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关羽杀穿敌阵后返身再战,很快就成了汉军骑兵在南、曹军骑兵在中、汉军步兵大阵在北的局面,曹军被前后夹击,愈发险象环生。
偏偏平顶山在这一段的地形确实不甚开阔,山谷地形不算险峻,却也不是随便能从两边爬过去的。关羽的步兵阵当道挡住,左右很难绕行,曹军只能是试图集中一个点凿穿。
还别说,近万骑兵死命往一个点夺路突围,那杀伤力还是非常惊人的。正常情况下骑兵是不会硬生生往锥枪和铍枪阵列正面撞的。
但虎豹骑纪律严明,居然在那些校尉、都尉级别的中高层军官指挥下,依然能盯住一个点撞,前排的人明知必死还是往上堆,硬生生要冲开一个口子。
马匹全速撞击的力量极为惊人,在换命的打法之下,指挥关羽军步兵阵是关平,居然还真就没法彻底拦住。
被稍稍冲出一个缺口后,关平只能是变阵,让长枪在虎豹骑冲出来的甬道两侧疯狂攒刺。留个口子给曹军夺路,但要通过这个缺口,就要经受两侧的集火。
虽然这样的交战中汉军的伤亡也会不可避免地增加,而且缺口会越冲越大,但至少可以避免困兽之斗,伤亡交换比会好看得多。
而且这些虎豹骑看到了一条活路后,就只会想着突围而不是死战到底狗急跳墙。
这时候,他们此前强行军导致的体力劣势,也会彻底显露出来。那口气一泄,战斗力就崩了。
关羽再恰到好处地从背后背冲驱赶,一时间尸积如山,还有些被堵在缺口处来不及撤的曹军骑兵,选择了放弃马匹从两侧登山、钻入丛林步行往后方撤退。
血战足足持续到天色全黑,关羽军打扫战场,起码发现了七八千活着的马匹或者马尸。而曹军骑兵的尸体,至少也有五六千。
换言之,超过七成的曹纯骑兵被歼灭了,正面突围出去的大约才两千人,还有一千余人是弃马钻树林逃跑的,所以人过马没过。最后还有几百个投降了。
汉军的伤亡要小得多,刚刚一千余人,而且伤兵比例高,直接战死的才三四百个。
毕竟关平最后阶段选择不硬拼而是留个口子“导流”让敌人突围、同时两侧疯狂偷输出。这样的打法,注定了汉军伤亡不会高。
关羽却来不及清点这些战果,吩咐部队立刻渡河汝水,准备趁着曹军兵败不敢回襄城,看看能不能趁乱夺下襄城。
因为关羽之前寻找的截击阵地,本来就是平顶山北侧即将出谷的位置,背后不远就是汝水了。
虎豹骑残部虽然突围出来一些人,但考虑到汉军就在左近,那些残兵肯定不敢立刻砍树找木材扎筏渡河的,那样太耽误时间,任何渡河的尝试都会导致被半渡而击,说不定这次就全灭了。
所以,他们只敢沿着河往上下游乱逃,等夜深附近没汉军踪迹了,才敢考虑渡河。
这就注定虎豹骑残部不可能比背靠渡口的汉军更快渡过汝水、回到襄城。
襄城的城防当然不是关羽可以靠武力一鼓攻破的。但是自古大战役之后的追击、反击,往往能快速拓地收复,都是因为敌人大军撤走后,不可能每个据点都留重兵防守。
即使有兵力,也要看那些部队是否有战意士气,如果人心惶惶唯恐被大军包围,直接选择弃城突围也不奇怪。
关羽要的就是虚张声势,挟杀曹纯之威,宣扬已经有高顺带着十几万援军到了、是追杀曹纯至此。让敌人守城的那些人不辨虚实,不愿留下白白送死。
眼下这形势,倒是跟历史上曹操跟刘备打的汉中之战后、汉军拼命反推收复失地时差不多,满眼的敌人都未必坚定,个个都是申仪申耽类型的投机者。
之所以不能拿官渡之战或者赤壁之战来类比,那是因为那两场战斗失败一方都是主力被打垮了,所以战后大片土地易主是正常的。
而历史上的汉中之战和今日的昆阳之战,都是双方没有明显分出胜负,只是进攻方发现屡次小挫占不到便宜、味同鸡肋,及时止损撤兵。所以今日之战的反推环节,注定也就不会战果太多。
