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军情,赵云此次回交州之前,还真没了解过细节,只有前方将领和官员知道。
对此步骘解释道:“那是因为林邑人赶了秋收之前围城,所以今年的粮食收成没能运进城,交趾之地粮食也不耐久驻,龙编之前存粮不多。
而当时我们交州的兵力确实薄弱,荆州兵都抽调北返去灭江东了,本地兵战力不济,士气也不高,不愿死战。围了几个月,城内困顿,被找到机会勾结了本地土人守兵,里应外合。”
赵云点点头:“我想也是,林邑国正规兵马,全加起来应该也不到三五万人,其余都是战时临时征发募集的蛮民,这点兵力,攻坚手段还差,怎么可能强攻打下龙编。”
步骘补充提醒道:“赵将军切勿小视林邑人的战力,之前他们协助士燮,乃至远征龙编时,调动的都是百越之民,看似兵力不多。
但据我近年暗中与南海贸易探明,林邑之所以能向南扩张,还因其羁縻统治了后方诸多蛮夷杂色人等部族。如我前述,其在澜沧水河口的新都,便以肤色如漆的土人聚居为主,各有蛮酋。
只因区氏范氏掌握先进工具贸易,所以羁縻统治了这些漆色土人,这些土人不会为区氏千里远征,但若是将军杀上门去,他们还是会被征发一起反抗的,据说其族也颇为骁勇。”
赵云暗暗点头:“还有这种事情?我与林邑人倒也交战过两场,竟然不知。你的打探很重要,继续打探。”
(注:历史上林邑国建于桓帝年间,至书中时间大约过去了三十多年。林邑刚建国时,确实如部分质疑的书友所说,主要占据日南郡。但根据后来南北朝时期的记载,林邑也确实有扩张到后世占城的位置,只不过没有详细记载具体哪一年扩张到那么远的。
我书里面就设定因为蝴蝶效应,目前已经扩张到占城地区,即湄公河三角洲。而且按照汉末到晋初的史料,也确实没记载湄公河三角洲有别的文明。
林邑再往东南亚去,就只有“狼牙修”国了,大致相当于马来半岛中北部和泰国暹罗湾沿海地区,建国于汉安帝、顺帝时期(公元90~120年间),泰国北部和缅甸附近则是外迁的哀牢夷和掸族的部落,没有大型国家。
再往海中的印尼和马来群岛地区,历史上3世纪末才有酋邦国家,书中只有更低级的原始部落。
所以后世的越南南部和柬埔寨的湄公河三角洲地带确实没有别的国家,设定为林邑已经扩张至此,我觉得没有问题。)
……
部队在这处相当位于三亚的对贸易站驻扎下来后,赵云很快便有感于条件之恶劣,忍不住感慨吐槽:“早知道部队要在这儿驻扎休整适应气候,就该让子敬提前在这里建立军粮仓库,以备大军调用,也省得开战在即,才开始在此处屯粮。”
步骘倒也不附和,只是公事公办地解答:“将军所虑,自是理想状态。不过当初鲁使君也不知将军何时南征,大军会不会经过此地,也不好贸然提前多运军粮至此。
另一方面,此处储粮条件也非常不好,气候比南海郡腹地更为湿热,米粮若是放三年,无论如何保持粮仓干燥,都还是会霉变成曲。想要存放两年,也得在粮仓中多放石灰初潮,总之比北方储粮复杂数倍。
这也是移民本地的戍卒懒得多种稻米的原因,吃不完实在是存不久,种多了白白放着霉变。所以,属下也一直没敢劝鲁使君冒进分囤粮草,只等确认大军必然要用,再临时搭建仓储。”
赵云叹道:“气候竟如此恶劣,能让稻米都三年便必然湿霉,我等北人是当真想不到。罢了,既然尔等早有绸缪,那就按计划做吧。从今天起,让大军循序渐进,适应林邑人的饮食起居,以免远征时不适。”
赵云便不再多管出征前的后勤具体准备,吩咐部队按计划在朱崖洲休整二十天,到十月底再开打。
这半个月里,步骘要负责用这些腾出来的运兵船,再从后方转运粮食打一个来回,建立起足够的前沿储备。闲下来的士兵们,就在本地屯民的带领指点下,干点活帮忙多修点房子和粮仓,扩大临时基地。
