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今是199年正月,而刘备阵营194年正月底就出蜀北伐关中了、那年二月初拿下的陈仓,五月底之前拿下的长安,下半年秋收后就陆陆续续把朝臣女眷接去,算下来可不是四年多了。
“但愿小妹没吃苦吧……不过记得当年在无极的时候,兄长们留蔡家人客居修书那段日子,姐妹们都跟蔡姐姐玩得不错,想来如今也不至于苛待小妹。
那时候蔡姐姐跟大姐关系最好,毕竟其他姐妹都还太年幼,连他们当时修的《驳灾异论》、《殿兴有福论》和《蔡李公问对》都看不懂。大姐已经稍有学识,又肯虚心听讲,蔡姐姐那时候可喜欢跟她聊了……
唉,算起来都十二年过去了,那时大姐都才十三岁,小妹才四岁,真是恍如隔世。不过小妹如今的学问也不差,至少比大姐当年好些,她人又懂事。如果蔡姐姐还是当年那种以才交友的脾气,她应该过得不错吧……”
短短几十步路的游玩观赏,甄荣脑子里居然有点“近乡情怯”之态,转了那么多念头。
当然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李府上提前悬挂的上元节装饰彩灯花灯确实绚烂夺目,让爱美的少妇数次不经意驻足。
李府上引路的侍女也不催促,只当女客是贪看花灯。
毫无疑问,甄荣这番纠结,完全是白费了。因为李素的后宅,没那么多龌龊事儿。
主要是最近这段时间,蔡琰和甄宓,每天都在想着各自的事儿,大事业,心里头敞亮,没精力鸡毛蒜皮。
这个时代本没有几个想大事的女人,但到了李素的府上,才有了环境。
甄荣正在走神,忽然被一声招呼惊醒。
“小桥,让你带诸葛夫人进去,怎得在此徘徊,失了待客之礼。诸葛夫人快请。”
甄荣抬头看去,原来是李素的妾室之一周樱在发话,周樱旁边还站着一个更为美貌悬殊的少女,虽然四五年没见了,长相有很大变化,但显然是小妹甄宓。
甄宓很会做人,虽然怠慢了外客女眷是该被训斥的事情,但这个外客是她的亲姐姐,所以她便不好开口训斥作为婢女引路的大桥。
尤其甄宓也知道大桥虽为罪官罚没女眷出身、沦为奴婢,可也是被夫君宠幸过的。府上诸女,包括妻妾侍女在内,论姿色,只有大桥仅次于甄宓。
甄宓平时连普通婢女都不苛责,要是唯独苛责这个除了她之外最美貌的,也容易被下人背后说闲话。
而周樱就不存在这层亲疏顾虑了,她可以得体地主持起李府的礼节体面。
另外,周樱喊大桥“小桥”,这也很正常。
就像一个姓王的婢女被主母喊“小王”。哪怕在娘家的时候排行老大,也是“小王”,都沦为奴婢了谁还管你这个。
甄荣僵硬一笑:“是我自己贪看府上花灯美妙,不用怪桥姑娘。”
甄宓这才逮住机会开口,一边上来拉住四姐的手:“姐姐喜欢,明日带回去一些便是,我们这花灯都挂满了,有些是一次性的,中间还装了烟花筒,夜里点起来才好看呢,不过点过就烧完了。”
甄荣触手之处,还恍惚了几秒,感受小妹的手背,那鲜滑水嫩的柔荑,幽兰清淡的香味,哪怕她是女人,哪怕面前的是熟悉的亲妹妹,依然有些不真实。
甄荣心中暗忖:“小妹四五年没见,竟能出落如此,真是匪夷所思。虽然当年就觉得她将来定然是仙露明珠、品貌不凡,但也想不到竟会到这种程度……”
她恍惚之间,已经被拉进内室,然后就看到蔡琰若有所思地坐在案头,凝眉提笔,跟旁边的黄月英有一搭没一搭地商量着什么。
甄荣怕打扰对方正事儿,也不开口。但黄月英眼快,立刻跟她问好,也提醒了蔡琰。蔡琰收回神思,温言示意甄荣随便坐:
“阿荣快坐,几年没见了吧。诶,月英你也别忙活,今天你也是客,让侍女给你嫂子倒茶就是了。”
黄月英却要放低身份,不肯让蔡琰的侍女沏茶,而是暗示服侍她的小桥给甄荣倒了茶——这个小桥是真小桥,也就是诸葛亮的妾侍。
甄荣接过茶,善意地求教:“李夫人写些什么呢?李夫人真是举世闻名的才女,真是上元佳节临近,都笔耕不辍呢。”
