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8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荀彧也想不到什么好办法,只能是劝曹操每时每刻注意统一战线,一次只对付一个细分类别的敌人,别同时树敌过多。

    联合大多数,打击一小撮。打击完一小撮之后,再从剩下的大多数里设一个新划分标准,分化出来新的一小撮继续打。

    有需要打击的经济模式,就必须有对应的要鼓励的经济模式,这样人心才有期待,才稳得住。

    “文若此言倒是不假,既然要改田,就要主动承诺放缓彻查隐户以示好。这算是一个安抚的筹码。”曹操也从谏如流,立刻把这一条补充进去。

    但后面还有更严重的问题,荀彧继续追问:“丞相,还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您的教令草案规定的是禁止田地买卖,那是不仅处罚卖,也处罚买。

    这个虽然对于抑制土地兼并有好处,但实在于法无据。教令中写的是一旦发现‘通敌’,勾结刘备转移财产,就要杀家族核心成员、旁支罚为官方的农奴,家丁家奴释放为屯田民。

    卖地的还好说他是想迁徙投敌,买地的又有何罪?土地兼并本身可不能定为罪呐,不然,还是王莽之政,天下富人见不许他更多囤地,会激烈反抗的。”

    曹操之前也还没想到这个细节,看了荀彧的提问,觉得有必要处理一下。不过他一时没想到,下意识就向旁边的程昱看去。

    程昱看到曹操期待的眼神,心中一动,忽然有了一个毒计。他连忙帮领导做最终解释、把法理圆回来:

    “丞相,属下以为,不如在教令中加入一些解释法条教化民众的说辞,好让天下人理解丞相的苦心。

    之所以我们要连买地的人也处罚,是因为‘买家有可能是在跟卖家唱双簧、卖人情’。

    比如卖家想去刘备那儿探探路,他们卖地本来或许没人接盘,因为现在年景不好,大家都怕田地产权得不到保障。

    这种情况下,居然有人敢接盘,这不是‘向那些想投靠刘备的投机分子示好、多留一条人情退路’,又是什么?

    所以,只要有土地交易炒作,那就统统是坏人!一律严惩!只有不买也不卖,坚持田种不炒,这才是诚实朴素的耕战体系。”

    曹操眼睛一亮,暗忖还是仲德在这些阴损的方面比文若好使呐!这么歹毒的法理定性都想得出来!

    荀彧这人,只懂走正道,不会出奇计,在曹操局面占优的时候,荀彧这样的人才是很好用的,因为曹操只要堂堂正正平推,内部不犯错,就能赢。

    但是,现在是曹操局面劣势的情况下,他必须不择手段、出奇计、下猛药。他已经被逼到绝路上了,输赢就在这一波,不出点怪招肯定是被刘备弄得慢性死亡,猛药改革说不定还有一搏的机会。

    一次次地磨合下来,曹操心中对荀彧的信任也只能是渐渐下降,变得不如对郭嘉、程昱的信任。

    这不能怪曹操,只能怪荀彧自己的才干禀赋只适合打顺风仗,不适合逆风翻盘的局。

    三人又密谋切磋了一会儿,最后曹操拍板,按照更偏重于程昱劝说思路的方式,改造他的变法教令,然后明发青州、豫州。

    一言以蔽之,那就是王莽的王田制是直接否认土地私有制,要无差别分田。他曹操不否认土地私有制,他只搞战时临时交易封锁。

    王莽要的是所有权,他曹操只要冻结锁死流动性。

    ……

    教令下达之后,曹操麾下的官员,很快开始一边改革,一边在各州宣传新政策,让所有虽然田多但坚持耕种的豪强不要担心,不会均贫富到他们头上。

    曹丞相只打击炒作囤积,不打击勤勤恳恳种田的。

    即使如此,青州、冀州、豫州,依然有多处小规模的豪强作乱,少则数百人起事,多则数千人,不过都被曹操用武力压了下去。

    这些事儿多半也是十二月才开始零星发生,最初几波起事因为过于仓促,也无法得到对面刘备的接应。

    主要是刘备也没做好思想准备,部队没有进入备战状态,没想到曹操这个点还会搞内部大刀阔斧的改革闹出乱子。

    消息传到刘备那边时,已经是年关前后了,天气那么冷,也无法立刻调动部队。

    好在第一波过去之后,刘备就吩咐部队进入随时可以开拔的戒备状态。

    刘备打算,等二月份开始,如果曹操境内还有内乱,他的大军就随时出动、接应曹操境内的豪强地主起义。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有流动资产的工商业型豪强,也冒险突破军事实控线,带着细软想方设法偷跑到刘备这一边。

