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部分漫长贫瘠的、无大河注入的海岸线,哪怕有植被农耕区,也种不了水稻,都是种的相对耐盐碱的经济作物。说白了,就是地理环境多山缺河,所以国土才那么狭长——
历史上法国人19世纪来割殖民地的时候,割成这样不是没有道理的。就是因为国土宽的地方地皮肥沃,值得深入内陆割占。
而割得窄的地方,就是因为贫瘠多山烂地,所以只割海岸线边一丁点,稍微深入内陆,白送给法国人一开始都不要(当然后来工业发达、过了几十年第二次来扩大殖民时又要了,那是后话,所以才有了老挝)。
一千八百年前的汉人,却能够克服这方面的“刻板印象”,打探到这个程度的敌国地理特征、后勤供给难点,并略加科学分析,已经挺不错了。
赵云听后,捻须嘉许:“汝乃何人?是何出身?现居何职?”
那个鲁肃手下管商船队打探情报的小官答道:“属下步骘,章武元年同宾贡科明算出身,十七岁入仕。中举后被司空府功曹暂代吏部除授,拨到荆州鲁使君帐下,分管部分海船通商,历任至今。”
按照朝廷法度,科举取仕是要吏部统一铨选分配官职的。不过两年多前第一科考试的时候,因为组织准备工作仓促,当时刘备在派李素到襄阳上任时,额外发了一道特旨。
临时授权那一年的南场科举取仕,录取来的候补官员,李素都能直接在他总督的南方各州境内授予官职。
这是一项非常大的人事特权,要不是特殊时期、第一次搞,刘备也不至于如此放权,因为这是很容易导致割据的。也就李素这么受刘备信赖的人,才事急从权偶尔为之。
于是乎,那一年帮忙建议授官的实权,就落到了司空府功曹从事张松、王累等几人手中。因为李素太忙,那些刚考中的候选小官具体怎么分配,李素根本不可能有精力亲自来拟。
只能是张松组织一个班子讨论,先按照哪些官位有缺、大致把人排进去,然后拿名单给李素看,李素最后拍板微调。
李素懒得微调的那些,就直接按张松等人草拟的意见发下去了。那一波,着实让张松捞到了一大票官场人情——
李素本人心里对这一点当然也是门清,但他就是念在张松在首届南场科举的组织中,帮他做了不少事情,平衡各方利益稳住局面。
张松当时还把得罪人的活儿揽过去了,就像法正为刘备本人做的那些背黑锅的操作一样。所以李素事成之后,要奖励张松,就给他这么一次隐性权力。
还别说,因为章武元年南场科举取上来的官,都是张松分配的职务,后来多年后总算是成为张松仕途上继续往上爬的一个助力。
张松后来也算是在三四十岁的时候,勉强爬到了上卿的级别,晚年还得到了荣誉性的三公职务。考虑到这一世的张松并未为刘备李素建立什么定鼎基业的奇功,能有这样的结局已经算是仕途很顺利了。
……
这些后话暂且不提,反正这步骘的出仕,也算是机缘巧合,阴差阳错。
就血统和家族而言,步骘和罪将桥蕤手下那个书记员的女儿步练师,还算是远房堂兄妹关系,比步练师年长几岁。
196年袁术覆灭时,步练师才九岁,被李素抓住之后,赏赐给了庞统,算是补偿“小桥宁死都不肯被丑男奴役”这事儿对庞统造成的伤害。
如果没有李素导致的一系列蝴蝶效应,历史上步骘和步练师等族人都该是袁术灭掉后南渡长江移民,才被孙权发掘,步骘还依靠过一部分裙带关系,才少年得官。
现在袁术的桥蕤系地盘都是刘备夺取的,这些人自然流落到了刘备的辖区。
好在步骘学问还行,这一世虽然没机会靠远房堂妹的裙带关系得到大人物的认识,但那年李素开了科举,而且对沦陷区的宾贡科,参考条件还比较宽松,不用太守举荐,也没法围标。
有真本事的人,只要能从同郡士人中间杀出重围,便能有官做,步骘就杀了出来。
来到鲁肃手下后,鲁肃当时正被李素交代,要搞“福船造船业”,先搞商船积累经验、探索南海商路,然后再造福船战船。因为是新拓展的业务,鲁肃手下有些人才缺口,就把分给他的稍微懂点数学和实务的都往这块事务上填。
这种新开辟的工作领域,是最容易让新人的才干显露冒头的。干了一两年,鲁肃发现步骘这人擅长处理夷务,跟蛮夷或者是外国人打交道——
毕竟历史上步骘在孙权手下,也是以抚察山越蛮夷事务著称,做到交州刺史。鲁肃挖掘出他这方面的特性后,最近一年,就让步骘负责了一支商船队。
去交州南部沦陷区甚至林邑国沿海,假借通商之名,打探南海情况,顺便刺探军情,搜集地理信息。
这才有了此刻在赵云面前献策、帮忙处理夷务的机会。
赵云通盘了解完步骘介绍的情况后,决定采用一个更持重的推进策略,做好万全准备:
“很好,那我们交州地界,那些已经与林邑人接壤的、或者被林邑人攻入沦陷的地方暂且不论,其余各郡县,可有地理气候、植被作物,与林邑尽量相近的所在?可供我大军暂时适应林邑南部环境的?”