当天夜里亥时左右,关羽的部队鼓噪呐喊推进到襄城西南两侧城外。关羽还特地让每个士兵举两个火把,还都是长火把、棍子两头都点上火,至于兵器全部背负在背上。
这样黑夜中远远看过来,每个人至少相当于四个人,声势一下子壮大了很多。
关羽还一路上难得地遇到村镇都袭破一下,但故意驱赶溃兵四散,并且声扬已经全灭虎豹骑。高顺十余万大军追至,要顺路踏平襄城后继续北上颍川郡治许昌。今夜先锋就有五万人,后续还有十万明日就到。
溃兵中有骑马的军官,飞奔把大军来袭的消息带回襄城,还诉说了曹纯被斩、虎豹骑被全歼种种噩耗。
襄城这地方的守官本来就是个无名之辈,还是袁术时期留下来的小官,曹操来了之后略加小惩降一级使用,过来当个县令,所以骨气连申仪申耽之流都不如。
城内偶有死忠于曹操的军官,也怕留在这儿被围战死事小、但死得毫无价值还耽误了重要军情送出去事大。
所以他们最后也没人选择坚持抵抗,真正死忠曹操的军官都选择了趁着敌军合围之前,从东北两侧突围逃跑,往北的带着部队退去许昌固守,往东的则是顺汝水去定陵通知曹操曹纯的死讯。
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出城之前在粮仓里放了把火,不想把军需物资留给汉军。
不过关羽都还没进城呢,那个想献城留官的县令就主动组织人救火,所以也没烧掉多少东西。关羽刚刚出现在城下,他们就开门投降了。
关羽倒也谨慎,没有亲自先进去,而是派了一个军司马带了一千骑入城,把城门城楼都控制了,这才带着七千人坦然入城。
城里那几个曾经在袁术袁绍曹操三个主公手下干过事的颍川地方官,纷纷前来谄媚讨好,表示愿意开仓劳军,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关羽清点战果,发现城内剩余存粮居然还有二十万石以上。他略加盘问,才知道曹操发动此次战役之前,将接近大军所需两成的粮草,囤积在了这儿。
曹操为了此战,准备了足够二十万人吃过一个冬天外加明年春荒的粮食。毕竟是内线作战,出击距离不远,水路调度很是便利,所以前沿多屯一些也正常。
按照每人每月一石半算,曹操总共在前沿所有据点囤积了超过一百五十万石,如今已经吃了快一个半月了,花费掉了四分之一,总共还剩一百二十万左右,襄城这边就占了二十万。
而剩下大部分的粮食,除了舞阳县可能有个十来万,剩下一百万出头,都在定陵和郾城为主,其他后方还有些地方零零散散有存粮,紧急时也能支援前线。
关羽战前也没想那么多,他只是觉得顺流追没戏,就逆流截击断后部队,没想到搂草打兔子还小发了一笔。
对于刘备军而言,在前线缴获二十万石粮食,价值远比在后方的二十万要重要的多
尤其现在运河还没修好呢,连修河的河工吃的口粮都是后方水路运到淯水边博望县,然后拉车翻桐柏山运最后一百多里的。
关羽缴获二十万,就意味着明年昆阳叶县这边的近十万修河民夫、新兵,可以有近两个月不用靠大后方千里转运口粮过来了,直接就地吃就行。
要是能缴获个八百十万石粮食,那就等于昆阳叶县这一侧的挖运河民夫,曹操全帮刘备养了,拿曹操的粮食那北侧半段的运河修完,总预算能节约几十个亿。
简直是瞌睡就有人送枕头。
如此一想,关羽对于此战没有歼灭曹操更多有生力量,倒也释怀了。
毕竟曹操撤得匆忙、追求突然性,那物资上就要蒙受巨大损失。
别的不说,就昆阳城城外,杠杆式投石机还丢了二百部呢,为了防止关羽起疑提前看出撤军趋势,曹操连拆毁破坏都没敢做。
就好比敦刻尔克虽然撤成功了,但三十多万人的武器装备可是都丢给了敌军。曹军没有随身兵器甲胄可丢,但辎重、重型军械、粮草,机缘巧合丢掉的不要太多。
而关羽在襄城这边小捞一笔的同时,诸葛亮在郾城和定陵之间的反复横跳拉扯,也同样取得了成果。
第760章 步子迈大了容易扯着单