    曹操只重耕战,打击工商的路线,已经是彻底摆到明面上了,而商人阶级脑子最敏锐消息最灵通,不跑还等着被杀不成。

    那些家产结构物资多而田地少的,本来不用卖地也能跑,就直接转移了。

    曹操这方面的损失也不算太大,因为他打击了土地交易,那些逃跑的世家豪强只能是带着动产逃,土地庄园带不走,就被曹操直接无偿没收、分给屯田客。

    也没人敢买这些庄园,因为买田与卖田同罪嘛,算是为通敌提供便利。

    ……

    刘备方面也有细作在关注曹操那边的动向,也接收到了一些流亡过来的有钱失地世家豪强。

    这些世家豪强到了刘备这边,拿着大笔的流动资产要重新置业,少不了推高刘备辖区内的房价地价——

    这种事情是有先例的,因为十年前刘表刚到荆州的时候,荆州也经历过一波土地价格暴涨,就是因为司隶、豫州来的中原流亡士人“争买荆州田宅,田价暴涨,民怨沸腾”。

    用现代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就是“国际游资”太多,“战乱热钱”太多,推动资产价格暴涨。(这里的“国际”打了引号就是强调不是真的国际,只是沦陷区向光复区流动,是一个大汉内部不同区的流动。)

    好在刘备这边的应对措施跟十年前的刘表大不相同,刘备手上的金融工具也比刘表当年先进得多。

    所以刘备打算跟李素商量一下,能不能拿出一些措施来限制沦陷区热钱来抢买田宅。

    另外,沦陷区的人和钱大量流入,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曹操那边禁止土地交易之后,确实卡死了绝大多数的交易,但也不是完全卡死。

    因为土地交易不比动产买卖,双方有田契地契和买卖文书,并不能算买卖完成。自古买卖房地产都是要到官府那儿备案登记的,否则官府不保护不承认。

    但是特殊情况下,曹操卡死的只是那些坚持要去官府登记的正式交易,却无法卡死那些双方只签合同、付钱、但不登记的黑交易。

    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或者田价实在便宜诱人,黑交易也是有人会买的,哪怕不被官府保护,有便宜就肯冒险。

    就好比后世商品房贵、小产权房便宜,只要小产权便宜到一定程度,价格太诱人,买家哪怕明知不受法律保护,还是会掏钱的。

    而小产权买卖的既得利益者流入刘备辖区之后,刘备就面临一个经济学治理的问题:

    要不要为了拉拢人心,而承诺“将来光复沦陷区后,承认沦陷区百姓的小产权房地产交易”呢?

    承认了,等于是助涨土地兼并。不承认,又搞得跟曹操帮凶似的。

    这些问题刘备心里都没底,他只能请教李素,看看丞相对这些沦陷区接收过程中的经济大政方针,有什么看法。

    说起来,刘备还是挺狂妄的——都还没跟曹操决战呢,就已经把曹操的五个州视为“即将光复的沦陷区”了,打都没打,先把打下来后如何治理、如何经济过渡都想好了。

    当然了,刘备现在也算有这个实力,好歹比另一个时空季汉和吴提前预瓜分曹魏八州要合理得多。

 第807章 李素也有跟袁绍一样好谋无断的时候

    刘备对于曹操的粗暴经济改革反应有些迟缓,一方面是刘备不想操切,想等尘埃落定看看清楚各方反应。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临近年底,丞相李素公务和私事都扎堆了,比较繁忙。刘备不想老是让人加班。

    毕竟,严格来说,曹操那些举措,虽然惊世骇俗、得罪人无数。但也正因为惊世骇俗,之前没人敢尝试,没人做过。

    也就王莽打着复古改制的旗号弄过王田法,但不也是三年就完蛋了么。曹操这次怎么说也是找了更好的借口、而且把王莽当年王田法被反抗的最激烈的点改了,留下其余。

    刘备自己,也非常想看看曹操能不能把这个改革推行下去,好为统一之后的土地政策经济政策提供一些经验教训。

    自古以来,肯冒着自身覆亡的风险搞大改革的政客太少了,所以极端政策的试错经验才显得非常难得。

    ……

    或许有人会好奇:李素不是很苟的吗?很贪图享乐的么?都快过年了,他还有什么好忙的?

