芝高。所以拿一个当了三年太守的人,空降过来做司空长史,邓芝也不至于不服,觉得领导空降人堵了他的上升通道。

    而司空长史的品秩虽然比地方太守要低,但李严心里对于这个任命也是非常满意的。他完全知道再犄角旮旯的后方战略险地当个太守,绝对不如到当朝文官第一的李司空帐下当个长史更有前途,所以哪怕俸禄待遇降低了他也很愿意来。

    何况李素有钱,他一贯会给那些身边俸薄而责重的下属,巧立名目额外发赏赐,补足朝廷体质僵化、待遇倒挂的缺憾。

    这种事情也没什么不对,就好比后世地方主官都会自掏腰包给自己的师爷额外发津贴。

    最重要的长史、主簿、参军(徐庶)搞定之后,其他各曹幕僚就容易得多了。

    户曹的王累、功曹的张松,这些都是老人,继续留用。

    张松李素准备让他再干一年,到明年再举行科举前夕,就举荐张松调任到文部去当个郎中,甚至是侍郎,看张松自己争不争气。

    因为李素已经预估到今年科举录取率会提高、刘巴的工商税改革会需要大量新的数学官员。所以,今年的科举到时候会带有一定的“恩科”性质而出现“扩招”。

    这是皇帝给世家大族示好开恩的机会,一定要趁着这个机会,把一部分之前向世家大族妥协、让出去的权力,再巧立名目收回来,比如“举人初选权”。

    张松在李素身边做过功曹,管过官员升降考核,也处理过第一届南场科举的刺头,有这方面的经验,到时候再去做那种改革中斡旋搅混水的孤臣,再合适不过了。

    也便于张松法正这对好基友这一世也扮演类似的角色——法正之前就多次在刘备的改革中,扮演过得罪人的孤臣角色。张松去了之后,一个在刑部一个在文部,遥相呼应互补,岂不美哉。

    另外,明年秋天如果张松真的走了,谁来接替他的职务,李素也有想过——反正功曹从事是得罪人的角色,要经常帮领导干脏活,

    所以让那些“科举最初几期突围出来的不义寒门士子”来扮演这种“蒙蔽司空,欺上瞒下”的恶人,跟世家大族斗法,就最好不过了。

    用完之后如果真得罪人多了,李素还能随时当卫生纸一样扔掉——当然也不是真的卸磨杀驴,那样影响不好。

    只是说让这些人一辈子仕途也就到某个高度无法再升上去了,绝对不会出现“给丞相当秘书当久了,到了下一代官员成长起来的时候,他们自己也能入主中枢要害”的情况。

    这方面的人选,第一期科举里那几个取中的佼佼者,北场的孙资、贾逵,南场的杨仪等辈,都可以这么用。

    但是孙资贾逵这些人给李素当过秘书之后,绝对不会像历史上那样“因为给曹操当过秘书,所以资历攒到曹睿朝就自己成了大佬”。

    这些人一辈子的上限就是个大领导的秘书,外放出去最多也就是个太守。哪怕熬到退休,连布政使都不一定当得上。

    李素身边原本户曹、财曹没有跟朝廷九部的民部、财部那样拆分,所以李素原先没有专门的财曹。

    今年要治理地方民政种田,李素觉得很有必要单独弄财曹,他就打算把贾逵孙资一个用来当张松的替补、一个直接任命为财曹从事。

    李素身边还剩工曹、兵曹、刑曹、文曹无人,一番梳理之后,李素选了五年前跟着太史慈一起回来投奔的陈矫,担任兵曹从事。

    陈矫是原广陵太守陈登的堂侄儿,五年前糜竺派太史慈回来跟刘备联络、由刘备留用时,太史慈走长江水路,路过广陵时,跟周瑜一行接上了当时跟孙吴联手的陈登侄儿(当时周瑜还在鼓吹孙坚跟刘备的联盟,双方关系还很不错)

    陈矫那时还是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