其他鲁肃手下的文官,听了赵云这个问题时,也是暗暗懊悔。他们都知道,要是能帮赵将军解惑这个问题,那可是一个重大的露脸表现机会,等于是参赞了灭国之战的军机。
可惜,他们同样没准备这方面的资料。
步骘想了想,说道:“要在交州找与林邑气候、作物完全相似的地方,倒也困难。因为林邑之地普遍在交州以南千里,其国都更是距离交州南界两千里。
冬季交州任何地方都远不如林邑炎热,倒是春秋时日在林邑之北,部分时候冷热相似。
不过,要想找到百姓稼穑饮食与林邑风俗相若、并且也是缺河靠雨水的地方,倒是可以找到,便是南海郡最南段的朱崖县。
朱崖县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与大陆相连,为往南凸出的半岛,另一部分便是朱崖洲。朱崖洲上,地理与交州其余各郡皆不同。
交州其余各郡县,多沿郁水(珠江)及其支脉分布,百姓靠河水灌溉日用,沿海滩涂也多泥淖浑浊,为郁水冲积搅起海底淤浊所致,海鱼也因此繁杂。
朱崖洲南部,海岸漫长而缺河,又远离陆地,故而海水澄净,缺鱼缺灌。当地狸蛮(今黎族)也因此罕有种稻,靠草木之实与树干为食,近似林邑沿海诸蛮。”
赵云闻言,沉吟良久:“那就先过去看看,大军南下之消息也绝对别先暴露给林邑人知道。务必等大军彻底适应只用,再择机出击,务必一击而中。”
赵云决定让部队先适应一下林邑人的饮食生活习惯,再击破林邑。
第725章 蛮夷到了极点
赵云通过步骘了解了林邑的气候水土细节后,便从步骘所谏,选了交州境内与林邑水土气候饮食植被都最接近的朱崖县。
让部队先前进到当地驻扎休整一段时间,模拟适应战场环境、气候。
九月十三日,赵云的部队从揭阳再次拔锚起航,顺着交州的海岸线一路南下航行。
赵云听步骘介绍,说朱崖洲与大陆隔开五十余里海路,而且朱崖县北部的半岛也从大陆往南深入南海二百余里。
于是为了提前适应远海航行,赵云在九月十七、部队驶过珠江口后,就吩咐转向正西南方略偏西,径直前往朱崖洲,以适应远海航行。
此后五六天,部队远离海岸线,在看不到陆地的茫茫大海上航行超过一千里,其中往西大约八百里,往南大约三百余里,取斜直接里程一千里。
连续几天往越来越远的外海航行、完全看不到陆地,一度让部队中少数意志薄弱的士兵陷入短暂恐惧。
毕竟哪怕是那些荆南和吴越的士兵、本来就熟悉水战、大部分也有过海边生活经历,但远海航行依然是这个时代的官兵们非常缺乏的经验。
好在这些问题早暴露总好过晚暴露,离岸远航的距离都是循序渐进的。
最后他们靠着交州官员和那些探路的商船队提前弄好的海图,以及还算精确的罗盘定向导航,成功找回了陆地。
先是靠上了朱崖洲东南部的某处海岸线,然后按照赵云的要求,贴着岛屿南岸继续向西。最后找到了一个步骘受鲁肃所托、一年多前刚刚设置的海岸补给哨所。
那位置,大致已经在后世的三亚境内。可见鲁肃也是为对付林邑人花过心思的。
这地方如今都是狸蛮聚居之地,原先根本没有汉人。正常情况下汉人偶至朱崖洲,也都是在北部与朱崖县隔海峡相望的位置(海口)。
而步骘设置的这处前哨,从商路价值来说,根本不该开辟,也不方便种田。即使往南海去的商路,也是可以绕开这个点的,不一定要过来靠港补给。
所以这地方纯粹就是用来适应环境的练兵之地,作为备用中转。