蔡琰摆摆手:“什么李夫人长李夫人短的,大家都认识十几年了,还是叫琰姐。这些事儿,说到底是他们外面男人的事儿,我也不想多聊的——
前些日子,夫君天天在想着雒阳新城选址要最终敲定,他是打算选在成皋东郊、洛水入黄河口子的北岸,靠近邙山东坡。
但是让人勘测了那么久,有些难题始终是解决不了。邙山东坡倒也不崎岖,地势平整起来很容易。而且也不占用适合耕田的好地,能把河谷平原还城于田。
唯独新城会盖在高于洛水不少的台地上,未来数十万甚至百万人的用水不好汲水,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就迟迟不敢拍板。
至于选在河边狭窄的低地,也是不妥,而且不光光是怕占耕地的问题——虽然那样取水是方便了很多,但黄河不比洛水,每年水位涨落很明显,黄河两岸还要修堤。城造在低洼易取水处,便宜是便宜了,容易遭水患,还要天天担心堤坝。
今儿可不是有好消息了,说是有一些金城郡的凉州名工巧匠远来雒阳揭榜。还说那些人几年前参加过金城郡的刘家峡水利,还寻访到几个西域名工切磋、中西合璧,能解决雒阳新城盖在高处、依然便利取用百万人生活用水的问题。
夫君大喜,这才心病落地,敢拍这个板了。不过,新城宣布定址之前,他还是担心本地人心不服、原本雒阳旧城的数十万百姓和官员、读书人不满外迁。
毕竟正式宣布新城之后,会导致目前在雒阳城内的屋舍未来不稀缺了,房价也会降一降。虽然那些人翻不起浪来,能笼络就尽量笼络安抚。”
蔡琰说到这儿,也是无奈叹了口气。甄荣一直陪着小心很耐心地听着,但看蔡琰似乎不往下说了,她也只好捧哏追问:“那这事儿和琰姐您又有什么关系呢?”
蔡琰一愣,淡然一笑:“嗨,瞧我这走神样儿,说话都没说完。是这样的——夫君不知怎得心血来潮,说是他既然要把新城迁到洛水入黄河的位置,那就沿着洛川巡游勘踏。
说是在洛水入黄之处,黄昏时见了洛神显圣,以河图洛书告知,说雒阳久灾,乃是洛水与大汉火德交替不谐,虽光武帝时改洛为雒,去其水旁,依然稳不住长久。
要雒阳久安,需建新城在邙山高处、引洛入黄之处,远离河洛水面,才得千年安稳。夫君知道我文笔好,就让我这两日先把这篇歌颂他遇洛神显圣的诗赋写好。说不定还要让人给诗赋配个画像。”
甄荣似懂非懂,这才凑过去看,果然蔡琰桌案上摆了一副还没写完、多处留白的诗赋。只是先填充了不少灵犀一闪溢美辞藻的优美句子,但干货戏肉还没往里填呢。
长卷的开头,倒是已经先写好了《洛神赋》三个大字的标题,显然是命题作文。
很显然,昨天李素给蔡琰安排任务的时候,丝毫没有对曹植的心理负担。反正曹植这辈子也写不出《洛神赋》了,也没机会得到灵感和素材,与其让一篇本来就不可能出现的东西浪费掉,还不如稍微利用一下。
而李素毕竟已经穿越过来这么多年了,他当年就不可能全文背诵《洛神赋》那么冗长拗口的文章,现在就更记不全了。所以他只是略微知道十来句辞藻华美的名言警句、容貌描写而已,其他戏肉都要蔡琰自己想。
再说了,遇神的事迹也跟历史上完全不一样,洛神要传达的神谕也不一样,那些部分就算背得出来也不能抄。
所以说,整片洛神赋,只有洛神的外貌描写部分是李素抄来的,其他都是要蔡琰原创。
甄荣却不知道这些细节,她本着拍蔡琰马屁的善意,装模作样念了几句,就由衷大加赞赏: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皎若太阳升朝霞,灼若芙蕖出渌波……”
“……秾纤得中,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不御。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琰姐的文采真称得上旷世才女,虽班姑远不能及矣。”
蔡琰却是满头爬满黑线:“……这几句不是我写的!偏偏都是夫君想的,真是肉麻,非他这等好色之徒,怎么想得出这样形容女神美貌的修辞!让我写,至少淡雅恬静十倍!”