    之前九月份十月份的时候,李素把雒阳这边举办的第一场科举、乃至章武四年的钞引债券发售工作,都妥帖安排下去了。

    这些大事儿都没出纰漏,到了年关,最多也就是召集百官进行下一阶段的“读书会”,学习《儒法论衡》、进一步统一思想吧。

    这种活儿又不累。其他的日常行政,以李素的脾气,肯定是丢给荀攸、诸葛亮和九部卿料理了。

    这种理解,也不能算错。整个十一月、十二月期间,李素主持的主要公务,还真就是那些务虚的官方意识形态工作。

    但是他的私生活,着实是有点焦头烂额。

    因为他的小妾甄宓临产在即,之前还有些忧虑劳心,伤了气,最后稍稍有点难产早产,让李素坐立不安,干什么都没心思。

    幸好当时不是什么争天下的紧要关头,否则说不定后世史书就会拿评价袁绍的“色厉胆薄、好谋无断”来评价他了——

    历史上,袁绍可不就是因为小儿子重病,错过了发动官渡之战的最佳时机,没在眭固杀杨丑、为张杨报仇的第一时间就讨伐曹操,一直被后世耻笑。

    李素只能是一边忙着亲自过问医官、看看目前使用的妇产医术有没有可以改良的,还让华佗来问诊安胎。

    最后,总算是在十一月初,甄宓安全诞下一婴。孩子连九个月都不满,属于早产,极为瘦弱,只有不到十一汉斤(五斤)。

    还好是个女婴,将来瘦弱矮小一点也就罢了。

    产后第一天,李素没进产房,好让甄宓静养。

    屋里都是提前换上煮过的干净纱帘,屋子的地板也是提前用的驱虫防蛀木料,连墙壁都包了,提前煮干净,所以卫生条件绝对没得说。

    冬天比较寒冷,也减少了产妇的出汗,捂着不容易滋生细菌。

    至于用刀具加热烫合脐带伤口、防止母婴感染的技术,也是早在一年前就试验过了。李素的次子诞生时就已经属于成熟技术,这次次女诞生,就更是轻车熟路。

    等母婴都创口稍敛、状态稳定之后,次日李素才沐浴更衣、隔着消毒纱帘安慰了甄宓,给她精神鼓励。

    甄宓神情还是比较憔悴委顿:“夫君执掌国家大事,却为这些俗务操心,实在于心不安。妾身无能,生了个女儿。”

    李素带着煮过的手套握住甄宓手臂:

    “别想多了,这不是你决定的。再说要是生个儿子弱不禁风、将来还要继承闽中郡公爵位,也不像话。先来个女儿挺好的,就当练练手,夫人第一胎也是女儿。”

    甄宓这才好受了些,忍不住又问了一些别的:“都怪我之前老是担心家中生意出了事儿、会连累夫君的名声,伤了胎气。

    可是忧虑烦恼,全不由人,明明告诉自己别想那些烦心的事情,却控制不住神思,真是觉得自己没用。不知……”

    李素:“行了,早知道你如此牵挂,早点告诉你结果。就你嫁过来之前操持的那些营生,能怎么失信于民、损我名声?

    最多就是亏点钱嘛,又不是亏不起,就当练练手了,去年赚的今年都赔回去,咱家还差那几个亿。好好养着吧。”

    李素和甄宓言语之间聊的事儿,外人乍一听或许摸不着头脑,其实说穿了也没什么。

    甄宓嫁人之前,不就一直在甄家经营那些民生产业么。

    就是拿甄家的财力担保、居中周转,让长安雒阳周边几百里的百姓都种新鲜蔬菜,然后卖给两京的城里人、再调运粮食供给当地菜农。

    这生意前面着实赚了几年,但今年雒阳这边全面移民、迁都成功后,甄家把这个产业模式从长安那边完全移植到雒阳,谁知第一年巨亏了。

    行情是秋收之后恶化的,当时甄宓知道了就很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