赵云抵达之后,发现整个前哨站只有不到一千个汉人屯民,原本都是交州南海郡百姓。
鲁肃给他们家族额外免了徭役赋税、还给他们贴钱,才雇到人来这儿扎根垦荒戍守,设置据点。简直比之前汉朝皇帝移民到西域和河套边关、为边军种粮屯田的待遇都好了。
来这儿屯垦的戍卒,每个人每年种出来的粮食不用缴税不说,别的一切产出收获都归自己,老家的家人还能拿到每年五千钱的补贴,几乎等于这些移民一整年都在服徭役了——
大汉租庸调输制度下,服徭役的人每天工钱是二十天,但一年免费徭役期是一个半月,折价九百钱,超期服役才给工钱或者免别的税。
这些屯民在当地只开垦了不到五万汉亩稻田,勉强种点口粮,而且都是把田烧出来大致翻一下,播种后就不管了,不施肥不灌溉,就靠自然生长。
以至于每人分到五十汉亩稻田,出产的粮食却还不够这些屯民自己吃一年的,大部分时间还是要跟狸蛮一样,吃本地那些树木果实和树干。
要不是鲁肃坚持要确保粮食安全,逼着屯民们囤积至少够自己吃半年的储备粮,这些前哨移民甚至都懒得种这点田。
毕竟自然资源出产还是很丰富的,只要后方的药材供给跟得上,被被热带雨林传染病干掉,吃喝还是不愁的。
不过,前哨站的移民才不到千人,要接待数万大军落脚,显然是不够的。
好在步骘早就在鲁肃的吩咐下,在当地建立了贸易点,拿汉人的高科技物资,跟当地的狸蛮贸易,所以储备了大批的当地土特产。
这些土特产,此刻正好拿来供养赵云的大军,在大军驻扎适应气候期间,作为部队的饮食。同时船队的运力腾出来,可以回后方珠江口再源源不断运军粮过来。
赵云观察到,这个贸易据点有夯土加尖木桩的围墙保护,还有哨楼上架设着丢葡萄弹的杠杆式投石机,以及弩弦特殊处理过的简易连弩守寨,所以狸蛮也攻不进来。
听步骘说,一年多前,他刚来这儿设据点的时候,狸蛮其实也尝试进攻过好几次,毕竟有可以白抢的好货谁会舍得拿物资来交换。
不过付出了不少人命而毫无所获之后,这些蛮子就认清了自己的攻坚实力有多弱。然后就很没记性地忘记了旧仇,跟什么事儿都没发生过似地重新来和平贸易了——
这也不是狸蛮的个别问题,主要是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土著,在城池攻坚方面都极弱,汉人但凡建设起有体系的防御设施,他们根本攻不下来。
历史上东南亚土著对汉人坚固据点主要靠围困断粮,一围就是半年三个月,指望饿死他们。但如果汉人掌握了航海技术,守的又是港口码头要塞,海路补给不断绝,那土著就彻底没办法了。
听到这些前方第一线的过往细节之后,赵云也是颇为重视,还仔细追问剖析:
“这些极南之地的蛮子,攻坚之能如此孱弱,我此前倒是确实不知。主要当年林邑人和士燮勾结时,是我方大军主攻龙编县,林邑人和士燮守城,看不出他们扮演攻坚一方时的实力。
不过既是如此,初夏的时候周瑜给林邑人送信,林邑人后来又是如何攻破龙编县、夺取交趾郡的?龙编县城的城防,应该比这儿强多了。”
这些军情,赵云此次回交州之前,还真没了解过细节,只有前方将领和官员知道。
对此步骘解释道:“那是因为林邑人赶了秋收之前围城,所以今年的粮食收成没能运进城,交趾之地粮食也不耐久驻,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