曹纯死后第二天,叶县下游的舞阳县,就遭到了高顺十几万大军的围攻。
舞阳小县存粮倒不是很多,十万左右。之前围攻叶县的乐进部三万人,前一天刚刚撤下来经过此地,还补给了一波,剩下的就更少了。
面对高顺忽然的虚张声势反攻,舞阳这种没什么防御工事的小城当然是直接弃了。城内曹军怕的是被各个击破,还不如全部撤到郾城。
走的时候,能带走的尽量带走,带不走的放把火,等诸葛亮接手之后慢慢救。
一切都跟关羽拿下襄城时很相似,唯一的区别是缺少一些肯弃暗投明的文官提前主动救火。
曹军的收缩,愈发坚定了诸葛亮的信心,他向高顺建议:“如今曹军不知我军虚实多寡,而且此前一个多月相持下来,我军游刃有余,如今曹操恐怕觉得我军之前都是在故意示弱。
所以,不管我们表现出有多少大军涌来,曹操多半会宁可信其有。甚至我们借机吹嘘说南阳运河其实已经修得差不多了,乱中都有人会信。
将军不如诈称大军三十万,与翼德一并急袭郾城,要断曹操水路的后路,让曹操不得不被调动起来,从定陵后撤到郾城。”
反正打几面张飞或者别的将领的旗号也不用什么成本,高顺就照着做了。
果然一两天之内,曹军一夜数惊,曹操拼命把定陵的物资军需和部队都顺流再往下游的郾城集中,唯恐乐进这边有失。
而诸葛亮还就真的按计划把他带的水陆两用大篷车从澧水北岸开上岸,走几十里陆路进了滍水,然后顺滍水去定陵。一路上同样是虚张声势,号称大军十余万,分路并进而来。
偏偏曹操这时候也确认了曹纯的死讯,还听说关羽那一路也有好几万甚至十万大军,或许是从汝水源头的鲁阳而来的。
曹操既心中大惊,又悲伤不已,正在多疑,不敢托大,只求最稳的打法。一番纠结后,他决定把定陵的物资尽量运空,如果有被围逼迫决战的风险,那就放弃,以主力全力收缩防守郾城。
曹操正在酝酿,时间也到了十二月下旬,偏偏这时候又有一条紧急消息传来,逼得他不得不立刻做了这个决断,不再纠结。
……
原来,早在近十天前,袁绍就已经死了(袁绍第二次被气中风彻底瘫痪后,又拖了一个多月死的,前文说过),只是曹操不知道情报,袁尚封锁了消息。
但是,就在最近,情况又有变故,三天前的十二月十八,位于青州州治、齐郡临淄县的袁谭,忽然收到了一封以他父亲袁绍名义发来的密令,说是袁绍觉得自己快不行了,想见一见长子最后一面。
袁谭得到家书命令后,直接傻眼了,他也知道父亲宠爱弟弟,而且父亲应该早就完全不能动弹了,想立遗嘱都没法立。这种时候来信,未必是父亲的意思。
至于书信的用印和笔迹就更不用说了,袁绍都一年多没亲自提笔写字了,袁谭认识父亲的字体,当然知道这次也不是父亲亲笔。
所以袁谭不能不怀疑,这是不是三弟想在父亲死前把他骗去邺城,然后假借父命夺去权力软禁起来。
甚至更恶毒揣测一点,都未必是父亲重病,而是已经病亡、但袁尚秘不发丧想稍微打个时间差拖一拖。
但有父命的大义名分,袁谭也不能不去,而且万一真是袁绍临终回心转意了,不去可就浪费了天赐良机。
思来想去,袁谭既想接班又怕被害,就想到带兵去邺城探病/奔丧。
但青州离邺城太远,如果一路走黄河北岸的话,他怕袁尚此前已经得了冀州牧的职权、在冀州势力庞大,半路上会阻挠。
所以袁谭准备带兵走河南、从曹操的辖区通过,到了延津之后再北渡黄河、在黎阳登陆,直奔邺城。
要实施这个计划,袁谭不得不先跟曹操通气,还希望曹操看在他父亲的份上,帮忙提供沿途军需和接应。
毕竟袁谭要赶时间,如果带着军队还自己运粮的话就太慢了,既然是在己方和盟军辖区内行军,能吃曹操的就吃曹操的。
于是乎,袁谭的请求,就在这种情况下送到了曹操手上。
得到这一消息之后,曹操也顾不得犹豫那些一城一地的得失和计算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