同时,还要派出哨船,伪装成渔船和商船,进行战前最后一波渡海侦查。
二十天的时间,差不多够快速侦查海船在朱崖岛和曾经的日南郡之间打个来回,还能沿着海岸线假装打渔、往南北各搜索三五百里远,彻底摸清岸上的最新情况。
部队转入休整之后,当天就开始按要求习惯吃椰子、喝椰水来补充水分。
战马也被放在朱崖岛上,让牧马的士兵们尝试引导马匹自行寻找适合吃的草料食用。试出最好的草种后,再让士兵们大规模收割回来养马。
因为千里渡海远征,真的不可能指望连马料都全程运着,一定要尝试在渡海到战区后,找到当地原产的可以给战马吃的马料。
同时,步骘也按赵云的要求,调来大批之前从狸蛮那买来的棕榈粉和取粉用的棕榈树干,当着赵云的面演示:东南亚那些生活在远离大河稻作区的沿海居民,到底是怎么靠树干作为主要淀粉来源之一的。
赵云第一次看到这种热带雨林生活方式的具体操作时,也是啧啧称奇。
步骘叫来百余屯民,挪了五十棵粗壮的、刚砍下来不久的棕榈树干,然后竖着对半剖开。
外圈靠近树皮的坚硬木质部就不要了,但树芯部分比较柔软、相对来说还没完全纤维素化的富含淀粉部位,就直接挖出来,把树干掏空。
掏完后的空树干,可以直接当成独木舟使用。
而掏出来的部分,理论上可以直接粉碎然后蒸煮弄熟,然后食用。但也有更精细一些的吃法,那就是把粉碎后的粉末反复淘洗出浆,把固体残渣滤掉。只把溶于水的浆液部分弄熟吃掉。
后面这种单独萃取出淀粉的吃法,其实就已经近似于后世粤菜里做甜点的“西米”,或者说珍珠奶茶里的珍珠了。
而前面那种不过滤固体部分碎末的吃法,后世已经不存在了,因为口感实在是太粗粝。棕榈树哪怕树干部分淀粉含量再高,但终究还是有相当比例粗纤维素的。
众所周知,人类的胃可以高效吸收淀粉,但无法吸收纤维素(所以后世的减肥食品才标榜高纤维素,可以吃了白吃)。
那东西只有牛羊兔子之类的食草动物才能吸收,而人类的盲肠已经退化了。
不过,汉末的土著蛮夷显然没那么讲究,他们很多时候天然就是直接把棕榈木渣纤维素和棕榈淀粉的混合物吃下去,不管吸不吸收。
这吃法也是看得赵云目瞪口呆:那不就是直接吃树干木头么!无非是木头里相对嫩一点的部位,粉碎了一下。
太粗野了!
林邑那些生活在沿海贫瘠地带、远离大河三角洲的土著,就是这么维持生命的。
不过,还真是好养活。连砍下来的树直接掏了芯子捣捣碎就能烧来吃,怎么可能存在粮食不足饿死人。
赵云试了一口步骘让人煮熟的混着木头粉的“奶茶珍珠”、“西米露”之后,差点儿噎得慌,如同刀子在拉嗓子一般。
赵云叹道:“这东西怎么吃?算了,暂时只能如此,不过淘洗出来的细腻粉浆,倒是说不定能深入开发,打完仗之后带点回去,问问司空有没有办法把这些玩意儿搞得好吃一些。
但愿别太费事太浪费人力就好。吃这木粉浆本来就是为了节约劳力,没有稼穑之辛苦。要是为了吃它们,反而付出的劳动比种稻还累,那还不如直接种稻了。”
步骘见赵云打算回去后长期开发这些特产,便一不做二不休,还给赵云看了一些棕榈树的其他特产,主要是作为副产品的油脂:
“赵将军,这油棕树还有一种出产,便是这白色结块的油脂,状如猪油,不过竟是比猪油更难熔,这次也一并带回去,看看以擅美食著称的司空府厨子能不能利用。”
棕榈油在后世是一种非常不健康的油,从它跟猪油那样常温下板结成白色固体油块的特性就可以看出,其饱和脂肪酸含量极高,可谓是植物油里最接近动物油的一种。
所以吃多了棕榈油,胆固醇、甘油三酯,各种三高都容易飙升。那玩意儿只在方便面厂油炸面饼时用,外加肯德基正新鸡排这些炸鸡才用,吃多了容易腻和恶心。
不过汉朝人显然暂时还不用担心营养过剩的问题,估计也不怕“菜油跟荤油一样腻”这个缺点,李素将来要是用棕榈油开发出炸鸡炸面饼,应该能有市场。