甄荣大窘:“呃……这……不过,司空辞藻也是天马行空,若非心有神韵,见多识广,也想不出这种形容。”
第711章 出现在大汉朝的罗马高架
甄荣在内堂观摩蔡琰创作《洛神赋》、为即将到来的神棍行径造势。一群女人切磋文学和绘画技巧,自然能八卦很久。
外面男人们谈公务,差不多也把相关的情况都沟通清楚了。
诸葛瑾老婆在内院得知的那些关于正事儿的消息,诸葛瑾在外面也全都知道了,而且技术细节比他老婆所知更多,具体无须赘述。
李素跟他们谈论之间,工曹从事桓阶入内来报,说是李素想见的献策凉州、西域名工已经来了,李素就跟诸葛瑾、诸葛亮示意:
“那我们一起考校一下,看看能想出雒阳新城防涝、整地、汲水矛盾的贤才,究竟是何人物,具体如何施行。”
诸葛兄弟:“正好一并开开眼界,看看竟是何等样人。”
尤其是诸葛亮,他自己也很在行理工科知识和思维,他老婆也是个善于工巧的。只不过他们更多专精于机械发明,而不是土木工程,算是术业有专攻。
这次李素的难题抛下来之后,诸葛亮和黄月英也都有帮着琢磨,只是还未有成果。
不一会儿,桓阶就带了一个十几岁的粗手大脚的少年人入内,手上捧着几卷秘卷,还有一个大木盒子,不知里面装了什么东西。
此人看起来非常年少,应该连十五岁都不到,不像是该出来做事的年纪。
李素很是惊讶,他不相信一个这么年少之人,就能想出通盘可行的工程技术方略,莫非这少年只是一个来解说的、背后真正动脑子的人还没来?
李素自然而然语气威严地问:“孺子何处人士?出身如何?你如此年少,一会儿要说的方案,可是确由你自己所想?”
那少年倒也不敢有天才倨傲,先恭敬下拜行礼。
毕竟面前的是大汉文臣第一,当朝司空,开了三百金到千金的重赏张榜求贤来的,哪怕有真本事的人,也不敢狂。
少年答道:“在……在下三辅扶扶风郡人士,名叫马钧,今年周岁十三。不……不过司空别看我年少,我……我在工巧一道,颇有心得。
两年前就随族人游历金城郡,见识了兰州的刘家峡堰,还曾在徐府君主持当地工务时,略微献策参与、还结交相识了不少汇聚到兰州的西北能工巧匠,甚至有慕大汉重开商路而来的西域异士……”
马钧说话经常会有卡顿结巴,显然也是个不善言辞的,属于跟韩非子一样遇到专业问题下笔滔滔不绝,但让他口述汇报就说不清楚。同时又叙述飘忽不着重点。
不过,听了马钧自报名字时,李素就已经记起这个人了。
毕竟马钧虽然在《三国志》上不算什么人物,但在后世的知名度却比很多三国名将名臣还高——
主要是因为后世李素生活的那个年代,宣扬古代工业技术成就属于政治正确,马钧、沈括这些古代技术人员的列传,都是能节选进文言文课外读本的。
基本上高中语文认真看的学生,都知道这些人。
而从马钧口述来看,他这一世的成长,显然比原本的早年人生轨迹还要多很多蝴蝶效应的“奇遇”。
主要是因为前几年李素在凉州的兰州城规划了那么多基建工程,让徐庶修了刘家峡这种级别的水利、还有那么多纺纱工场织棉布工场,吸引了大量西北工科人才去游历学习,结果让马钧也有了一定的超发育。
(注:马钧的生卒年不详,但他历史上的事迹主要是在魏明帝时期,以及后来秦朗、曹爽权重的那些年。也就是在230~250年活跃。
哪怕按照当时已经五六十岁高龄来算,逆推三四十年,也就是个十几岁的少年。所以我暂时设定他目前十三四岁年纪,没有独当一面的能力,还在游学期间,需要其他人的配合和切磋,这样比较合理。)
李素既然已经知道了马钧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