后续开发棕榈的事儿,就暂时这么定了,打完仗再说。
连赵云这种算是能吃苦的人都觉得吃不惯,下面的将士多半也吃不惯。后来赵云要求循序渐进,吃之前粉碎要更彻底,而且要淘洗几遍把粗木屑多去掉一些,才算是稍稍好一点。
不过,士兵们的刻苦体验依然没有结束,毕竟有很多人是不适合热带饮食的。后世现代人觉得美味的椰肉和椰汁,都有让士兵呕吐的,何况是棕榈淀粉和棕榈纤维的混合物。
几天下来,有的士兵就开始出现腹胀难以消化,不过绝大多数总归是都挺了过来。
吃死的肯定有,毕竟医疗条件摆在那儿。再循序渐进、注意卫生调养,还是有万分之几的水土不适士兵吃死。五万大军里,吃死的一共有三四十人。
吃西米露和奶茶珍珠吃死,也算是命歹了。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所有将领都对棕榈树干的淀粉产量印象深刻,意识到这种东西虽然极为难吃,但量是真的大。
毕竟,连树木的树干都可以吃,那可比谷物和薯类都夸张太多了。一棵几丈高的棕榈树砍了,好歹可以刮出好几石的淀粉。
十几天的时间倏忽而过,赵云的部队从一开始的水土不服、病病殃殃,总算是渐渐恢复到了适应热带雨林饮食和气候的状态。
而且天气也又转凉了一些,敌方的兵力大致规模和分布,也都摸到了最近更新后的情报。
加上林邑人并没有想到赵云会驻扎在人迹罕至的朱崖洲、依次作为出击阵地,所以沿海看上去都没有防备,赵云便决定渡海出击,直接绕后。
第726章 黑压压的一片
“子义,看见陆地了么?按照步子山提供的情报和海图,不是这两天就该抵达林邑近海了么?我们是严格按照从朱崖洲最南角启航后,一直航向正南航行的吧?子山,你提供的图也没问题吧?”
在朱崖洲驻扎适应环境半个多月之后,十天前,十月三十日。赵云终于带着数万大军,数百条大海船,重新拔锚起航,离开朱崖洲的海岸,踏上了远征林邑的最后一程。
赵云启航的时候,还留下了几千士兵,包括两百多名因为各种气候、饮食和疾病水土不服死掉的,还有三四千有轻重程度疾病、肯定扛不过后续远航和作战的。连水土不服的战马也留下了一千多匹。
这些人就被留在岛上,暂时充作屯垦,留守这个中继站。最后赵云带走的战兵总人数,大约在四万五千人。
离开朱崖洲南端海岸前,赵云还在岛上留下了一块石碑,算是为即将到来的大战提前“勒石记功”,学霍去病的封狼居胥和窦宪的封燕然山。
不过,也因为仗还没打,所以出征离岸时的石头也不好多写铭文,最终赵云只是让刻了“天涯海角”四个字,算是夸示自己此次出兵去的地方之远。
今天已是十一月初十,估计至少已经航行出一千二三百里,按步骘给的海图,确实该看到陆地了。
“从朱崖洲西南方最靠南的角落,一直往正南方航行,也能遇到林邑陆地”,这也算是步骘这两年摸索出来的一个贡献。
在看不到陆地的远海航行,精确的方向角度是很难掌握的,也就正东西南北这样的方向比较容易把控,尤其是朝南,可以只靠罗盘搞定。
面对今天赵云的略微焦躁,同船的步骘连忙表示:“图绝对没有问题,我们之前以商船队的身份,已经航行过好几次了。
且如今隆冬时节,南海东北风盛行,从侧后方吹来,全程连调整方向抢风都不需要。赵将军若实在不放心,可以让船队稍稍往西转向,应该能更快接近陆地。”
步骘回答后不久,数百丈外另一艘船上的太史慈,也发来旗号示意,表示一切都在掌握中。
他会沿着目前的航向再航行一个白天,并且保持用望远镜搜索陆地,如果到傍晚还看不见陆地,那就转向偏西靠拢。
按照计划,为了防止船队被林邑人提前发现而警觉,所以船队在发现陆地后,依然要保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